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回復  sanmartin


   哈.哈.哈........妙
dav733 發表於 2017-3-12 17:07


才剛覺得我找到了想了好久的問題的答案, 我又冒出了個新的疑惑....唉佛教的東西真是沒完沒了.....

我的新的問題是

是不是 在因緣法的架構下 會有 因果 ?? 呵呵... 真的要瘋了

來不及探索了因為 要封版了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回復 26# sanmartin


   哈.哈.哈........妙
勤修.戒.定.慧.  熄滅.貪.瞋.癡.

TOP

但你不是佛,你所求是什麼,讀了七年相關佛經得到什麼心都無法安下,也許當心安下時讀任何一本都會有很深 ...
justfunny 發表於 2017-3-12 00:18



    講的好  的確要專一 在一門

但是就像是穿鞋子, 沒穿過其他鞋怎麼知道哪一雙適合?
就像是佛陀 先在皇宮享樂後, 如果沒有去修行苦行那 6年, 怎麼知道中道在哪裡??
至於我本人 沒有去看那麼多本書又怎麼知道哪一本適合我??
寫這總結代表我找到"我自己"要找的答案, 心就放下了 ,當然我找的答案當然不一定是別人的答案

但你講的是對的  ,連虛雲法師都說要專一在一門方法上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似乎所有的佛都是關注在12因緣法上.
sanmartin 發表於 2017-3-11 00:05



但你不是佛,你所求是什麼,讀了七年相關佛經得到什麼心都無法安下,也許當心安下時讀任何一本都會有很深體悟

TOP

So, 現在問題來了 因緣法是成正覺的唯一條路還是最後一條路? 還是還有其它路?

老實說我實在沒能力 講這個問題

但是大家來看個現象 大部分修佛教的人 都是以禪坐,參話頭,疑情,念佛, 勤修戒定慧 來熄滅貪嗔癡 滅我見 妄想

下面是我最佩服 的虛雲法師 禪七 的講課

http://www.shengyimaster.org/xuYun/seven_index.html


另外 空虛的雲 第三冊 1669 有虛雲法師(當時110)在南華寺 最後一次禪七 的詳細虛雲法師講法內容

  1681 頁 虛雲法師是反對 坐枯禪的

…………………………………………………….

so ,就是滅除 公式 右邊的東西 , 有錯嗎??

公式::::   於六入處正思惟,如理作意,如實知    >>     我見+貪愛……

........................................................................................................................

我個人覺得虛雲應該有阿羅漢的境界了.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viewthread.php?tid=5336&extra=page%3D1

so 禪定打坐 沒用?? 請看下面一段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viewthread.php?tid=11948&highlight=%C3%B9%BA%7E

戒塵法師每天都繞著老和尚走幾圈,好不容易才等到第七天,老和尚終於出定了。他問老和尚:「您在定中,是有覺知,還是沒有覺知呢?若是有覺知,就不名為入定;如果沒有覺知,那豈不是枯定,不就是所謂的死水不藏龍嗎?」
老和尚說:「要知道禪宗這一法,原不以定為究竟,只求明心見性。若是真疑現前,其心自然清淨。由於疑情不斷,所以不是無知;也因沒有妄想,所以不是有知。雖然沒有妄想之知,但就是一支針掉在地上,也能聽得清清楚楚;你每天繞著我走幾圈,我都知道,只因疑情之力,不起分別而已。雖然不起分別,因為有疑情在,用功不斷,所以不是枯定。雖然不是枯定,這亦只不過是用功路途中事,並非究竟。所以過去這七天,我只是覺得好像一彈指間就過去了,如果我一生分別心,便會出定。參禪辦道的人,必須將此疑情,疑至極處,一旦因緣時至,打破疑團,摸著自家鼻孔,才是真正的道契無生啊!」此後戒塵法師就一直跟隨老和尚,對他老人家非常信服和尊敬了。

紅色標起來的2段話 是先消除我見  進而消除無明????

倒過來最後才滅無明??


…………………………………………………………………….

至於西藏這邊 就是修身到最極限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viewthread.php?tid=12904&highlight=%ADi%A4%C6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viewthread.php?tid=13303&extra=page%3D1


把中脈打開, 進而” “ ,”最後無念….最後靈魂之類的可飛出身體……

這樣算正覺??算涅槃???


…………………………………

當然還有 南懷瑾大師說大部分的佛陀時代證得羅漢的一半以上都有練過白骨觀..有一位訶迦絺羅難陀聽佛陀因緣法好幾遍 就是沒有領悟,練了3個月的白骨觀就證得羅漢…..到底真假???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viewthread.php?tid=8668&extra=page%3D1

真是太多方法了…….

...................................................................................................................

So, 因緣法是成正覺的唯一條路還是最後一條路? 還是還有其它路?


我仍是無法回答 也無能力回答

但大家可看一下 相應阿含 366
(
如果這經是真實的話)

………………………………………………………………………………………………………….

雜阿含 366


http://buddhanote.blogspot.tw/2014/06/agama.15.html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如是念:『一切世間皆入生死,自生自熟,自滅自沒,而彼眾生於老死之上出世間道不如實知。』

毘婆尸佛: 過去七佛中,第一位的佛名。

(以下開始逆觀十二因緣)

即自觀察:『何緣有此老死?』如是正思惟觀察,得如實無間等起知:『有生故有此老死,緣生故有老死。』
即自觀察:『何緣有此老死?』如是正思惟觀察,得如實無間等起知:『有生故有此老死,緣生故有老死。』
復正思惟:『何緣故有此生?』尋復正思惟,無間等起知:『緣有故有生。』
尋復正思惟:『何緣故有有?』尋復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有取故有有。』
尋復正思惟:『何緣故有取?』尋復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觀察:『取法味著顧念,緣觸愛所增長。』
當知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譬如緣油炷而然燈,彼時時增油治炷,彼燈常明,熾然不息……」如前來歎譬、城譬廣說。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毘婆尸佛,如是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皆如是說
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 過去七佛中,第二至六位的佛名,第七位即是「釋迦牟尼佛」。

似乎所有的佛都是關注在12因緣法上.

………………………………………….

以上是我這6-7年亂看了一堆佛教相關的書的總結, 如果有人對我寫的內容認為有錯誤.那你是對的. 如果有人對我寫的內容認為是對的.那你也是對的.站在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見解.

So,或許有那麼修行方法, 或許都是可以成功但要加入機率的問題.誰的方法成正覺成功率最高?

如果是佛陀的312行成功機率最高,但他老人家講的東西已經過2000多年 ,現在的佛經是佛陀真正講的還是是被人添加的?已經沒有人可以100%去證實.


終於寫完…my god ......或許當一般人最好....呵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So 照著釋迦摩尼佛所說要成正覺要先滅無明才可其他全滅(,….),
無明=在六入處不正思惟,不如理作意,不如實知.


(((
另一大派 是照著”(論是學佛法的人學後自己寫的東西) 說要先滅 我見及貪愛最後滅無明)))

  照著釋迦摩尼佛所說那麼破無明的力量一定要大於我見及貪愛才可證得羅漢, 沒有大於的話 就是佛經上講的歡喜奉行去

…………………………………

因此 這邊可寫個公式 “ > “ 代表大於

於六入處正思惟,如理作意,如實知>>我見+貪愛= 成正覺

為何可以正思惟 1-2天又不行了??

因為我見+貪愛削弱於六入處正思惟,如理作意,如實知的力量.我見+貪愛越厲害 越難滅無明

這應該也是為何修行了好久的人,
我見+貪愛已很弱, 因此第一次聽到佛陀講因緣法 一下子

正思惟,如理作意,如實知>>我見+貪愛= 成正覺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有慧根的人, 一聽到因緣法就有強大的正思惟,如理作意,如實知, 強大到不用先去減弱我見+貪愛.

目前 就我所看到的大部分的修行都是著重在 我見滅貪愛而不是先滅無明. 站在釋迦摩尼佛的角度應該會說這樣行不通. 但是先我見滅貪愛不行嗎??畢竟下面的公式只要

左邊的力道大於右邊就行了 不是嘛?

於六入處正思惟,如理作意,如實知>>我見+貪愛

a1.jpg

So, 就是加強左邊減弱右邊就對了. 也或許是這樣在先滅無明的方法被遺失或者被竄改後,大部分的人也覺得先滅我見+貪愛也是對的事. 因為把我見+貪愛減到最小時,也很接近上面的公式

或者是把我見+貪愛減到最小時, “無明不就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甚至真的那麼厲害把我見+貪愛修行到不見了, 有沒有無明不就沒有關係???

我舉個例,也不知恰當不恰當,

好比放鞭炮:點燃鞭炮芯,火沿著鞭炮芯傳到鞭炮內就會爆炸, 佛陀的方法是不要讓火接觸到鞭炮芯就沒事, 其他方法當然可以把鞭炮芯剪掉, 或者破壞鞭炮本身……

So, 現在問題來了 因緣法是成正覺的唯一條路還是最後一條路? 還是還有其它路?


下面想看得自己看  again 我是個體戶 沒有要幫誰打廣告

3. 如何觀因緣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x4187RxEx8

       七覺分統貫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m_gCW8olbs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回復  sanmartin


   你忘了嗎?你念佛半個小時的事嗎?那就是.都攝六根.阿...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念到 ...
dav733 發表於 2017-3-9 19:47


喔  我以為是都攝耳根而已

現在問題是去了西方世界還是一樣得學現在釋迦摩尼佛在講的東西咧...
So...最好應該是 念佛也唸,釋迦摩尼佛講的東西現在也學, 兩個一起來 這樣有雙重保險....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回復 20# sanmartin


   你忘了嗎?你念佛半個小時的事嗎?那就是.都攝六根.阿...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念到功夫成熟決定往生.可以看一下淨空老法師的.阿彌陀經要解.YOUTUBE上有可以解你的疑慮.
勤修.戒.定.慧.  熄滅.貪.瞋.癡.

TOP

回復 23# sanmartin


   
智慧財產不是我的.
法是  釋迦牟尼佛佛陀 開演
五百阿羅漢結集.
代代祖師流傳
僧團護持

我剛好是.被你掛在這一版當版主
也覺得佛法真的不錯.請求僧團可以張貼.CD.語音....
入佛堂.磕大頭.禮佛.拜佛.禮敬僧團.跟著長老與僧團師傅們.一點一點學.禪課.經課.行道...

光是當初長老.隱而不講.在網路上幾乎很負面(我不想說了).我又跳下.(((因為他是真的.而且寫的很好.我甘願)))
同時也遇到幾件怪事發生((不敢亂說))
當初我幾乎被罵翻了.後來顯正變成我像是在罵人....一波一波...接著一波!
不知道怎麼說~
長老以及僧團並沒有給我.加持.授記.禪定.神能.((事實上真的不搞這個))而是依著經說實證.好用.實在.真實.
方法對.次第完整.經驗豐富.持戒嚴謹.依經依律.不依論.人格高尚.
我幾乎都是不講話.乖乖的在一旁聽.一邊學.不多話((時間寶貴.難得))
我只是幫忙指路!

如果說對您人生有幫助.您要謝.去謝.長老以及僧團~大善知識.說法微妙很難得可貴!
也許網路上很多人在懷疑.我是覺得你可以懷疑.
僧團公開宣法.你可以去聽聽看.聽不用錢.他們也不跟你拿錢.聽看看那個說法對您人生有沒有幫助.
學東西.就是要有用.能用.實用.解決問題.對吧~

   
來去忙.您慢慢貼.期待您的後續心得

TOP

回復  sanmartin


  Sadhu! Sadhu! Sadhu!
恭野 發表於 2017-3-9 08:40



    很多都是你2015-2016 post 過的內容......算是copy 你的智慧財產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回復 21# sanmartin


Sadhu! Sadhu! Sadhu!

TOP

所以無明就是不如實知五陰六入處如何生起及如何滅盡, 或者在六入處 不正思惟,不如裡作意

So, 既然這世界萬物都是因緣所成, 那麼成佛成羅漢 也是得因緣際會.那些因緣得際會咧? 這就是困擾我了好幾年的問題,為何有些人聽到佛陀講因緣法就立即證得羅漢,有些人只是領法後歡喜奉行

先看這篇經文,這篇以前看過但覺得不重要,但最近我才發現是很重要那就是轉法輪經 :釋迦牟尼在覺悟後說的第一篇經

轉法輪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D%AC%E6%B3%95%E8%BD%AE%E7%BB%8F

釋迦牟尼在覺悟後說的第一篇經,內容是釋迦牟尼在鹿野苑五比丘宣說中道四聖諦

佛陀到鹿野苑向跟隨他的五位沙門中道四聖諦的三轉十二行相

a1.jpg

這篇太重要了 我全post 出來

379 經 ―― 轉法輪經

http://www.mahabodhi.org/agama/Class_Note_1.htm

如是
我聞
:一時,住波羅捺鹿野苑中仙人住處。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此聖諦,本所未曾聞
,當正思惟時,生。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聖諦,知當復知,本所未聞 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苦集聖諦,已知當斷,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此苦滅聖諦,已知當作證, 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 覺。復次、此苦滅道跡聖諦,已知當修, 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比丘!此苦聖諦,已知己知 出, 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 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 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諸比丘!我於此四聖諦, 三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 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得出, 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 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尊者憍陳如:「知法 未」? 憍陳如白佛:「已知,世尊」!復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拘鄰白佛:「已知,善逝」!尊者拘鄰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鄰。

尊者阿若拘鄰知法已,地神舉聲唱言:「諸仁者! 世尊於波羅捺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所未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愍世間,以義饒益,利安天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地神唱已,聞虛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展轉傳唱,須臾之間,聞于梵身天,梵天乘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捺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 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世間聞法未所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 以義饒益諸天世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世尊於波羅 捺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法輪,是故此經名轉法輪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 奉行。

經文要意:

本經敍説佛
陀在成佛之後對五比丘所講的「三轉十二行」法輪。四聖諦是佛法的主要內容。
三轉十二行法輪的重點在對四聖諦(苦,集,滅,道)
的知解,修習,與作證。三轉是指對苦、集、滅、道四行的「示知」,「勸修」,
與「作證」三個階段(three phases
。這三轉也叫做「示轉」,「修轉」,與「證轉」。每一轉都包含苦,集,滅,道這四行。
所以一共有十二行。這裡「示知」是第一轉,是指示出何謂苦、集、滅、道,
佛陀向五比丘開示,指出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
「勸修」是第二轉,是指對苦,集,滅,道應當知苦,斷集,証滅,修道。
「作證」是第三轉,是指苦可知,集可斷,滅可証,道可修,因為佛陀已知,
已斷,已證,已修。

So, 這三轉
12
當然就是決定為何有些人聽到佛陀講因緣法就立即證得羅漢,有些人只是領法後歡喜奉行. 而這三轉12行的最小單位 當然就是12因緣法. 12因緣法(依據隨佛法師的版本)內"我個人"覺得最重要就是(不一定對)


無明…….我(我見)………貪愛” 這三個互相牽扯的因素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回復  sanmartin


   大德.大勢至菩薩開宗明義已經說明.菩薩以念佛法門修行至.無生法忍.的境界成為彌陀 ...
dav733 發表於 2017-3-8 20:03



    我無選擇,不固定一種,「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兩句是最重要的宗旨綱

這位菩薩是6根一起修咧  太厲害了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回復 17# sanmartin


   大德.大勢至菩薩開宗明義已經說明.菩薩以念佛法門修行至.無生法忍.的境界成為彌陀身邊除觀音外的另一位法王子.怎說沒根修呢?
勤修.戒.定.慧.  熄滅.貪.瞋.癡.

TOP

接下來 12 因緣到底誰說的對??? 好幾個說法

維基百科

已寫的不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4%BA%8C%E5%9B%A0%E7%BC%98

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都依「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真相,達到究竟解脫

A)說一切有部

大毘婆沙論》將《發智論》所確立的時分緣起,按三世二重因果釋義為分位緣起,此十二因緣學說為《俱舍論》所繼承:

  • 無明,過去世煩惱帶來的惑,蒙蔽了真如本性,所以叫無明。
  • 行,過去世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或者不善業,其中包括身行、口行、心行。
  • 識,其中包括六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2]
  • 名色,名即是心,指心只有名相而無形質;色指身體,指托胎後至第五個七日,身體各部分如手腳等都已形成。
  • 六入,指在名色之後,各種感覺器官和思維功能都已產生,叫做六入,即六根
  • 觸,出胎以後,至三四歲時,六根雖能接觸六塵,但是未有苦或樂的想法,叫作觸。
  • 受,從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六根能分別六塵中的好惡境界,但是未能起貪淫之心,叫作受。
  • 愛,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貪圖享樂等境界,但是未能廣遍追求,是名為愛。捨受的本性是寧靜的,而這也能成為愛的目標。
  • 取,從二十歲後,貪欲轉盛,到處追求五塵境,叫作取。
  • 有,因為追求諸境而引起善惡業,積集牽引,產生三有的結果,叫作有。

11.生,指因為現世的善惡之業,未來世還在六道四生中受生,叫作生。
12.老死,指在未來世受生之後,五蘊之身,成熟後又開始敗壞,叫作老死。
................

B)南傳上座部.................................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經律源出於斯里蘭卡分別說部傳統,在覺音尊者《清淨道論》中有一種叫做「有輪」的時分緣起[4],採用了三世二重因果解說,但並不等同於《俱舍論》等詮釋的分位緣起。

下面簡述引自達摩難陀長老《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是對《巴利經藏》有關經文的直接解讀:

  • 緣於「無明[5](貪、嗔、癡等煩惱)而產生「[6][7](造作諸業)。
  • 緣於「行」(造作諸業)而產生「[8](業識)。
  • 緣於「識」(業識)而產生「名色」(物質與心理現象)。
  • 緣於「名色」(物質與心理現象)而產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
  • 緣於「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而產生「[9](外境接觸)。
  • 緣於「觸」(外境接觸)而產生「[10](苦、樂的感受)。
  • 緣於「受」(苦、樂的感受)而產生「[11](對境生愛欲)。
  • 緣於「愛」(對境生愛欲)而產生「[12](追求造作)。
  • 緣於「取」(追求造作)而產生「」(業因完成)。
  • 緣於「有」(業因完成)而產生「[13](在受於身)。
  • 緣於「生」(在受於身)而產生「老死[14](未來身之老死)。

……………………………………………………………………………………….

C)中觀學派

龍樹大智度論》記載:

十二因緣生法,種種法門能巧說,煩惱、業、事法,次第展轉相續生,是名十二因緣。是中無明、愛、取三事,名煩惱;行、有二事,名為業;餘七分,名為體事。是十二因緣,初二,過去世攝,後二,未來世攝,中八,現前世攝。是略說三事,煩惱、業、苦,是三事展轉更互為因緣:是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苦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名展轉更互為因緣[16]

  • 過去世一切煩惱,是名無明。
  • 從無明生業,能作世界果故,名為行。
  • 從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犢子識母,自相識故,名為識。
  • 是識共生,無色四陰,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
  • 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
  • 情、塵、識合,是名為觸。
  • 從觸,生受。
  • 受中心著,是名渴愛。
  • 渴愛因緣求,是名取。

10從取,後世因緣業,是名有。[17]
11.從有,還受後世五眾,是名生。
12.從生,五眾熟壞,是名老死。

...................................................................................

D) 最後就是隨佛法師 從佛經所找出的版本 已被收錄在維基百科

那我就post 出來 了反正已經在維基百科(again ,我不屬於甚麼派別,我是個人派,只是我覺得隨佛法師所找出來的版本比較對)

十二因緣 (中道僧團)

隨佛尊者,2008年在其編著的《相應菩提道次第》及2014年公開發表的、《十二因緣之原說與奧義》中,根據漢譯《雜阿含經》、南傳《相應部》當中七事修多羅的古老共說,提出原始佛教教義,指出十二因緣是「以六處為分位」,不是部派所傳說的「以識為分位」,不同於《舍利弗阿毘曇論》、《發智論》、《大毘婆沙論》、《俱舍論》、《清淨道論》、與《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論之定義。

........

十二因緣 (中道僧團)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裡面有這句話
此說法與傳統詮釋有所出入,而未普遍認可。

呵呵….問題是我個人覺得 隨佛法師所找出來的版本 才比較對, 因為是從最早最早的經書(釋迦摩尼佛講的)所找出來的,而不是” ,論是某位修佛法的人寫出來的東西,-而不是釋迦摩尼佛講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4%BA%8C%E5%9B%A0%E7%B7%A3_(%E4%B8%AD%E9%81%93%E5%83%A7%E5%9C%98)


............

原始佛教十二因緣經法原說-略講 : () 五陰及六觸入的解說(含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iQk2dhPzZY


...........

隨佛尊者,2008年在其編著的《相應菩提道次第》及2014年公開發表的、《十二因緣之原說與奧義》中,根據漢譯《雜阿含經》、南傳《相應部》當中七事修多羅的古老共說,提出其自稱的原始佛教教義,指出十二因緣是「以六處為分位」,不是部派所傳說的「以識為分位」,不同於《舍利弗阿毘曇論》、《發智論》、《大毘婆沙論》、《俱舍論》、《清淨道論》、與《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論之定義。此說法與傳統詮釋有所出入,而未普遍認可。

內容[編輯]

1.
無明,不如實知五陰六入處如何生起及如何滅盡,因此而不知五陰六入處是因緣緣生,因緣緣生則非恆常而是敗壞磨滅之法,如是對於因緣法與緣生法不如實知見則為無明。無明不是發生在過去世,而是在當前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觸入處不如實觀察如何緣起,所以無法如實知五陰如何生起,而有無明。[1]

2.
行,妄見五陰六入處是我、是我所擁有,是名為行,又名為「我見」。[2]

3.
識,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意覺等此六種知覺),是緣名色(六根六境的因緣)而生,即「名色緣識」。

4.
名色,色指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和五境(色境、聲境、香境、味境、觸境);名即是受、想、行,亦即為法境,指只有名相而非形質。由於有情眾生對於識食(對於可引發欲貪的知覺經驗)之欲求,因此六根追逐六境而再度產生六根六境的因緣,即「(愛)識緣名色」。[3]

5.
六入,又稱六入處,為每一生之始,指六種感覺器官(視覺系統、聽覺系統、嗅覺系統、味覺系統、觸覺系統、意覺系統)與六境(可見光、可聽聲波、可嗅氣味、可嘗分子、可觸對象、可知覺的情緒感受、聯想比對憶持歸納、與意志意向決斷)為緣而生六識的當下實況(眼色為緣生眼識、耳聲為緣生耳識、鼻香為緣生鼻識、舌味相緣生舌識、身觸為緣生身識、意法為緣生意識)。

6.
觸,指根境為緣生識,根境識為緣時的代名詞,即眼根與色境為緣生眼識,稱眼觸;耳根與聲境為緣生耳識,稱耳觸;鼻根與香境為緣生鼻識,稱鼻觸;舌根與味境為緣生舌識,稱舌觸;身根與觸境為緣生身識,稱身觸;意根與法境(受、想、行)為緣生意識,稱意觸。觸可分為無明觸與明觸,無明觸即為凡夫「不如理作意,不如實知見之下的六根六境為緣生六識」的代稱詞,而明觸則為入流聖者「如理作意,如實知見之下的六根六境為緣生六識」的代稱詞。

7.
受(想、行),指在六根六境為緣生六識(六處入處之六觸)時,所生之情緒感受,以及聯想、比對、憶持、歸納,以及意志意向決斷。

8.
愛,由於對於因緣緣生的現實不如實知見不如理作意,故在六根六境為緣生六識的當下,對此六識有著不切實際的欲求:這是「我」,這是「我所」擁有的,這是「我所欲求貪愛」的或「我所嗔恚厭離」的,於是產生「我見」。[4]

9.
取,也就是以為五受陰六入處是我、是我所擁有的。

10.
有,即為「識緣名色,(愛)名色緣識」的繫縛。名色為緣(六根與六境為緣)生起六識,貪愛識食而又使六根追逐六境,使六識與六根六境的因緣宛如結縛一般被貪愛綁在一起。[5]

11.
生,指因「識緣名色,(愛)名色緣識」的繫縛未斷,而持續有六根再有再生之因緣。

12.
老死,即為生的過程當中,由於六根六境六識的因緣是一個自我敗壞磨滅,無法永久持續維持現況的過程;而凡人渴望妄可以生而不死常樂我淨,但有生的過程必定有老病死,因此 佛陀說緣生有老死正是提醒一般世俗大眾這個不願面對的真相。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