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NASA to hunt for alien life on Titan with nuclear-powered drone

美國宇航局用核動力無人機在泰坦尋找外星生命

Published time: 28 Jun, 2019 11:15

https://www.rt.com/news/462908-nasa-confirms-titan-mission/?utm_source=browser&utm_medium=aplication_chrome&utm_campaign=chrome

5d15efebdda4c84c5f8b457b.png

美國宇航局已宣布計劃用核動力四軸飛行器無人機登陸蜻蜓返回土星最大的衛星泰坦。 該工藝可以在2034年開始其十億公里的旅程來尋找生命。蜻蜓是NASA競爭激烈的新前沿計劃的最新成果,該計劃探討化學如何在整個宇宙中催生生物學。 無人機將前往月球上的多個位置,尋找微生物外星生命的跡象,在此過程中導航土衛六的地球引力和空氣動力學。

土衛六模仿四十億年前地球上的狀況,可以回答有關我們家鄉星球和宇宙其他地方生命起源的問題。月球擁有一個碳氫化合物沉重的景觀,主要由液體甲烷和乙烷組成,形式為“水道”和“沙丘”,下面有厚厚的冷凍水,其下面是一個液體水庫,其溫度與深度大致相同。

我們知道泰坦擁有生活所需的所有成分。 化學在一個擁有所有成分的環境中進入多遠?“Dragonfly的首席研究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APL)的行星科學家Elizabeth Turtle告訴”科學美國人“。“泰坦一直在進行化學實驗,數億年甚至數十億年。 我們想要做的就是去了解那些實驗的結果。“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NASA's Voyager Missions Were Amazing. Now Scientists Want a True Interstellar Probe

NASA的“旅行者”任務令人驚嘆。 現在科學家們想要一個真正的星際探測器

By Elizabeth Howell 2019-10-30T16:00:00Z Science & Astronomy  

Goodbye, heliosphere! Hello, interstellar space!

https://www.space.com/interstellar-probe-science-of-solar-system.html

1 (2).JPG

幾位科學家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指出,人類應該考慮建立一個星際探測器以從外部的角度看待我們的鄰居。NASA的旅行者1號和2號航天器是人們送出我們太陽係以外的唯一機器。低能帶電粒子實驗的主要研究者StamatiosTomKrimigis表示,這些擁有42年曆史的航天器仍然運轉良好,可以向我們發送星際空間信息,他們的許多見解令人驚訝。仍在兩個航天器上工作。克里米吉斯於1025日在這裡舉行的國際宇航大會上對代表說:“這些模型是錯誤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是日光層的形狀,即空間區域,其中帶電粒子流從我們的太陽發出並環繞太陽系。直到2010年代,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它呈扇形。旅行者號在2012年和2018年越過日球層時顯示,它更像是一個泡沫。有關:NASA的旅行者2號在太陽探測到太陽的同一天進入星際他說,另一個驚喜是發現宇宙射線(來自太陽系外部的輻射)被加速了。在旅行者號進入星際空間之前,科學家們認為這些粒子在終止衝擊區域加速,在該區域,來自太陽的粒子減速到低於聲速。航海家透露,加速實際上發生在日鞘中,該區域恰好是終止衝擊區以外的空間區域。在途中做科學航海家對太陽系的洞察力是他們探索巨型行星的指定任務的幸運之選。但是,建造量身定制的星際飛行器提出了許多技術挑戰。艱辛的是時間。 Voyagers航行已經很久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科學家和工程師現在已經成為他們的團隊的一員,他們必須與1970年代製造的老化硬件和計算機軟件搏鬥。連續運行數十年絕不是保證。工程師通常會建造航天飛機,只要科學家認為他們需要達到任務的最初目標(通常需要兩到三年)即可,儘管許多團隊著眼於長壽來調整設計。隨著時間的流逝,航天器可能會破裂,保持沉默或失去進行科學的能力。而且,隨著NASA或其他機構致力於新的科學目標,資金可能會停止。萊昂·阿爾卡萊(Leon Alkalai)是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戰略計劃辦公室的負責人,並在小組會議上發表了講話。他提出了兩種方案選擇,可以使星際太空飛行任務很快地完成,可能需要十多年的時間。

兩種選擇都將使用多個飛越行星來加快速度。較慢的選項將使用木星作為主要重力輔助,從而使科學家可以獲得更詳細的觀測結果。速度更快的選項將太陽作為主要重力輔助,從而可以進行快速觀察,但細節較少。為了使任務管理者滿意,阿爾卡萊建議應建立星際任務以在到達目的地之前進行科學研究。該探測器的最終目標是研究星際空間,但是在太陽系內,飛船可以對海王星以外的柯伊伯帶天體成像,或對小世界進行視差測量,以更好地計算它們的距離。阿爾卡萊說:“在星際介質上,還有很多科學要做。”背景中的太陽系一項新的星際任務也將代表我們太陽係作為一個單一實體的看法的深刻轉變,因為我們將從太陽的影響範圍之外看待行星和太陽-就像過世的外星人可能會看到我們的鄰居。德國基爾大學實驗與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羅伯特·威默-舒威魯伯格說:在面板上。他說:“(星際介質)與太陽風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我們的理解受到知識不足的嚴重阻礙。”他補充說,即使是更接近星際空間邊界的世界,例如柯伊伯帶天體,在天文學中也鮮為人知,這提供了巨大的發現潛力。小組結束時,主持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太空系首席科學家拉爾夫·麥克納特(Ralph McNutt)讓1990年以後出生的所有人站起來。屋子里三分之一的人起立,麥克努特提供了一些職業建議。他說,這個站起來的團隊是這一代人,他們將接管當今更有經驗的科學家發起的任何星際任務。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航海家 2 號證實已飛出太陽系,成第 2 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體

作者 Emma stein | 發布日期 2019 11 06

https://technews.tw/2019/11/06/plasma-density-bubble-solar-system-edge-voyager1-voyager2-heliosphere/

42 年前發射離開地球的航海家 2 號探測器,已被證實在去年 11 月穿越太陽圈,成為史上第 2 個離開太陽系的人造物體;往後,它將和航海家 1 號(第一個離開太陽系的人造物體)一起研究太陽系外我們依舊陌生的地區,直到它們無法再回傳訊號。

1977 年時,NASA 分別發射了航海家 1 號(Voyager 1)與航海家 2 號(Voyager 2)兩艘探測器,前者任務為研究木星和土星系統,後者則飛掠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號稱最多產的太空飛行器;達成主要任務後,2 艘探測器開啟新的星際任務,繼續往太陽系邊緣飛奔而去。

1 (2).JPG

2012 8 月時,航海家 1 號在距離太陽 122AU 遠的地方,檢測到周圍高能粒子(宇宙射線)逐漸增加,並且出現 2 個尖峰,恰能對應來自太陽的低能帶電粒子流強度出現 2 次下降,表明當時星際介質正洩漏進太陽系內。

2 道尖峰過去後,高能粒子暫時消失,太陽粒子又回到正常峰值,但最後,太陽低能粒子濃度忽然下降接近零、高能粒子濃度衝高,再也沒有逆轉跡象,表明航海家 1 號正式脫離太陽圈進入星際空間,率先成為首個飛離太陽系的人造探測器,也初步判定太陽系邊界究竟延伸了多遠。

現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期刊一舉刊出 5 篇獨立研究論文,證實航海家 2 號(Voyager 2)也已於 2018 11 5 日穿越太陽圈(heliosphere),正式離開太陽支配範圍,進入未知新世界。

太陽圈是指太空中受到太陽引力、磁場等條件控制的區域,而太陽風(從太陽上層大氣吹出的帶電粒子流)能發揮作用的最遠位置即太陽圈邊緣,稱為太陽風層頂/日球層頂(heliosphere);穿過日球層頂後就不再是太陽的領地,而是充滿其他高能介質的星際空間。

科學家們在分析航海家 2 號回傳的數據時發現,探測器周圍的等離子體密度忽然於 2018 11 5 日躍升近 20 倍,此時距離太陽 119AU,並且來自太陽的穩定粒子流影響力逐漸消失,改由高能質子流取代(也就是起源自銀河系的宇宙射線),種種變化告訴研究人員們,在太陽系遨遊 42 年後,航海家 2 號終於也穿越最後一道關卡離開太陽系。

透過比較航海家 1 號與 2 號的數據,科學家能梳理出更多太陽系邊緣的資訊,比如航海家 1 號由於遇到侵入太陽系的銀河物質,在穿越日球層頂時明顯更費心力,基本上滯留了 2 年才正式跑出去;然而航海家 2 號看見太陽粒子洩漏到星際空間中,且穿越的日球層頂更薄,基本上僅花費 1 天就越境成功,天文學家得想辦法弄清楚為何兩者差異如此大。

但可以確定,日球層頂會隨著太陽活動週期變化而晃動,就像我們的肺隨著呼吸而膨脹收縮一樣。

2012 年,航海家 1 號檢測到太陽圈外的等離子體密度略高於預期;2018 年,航海家 2 號檢測到太陽圈外的等離子體比預期中還要熱(但依然比太陽圈內的溫度還要冷),兩者都表明等離子體受到某種程度的壓縮,但目前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促成;此外,2 艘探測器均發現交界處磁場的方向、大小變化都不大,這令科學家感到驚訝,他們原本預期太陽磁場與星際磁場交界處應該更加混亂,然而數據表明兩種磁場幾乎對齊。

不過航海家 2 號有檢測到太陽風與星際風相互作用的薄層,而航海家 1 號未檢測到,為了做更多比較,NASA 有打算在未來發射專門研究太陽系邊界的太空飛行器。

現在,航海家 1 號與航海家 2 號分別沿著兩個不同方向離太陽而去,前者目前距離太陽超過 220 億公里,後者距離太陽 182 公里,而航海家 2 號發出的訊號需經過約 16.5 小時才能回到地球。詳細數字資訊可以上 NASA 網站追蹤。

科學家預計這兩艘探測器還能工作 5 年,為我們描繪更多未知的事物。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Nasa's Parker Solar Probe beams back first insights from sun's edge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帕克太陽探測器從太陽的邊緣反射出最初的見解

Flying closer than any other mission, spacecraft set to unravel the sun’s mysteries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9/dec/04/nasas-parker-solar-probe-beams-back-first-insights-from-suns-edg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eQAUocScw0&feature=emb_logo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帕克太陽探測器比任何航天器都更靠近太陽飛行,它已經從太陽炙熱的大氣邊緣回傳了其最初的觀測結果。第一批數據為長期存在的謎團提供了線索,其中包括為什麼太陽的大氣層(稱為電暈)比其表面溫度高數百倍,以及太陽風的確切來源。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家斯圖爾特·貝爾教授說:“到目前為止,我們與太陽探測器的前三次相遇非常壯觀。”他是其中一架儀器的分析負責人。 “我們可以看到日冕的磁性結構,這告訴我們太陽風是從小的日冕孔中冒出來的; 我們看到衝動活動,大型噴氣式飛機或折返路線,我們認為這與太陽風的起源有關。 我們也為塵土環境的兇猛感到驚訝。”


1 (2).JPG

1 (3).JPG


在接下來的六年中,這輛汽車大小的宇宙飛船將沿著越來越近的橢圓軌道運行,最終向近處俯衝,以至於技術上將“接觸”太陽。處於如此近距離的缺點是派克不會將照片寄回家。如果它朝著太陽旋轉,它的照相機就會融化,因此航天器的儀器向側面注視,測量構成太陽風的超音速帶電粒子流。廣告以前,科學家觀察到,太陽風似乎具有兩個主要成分:“快”風以每秒700km的速度傳播(來自太陽極地的巨大日冕孔;和“慢”風以每秒500km的速度傳播)第二,其來歷不明。派克的探測器將慢風追溯到在太陽赤道周圍斑駁的小日冕孔–以前從未觀察到的太陽結構。日冕孔較冷,密度較小,磁場通過該孔流入太空,充當帶電粒子沿其流動的通道。這些觀察結果還解釋了為什麼電暈如此熾熱。  “電暈是一百萬度,但是太陽的表面只有數千度,”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帕克太陽探測器場儀器的共同研究人員蒂姆·霍伯里教授說。 “好像地球的表面溫度是一樣的,但是它的大氣層卻是數千度。那怎麼行?您希望搬走時會變冷。”帕克的側面觀察發現,太陽風中的粒子似乎是通過爆炸性射流釋放的,而不是穩定地放射出去的。 “是bang ,,,”霍伯里說。他說,能量從太陽內部迅速釋放到大氣中,可以解釋為什麼與太陽表面相比,大氣如此熱。

另一個驚喜是靠近太陽的區域的塵土飛揚。在最接近其軌道的過程中,探針上撒有細塵,從防熱罩上刮下細小碎片,在高分辨率相機拍攝的圖像中顯示為白色條紋。據認為是接近太陽的小行星和彗星的殘骸,導致它們蒸發,僅留下塵土飛揚的薄霧。新的觀測是在帕克距離太陽約15m英里(2400萬公里)時做出的,但最終它將飛到其表面約600萬公里,比上一個最接近的任務——Helios 2太空船在1976年的飛行距離近七倍。帕克面臨的極端條件要求使用非常規材料和航天器設計。任務最接近的過程中,飛船的白色陶瓷隔熱罩將達到近1400C2,552F)的溫度。當它靠近太陽時,其太陽能電池板會縮進隔熱罩的陰影中,僅露出一小塊區域以發電。該飛船還打破了相對於太陽移動最快的航天器的記錄。到2024年,它將達到近435,000英里/小時(700,000公里/小時)的速度。霍伯里說:“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使命,這確實是極端的,並且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工程努力。”該發現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三篇論文中。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看來太陽系真的要進入這個 星際雲層緞帶 100多年左右.....又有一些科學家做出這個緞帶解釋...沒力翻譯了
. ...
sanmartin 發表於 2010-5-26 01:37



   

先前說銀河系正在穿越星際雲層緞帶..intergalactic dust …NASA 之後就沒消息….

Earth Appears to Be Travelling Through The Debris of Ancient Supernovae

地球似乎正在穿越古代超新星的碎片

MICHELLE STARR

24 AUGUST 2020

https://www.sciencealert.com/earth-might-be-moving-through-the-debris-of-ancient-supernovae

海浪深處的放射性塵埃表明地球正在穿過一顆爆炸恆星留下的巨大雲團。在過去的33,000年中,太空一直在向地球播種超新星形成的稀有鐵同位素。同位素鐵60並不是第一次使我們的星球塵埃飛揚。但這確實有助於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種粉塵正在持續發生-我們仍在穿越星際塵埃雲,這可能是幾百萬年前的超新星起源的。多年來,Iron-60一直是數項研究的重點。它的半衰期為260萬年,這意味著它在1500萬年後會完全衰變-因此,地球上發現的任何樣品都必須是從其他地方沉積的,因為鐵60不可能從鐵的形成中倖存下來。 46億年前的地球。並且發現了存款。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核物理學家安東·沃納(Anton Wallner)先前將海底沉積物追溯到260萬年前和600萬年前,這表明超新星的碎片在這些時候已經降落在我們的星球上。但是,最近有更多關於這種星塵的證據-最近。它是在南極的雪中發現的。根據證據,它必須在過去20年中下降。而且,幾年前,科學家宣布,在NASA的天基“先進成分瀏覽器”長達17年的時間裡,在地球周圍的空間中發現了鐵60。現在,華納發現了更多東西,可以追溯到33,000年前的兩個地點的五個深海沉積物樣本中。而且樣品中60的鐵含量在整個時間段內都非常一致。但是,這一發現實際上提出的問題多於答案。

您會看到,地球目前正在穿越一個由氣體,塵埃和等離子體組成的局部星際雲區域。如果這顆雲是由恆星爆炸產生的,那麼可以合理預期它會以非常微弱的鐵60的雨量降塵在地球上。這就是南極探測的建議。而這正是Wallner和他的團隊試圖通過檢查海洋沉積物來驗證的。但是,如果本地星際雲是60號鐵的來源,那麼當太陽系進入雲層時,應該會急劇增加-根據研究小組的數據,這可能發生在過去的33,000年內。至少,最老的樣品中的60號鐵應顯著降低,但並非如此。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可能是星際雲與超新星碎片是重合的,而不是一種結構,而這些碎片則是幾百萬年前發生的超新星遺留在星際介質中的。這表明本地星際云不是微弱的超新星遺跡。沃納說:“最近有論文表明,困在塵埃顆粒中的鐵60可能在星際介質中反彈。”“因此,鐵60可能源自更老的超新星爆炸,而我們所測量的是某種迴聲。”研究人員指出,找出答案的最佳方法是尋找更多的60鐵,涵蓋4萬年前至100萬年前之間的缺口。如果60年代鐵的豐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大,則表明存在古老的超新星。但是,最近的大量觀測表明,星際雲是鐵60的來源。該研究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