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宇宙 [打印本頁]

作者: cathyyeh    時間: 2013-1-8 11:54     標題: 宇宙

地球(Earth) earth.gif
Earth.jpg



地球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星體,距離太陽的第三個位置:

        軌道:    149,600,000 km (1.00 天文單位AU)與太陽的距離             直徑:     12,756.3 km      
        質量:     5.972e24 kg



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不是根據希臘/羅馬神話而命名的。

地球的名稱(Earth)是根據古老的英文及德文而來。

當然,在 其他的語言中,地球還有數百個不同的名字。

在羅馬神話中,地球之神是 特拉斯(Tellus) -肥沃的土壤 (希臘文: 蓋亞Gaia, 大地的主宰 -地球之母)。

  直到哥白尼Copernicus (十六世紀)之前,人們還不知道地球只是一顆行星。



   地球當然是可以不用太空船而直接用肉眼觀察。但是一直到二十世紀之前,我們都從未能夠擁有一張完整的行星地圖,從太空中拍攝行星照片被認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例如它們在天氣預報上就幫了大忙,特別是在追蹤和預測颱風的動向上,而且這些圖片都非常漂亮。

  地球的內部可以根據化學組成與地震波的特性分成下列幾層

(深度單位是km):              0-  40

       地殼(Crust)            40- 400  

上部地函(Upper mantle)           400- 650  

過渡帶(Transition region)           650-2700  

下部地函(Lower mantle)          2700-2890  (D'' layer)          2890-5150  

外地殼(Outer core)         5150-6378

內地殼(Inner core)      


地殼的厚度一般認為並不一致,它在海洋底下較薄而在陸地之下較厚。


內地核和地殼都是屬於固體,而外地核及地函則是屬於塑性和半流體的性質。


地球內部不同的分層是根據地震波資料所畫分出的不連續面(discontinuities) ,其中最被人熟知的是位於地殼與上部地函分界的莫式不連續面(Mohorovicic)


地球的大部份質量位於地函,其餘部份的質量則幾乎集中在地殼,而我們所居住的部份僅僅只佔所有直量的一小部份。

(以下質量的單位為kg)



             大氣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            
             地核       = 4.043            
             外地核     = 1.835            
              內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部份是由鐵(或是鐵/鎳)所組成,可能也包含了一些比較輕的原素在其中。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 太陽(Sun)的表面還要熱。


下部地函可能主要是由矽、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所組成,上部地函則可能主要由橄欖石olivene 和輝石pyroxene (鐵、鎂質 矽酸鹽類silicates)以及鈣、鋁所組成。我們所知道的這些大多是根據地震波的技術,或是從火山口採取那些來自上部地函的熔岩標本,而地球內部的大半部分迄今仍然是無法直接到達。地殼的主要組成則是石英quartz (二氧化矽)和其他像是長石feldspar等的矽酸鹽類。整體來說,地球的化學組成(重量百分比)是:



    34.6%  鐵Iron    29.5%  氧Oxygen    15.2%  矽Silicon    12.7%  鎂Magnesium     2.4%  鎳Nickel     1.9%  硫Sulfur     0.05% 鈦Titanium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 的主要星體。


  其它類地星體的構造與組成除了一點點地不同之外,應該是相當類似的,其中:月球 的核心最小、 水星 有一個非常大的核心(相對於它的直徑來說)、火星 和月球的地函相當地厚、水星和月球可能都不具有一層不同化學組成的地殼、地球也許是唯一具有外地核與內地核差異的一個。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所有關於行星內部的知識大多屬於理論上的推論,甚至包括地球在內都是。


不同於其他的類地 行星,地球的表面可以區分為好幾個不同的板塊,並且各自獨立地漂浮在熾熱的地函之上,這個理論被我們稱之為板塊構造學說(Plate Tectonics)。板塊構造學說的特點可以分成兩個主要的作用:張裂和隱沒。張裂作用發生在兩個版板塊互相遠離時,從底部湧升的岩漿形成了新的地殼;隱沒作用則發生在兩個版板塊互相碰撞的邊緣,其中一個版板塊潛入到另外一個版板塊之下,然後在地函中逐漸消滅。在板塊的邊界上同時也會有一些交錯的運動(例如位於加州的聖安得列斯斷層the San Andreas Fault),或是大陸之下的板塊彼此之間互相碰撞(例如印度和歐亞大陸)。目前地球表面有七個主要的板塊:



除此之外有還大約二十個以上的小板塊,像是阿拉伯板塊、寇克斯(Cocos)板塊、那斯喀(Nazca)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等等。由於地震普遍地發生在板塊與板塊的邊界上,因此只要把地震發生的位置點出來,就不難觀察出板塊邊界所在的位置。(右圖)



   地球表面仍然非常年輕。 經過短暫地(相對於天文學上的標準)五億年以來,侵蝕作用和板塊運動消滅(同時也再造)了大部分的地球表面,於是也幾乎消除了地球早期歷史的所有痕跡(像是隕石坑的痕跡),因此地球極早期的歷史都被消除了。地球形成至今已經4.5到4.6十億 年,但是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大約是四十億年,而且超過三十億年的岩石就已經非常稀少了。最早的生物化石大約有三十九億年之久,但是我們至今仍然沒有任何紀錄可以顯示生命起始的關鍵時間究竟是什麼時候。


   地球的表面有71%的 覆蓋著,是唯一一顆表面具有液態水的行星(不過在泰坦Titan's 衛星的表面可能也有液態的乙烷ethane或甲烷methane存在,而歐羅巴Europa 衛星的表面之下則可能有液態水的存在)。


當然就我們所知,液態水是生命所必須的重要原素之一,而海洋高比熱的特性對於穩定地球表面溫度也是功不可沒,液態水同時也是造成地球表面陸地發生風化和侵蝕作用的主要動力,這再今天的太陽系來說已經是獨一無二的了(雖然風化和侵蝕作用可能曾經在火星上發生過)。

  地球的大氣有77%的氮(nitrogen), 21%的 氧(oxygen)和少量的气亞(argon)二氧化碳及水氣。在形成地球的當時,大氣中可能曾經含有非常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這些二氧化碳全被固定到了石灰岩(carbonate) 之中,部分被融解到海水裡面而由植物所利用。現今的板塊運動及生物作用維持了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含量不斷地下降又回升,這一小部分存在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藉由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的作用,對於維持地球表面溫度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溫室效應的存在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可以上升約攝氏35度(從攝氏零下21度提升到令人舒適的14度),如果沒有這個作用的存在,那海洋將會凍結,而生命將不可能存在。



  就化學上的觀點來說,自由氧的存在是非常令人驚訝的,由於氧是一種活性很強的氣體,所以在"正常"環境中,氧會迅速地與其他原素結合。而大氣中的氧是由生物作用所製造並維持的,因此若是缺少了生命的存在,就不可能有這些自由氧了。


  於地球與月球的 交互作用 減緩了地球的自轉速度(大約每一百年慢千分之二秒),j目前的研究顯示九億年前的一年有481天,每天18小時。


球外地核的電流產生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地磁場,由於地磁場、地球大氣和太陽風(solar wind)的交互作用產生了 極光auroras (參閱 星際介質Interplanetary Medium)。由於這些現像的不規則性,造成磁極(magnetic poles)在地球表面移動,甚至完全反轉reverse 過來,像目前的地磁北極就位於北加拿大。(The "geomagnetic north pole" is the position on the Earth's surface directly above the south pole of the Earth's field; see this diagram.)


地磁場與太陽的交互作用還形成了范艾倫輻射帶(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那是一個環繞在地球周圍的軌道,外觀像是一對甜甜圈的樣子,環內捕捉了離子化的氣體(或是電漿plasma)。其中外圈的環帶從距離地表19,000km延伸到41,000km的高空,內圈的環帶則介於高度13,000km到7,600km之間。


地球的衛星地球只有一個天然的衛星,月球(Moon). 但是:


                     距離           半徑     質量

衛星              (000 km)   (km)     (kg)
---------         --------   ------  -------
月球(Moon)  384      1738    7.35e22


更多關於地球及月亮的資料
開放性議題 http://hcc.mygeotravel.org/earth/star/chinese/nineplanets/earth.html轉載自

圖片附件: Earth.jpg (2013-1-8 11:50, 26.35 KB) / 下載次數 12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14820&k=7cfa24a9c3fd5a818ec0af7213506589&t=1714345094&sid=NtNs42



圖片附件: earth.gif (2013-1-8 12:03, 577 Bytes) / 下載次數 17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14821&k=822c546b2382569c45217db582e54c89&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6-1-7 00:27

Our universe in a single image: Artist reveals stunning circular artwork showing everything from Earth to the Andromeda galaxy我們宇宙縮在單一的圖像:藝術家揭示了令人驚嘆的藝術品,顯示了從地球到仙女座星系
設計是基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對數的地圖和美國宇航局圖像拍攝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3385768/Our-universe-single-image-Artist-reveals-stunning-circular-artwork-showing-Earth-Andromeda-galaxy.html#ixzz3wTnyzvMs

7.jpg



圖片附件: 7.jpg (2016-1-7 00:27, 344.03 KB) / 下載次數 18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3991&k=b47997145568f39ebf646547f926c378&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6-7-25 00:03

X marks the spot at the center of the Milky Way galaxy

July 19, 2016

http://phys.org/news/2016-07-center-milky-galaxy.html#jCp

兩位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有力的證據,巨大的X形結構位於銀河系的中央隆起之內。

5.jpg



圖片附件: 5.jpg (2016-7-25 00:03, 21.52 KB) / 下載次數 30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4986&k=a838e41a37069e5ad5066eb50f483810&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6-9-17 00:39

4.jpg The most detailed map of the Milky Way ever shows it's even bigger than we thought
No Man's Sky, eat your heart out.

PETER DOCKRILL
15 SEP 2016


http://www.sciencealert.com/scientists-just-unveiled-the-most-detailed-map-of-the-milky-way-ever-and-it-s-even-bigger-than-we-thought


有史以來最清楚的銀河系地圖, 由歐洲太空總署 製作\


圖片附件: 4.jpg (2016-9-17 00:39, 49.59 KB) / 下載次數 25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5237&k=4931472ca778f13b2e5fd57ff854f18a&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6-9-24 00:11

Ice core analyses indicates atmospheric oxygen levels have fallen 0.7 percent over the past 800,000 years

冰核心分析過去80萬年來地球的氧氣濃度掉了0.7%..人類會越來越小...

September 23, 2016 ..



http://phys.org/news/2016-09-ice-core-analyses-atmospheric-oxygen.html#jCp



earthsatmosp.png


地球氧气含量与动物寿命

已有 3224 次阅读 2014-6-16 11:49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3543-803806.html




地球的氧气水平的提升导致了地球动物多样性的大爆发,这是确定无疑的。然而,地球的氧气水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临界点从而极大促进了动物的进化,以及动物机体对氧气水平的反应是什么,以及机理如何?今天我提一点自己的观点。

1、氧气含量的增加造就了动物巨大的体积

从已有的线索出发,大致能够估计出地球曾经出现过2-3波的巨大体积动物高潮,一波是3亿年前的昆虫。

科学家们通过化石记录发现,在恐龙之前,地球上就有巨大的物种存在,它们就是3亿年前石炭纪的巨型节肢动物。据化石推测,石炭纪的千足虫和蝎子体长可达1米以上,有一种蜘蛛的腿长达50厘米。最著名的样本,是1979年在英国德比郡采矿场地下挖出的一具巨型蜻蜓化石。它的翼展竟然超过78厘米,和现在的鹰差不多。与此相似的巨型昆虫化石也在法国、俄罗斯和美国被发现,并且它们都来自石炭纪。

恐龙生活的时代大约是2亿3千万年至6500万年前,中间正好有一个1亿年,巨大体型的恐龙就生活在这个时段中。

地球氧气的变迁有不同的观点,我们看两个人的估计:

如果采用BERGMAN,LENTON2004年的数据,发现,3亿年前的氧气含量达到了25-30%,有数据更显示3亿年前的氧气含量达到了35%1亿年前的氧气行列也在30%以上。排出巧合的可能,巨大动物与氧气水平是高度相关的。3亿年前的高水平氧气有可能造就了巨大昆虫的出现;1亿年前的高水平氧气造就了巨大体型的恐龙的出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以上结论成立,那么巨大体型动物的灭绝就是因为氧气水平下降导致的(反之则不成立)。

更多的氧气应该有益于动物的进化。较大的动物在耗氧量上要高于较小的同类。因为,这些大块头需要十分费力地将血液输送到各组织器官那里,大气中较高的含氧量将有助于它们获得更大的进化机会。

2、巨大体积动物具有更长的寿命

从我的衰老模型的博文中摘抄一段:“从衰老模型的数学关系可以看出,如果细胞受损伤速度是固定的,那么机体体积越大,或者说机体体积能够不断增加,细胞总量将持续增加,机体寿命将会延长。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关系,实际中,也可以用现实的长寿命动物的例子来佐证。

鱼类、贝壳类、爬行类动物的身体会随着年龄而持续增长,所以这些类动物经常性的出现长寿和巨大体积伴随的情况。再考察鸟类和哺乳动物,基本上体积越大寿命越长。大致可以测算出一个关系:成年体重越重(或体积越大)的动物,其最大寿命也越长,成年动物的体积变量可以解释其最大寿命的63%[2]

机体体积的增加能力有助于长寿,我们认为原因可能是:1)体积增加,健康正常的体细胞数量较大,受损衰老细胞的占比要达到一定比率需要更长的时间;2)体积的可增加性为再生新的细胞留出空间,机体的空间除了存量增加的空间,就是增量带来的空间,再生新细胞的物质前提就是需要有空间的存在。按人的体积看,成年以后,体积几乎不再增加,因此人体寿命没有受益于体积的增长。不过,有报告指出被国际标准界定为“超重”的人在同样的生命阶段比“正常”体重者死亡危险少6[3]。过于肥胖肯定是不健康的,但是一般的肥胖为什么能增加寿命,有可能与体细胞总量增加有一定关系。”


3、氧气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动物寿命提高

从体积和寿命的关系来入手,我们可以得出氧气促进寿命的第一个线索:氧气水平提高有助于增加动物体积。动物体积越大,其体细胞增加的过程越长,达到衰老所需时间也越长,该动物机体的寿命自然增加。

若从生物代谢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猜测氧气促进寿命的第二个线索:氧气水平提高,动物代谢能力增强,再按照我的衰老模型,身体内的ROS比例提高,有助于清除衰老细胞,体细胞的更新能力越强,机体的寿命就越长,这个具体的模型可以参加我的博文。


4、增加植被,提高氧气水平

大气中的氧气基本都是有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历次的氧气水平变化都是由于植物的生生灭灭造成的。因此为了提高人类寿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加植被。目前增加植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向沙漠,戈壁等干旱地区引水,比如引渤海之水入疆,从西藏引入入疆等,这样可以大规模的增加植被数量。当然,人为的增加植被在短期内无法对氧气水平有影响,但是长期来说,一则可以改善西部沙漠地球的人居环境;二则可以有效的环境二氧化碳的排放所造成的影响。



圖片附件: earthsatmosp.png (2016-9-24 00:11, 1.44 MB) / 下載次數 25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5255&k=1ffa944a134751ef0578b80a11331145&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7-7-7 00:16

美國物理學家:宇宙可能非自然而生

大紀元20170706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秉開編譯報導)我們眼前的無數星系空間無限遙遠的宇宙從何而來?美國天文物理學家席格爾(Ethan Siegel)認為,宇宙之謎難以解開,也許不是我們人所認為的自然而生。


席格爾75日在《福布斯》上論述,當探討一些宇宙學的基本理論時,如果將它們互相對比和聯繫,發現有些地方是相似的,有些地方則差別很大。而我們通常將相似之處定義為「巧合問題」(coincidence problem),不同之處稱為「層次問題」(hierarchy problem)。

但是,我們無法解釋更深層的原因:為什麼存在「巧合問題」和「層次問題」?

席格爾舉例說,目前推測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含量很相似、宇宙的空間彎曲程度幾乎都是零,這些都是「巧合問題」;粒子的基本質量要比普朗克質量小1017-1023個數量級,這是「層次問題」。

3.jpg

目前已知構成電子和原子核的基本粒子[藍色文字為夸克(Quarks)、綠色為輕子(Leptons)、紅色為規範玻色子(Gauge Bosons)、黃色為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s]。更深層的問題是:這些基本粒子是怎樣產生的?(維基百科)這些基本問題幾乎是宇宙學的全部,但是無法再對其進行更深入的解釋了。

而席格爾認為,可能這些問題是錯誤的,但是如果排除這些問題,幾乎相當於放棄科學;而不排除這些問題,科學又無法對其進行解釋。

這是一個科學的內在矛盾。

席格爾又指出,如果在理論方面進一步思考: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真的是無法找到進一步探索的方向。

無論怎樣,宇宙恰到好處地存在了。宇宙的存在不是為了人類能否明白其中奧祕而存在。

宇宙就是存在這裡。人類還沒有放棄探索,也許宇宙不是自然形成的。

席格爾最後寫道:「還是有東西值得我們去研究的。」#



圖片附件: 3.jpg (2017-7-7 00:16, 37.33 KB) / 下載次數 17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6397&k=90f711f51db097ff9837f83dab80fff3&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7-9-26 00:43

Asteroid impacts 4 billion years ago transformed the Earth's crust and helped create its tectonic plates

小行星在40億年前的影響下改變了地殼,並幫助創造地球構造板塊

在45.6至40億年前的Hadean Eon被知之甚少

•以前認為地球太熱,不能維持板塊構造

•許多撞擊可能創造了與現代版塊構造相似的過程

•加熱的岩石層被帶到表面,迫使冷卻地層下降

By Tim Collins For Mailonline

Published: 16:55 BST, 25 September 2017 | Updated: 16:59 BST, 25

: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4917908/Asteroid-impacts-4-billion-years-ago-began-tectonics.html#ixzz4ti42c8AG
3.jpg




圖片附件: 3.jpg (2017-9-26 00:43, 44.25 KB) / 下載次數 11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6709&k=66c2c47a76678e4e4bdc1a451155855e&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7-11-30 00:08

MUSE Probes Uncharted Depths of Hubble Ultra Deep Field

MUSE探測哈勃超深場的未知深度
有史以來最深的光譜調查完成


Deepest ever spectroscopic survey completed

29 November 2017

https://www.eso.org/public/news/eso1738/?lang



天文學家在智利的ESO超大型望遠鏡上使用MUSE儀器進行了最深的光譜測量。
他們專注於哈勃超深場,測量1600個非常微弱的星系的距離和特性,包括72個以前從未被探測到的星系,甚至是哈勃本身。
這個開創性的數據集已經產生了10篇科學論文,正在發表在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的特刊上。
這些豐富的新信息為天文學家提供了對早期宇宙中恆星形成的洞察力,並允許他們研究早期星系的運動和其他性質 - 這是由MUSE獨特的光譜能力所實現的。

3.jpg



圖片附件: 3.jpg (2017-11-30 00:08, 69.2 KB) / 下載次數 26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6877&k=84f4fe8f20af9a50d18e69d48073c5ec&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8-4-6 00:18

Scientists discover 10,000 black holes hiding at centre of Milky Way

科學家發現隱藏在銀河系中心的10000個黑洞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science/black-holes-milky-way-space-discover-galaxy-columbia-university-a8288621.htmlally been very difficult to detect


科學家們發現了大量隱藏在我們自己的星系中的大量黑洞。

圍繞我們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這些黑洞的存在早已被懷疑,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能夠證明它。

問題在於,就其性質而言,孤立的黑洞是非常難以看到的。

為了找到它們,物理學家們將精力集中在尋找特定的小質量黑洞小組的X射線輻射上,這些黑洞有一個在它們周圍的軌道上被捕獲的恆星。

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可以推斷該地區存在多少孤立的黑洞。

“這一發現證實了一個重要理論,其含義很多,”哥倫比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Chuck Hailey博士說。

“這將大大推進引力波研究,因為了解典型星系中心黑洞的數量可以幫助更好地預測引力波事件可能與它們有多少關聯。”

“所有天體物理學家需要的信息都在銀河系的中心。
3.jpg

圖片附件: 3.jpg (2018-4-6 00:17, 204.12 KB) / 下載次數 20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103&k=6bf0a931601783228bea70bad53744c4&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8-4-26 00:34

The map of 1.7 BILLION stars: European space agency unveils the most detailed 3D atlas of the Milky Way ever created

17億顆恆星的地圖:歐洲太空總署推出了有史以來創造的銀河系最詳細的三維地圖集
•專業和業餘天文學家都將能夠訪問數據並尋找新的發現
Gaia測量恆星的距離,運動,亮度和顏色,然後處理以產生地圖
•新數據包括銀河系中超過10億顆恆星的位置,距離指標和運動
專家說,對新數據的初步分析揭示了銀河系構成的更精細的細節


By Tim Collins For Mailonline and Associated Press

Published: 11:57 BST, 25 April 2018 | Updated: 15:38 BST, 25 April 2018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5655481/Scientists-release-detailed-star-chart-Milky-Way.html#ixzz5Dhd6vXHj
3.jpg




圖片附件: 3.jpg (2018-4-26 00:34, 42.74 KB) / 下載次數 23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138&k=b937db3e02287b19ddbe04209191ba52&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8-7-4 00:30

有點像太極圖.....

201802051331572227.jpg

未命名.jpg

未命名.png

..........................................................

First confirmed image of a newborn planet revealed

首次證實了新生星球的圖像
新生的星球看到雕刻的路徑通過圍繞非常年輕的明星PDS70的氣體和塵埃盤


20180703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8/jul/02/first-confirmed-image-of-a-newborn-planet-revealed-pds70

4D9B67B200000578-5882053-image-a-5_1529915737901.jpg


歐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學家拍攝了一顆圍繞恆星形成的行星。

ESO的超大望遠鏡拍攝的非凡圖像顯示,在離地球370光年的距離處,恆星PDS70周圍形成一個大於木星的行星。

中心的黑色圓圈是一個過濾器,用於阻擋來自恆星的一些光線。

新生兒世界似乎具有混濁的氣氛,表面溫度為100℃。

研究作者米里亞姆凱普勒說:“這些年輕恆星周圍的圓盤是行星的發源地,但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觀測發現了嬰兒行星的暗示。”

“問題是到目前為止,大多數這些行星候選者都可能是光盤中的特徵。我們檢測到的優點是我們用幾種不同的觀測儀器,不同的濾波器帶和不同年份檢測到[新行星]


人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星球周圍會出現更多的行星。

天體理學家Zoe Leinhardt博士說:“這是一顆相對年輕的恆星,它顯示了那裡應該有一顆行星的所有跡象,而且還有一顆行星。”

“對於天文學家來說,大多數時候,我們真的能夠展示一幅畫面是非常罕見的。”



圖片附件: 4D9B67B200000578-5882053-image-a-5_1529915737901.jpg (2018-7-4 00:29, 39.57 KB) / 下載次數 16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232&k=292f1008fc51e6c199d5191a001f31c6&t=1714345094&sid=NtNs42



圖片附件: 201802051331572227.jpg (2018-7-4 00:30, 7.07 KB) / 下載次數 23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233&k=4826b93b68b2a62ad28f26053061298c&t=1714345094&sid=NtNs42



圖片附件: 未命名.png (2018-7-4 00:30, 69.2 KB) / 下載次數 16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234&k=c0118e7471e7d754090b13f1b5b010e9&t=1714345094&sid=NtNs42



圖片附件: 未命名.jpg (2018-7-4 00:30, 30.87 KB) / 下載次數 10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235&k=f33bd06ba118e3c79866327331224c9a&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8-7-25 00:45

The Milky Way's long-lost sibling: Scientists say massive galaxy was torn apart and eaten by Andromeda two billion years ago

銀河系有個長期失去的兄弟姐妹:科學家說此兄弟大規模的星系在二十億年前被仙女座摧毀並被吃掉

Cannibalized星系佔仙女座星系外暈的大部分恆星•銀河系的“兄弟姐妹”是本星系群中第三大星系•至少比銀河合併的任何其他星系大20倍

By Cheyenne Macdonald For Dailymail.com

BST, 23 July 2018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5983813/Scientists-say-Milky-Ways-sibling-torn-apart-eaten-Andromeda.html

4DA53DA800000578-5886603-image-a-3_1530006905870.jpg



圖片附件: 4DA53DA800000578-5886603-image-a-3_1530006905870.jpg (2018-7-25 00:45, 88.4 KB) / 下載次數 17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257&k=deffb4fb0e9213499cc2bd90a1af78b6&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8-8-26 00:14

Have scientists found evidence of another UNIVERSE? 'Ghost black hole' from ancient universe that died before the Big Bang has been discovered, physicists claim

科學家是否找到了另一個宇宙的證據? 物理學家聲稱,在大爆炸之前死亡的古代宇宙中的“幽靈黑洞”已被發現

•他們聲稱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死黑洞的標誌

•據推測,黑洞會產生引力子和光子

•這些為另一個大爆炸創造條件並創造一個新的宇宙

•有爭議的理論稱為共形循環宇宙學,即CCC

By Joe Pinkstone For Mailonline

Published: 19:05 BST, 24 August 2018 | Updated: 22:20 BST, 24 August 2018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6095669/Ghost-black-hole-previous-black-hole-astrophysics.html

4E1A7ABE00000578-5940101-image-m-40_1531261836625.jpg



圖片附件: 4E1A7ABE00000578-5940101-image-m-40_1531261836625.jpg (2018-8-26 00:14, 105.43 KB) / 下載次數 22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311&k=602763b9ef2a7b1474b11e80cb222e8e&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8-9-21 00:23

A tiny

galaxy almost collided with the Milky Way and astronomers can see the effects

差一點星係幾乎與銀河系相撞,天文學家可以看到它們的影響銀河系近在咫尺。

By Charles Q. Choi Yesterday at 3:30am

https://www.popsci.com/near-miss-galaxy-collision

我們銀河系的歷史比以前想像的更加動盪。在本週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中,天文學家發現,數億年前,銀河係經歷了一次近距離碰撞,攪動了盤內數百萬顆恆星的運動。
根據我們在地球上的觀點,銀河系看起來像是一條明亮的星條映襯著夜空。但它的實際形狀是一個更複雜的螺旋形,彎曲的臂伸出一個凸出中心周圍的圓盤。銀河系的大部分恆星都位於這個盤中,而不是它的中心凸起。天文學家通常認為圓盤的恆星在銀河系核心周圍以相對無聊,對稱的方式運動,自從銀河系誕生以來已有超過130億年的時間內,它已經長期穩定在一個組合平衡狀態。


2.jpg


了更多地了解銀河系的起源,演變和結構,歐洲航天局的蓋亞空間天文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創建一個跨越銀河系超過十億顆恆星的三維地圖。在這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專注於600萬顆恆星的位置和速度。
研究人員出人意料地在那些恆星的運動中發現了一種類似蝸牛殼的螺旋形圖案。在銀河系中的其他恆星具有相對沉穩的運動模式的地方,它們被破壞了,就像突然呼吸的氣體中的塵埃一樣。研究的主要作者,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Teresa Antoja說:“起初我們認為數據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我們花了相當多的時間來檢查它是否真實。”
之前的研究未能看到這種模式,因為它們不太精確,並且看不到更少的恆星。哥倫比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凱瑟琳約翰斯頓說,“儘管這些結果令人驚嘆,但它們發現的效果非常小,”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這是蓋亞驚人的數據的證明,我們可以看到任何東西。”

這些新發現表明,這種模式始於3億至9億年前,當時之前的工作發現銀河係與軌道射手座矮星係有著密切的關係。
“通過觀察我們今天測量的恆星的速度,我們可以前往銀河系的過去,看到我們銀河系的擾動非常強烈,”安托哈說。

射手座矮星系擁有幾十萬顆恆星(銀河系擁有1000億至4000億顆),並且目前正在被我們的銀河系蠶食。它與銀河系的最後一次近距離傳遞會在引力上拉動我們銀河系的恆星。
“我們已經暗示,在我們自己的星系周圍繞行的矮星係對我們自己的星係有影響,但我認為這是最明顯的證據,即這種影響可能非常強大,”安托亞說。

“我們傾向於認為銀河系具有相對平靜的歷史,”約翰斯頓補充道。
“這些結果向我們展示了它的相互作用歷史,這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多地了解整個星系。”



圖片附件: 2.jpg (2018-9-21 00:23, 28.67 KB) / 下載次數 19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364&k=8e25047cad24c41a97f058386c9dc6c6&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8-10-11 09:35

地球上的關鍵生命基石真的來自宇宙深處嗎?科學家說:是

作者
台北
天文館
| 發布日期 2018 10 10 8:45 | 分類
天文 , 生物科技 | edit

https://technews.tw/2018/10/10/did-key-building-blocks-for-life-come-from-deep-space/

1.jpg


地球所有生物都需要有機體和能量才能複製,沒有這些最基礎的生命基石,地球這些生物體將不復存在,甚至根本不可能出現。然而,生物學家迄今仍對生命基石其中一個關鍵組成──磷酸鹽(phosphate)所知甚少。

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ānoaAndrew Turner 等人研究指出:他們找到有利的新證據,能證明這個這個關鍵組成應該是在外太空產生,在形成後的最初 10 億年,經由隕石或彗星傳遞至地球,這些磷化合物逐漸與地球生物細胞的生物分子融合,最終形成今日所見。

Turner 等人認為:分子生物學的生命基石裡,磷酸鹽和二磷酸(diphosphoric acid)是兩個最重要也最必要的成分。它們是染色體的主要組成,而染色體是由 DNA 組成,DNA 攜帶基因訊息。和細胞膜的磷脂(phospholipid)和負責運輸能量的三鄰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一起,這些要素出現在所有收物體,形成自我複製的材料。

Turner 等人複製並模擬包覆著二氧化碳和水的星際冰粒,在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的凱克天文化學研究實驗室(W.M. Keck Research Laboratory in Astrochemistry)裡,有個冷卻至絕對溫度 5K(約攝氏零下 268 度)的極度真空室(vacuum chamber)進行實驗。這些冰粒和磷(phosphine,磷化氫)遍及各個低溫分子雲。當曝露在以高能電子模擬宇宙射線的電離輻射中時,如磷酸(phosphoric acid)和二磷酸等多種磷含氧酸(phosphorus oxoacid)都能經由所謂的非平衡化學反應(non-equilibrium reaction)合成。

在地球,磷對生命體是致命的化合物;但在星際介質,奇特的磷化學反應卻可促進稀有的化學反應途徑,促使諸如磷的含氧酸等生物相關分子形成,最終誘發現今所知的生命分子演化。

科學家表示,藉由結合雷射、質譜儀(mass spectrometer)和氣體色譜儀(gas chromatographs)的複雜分析方式,他們最終得以在實驗中偵測到磷含氧酸。這種化合物也可在如 67P/Churyumov-Gerasimenko 這種彗星所含的冰中形成,彗星含有磷源,科學家相信這些應該就是來自磷。Turner 等人表示,這項分析技術也可應用到偵測爆炸物和藥品的微量元素之類工作。

既然彗星含有至少部分太陽系原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k)的殘餘物質,這些化合物便能追溯至太陽系形成之前的星際介質時期,當時的星際冰粒有足夠的磷,可應付後來誕生生命基石所需的化學反應。

經由隕石或彗星傳遞至地球後,這些磷含氧酸可能已應用到地球的益生元(prebiotic)磷化學了。因此,如果能了解這些含氧酸的合成過程,對解開水溶性益生元磷化合物的來源非常必要,也可藉此了解在地球和宇宙其他類似可形成生命體的地方,它們如何合併成生物體的。簡單地說,說不定就能解開生命由何而來的千古之謎?



圖片附件: 1.jpg (2018-10-11 09:35, 56.22 KB) / 下載次數 16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402&k=c7c1d44d64b6cf37dc46b1c6019f5f6d&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8-12-3 10:28

What black holes REALLY look like: Astronomers find they don't resemble donuts, but are actually 'fountains'

什麼黑洞真的像:天文學家發現他們不像甜甜圈,但實際上是'噴泉'

•新觀察和模擬顯示黑洞'甜甜圈'確實更複雜

•研究人員稱動態結構有三種旋轉的氣體成分研究人員表示

,它不僅僅是一個甜甜圈,而是一個三維噴泉

By Cheyenne Macdonald For Dailymail.com

Published: 20:30 GMT, 30 November 2018 | Updated: 23:33 GMT, 30 November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6447753/What-black-holes-REALLY-look-like-Astronomers-say-act-like-fountains.html

0B88F2AA000005DC-0-image-a-48_1530447957814.jpg



圖片附件: 0B88F2AA000005DC-0-image-a-48_1530447957814.jpg (2018-12-3 10:27, 63.77 KB) / 下載次數 2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492&k=810e3c472cb05c06df3ff9a772a71a6d&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8-12-30 00:32

大爆炸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科學家新說法解釋「鏡像宇宙」

作者 Emma stein | 發布日期 2018 12 26 19:51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https://technews.tw/2018/12/26/big-bang-singularity-theorems-einstein-general-relativity-janus-point/

我們相信,大爆炸是當今宇宙萬物與「時間」的開端,然一組牛津大學團隊在今年初發表論文指出,大爆炸並非時間的開始,時間只是在大爆炸後改變了方向:當我們倒帶走回大爆炸那一刻,會發現大爆炸不是時間起點,而是通過「Janus 點」,進入了和我們宇宙相反的鏡像空間。

宇宙學家熱衷討論大爆炸之前的任何景象,這問題主要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大多數宇宙學家包括史蒂芬霍金在內的說詞,即宇宙始於一個密度無限大的奇點,自大爆炸的瞬間迅速擴張。1960 年代,霍金也與羅傑·潘洛斯一起研究廣義相對論中探討的引力奇點,並證明奇異點可從崩毀的巨星體重力塌縮現象中形成,即潘洛斯-霍金奇點定理(PenroseHawking singularity theorems)。

0.jpg

另一派天體物理學家則認為,當今宇宙的誕生來自「前任」宇宙的死亡,或者說,一場大爆炸其實來自另一場大塌縮,最終,我們的宇宙也可能消失於大塌縮災難。

那為何大多數宇宙學家傾向第一種說法?很簡單,誠如霍金所說,奇點之前有什麼、是什麼,被這個宇宙「困住」的我們根本無法定義那些未知事物,如果大爆炸之前存在某種形式的時空,科學家大概耗盡所有想像力也無法解決問題,就提聰明如愛因斯坦,其廣義相對論也可能在量子力學前止步。

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物理學家 David SloanTim A. KoslowskiFlavio Mercati,在今年 3 月發表一篇論文,他們不引入任何新概念比如迴圈量子重力(loop quantum gravity),也沒有改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只是用一種簡單的說法去解決「未知宇宙」存在問題。該論文表明,大爆炸不是時間的開始,只是在大爆炸那一刻改變了方向與空間。

首先該團隊指出,物理本身沒問題,有可能只是某些術語無法在經典理論中算出大爆炸的面貌,比如能量密度、無窮大的曲率等。

We separate the behaviour of entities in our early universe from the map that they make of the universe, and find that although the map breaks down, physics itself does not.

The technical reason why this is possible is that the equations Einstein developed contain terms which themselves cannot be calculated at the Big Bang – physical parameters such as energy density or curvature which tend towards infinity.

Importantly, however, there is a remarkable property of the equations that until now has been deeply hidden: All the terms that are problematic turn out to be irrelevant when working out the behaviour of quantities that determine how the universe appears from the inside.

當我們站在宇宙內部時,我們沒辦法測量宇宙的整體大小,只知道物體及其形狀的相對大小,團隊於是建立了一個無維度量(dimensionless)電腦模型來確定相對大小與形狀如何演變,而不必參考整體尺度。

在這裡,宇宙隨著倒退回大爆炸開始像煎餅變得扁平,當穿過大爆炸後,物體再次變回三維,只是出現「手性」特徵,也就是鏡像宇宙。在這裡,大爆炸的起點不是奇點,而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結構,該團隊稱為 Janus 點(Janus Point)。

Janus 點不與相對論矛盾,也不會影響物質本身,變的只有「座標」,而不是「物本身」,也許這種轉變能解釋為何我們的宇宙沒有反物質——因為反物質在大爆炸另一邊?科學家對宇宙起源的辯論永遠不會停息,誰知道,或許在 Janus 點另一側的鏡像宇宙中,也正在發生類似爭論呢?



圖片附件: 0.jpg (2018-12-30 00:32, 90.25 KB) / 下載次數 2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544&k=ffc7757a5489e51492374a531a6d2f9d&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9-4-22 00:02

早期宇宙理論沒有出差錯,科學家終於發現大爆炸後形成的第一個分子

作者 Emma stein | 發布日期 2019 04 19 18:47 | 分類 天文 ,

https://technews.tw/2019/04/19/helium-hydride-big-bang-ngc-7027-galaxy-sofia-planetary-nebula-molecule/

天體化學界重磅消息,天文學家歷經近半世紀「肉搜」,終於找到了自大爆炸後第一個形成的關鍵分子氫化氦,數十多年來的擔憂、質疑在這一刻明朗,留下幸福結局。我們的宇宙起源於 138 億年前的大爆炸,由一個密度極大、溫度極高的太初狀態演變而來,而太初核合成(BBN)產生了宇宙的輕元素(氫、氦、氘和少量鋰)。

4.jpg

根據模型,大爆炸之後 10 萬年,年輕宇宙溫度逐漸冷卻到 4,000,輕元素氦首先與自由電子結合形成第一個中性原子,並與氫(此時氫仍然被電離,以裸質子形式存在)結合形成氫化氦(helium hydride)帶電分子,這是宇宙出現的第一個化合物,如果這些原子最初沒有結合成最簡單的分子,今天就不會有我們這些複雜生命體的存在。

那麼作為第一個化合物,照理說整個宇宙應該都有它存在的痕跡,但事實是,自1970 年代起,天文學家就一直在苦尋行星狀星雲(來自垂死恆星)中的氫化氦分子,然全部宣告鎩羽而歸。

於是大家開始不安的想,難道理論出錯了嗎?早期宇宙的化學作用和目前認知有所出入嗎?其實太空中並不存在這種分子嗎?

OK,放心,沒有錯,天文學家們歷經數十年煎熬,如今終於找到了!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電波天文研究所 Rolf Güsten 領導的團隊,從距離我們 3,000 光年遠的行星狀星雲 NGC 7027 中,首次找到氫化氦分子,這將幫助天文學家模擬出早期宇宙的樣

氫化氦分子在 0.149mm 波長下發射最強譜線,不幸的是這個波長非常容易被地球大氣吸收,以至於地面望遠鏡在尋找氫化氦分子的路上幾乎一無所獲,我們只能從高空或外太空搜尋。

意外也不意外,此次立功的望遠鏡就安裝在「同溫層紅外線天文台(Stratospheric Observatory for Infrared AstronomySOFIA)」上,顧名思義,這個天文台不設於地面、也不在外太空,而是飛在大氣同溫層(平流層)中,由一架波音 747 噴射客機改裝而成,見下圖(為天文學家的創意甘拜下風)。

同溫層紅外線天文台平常飛行高度約位於 45,000 英尺(約 13,700 公尺),有任務時就起飛,飛完後回到地面繳交觀測數據,並讓科學家定期更新儀器,這次協助望遠鏡(直徑 2.7 公尺)發現氫化氦分子的儀器,就是科學家於 2011 年新安裝的遠紅外光譜儀 GREATGerman Receiver at Terahertz Frequencies)。

現在,天文學家可以大聲的說,我們真的從行星狀星雲 NGC 7027 中看到氫化氦分子的誕生,而不是只能自行從實驗室模擬,同時這也代表我們對原始宇宙的理論和模型無急迫修正必要。真是個美麗的結局。新論文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



圖片附件: 4.jpg (2019-4-22 00:02, 45.66 KB) / 下載次數 8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712&k=e234651ef3f482016955f22d0635842d&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9-4-26 00:23

Hubble measurements confirm that the universe is expanding 9% faster than expected, researchers claim

研究人員稱,哈勃測量結果證實宇宙的膨脹速度比預期的快9%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專家計算了宇宙的擴張

•他們拍攝的星星圖像以可預測的速率變亮和變暗

•研究人員第一次能夠研究這些恆星群

•他們的估計是正確的,誤差範圍為1 / 100,000

By Ian Randall and Tim Collins For Mailonline

Published: 15:46 BST, 25 April 2019 | Updated: 16:35 BST, 25 April 2019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6959909/Hubble-measurements-confirm-universe-expanding-faster-expected.html

3.jpg



圖片附件: 3.jpg (2019-4-26 00:23, 82.64 KB) / 下載次數 7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718&k=09644908693ea8dfc1a7082a90adb715&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9-5-15 00:03

Antimatter is both a particle
and a wave New experiment confirms

反物質既是粒子又是波浪新實驗證實了這一點

20190508

https://www.livescience.com/65428-antimatter-obeys-particle-wave-duality.html


反物質不只是由反粒子組成,它也是由波浪組成的。現在我們知道即使在單個反物質粒子的水平上也是如此。長期以來,物理學家都知道,幾乎所有東西 - 光和其他形式的能量,以及你體內的每個原子 - 都以粒子和波的形式存在,這個概念被稱為粒子波二元性。這在實驗中一次又一次地顯示出來。但反物質粒子與它們的物質夥伴相同,除了它們的相反電荷和旋轉之外,更難以進行實驗。這些物質的雙胞胎瞬間存在,通常是大質量的粒子加速器。但是現在,物理學家已經在單個正電子層 - 電子的反物質孿晶 - 顯示,反物質也是由粒子和波構成的。為了證明正電子也是波,物理學家進行了著名的“雙縫實驗”的更複雜版本,它在1927年首次表明電子 - 一種物質 - 既是粒子又是波在最初的雙縫實驗中,科學家們通過一張帶有兩個狹縫的薄片發射出一束電子,另一側有一個探測器。如果電子只是粒子,它們就會在探測器上形成兩條亮線圖案。但它們的作用就像波浪一樣,所以它們像光一樣“衍射”,形成許多交替的更亮和更暗的線條的展開圖案。


2.jpg


4D9B67B200000578-5882053-image-a-5_1529915737901.jpg

(當兩個波重疊但相對移動時,波的峰和谷抵消或相加,產生一種稱為乾涉的獨特模式。這些類型的實驗稱為乾涉測量法。)1976年,物理學家們想出瞭如何一次用一個電子證明同樣的效應,證明即使是單個電子也是可以相互“干擾”的波。

物理學家已經證明,當你從反射表面反射正電子時,它們就像波浪一樣。但到目前為止,他們從未進行過雙縫實驗,表明個別正電子具有波浪性質。通過這種實驗,物理學家有機會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入的水平上研究反物質的行為。本文於53日發表在“科學進步”雜誌上,意大利和瑞士物理學家團隊研究出如何產生低能量正電子束,這些正電子束可用於執行雙縫實驗的第一個反物質版本。當物理學家指示正電子通過更複雜的一系列多個狹縫時,正電子以一種你期望的波浪而不是單個粒子的方式落在探測器上。“我們的觀察......證明了[正電子的]量子力學起源,因而證明了正電子的波動性質,”米蘭理工大學的物理學家,該論文的共同作者Paola Scampoli在一份聲明中說。作者寫道,這項工作為一種新的“干涉測量”實驗打開了大門。接下來,他們希望回答有關更複雜的奇異物質的波浪性質的問題,並使用這些結果來探測非常小尺度的重力性質。



圖片附件: 2.jpg (2019-5-15 00:03, 220.25 KB) / 下載次數 2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755&k=19e4d7e0ac8f3d08444e27bace107573&t=1714345094&sid=NtNs42



圖片附件: 4D9B67B200000578-5882053-image-a-5_1529915737901.jpg (2019-5-15 00:03, 48.83 KB) / 下載次數 14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756&k=f69a100644ab03326940c8dd8a5eb45d&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9-8-12 00:04

Baffling mystery: Star that’s older than the universe

令人困惑的神秘:比宇宙更古老的明星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科學家們被一顆似乎比宇宙本身更古老的恆星所困惑。

August 7, 20197

https://www.news.com.au/technology/science/space/baffling-mystery-star-thats-older-than-the-universe/news-story/be71380233d379dad804bd599f8ea4c6

1 (2).JPG

天文學家被困在一顆似乎比宇宙更古老的恆星上。那怎麼可能呢?這是加州國際會議試圖回答的問題。但是,理論家現在不再解開這個謎團,而是在質疑現在的宇宙科學模型是否存在問題 - 基於愛因斯坦的著名理論。最好的估計表明宇宙的年齡大約為138億年。但這顆恆星HD 140283似乎有145億年的歷史 - 相差7億年。“這是一個宇宙比例的謎團:宇宙如何能包含比自身更古老的恆星?”物理學家羅伯特馬修斯為國民報寫道。“這是天文學家試圖建立宇宙時代所面臨的難題 - 它的解決方案可能引發一場科學革命。”HD 140283被稱為“瑪土撒拉之星”,離地球約200光年。它是已知最古老的恆星之一。“天文學家現在知道它含有很少的鐵 - 這意味著它必須在這種元素在宇宙中變得普遍之前形成,”馬修博士寫道。“這意味著HD 140283必須幾乎與宇宙本身一樣古老。”那麼我們應該對這種差異做些什麼呢?宇宙的確切年齡是不精確的。科學家們說,它可能年輕或年長8億年。根據Matthews博士的說法,對引力波的新研究也可以解決悖論。愛因斯坦著名的引力理論也引人注目。他的廣義相對論是20世紀物理學最成功的成就之一,也是最成功的理論之一。它也一直受到觀察證據的支持。但馬修斯博士說,將這一理論應用於整個宇宙已經產生了令人驚訝的結果。“與此同時,理論家們一直忙於夢想可以解決問題的新物理學,”他寫道。



圖片附件: 1 (2).JPG (2019-8-12 00:04, 64.77 KB) / 下載次數 7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856&k=3c71bbda1199fced358b9a0f74a89388&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9-9-29 00:12

Mesmerising NASA simulation reveals the beauty with which black holes distort space-time

令人著迷的NASA模擬揭示了黑洞扭曲時空的美麗

•它是由美國宇航局戈達德中心為美國宇航局的黑洞週創建的

•是黑洞的側視圖,並在視頻左側顯示“前”

•中心顯示事件視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逃脫黑洞的拉動

By Joe Pinkstone For Mailonline

Published: 09:54 BST, 26 September 2019 | Updated: 12:32 BST, 26 September 2019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7506715/Mesmerising-NASA-simulation-reveals-black-holes-distorting-space-time.html



1 (2).JPG



圖片附件: 1 (2).JPG (2019-9-29 00:11, 34.07 KB) / 下載次數 15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919&k=06e685e6abe958ffb69374170c641329&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9-10-7 00:40

ALMA 幸運拍到新生雙星系統吸積過程,看起來像「椒鹽卷餅」

作者 Emma stein | 發布日期 2019 10 05 14

https://technews.tw/2019/10/05/alma-bhb2007-11-stellar-cluster-barnard-59-pretzel/


1 (2).JPG

學家發現了宇宙特殊景象!一對雙胞胎恆星正在賣力萌芽中,但它們不只光靠周遭的原行星盤哺育而已,連更外圍的塵埃氣體盤都一起吃掉,並將後者扭曲成「椒鹽卷餅」的形狀。

我們的太陽獨自一人坐鎮太陽系,但太陽系之外不乏雙星、三星甚至四星等多星系統,科學家還沒有完全理解這些系統如何成形。最近,由馬克斯普朗克外空物理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xtraterrestrial Physics MPE)科學家 Felipe Alves 領導的團隊,利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獲得了一個新生雙星系統的獨特外觀:[BHB2007] 11 系統。

[BHB2007] 11 系統是位於蛇夫座的雙原恆星系統,距離我們約 700 光年,為巴納德 59 號(Barnard 59B59)暗星雲中最小星團(stellar cluster)的最小成員,巴納德 59 號則是菸斗星雲(Pipe Nebula)的煙嘴部分,菸斗星雲又藏在更巨大的黑馬星雲內。

從首圖中清楚可見 2 個緊湊光源,科學家指出那是圍繞 2 個年輕恆星的塵埃盤;恆星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塵埃環環繞,讓科學家感到特別的是,這 2 顆恆星光吃周遭的塵埃盤還不滿足,竟延伸出細絲連接到更大的塵埃盤上,恆星藉由這些細鬚虹吸更多物質來壯大自己,在經過處理的照片中,該系統看起來就像一個椒鹽捲餅(也有人稱蝴蝶脆餅)。

Felipe Alves 表示,雙恆星之間距離約太陽與地球之間距離的 28 倍,恆星周圍的塵埃盤與太陽系小行星帶差不多大,橫跨約 2.25 億公里,且總質量估計達木星 80 倍(木星質量是地球 300 倍),說明該系統最終有可能形成不少岩石行星。

科學家終於對年輕雙星系統的複雜結構進行成像,為當前恆星形成模型提供重要約束,讓我們更加了解二原系統的吸積動力學,不過研究人員說,還需要詳細研究更多的年輕雙星系統,方能更理解多恆星系統的形成機制。



圖片附件: 1 (2).JPG (2019-10-7 00:40, 22.72 KB) / 下載次數 14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925&k=778108feb98dc82d0dbb2234482cfffb&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19-11-10 00:14

宇宙不是無限延伸,新研究分析普朗克數據:宇宙像氣球一樣彎曲封閉

作者 Emma stein | 發布日期 2019 11 05 18:12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我們的宇宙是什麼形狀?像平坦的毯子一樣無限延伸嗎?一篇新研究分析了宇宙微波背景數據,指出宇宙邊緣實際上呈現平緩的彎曲弧度,就像膨脹充氣的氣球,與多年來的傳統天文觀點相矛盾。當今宇宙學標準理論及自 2000 年以來的觀測證據都表明,我們的宇宙應該像毯子一樣平坦,從大爆炸後的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 秒起,宇宙從一個無限奇異點開始指數式膨脹,該過程中所有物質與能量(包括暗物質與暗能量)加起來恰好處於宇宙臨界密度,每立方公尺約含 5.7 個氫原子物質,可平衡向外膨脹與向內壓縮的兩股力道,方能呈現我們如今所見的宇宙,但這樣一來將導致宇宙往各個方向無限延伸。

1 (3).JPG

然而根據羅馬大學(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宇宙學家 Alessandro Melchiorri
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Eleonora di Valentino、牛津大學天文學教授 Joseph Silk 合作撰寫的一篇新論文結論,宇宙實際上可能像球體一樣彎曲;換句話說,我們的宇宙應該是封閉的,如果有兩道光束並排發射,它們將不會永遠保持平行前進,更不是一去不回,而是在最終重新相遇、回到起點(只是時間要很久很久很久)。

該團隊重新分析普朗克衛星收集的宇宙微波背景(CMB)輻射數據,發現數據有 99% 確定性能支持「封閉宇宙」模型。

研究人員指出,宇宙微波背景的重力透鏡效應比過去預期的還要多,宇宙密度可能比原先計算的臨界密度還要高約 5%,代表宇宙平均密度約為每立方公尺含 6 個氫原子,如此一來,向內壓縮的重力獲勝,宇宙實際上處於閉合狀態。

萬一宇宙真的像氣球一樣封閉,那麼科學家將必須微調大爆炸原理,重新運算的過程極其龐大且複雜。

Alessandro Melchiorri 表示,這篇論文只是基於普朗克衛星的一部分數據,而不是 600 多個物理學家審查過的其他數據,但新分析結果確實表明數據存在差異。科學家必須謹慎查找是否還疏忽了什麼東西,才導致結論不協調。

當然,就算宇宙真的是彎曲封閉的,其速度也很慢,對我們的生活沒有影響,若放大至整個宇宙時間尺度來看,對太陽系、銀河系的移動甚至也不太重要。新論文發表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期刊。



圖片附件: 1 (3).JPG (2019-11-10 00:14, 24.66 KB) / 下載次數 9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7970&k=4dec9f69f36358e981fb82120122174e&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20-3-2 00:21

Biggest explosion since the Big Bang spotted by astronomers

天文學家發現“大爆炸”以來最大的爆炸

28 Feb 2020 Hamish Johnston

https://physicsworld.com/a/biggest-explosion-since-the-big-bang-spotted-by-astronomers/

1.1.jpg

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天文學家已經報導了自大爆炸以來最大的已知爆炸事件的證據。研究小組使用四台望遠鏡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爆炸在包圍銀河星團的等離子中打出。 廣告 研究人員認為,這個洞是由來自星團之一星系中心的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巨大能量爆發而成的。他們估計爆炸涉及釋放5×1061 erg5×1054 J),這是1020太陽在一年內將輸出的能量。這是自大爆炸以來最大的已知爆炸事件的前紀錄保持者的五倍之多。該事件發生在距地球3.9億光年的蛇夫星系星團中。與發生在幾個月內的恆星超新星爆炸不同,“蛇夫座”事件似乎發生了數億年。巨大的裂痕使用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ESAXMM-牛頓X射線望遠鏡,西澳大利亞州的Murchison Widefield陣列射電望遠鏡和印度的Giant Metrewave射電望遠鏡觀察到了爆炸的證據。多種觀察結果證實了先前的X射線研究表明,團簇血漿存在巨大裂痕。由於結構的巨大尺寸,X射線證據被輕視了。直到進行無線電觀測時,天文學家才確信它的存在。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的西蒙娜·賈亞琴圖奇(Simona Giacintucci)說:“您可以在火山口中連續容納15個銀河星系,這種噴發會刺入星團的等離子體”。他是參與這項研究的六位天文學家之一。她來自科廷大學的同事梅拉妮·約翰斯頓·霍利特(Melanie Johnston-Hollitt)補充說:“我們以前曾在銀河系中心看到爆發,但這個爆發確實非常大……而且我們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大。”這個發現是使用Murchison望遠鏡的第一階段完成的,該階段包括2048根天線。該設施正在擴展到4096個天線,約翰斯頓·霍利特(Johnston-Hollitt)表示,這將使望遠鏡“靈敏度提高十倍”。結果,她相信很快就會發現更多此類爆炸。



圖片附件: 1.1.jpg (2020-3-2 00:21, 176.86 KB) / 下載次數 7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8185&k=ce3ba8a4959ffee409700e8bb6299bcf&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20-7-15 20:45

Astronomers discover huge galactic wall hidden behind Milky Way
The South Pole Wall is one of the largest known structures in the univers
天文學家發現隱藏在銀河係後面的巨大銀河壁
南極牆是宇宙中最大的已知結構之一
20200715
https://www.foxnews.com/science/ ... en-behind-milky-way

一份報告說,科學家們在南極的天空中發現了一個星系構成的天體結構,其長度超過14億光年長,深度超過6億光年。


副總統和《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解釋說,從地球的角度來看,南極牆位於宇宙的南部邊界,由數千個星系,氫氣,塵埃和暗物質組成。 它也是宇宙中最大的已知結構之一。

隔離牆是構成宇宙網的眾多結構之一,包括長城,靴子虛空,同等大小的斯隆長城和赫拉克勒斯電暈-北極石長城,這是已知的最大結構,其寬度為100億光年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
Vice報導說,這大約是可觀測宇宙直徑的十分之一
研究結果於上週五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首次宣布。

然而,南極牆距離地球到赫拉克勒斯電暈-北極光長城的距離只有5億光年,距離銀河系的一半卻被銀河系的亮度所掩蓋。 麻省理工學院。
當科學家看到星系周圍不同方向的星係受到其引力的影響時,就發現了它。

據Vice稱,這堵牆是在距地球6.5億光年半徑內發現的最大結構。

“當我們的可視化顯示天體南極發生了某些事情時,我們感到驚訝,”法國巴黎薩克萊大學宇宙學家丹尼爾·波馬瑞德(DanielPomarede)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對Vice說。 “實際上,沒有關於該地區大規模結構的報導。”

單擊此處獲取FOX新聞應用程序

Pomarede對Vice表示,牆的弓狀妝容是其“長度能適應觀察到的球體”的原因,科學家補充說,這幅圖“逐漸淡出牆外。 因此,如果它碰巧超出了我們的觀察極限,也許我們看不到它的全部。”
作者: Brentano    時間: 2021-6-24 15:24

宇宙有多大,人類最遠可以到達宇宙的什麽地方 | 老高與小茉 Mr & Mrs Gao


SunofMilkG20210624.jpg

( 太陽系在  銀河系內的位置  )
( 太陽系  會不會就是佛學世界觀的   南贍部洲 !  ?   )


SunofMilkG202106241.jpg

圖片附件: SunofMilkG20210624.jpg (2021-6-24 15:21, 23.84 KB) / 下載次數 15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8811&k=1affef1558a2e881b3f32e70c7367d5e&t=1714345094&sid=NtNs42



圖片附件: SunofMilkG202106241.jpg (2021-6-24 15:23, 30.84 KB) / 下載次數 2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28812&k=72efa83d2dea085a6518c6b3fcb0a27b&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21-11-8 00:04

天文學家發現人體元素宇宙起源:「氟」誕生之處,竟在遙遠的120億光年之外!

2

蔡娪嫣

2021115
週五
下午2:50·4 分鐘 (閱讀時間)

https://tw.news.yahoo.com/%E5%A4%A9%E6%96%87%E5%AD%B8%E5%AE%B6%E7%99%BC%E7%8F%BE%E4%BA%BA%E9%AB%94%E5%85%83%E7%B4%A0%E5%AE%87%E5%AE%99%E8%B5%B7%E6%BA%90-%E6%B0%9F-%E8%AA%95%E7%94%9F%E4%B9%8B%E8%99%95-%E7%AB%9F%E5%9C%A8%E9%81%99%E9%81%A0%E7%9A%84120%E5%84%84%E5%85%89%E5%B9%B4%E4%B9%8B%E5%A4%96-065001536.html

「我們都是星塵。(We are all star stuff.)」

──天文學家薩根(Carl Sagan, 1934 – 1996

正如薩根所說,我們確實都是星塵組成的。天文學家在距離我們超過120億光年的星系中,首度探測到一種在我們身體內也能發現的元素──氟,人體骨骼和牙齒都有氟化物的存在。

這份研究4日刊登在期刊《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主要作者、英國赫特福夏大學(University ofHertfordshire)天體物理學研究員法蘭科(MaximilienFranco)在聲明中解釋這項發現的意義:「我們都知道氟是什麼,因為我們每天使用的牙膏含有氟化物,但我們原來根本不知道哪些恆星產生了宇宙裡大部分的氟!」

另一位共同作者、赫特福夏大學的吉齊(James Geach)在澳洲獨立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撰文指出,「一般人可能不會去深究牙膏內含的元素,但就像地球上所有事物一樣,從雄偉到平凡,氟化物──以及微笑的故事也有宇宙起源。現在,我和我的同事在《自然天文學》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對此稍微有所解釋。」

大霹靂(BigBang)與宇宙演化(Wikipedia/ Public Domain

在太陽系、地球甚至我們身體中發現的自然元素,都是起源於恆星核心,在其爆炸的過程中被釋放出來。吉齊解釋,宇宙歷史上,幾乎所有元素都是很久很久以前形成的,氫是最古老的元素,在大約140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不久後出現,大爆炸的幾分鐘內,氦、氘和鋰等輕元素也在這個「太初核合成」的過程中形成,「從那時起,幾乎所有其他元素都在恆星生死過程中產生。」

但氟是如何在恆星的一生中形成?始終是謎團。

直到,研究人員使用智利的進無線電望遠鏡「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天線陣列」(The Atacama Large Millimetre Array, ALMA),這款全球最先進的觀測工具,能使研究者看見遙遠星系的冰冷塵埃和氣體散發出的光。終於,他們在一個位在120億光年外、名為「NGP-190387」的恆星初形成星系中探測到氟。

所有生命與非生命的誕生,都源於恆星和它周圍一切的毀滅。(圖片取自pixabay


氟的宇宙起源

研究人員發現,「NGP-190387」星系中存在「氟化氫」氣體雲,其微弱的光芒歷經了120億年的時間才到達地球這裡,天文學家認為這個星系的狀態「呈現了宇宙只有大約14億歲時的樣子」。

吉齊指出,學界原先認為氟產生的方式包含:透過恆星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劇烈爆炸──超新星(Supernova),或藉由亮紅色的漸近巨星支星(AGB)在接近生命盡頭時,燃燒核心內大部分的氫和氦。

但這兩種過程中形成的氟濃度遠低於「NGP-190387」星系,讓天文學家不禁疑惑,還有尚未發掘的方式可以形成氟。研究人員認為,沃夫-瑞葉星(Wolf-Rayet star)可能是唯一的解釋方法,因為他們發現在該星系中釋放出氟的恆星「很年輕就死了」,這表明它們可能是沃夫-瑞葉星。

沃夫-瑞葉星在宇宙中非常罕見,浩瀚無垠的銀河系裡只有幾百顆被編入目錄。一億顆恆星中只有一顆的質量足以成為沃夫-瑞葉,此類星體的本體是一顆質量非常巨大的恆星,大約是太陽的十倍以上,它在演化末期完全失去外層的氫,就會被稱為沃夫-瑞葉,它的消亡階段持續幾十萬年,在恆星漫長的一生中,那相當短暫。

此前研究人員認為沃夫-瑞葉可能是氟的來源,但這次直接探測證實了這一點。法蘭科解釋說:「我們已經證明,沃夫-瑞葉是已知質量最大的恆星之一,它們在生命結束時會劇烈爆炸,在某種程度上幫助我們保持良好的牙齒健康。」

「這項工作為探究120 億多年前的天體物理學提供了新的詳細見解」,吉齊說,天文學界對恆星初形成時引爆的化學反應知之甚少,但這很重要,因為恆星產生的元素會像氟一樣,拋散到整個星系甚至更遠的地方,許多年後,其中一些元素甚至組成了像地球這樣的「年輕」行星,但也許這份研究的另一項主要收穫是「表明打造你完美微笑的是與時間一樣古老的故事。」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22-7-12 00:09

這讓我想起維摩?經 裡面 維摩?神通把大家放在小房間內 但進去房間內瘸又變很大...


我們對大爆炸的看法錯了,奇點根本不存在!科學家們早已更新了大爆炸的新理論|seeker大师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gGrM5iU10


作者: Brentano    時間: 2023-3-17 16:57

WV2023031701.png

證明這個世界是虛擬現實的八個證據,而我們本身也有可能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存在 | 老高與小茉 Mr & Mrs Gao

圖片附件: WV2023031701.png (2023-3-17 16:56, 462.33 KB) / 下載次數 6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30240&k=10892eab64fb3f199446956046586915&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23-4-29 13:57

宇宙牆證實「地球是監獄」?佛教傳說中的須彌山竟意外現身?!【地球旅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1D9GV2RzM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23-8-23 18:05

罗杰·彭罗斯:我们检测到大爆炸之前存在前一个宇宙的征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rTIycwkErI


作者: Brentano    時間: 2023-9-5 12:30

W2023090501.png

圖片附件: W2023090501.png (2023-9-5 12:30, 748.86 KB) / 下載次數 6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31015&k=784468d7f8f5a0f38e420f83d9907184&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Brentano    時間: 2023-10-7 22:59

VRW1.png

馬斯克:我們活在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原來,挖掘地層,探索星空,我們不過是時間和空間的雙重囚徒,然而,能拯救我們的,還有地層裡的志留紀人…

圖片附件: VRW1.png (2023-10-7 22:58, 404.58 KB) / 下載次數 12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attachment.php?aid=31298&k=7c7d5caca06d912a967688b3627f7b5d&t=1714345094&sid=NtNs42


作者: sanmartin    時間: 2023-12-16 00:18

Roger Penrose: The Past Still Exis | 彭羅斯:我們處在一個「沒有時間的過去」裡,過去依然存在,大爆炸有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QSb3KhniA



彭羅斯:宇宙不僅無始無終,而且無邊無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RWkmAyqsQ






歡迎光臨 特異功能,再連結療癒-台灣 ~ 超自然 X-file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