返回列表 發帖

我的學佛入門總結: 因緣法是成正覺的唯一條路還是最後一條路?

這篇title 應該說是"看到門"的總結會比較好,我大概連門都還沒入

以下內容我個人經驗不一定對

................................

探索佛教的東西也快6-7.的確如很多人講的佛學真是深澳..還好我同時還有道教的東西稍微有研究一些,至少道教的東西比較好做到一些, 雖然沒成仙但至少的確讓身體可似乎比同年齡層健康. 然而佛教的東西還是比較會讓人成癮,會沒完沒了的專研下去

6-7年我翻過一堆佛經,看了一大半的以上南懷瑾老師的書, 但總覺得方向還是有點亂, 有散槍打鳥的感覺.

但我個人對最後南懷瑾老師所有書的最重要結論是好好練白骨觀”, 我也練了5-6年有了 一周練5 早上睡起後馬上練30分鐘. 直到去年工作比較有空檔, 每天18:0030分鐘後就練30分鐘 (一周3). 自覺的這一年來進步很大, 目前能心繫一緣已沒問題,但慚愧的還沒有看到那個恐怖的東西,.

至於佛教的東西經書甚麼論的一堆, 我一開始就是亂看一通.佛經上看到的東西,真的範圍太廣.打坐念佛號….實在不知從何下手.但一大半都是在修菩薩道的東西. 當時我想釋迦摩尼佛是先講個人解脫才開始講菩薩道幫助別人的東西, 結果現在大部分的人都在搞慈善的東西(修行方法多,對於不同人就的確有不同方法,實在沒辦法說哪個比較好,只能說哪個方法適合哪個人).但我個人覺得加減乘除東西還不會卻去學微積分那會是很難的事.


慢慢的我發現為何有喜怒哀樂貪等等都是從眼耳鼻舌身意的訊號進入腦部後,才會形成”. 有了就開始有喜怒哀樂貪等等.想想怎麼把喜怒哀樂貪等等消滅或截斷不就修行成功一大半了嗎?.

於是我從生活中自己去嘗試, 結果發現只要訊息已進入眼耳鼻舌身意,接下來的反應是擋也擋不住.然而我發現只要靜坐靜到極點就會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干擾.

因此好幾年前我寫了 signature

全心全意專注在某一點,而且就在那一點而已
,
那腦就止住了,在那剎那間你已不受眼耳鼻舌身意的干擾.”

但問題來了,打坐完又回到現實生活,眼睛鼻子嘴巴還是擋不住誘惑.

縱然可以擋住一天,第二天又沒辦法. 而為何當時佛陀講法有人馬上聽了就證得甚麼甚麼的...一定有甚麼關鍵點是我沒注意到的或不了解的. 佛經是佛陀死後 一些弟子集結後寫出來的

因此我想是不是應該去找釋迦摩尼佛最"一開始"被集結寫出來的經書或許有答案

於是找了一下最早被集結寫出來的經是阿含經, 於是2012年我隨便買了一本阿含經(當然是白話文)來看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viewthread.php?tid=7799&extra=page%3D1




IMG_5702.JPG
2017-3-3 00:30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本帖最後由 jamesz1010 於 2017-3-3 15:57 編輯
這篇title 應該說是"看到門"的總結會比較好,我大概連門都還沒入以下內容我個人經驗不一定對 .............. ...
全心全意專注在某一點,而且就在那一點而已
,
那腦就止住了,在那剎那間你已不受眼耳鼻舌身意的干擾.”
sanmartin 發表於 2017-3-3 00:33


不知我有沒有理解錯誤,那一點對你影響很大,並且執著於那一點~

當一個人深入禪修後,他會發現:無明緣「行」,行緣「識」,整個「緣起法」的過程持續著。為了能深入的解釋緣起法,應該有另一個課程。「了知因緣智」(paccaya-pariggaha-bana)是談論因與果,而緣起法也是因與果,他們是相關聯的,這是非常有趣和非常深奧的。  

    《清淨道論》有如下的句子:Kammam n' atthi vipakamhi, pako kamme na vijjati ,Abbamabbaj ubho subba, Na ca kammaj vina phalam. Kammab  ca kho upadaya tato nibbatttate phalam. Na h' ettha devo brahma va sajsarass' atthi karako, Suddhadhamma  pavattanti  hetusambharapaccaya  ti.  ~ Vsm 603

    Kammam n' atthi vipakamhi, pako kamme na vijjati : 因不在果中,因中沒有果,因果不相同。如果你認為因中有果,或果中有因,你把因果視為相同;事實上,他們是不同的,他們是分開的。

Abbamabbaj ubho subba : 此中無彼,彼中無此;因中無果,果中無因。Na ca kammaj vina phalam : 但是,沒有因則沒有果。這是非常美的偈子,它看起來像智力測驗,非常深和有意義。Kammab  ca kho upadaya tato nibbatttate phalam : 因為有業,所以有果。Na h' ettha devo brahma va sajsarass' atthi karako:沒有創造輪迴的創造者。Suddhadhamma  pavattanti  hetusambharapaccaya:由於適當的緣(條件),清淨的法因而生起。

    由於有許多的因,許多念頭在心中生生滅滅,在這個禪修階段,許多念頭會自然生起,因為你觀察到身心的變化是如此真實。許多相關的念頭會一再的生起,不要想太多,因為此時你已培養一些定力和正念,你可以清楚的觀察事物,而你的思考也變得更深刻。

    此時,你已獲得觀智,「噢!現在我可以非常清楚的觀察,它是如此的真實。」這種事一再重複,你想要思考它。一個已經獲得這兩種觀智的人稱為小須陀洹(minor Sotapanna)。Sotapanna 指預流者。真正的須陀洹是已經證得初果(預流果))的聖者。所謂的小須陀洹,其實沒有真正的道果(magga-phala),而是已經瞭解名法和色法,以及名法和色法的因的人,他已經根除了許多視「我、自我」為永恆實體的邪見。由於「見清淨」,此人非常類似真正的須陀洹,因此稱之為小須陀洹。

    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事,《清淨道論》中有敘述這種情況的句子︰「禪修者已有觀智,藉著這觀智他得以減輕負擔。」這意味著他以前有沉重的負擔,現在他的負擔已經減輕,他有深的觀智可以倚恃。已獲得這種觀智的人,是個niyatagatiko。Niyatagatiko指他不會再墮入惡趣。你的來世取決於你的心的質量、意識的質量。這種深的觀智有驚人的力量,能使你「見清淨」,因為見清淨,心的質量變得非常高尚,以致於不可能往生惡趣。你的來世取決於你的心的質量,兩者必須相稱。意識的質量低劣,如果轉世的話,只會生在惡趣(如地獄、畜牲)。一旦你已培養深的觀智,和具有見清淨、戒清淨、心清淨、智見清淨,具有如此高的質量,你不可能投生在惡趣。但是,如果你犯戒,失去定力,失去觀智,那麼結果將不必然。如果你能保持這種觀智,它會使你非常輕鬆,因為你不會往生惡趣。

資料來源:

焦諦卡禪師 - 禪修之旅 http://www.awaretaiji.com/fu-chan-nei-guan/jiao-di-ka-chan-shi

TOP

不知我有沒有理解錯誤,那一點對你影響很大,並且執著於那一點~

當一個人深入禪修後,他會發現:無 ...
jamesz1010 發表於 2017-3-3 14:06



    不知我有沒有理解錯誤,那一點對你影響很大,並且執著於那一點~

因為只剩下那一點,那是當時所能做的了

當一個人深入禪修後,他會發現:無明緣「行」,行緣「識」,整個「緣起法」的過程持續著。為了能深入的解釋緣起法,應該有另一個課程。「了知因緣智」(paccaya-pariggaha-bana)是談論因與果,而緣起法也是因與果,他們是相關聯的,這是非常有趣和非常深奧的。

我一開始也以為因緣 就是 因果  但是是錯的 就我所知 "因緣"不是"因果 "

如果我沒錯的話 這位法師也被 不正確的經文或律論給影響了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本帖最後由 jamesz1010 於 2017-3-3 17:01 編輯
不知我有沒有理解錯誤,那一點對你影響很大,並且執著於那一點~
因為只剩下那一點,那是當時所能做的了
因為只剩下那一點,那是當時所 ...
sanmartin 發表於 2017-3-3 16:49


何不退後看看?

這位法師說禪修初始階段會遇到的因緣、因果問題~

但下面的翻譯又提到「 因不在果中,因中沒有果,因果不相同。如果你認為因中有果,或果中有因,你把因果視為相同;事實上,他們是不同的,他們是分開的。」

或許他沒有讀懂吧~

TOP

何不退後看看?

這位法師說禪修初始階段會遇到的因緣、因果問題~

但下面的翻譯又提到「 因不在果中 ...
jamesz1010 發表於 2017-3-3 16:59



    我是 半吊子 吊在半空中的那種學佛的 說實在的沒能力說誰對誰錯
but 我一開始接觸佛教真的認為佛教是講因果論的, 這當然是錯的
因果論 宿命論 是來自印度的 婆羅門教及耆那教


耆那教
http://www.teacher.aedocenter.com/mywebB/nbook-2/nee-16.htm


耆那教固守靈魂轉世、因果報應和輪回解脫,認為“業”可決定人的過去和未來,將 ...


......................................................................................................



婆羅門教的「因果輪迴」百分之百是宿命論 Wednesday, 15 May 2013 15:02 本講堂
http://www.laoism.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99:2013-05-15-07-03-15&catid=105:2008-07-15-05-23-19&Itemid=197








佛教經常對外強調:「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像一般人所誤解的宿命論或定命論。」因為他們非常害怕別人認為他們是「宿命論」或「定命論」。

如果佛教的因果律是釋迦牟尼的「緣起論」,而不是婆羅門教的「因果輪迴」,佛教說自己不是宿命論,當然沒錯。

但是現在佛教傳授的,全是婆羅門教的「因果輪迴」,當然就是百分之百的宿命論或定命論。


譬如有人這輩子很窮,佛教說是他上輩子作了壞事,所以這輩子才會很窮;佛教又說「心誠則靈」,只要他努力佈施佛法僧,就可以轉業而變有錢,於是他誠心把他僅有的零錢,全拿去布施佛法僧,但是這輩子還是一直過得很窮,也欠了一屁股債。佛教就說是他上輩子作的壞事太多,還得還是不夠,所以這輩子才會一直很窮。

終於那窮人,因為窮困又欠了一屁股債,在貧病折磨下,最後好不容易死了,他以為終於可以在下輩子得到解脫了。

沒想到,他到了下輩子,一生出來,還是在貧苦家庭,同樣貧病交侵,這下輩子的佛教又告訴他,那是因為他前輩子作壞事,所以今生才會生在貧苦家庭。

那人因為曾經夢見自己前世努力佈施佛法僧的情形,他就說沒有啊,我上輩子都沒作壞事,我把所有的錢都拿去佈施佛法僧了。這下輩子的佛教一聽,就說你上上輩子作的壞事太多,而上輩子又佈施得太少,又再欠下一屁股債,所以這輩子當然還是會很窮。

可問題是,他上輩子生下來就是窮人,又欠了一屁股債,就算再誠心也就只有那幾個零錢可以佈施佛法僧。他這輩子看起來,也存不到幾個零錢,可以佈施佛法僧,甚至可能還要再向人借貸來過日子,如此再下輩子和再下下輩子,甚至一百輩子,到沒有結束的最後一輩子,他永遠都還不清第一輩子作的壞事,甚至會在每一輩子都欠下更多債,所以他在整個「因果輪迴」中,永遠要繼續當窮人,甚至還極有可能會被打入惡鬼地獄,或當畜牲去了。這就是他的宿命和定命。

所以說,只有沒有「因果輪迴」的宗教,才不是宿命論或定命論的宗教。凡有「因果輪迴」的宗教,當然就是宿命論或定命論的宗教。佛教既傳授婆羅門教的「因果輪迴」,佛教當然就是宿命論或定命論的宗教。

其次的問題是,布施佛法僧,真的能還清自己前輩子的債嗎?一個前輩子負債的人,把錢拿去給佛教,佛教又沒有親自去找到他前輩子的債主代償,反而把他的錢拿去建寺院,甚至用在僧尼的吃喝上,好一點的也只不過是拿去救濟別的窮人,這債會有還清的一天嗎?

如果你欠某人錢,法官一定會要你把錢確實還給那人,這樣才是真正的還清債務。法官一定不會說,你把欠的錢佈施給「大法官、法律、司法官」這三寶就可以了,法官更不會說,你把欠的債捐給我們,我們再拿去佈施給震災的災民就可以了。

那佛教怎麼說佈施「佛、法、僧」三寶,或把錢捐給佛教去救濟災民,就能補前世的債,或積下輩子的功德呢?

所以說,佛教從婆羅門教那裡學來的「因果輪迴」,當然是宿命論或定命論。而他們解決宿命論或定命論的方法,不但不是正法正理,也很難證明是有效的。

龍樹法師見婆羅門教「因果輪迴」的荒誕,在《中論》指出了「唯因無果」的道理,就是說,一件事情的形成,絕對不會只有一個,或多個相同的原因,也不會沒有原因。

一個人這輩子很窮的原因,絕不會只是上輩子的問題;極有可能是社會問題,譬如天災戰爭、譬如資源耗竭、譬如經濟不景氣、譬如領導人無能…;不下幾十百種狀況,都有可能是這個人很窮的原因,上輩子絕不會是唯一的因素。

如果一個人依照婆羅門教的「因果輪迴」,認為只有上輩子的問題才是貧窮的原因,他也只在上下輩子間思考問題,他當然是徹頭徹尾的「宿命論者」或「定命論者」。所以教導婆羅門教「因果輪迴」的佛教僧尼,當然都是「宿命論者」或「定命論者」。

釋迦牟尼早就以「因緣論」這個非常住法,破除婆羅門教「因果輪迴」的「因果」常住法。佛教之所以能異於婆羅門教,就是因為他反對婆羅門教的「因果輪迴」,如果佛教不反對婆羅門教的「因果輪迴」,那佛教就只是婆羅門教的支派罷了。

《圓覺經》說:「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所以說,如果一個人自稱已經成佛,或說自己已經悟道,也已經明心見性,卻整天在講婆羅門教的「因果輪迴」。

那這個人其實是眼晴被空花所障,頭腦不斷迴旋如轉火,是個早已經掉入輪迴的人,他根不沒有開悟。他這種人講的「心性、真心、如來藏、佛性…」也必定無有是處。

如果婆羅門教的「因果輪迴」,是正確的佛法,釋迦牟尼的佛教,也不過是婆羅門教的一個分支,我們只要稱他們為「北婆羅門教」或「漢傳婆羅門教」豈不更合於事實。而我們稱呼那些講「因果輪迴」的法師為「漢傳婆羅門師」,豈不是更合於事實?

我們看一下網路上的「維基百科」,是怎樣說佛教是源自於婆羅門教的分支:

「印度吠陀時期(約在前1500年至前500年間),印度河流域當地人們的原始信仰,被稱為吠陀教(英语:Vedism)、吠陀宗教、早期印度教(ancient Hinduism),英國人稱為婆羅門教(英语:Brahmanism)、吠陀婆羅門教(英语:Vedic Brahmanism),興盛了一千年之久,期間興起的佛教、耆那教等也是源自於它的分支。」

「維基百科」說:「佛教、耆那教等也是源自於它的分支。」可是真正的佛教為什麼不是婆羅門教的分支,當然是佛教的基本教義,完全和婆羅門教徹底切割,如果佛教還有婆羅門教的「因果輪迴」基本教義,那當然就只能稱為婆羅門教分支。

所以凡追隨釋迦牟尼的人,一定不要相信那些講「因果輪迴」的人,會是真正的釋迦牟尼弟子,因為他們的「因果輪迴」教法,是來自婆羅門教,根本不是釋迦牟尼佛的「緣起」教法。









...........................................................................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我是 半吊子 吊在半空中的那種學佛的 說實在的沒能力說誰對誰錯
but 我一開始接觸佛教真的認為佛 ...
sanmartin 發表於 2017-3-3 17:17


只能說多看、多聽、多想,自己精進,慢慢的就能分辨了~
現世沒有覺悟聖人教導,只能靠自己精進了~

TOP

一開始看阿含經說實在的也不知重點在那兒, 只知道有12因緣這一回事.在不同版本的阿含經中,有幾點古怪的事

1.
最讓人看不懂的就是”無明”看了其他版本的阿含經各有對”無明”有不同定義.

2.
怎麼滅”無明”怎麼滅貪愛 誰先滅也是一樣,各本書有個本書的說法.

3.
另外的話 就是把因緣法跟因果論搞亂在一起

直到2014年恭野跟我說有位法師講的法不錯. 一開始恭野在板上寫了一堆,說實在的我看了沒有領悟很多. 之後我陸續去看了這法師的youtube 講法, 以往看書的矛盾點終於解開. 話說我實在不想被歸類到任何的派別. 但這位法師的講法的確與眾不同. 可能也因為與眾不同, 這法師被傳統佛教罵翻天了. 在這邊我不想為哪一邊說話. 但這位法師的因緣法講的符合”實際”的情況(至少我是這麼認為). 但也或許有人認為他的說法是錯的. Anyway 每人的觀點不同, 修行有8萬多種法門 誰對誰錯很難說

這位法師去比對了1萬多篇的經文,把以往的人搞混的地方找出來.

有幾點 我個人認為很重要 :

1.
     甚麼是無明? : 無明就是在外在訊息進入眼耳鼻舌身意時不如理作意, 不正思惟 就會有無明 或者不如實知五陰六入處如何生起及如              何滅盡 這是佛陀講的定義

2. 這法師把其他12因緣 號稱錯誤的地方經由 他的考證把12因緣 修正 ,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這些對12因緣的修正是對或錯,但的確這位法師的12因緣版本的確實際去做起來是"順暢"的

3. 如何觀因緣法?

4.打坐對解脫沒用

5.佛經有被竄改過??

6.原來去阿彌陀佛的西方世界還是得修行釋迦摩尼佛講的東西

6.今佛教界流傳的五個錯誤的觀念:業障、隨緣、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一切放下

7.七覺分統貫 ...真是重點.

again 我不想被說我是哪個派別的,我是個體戶,而且我是佛學經驗尚淺的實在無法說誰對誰錯, 只是這位法師講的東西真是一針見血, 當然這也造成很多傳統的佛教的人把他罵了一番

各位看這篇的人自己判斷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先看佛經有沒有被竄改過?

得先說有人把印度傳統耆那教,婆羅門教思想搞在一起了. 有何不同之處 ?我去google 一下真的有夠多文章可參考

下面這個不知誰寫的講得很好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10000015KK03967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viewthread.php?tid=11061&extra=page%3D3


在《雜阿含977經》與《雜阿含 563經》與《中阿含19經》和對應的巴利經典,提到耆那教(尼犍子)的教法與佛教的差異主要有三:
1.
一切今世所受, 均是過去生累計的業造成(目前台灣大部分的佛教仍然在宣說這樣的道理)
2.
舊業銷盡, 不造新業, 即能解脫 (咳!咳!目前佛教寺院還是如此教)
3.
以節制身業為先, 口業其次, 意業又次之. (佛經上所談與耆那教的教法是兩個不同主題)
持平而論, 仍需由耆那教經典看此種評論是否公平. 我們必須注意到的是, 回教入侵印度後, 印度教復興後, 印度仍然有耆那教, 可是佛教則在印度消失了. 1940 年左右, 首陀羅種姓的印度政治家為了恢復四姓平等的社會與政治地位, 帶領將近一百萬人恢復佛教, 但是從教義看來, 他們信奉的其實與佛教毫無關係.
<
雜阿含977>,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尸婆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有一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如是說:『若人有所知覺,彼一切本所作因,修諸苦行,令過去業盡,更不造新業,斷於因緣,於未來世無復諸漏,諸漏盡故業盡,業盡故苦盡,苦盡者究竟苦邊。』今沙門瞿曇所說云何?〕
<
雜阿含563>爾時無畏離車(是尼犍弟子) 、聰明童子離車(是阿耆毗弟子)俱往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時無畏離車語尊者阿難:〔我師尼犍子滅熾然法,清淨超出,為諸弟子說如是道:『宿命之業,行苦行故,悉能吐之,身業不作,斷截橋樑,於未來世無復諸漏,諸漏永盡﹔業永盡故,眾苦永盡﹔苦永盡故,究竟苦邊。』

…………………………………………………………………………………….

另外下面這篇也講的不錯 ,裡面有提到佛教,耆那教相互競爭誰的理論對的問題

當佛教遇見耆那教

──初期佛教聖典中的宗教競爭與詮釋效應


呂凱文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chbj/19/chbj1908.htm


接下來再看印度佛教最興盛時期,佛教思想真的很有可能跟耆那教,婆羅門教的教義搞在一起看來也在所難免,我查了一下

在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代是佛教最興盛時期.,但阿育王的爺爺確是超級耆那教信徒,還為耆那教義餓死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7%83%E9%99%80%E7%BD%97%E7%AC%88%E5%A4%9A_(%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阿育王的爸爸則是

宿命論者,裸形托鉢正命論Ājīvika(英語:Ājīvika))沙門教派的始祖。佛教稱其為邪命外道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AB%E4%BC%BD%E6%A2%A8%C2%B7%E7%9E%BF%E8%88%8D%E7%BE%85

於阿育王後期, 佛教也不是獨大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8%82%B2%E7%8E%8B

後期容許其他宗教的存在,婆羅門教耆那教都得以共存。他的這種宗教政策,也成為了以後印度君主的傳統[

…………………………………….

https://read01.com/koLQj.html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koLQj.html

......................................................

So 會不會有可能
阿育王因為爸爸爺爺的因素?改佛經摻入
婆羅門教耆那教的東西??

阿育王的子女 都掌控 當時的佛教管理者地位,會不會對佛經編輯加加減減??

  • 摩哂陀(Mahendra)
  • 僧迦密達 (Sangamitt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8%82%B2%E7%8E%8B#.E7.8E.8B.E4.BD.8D.E7.BB.A7.E6.89.BF

不知咧, 且集結寫佛經有好幾次 ,而且看下面的網址資料 集結也不是一次的集結全寫完佛經,是陸陸續續…..甚至第二次集結是佛滅100多年後,第三次是235年後…….這越後面集結的東西真的讓人懷疑 佛經到底是不是 佛講的,還是有人東加西減的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8%88%8D%E5%9F%8E%E7%B5%90%E9%9B%86

真是無解,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越後面集結出來的東西,實在要打個問號一下.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接下來打坐對到底有沒有用?? 以下是我個人意見,不一定對

有沒有用應該可分好幾層面講

1.
適當”的打坐對身體絕對有好處 …先前文章也討論很多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forumdisplay.php?fid=14

2.
對佛教的人咧? 我個人意見也是認為要有不同層級的考量

對剛學佛 的人打個坐靜個心好處應該是大於壞處. 且禪觀都需要注意力 (安那般那) 及 持續定力(白骨觀 :我個人覺得白骨觀可培養安那般那做不到的東西,但白骨觀好像不是打坐是”觀”的一種)不打坐怎麼會影專注力去觀察因緣剛開始發生的時候? 但繼續打坐下去,坐禪下去到底能不能解脫證得阿渺多羅三秒三菩提???

來看一個晉朝時候有紀錄的例子(如果是真的話)叫慧持法師,就是中國淨土宗創始人慧遠法師的弟弟。

http://blog.xuite.net/deivyavan/blog/317256672-%E5%9C%A8%E6%A8%B9%E6%B4%9E%E4%B8%AD%E5%85%A5%E5%AE%9A%E4%B8%83%E7%99%BE%E5%B9%B4%E7%9A%84%E4%BF%AE%E8%A1%8C%E8%80%85+(%E5%8D%97%E6%87%B7%E7%91%BE)

他打坐700年從晉朝打坐打到七百年後的宋朝.結果還是沒證得阿渺多羅三秒三菩提.. 當時宋徽宗後來對這個入定的和尚作了三首詩, 這三首詩都是在虧這老和尚

七百年前老古錐,定中消息許誰知。

爭如只履西歸去,生死徒勞木作皮。

……………………………….

藏山於澤亦藏身,天下無藏道可親。

寄語莊周休擬議,樹中不是負趨人。

………………………..

有情身不是無情,彼此人人定裡身。

會得菩提本無樹,何須辛苦問盧能。

Well so, 單單看這打坐厲害的人也”不一定”可解脫生死, .但顛倒過來看,搞不好有真的打坐入禪的人真的有解脫生死也說不定咧, 因為這樣的人畢竟少數,有解脫生死搞不好沒人看到,沒人有記錄到也說不定咧? I don’t know. 我覺得這位慧持法師如果真的打坐700年也算很厲害了.
宋徽宗不應該虧他.搞不好沒被吵醒的話這位慧持法師就打坐的彌勒佛出世,那也很好不是嘛 ?

但佛陀的解脫方法當然是因緣法而不是打坐.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一門深入..念佛為先..末法時期.為一此門.再無他法.
勤修.戒.定.慧.  熄滅.貪.瞋.癡.

TOP

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一門深入..念佛為先..末法時期.為一此門.再無他法.
dav733 發表於 2017-3-6 12:09


上面也講得對  8萬多種方法 都可

但我 稍微改一下 下面是我個人意見

    末法時期 大多數人 在所難免 只知念佛  不知他法  一門深入 也可解脫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原來去阿彌陀佛的西方世界還是得修行釋迦摩尼佛講的東西 ?

我第一次看佛經(當然是白話文) 2011 4 ,我在網站上post 阿彌陀經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viewthread.php?tid=2416&extra=page%3D1&page=1

看完阿彌陀經後對阿彌陀經的感覺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是個人生死後的補習班.. 有兩個重點

1.怎麼去 西方極樂世界

2.去阿彌陀的世界修行甚麼東西?

................

我想大部分的都是著重在第一點,

怎麼修行彌陀法門

大家參考下面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viewthread.php?tid=2416&extra=page%3D1&page=9

話說去年有一次念了阿彌陀佛佛號(用觀音菩薩那一招,用自己耳朵聽自己的聲音)快半小時多,真的是快忘我境界, 但最後沒看到佛,反而結果一倒頭睡覺, 沒做甚麼夢感覺一瞬間就早上醒來……我是失敗的例子大家別學我.

成功的例子(當然應該還有別人, 大家可以post 出來)

a.
虛雲法師的徒弟具行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viewthread.php?tid=5336&extra=&page=1

b.
廣欽老和尚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viewthread.php?tid=11005&highlight=%BCs%B4%DC



...............................

至於第二點去那邊修行甚麼大部分的人都沒留意….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這句才是佛說阿彌陀經的重點而不是單單去"阿彌陀佛"的西方世界

So 去西方極樂世界原來還是要學釋迦摩尼佛講的東西.

那為什麼不在人間就學好咧??

這問題就有好幾種答案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不知達摩祖師悟性論對你是否有幫助

TOP

不知達摩祖師悟性論對你是否有幫助
justfunny 發表於 2017-3-7 02:08



    簡單看了一下好像講的不錯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2011-06-11 22:45:4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0b9d600100tlpv.html


序:


    佛的智慧本来是用来启发人、帮助人觉悟的。但是在佛与人之间,一旦存在着靠佛混饭吃的那样一个中间层面,就把学佛的事情弄复杂了。这样一来,或多或少的阻隔了人对佛智慧的了解,因而生出很多障碍。
    达摩祖师的《悟性论》实在是一部解悟开惑的巨作。这部论典可以澄清很多修佛的过程中的错误的思想。因此我把这部论典翻译成白话文,供有缘参考。

我自己对佛学的理解不够,知识浅薄,难免与原文有出入,因此这个白话翻译仅供参考。若有疑议,请参看原文。
                                    一九合十,2011年6月

以下是白话翻译:

达摩祖师悟性论白话译文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道的本质是寂灭,因此修道的人以不驻留于各种为根本来进行修持

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所以,经文中说:“寂灭是菩提,这个寂灭的“灭”就是指要灭掉各种相。”

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什么是佛?是觉悟人有觉悟的心而得了菩提道,因而叫做佛。

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经文中说:“不驻留于一切各种相,就叫做各种佛”。

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

因此,对于觉悟者而言,即使是有相,也是无相的那个相。这个无相之相,不是眼睛所见的那个相,而是只能通过智慧而感知

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

如果听闻这样的讲法,能够立刻明白,并在一念之间生起信心,这样的人就已经生发了大乘佛法之心,并因此而能够超越三界。

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三界,就是人心中的“通过内心的返照,能够发现,立的就是“这个“就叫超越三界。

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

但是,人的内心的“”并不是具体的某种东西,“”是对众生的心性的概括。

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如果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返照,就能够发现自己心中的那些“”,如果对所发现的这些“”用“”去断除,就能够了断贪嗔痴的根,只有明白地、清晰地断除了贪嗔痴之后所得到的性,才是佛性,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佛性。

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

经文中说:诸佛从本源而来,常处于三毒之中,在去除垢染的法中成长,最后成就为世尊的境界。

三毒者:贪嗔痴也。

这里所说的三毒就是贪嗔痴。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之所以说大乘佛法是最上乘的,是因为一切所行之处都是菩萨所行之处,菩萨既无所不乘,又无所乘,始终处于乘,又没有乘,这就是佛乘。

经云:无乘为佛乘也。

经文中说:无乘就是佛乘。

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此人解佛语。

如果一个人知道六根”所得到的信息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五蕴”也不过是假借的一个名称,这些东西,遍体寻求,找不到固定之所,那么,在这个时候,人就能够明白佛所说的了。

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

经文中说:五蕴存在的那个地方就是禅院。通过自我内照而开悟解脱的就是大乘佛法之门,这个道理不能不明白啊。

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

不忆一切法就叫禅定。

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

如果明了这句话的人,那么他的行住坐卧都是禅定。

知心是空,名为见佛。

知道心就是空,就叫见佛。

何以故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回復 12# sanmartin


   哈.哈.哈...機緣成熟..你就會念佛了.大德不妨看一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勤修.戒.定.慧.  熄滅.貪.瞋.癡.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