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下面來自南師的講法....太多人有各自解釋不知誰對 禅与生命的认知

讲 【南怀瑾】&# ...
sanmartin 發表於 2018-9-26 00:27

37-38頁 是講因緣跟因果之不同 , 我之前我自己認為有因緣下的因果,南師說的是因果下的因緣...因果是大原則....
因缘
因果

我们这里研究是书院的办法,同学师生之间彼此讨论研究。十二因缘的重点在哪里?就是无明缘行中间这个“缘”哦,因是因,缘是缘。因果是讲大原则,有因一定有果。不过这个因果有个大讨论,譬如龙树菩萨后来写《中论》,表面上看到他把因果都推翻了,都是空的,实际上有因果哦。

当年我在峨嵋山闭关下来到成都,一班大和尚,有八九个,都是同虚云老和尚那样威风的大老,在文殊院请我吃饭,就提佛法的因果问题。讲到禅宗百丈野狐禅的公案,说法一字之差,五百年野狐身。然后一个老和尚问,究竟成佛跳出了因果没有?我说当然还在因果之内,因果无所谓跳出,也没有出,也没有入,即空即有,证得菩提是因,进入寂灭是果,因果历然,很清楚。

因果是一个大原则,因果的作用是因缘,所以这个因缘,中国这个“缘”字特别好,佛经中文这个翻译不得了的好。缘是攀缘,一个连锁一个的关系。比如说这是某某人的老三,他上面一定有老大老二。如果这是老四,上面一定还有三个。它一个一个连锁来的。

刚才讲到量子力学,量里头有波长,那个波动里头就有粒子,那个粒子就是缘,那个波就是因。而这个粒子,它不会永远是粒子,它会变成波,变成因,之后变变成粒子,都是因缘连锁的关系。佛学讲因缘是一切有,也是物理世界中一切都有因缘,那么因缘的本身有东西吗?没有,是空的。等于现在讲量子力学波跟粒的关系,波跟粒两个最后的动能是什么?不知道。

因缘的道理非常地深,所以无明起来一定缘行。譬如你累了,夜里需要睡眠,睡了之后不一个是什么?一定醒,假如睡是无明,醒来是行,无明缘行对不对?这很明显的嘛,睡好了一定醒来,你睡一万年也会醒。刚刚一醒那个就是行,你不知道怎么醒的。无明缘行,行缘识。醒了以后就有思想了,行接着就有识了,那个心意识起作用了,很清楚。思想一来就有身体的感觉。识缘名色。名色就是身体的感觉,名是精神的意识,色就是身体,色是地、水、火、风、空五大,是物理的,物质的。

我就拿睡眠来给你们讲,你要这样去研究体会,不是讲理论。换句话说,你打坐入定,入到一念不生无明定,也会出定。出定一定缘行,接着心识作用就起来了。

所以这个意识一醒了,你就感觉有身体。比如说有一个受阴境界,非常好体会的,你们诸位一定有经验。当你十几岁的时候,天气不冷不热,很不想去上课,懒洋洋地睡在那里好舒服啊!可是这个身体呢?有没有感觉?只觉得身体软软的,那个是名色的作用。马上就更清醒了,名色就是身体起了作用。名色缘六入,哪六入?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哗!就进来了。你一睡醒以后,慢慢感觉自己有身体了,马上去枕边拿手机,打个电话给朋友吧。色声香味触都来了。

触,起来活动了,触就有受,就有感觉了嘛。白天忙了十个钟头、二十个钟头,吃饭、应酬、做事情,都在感受中。然后是爱,就喜欢了,喜欢做的事情拼命去做。爱就取,抓得很牢。取就缘有,一个连锁一个来。这个一动,下面是什么,你自己看得很清楚。爱缘取,取缘有,家庭啊,父母、妻子啊,名誉、财产啊,就是现有的人生。活着下一步一定有老,老就有死,死了以后等于又睡觉,又无明去了。明天早晨怎么醒的?不知道。所以我说你们参禅,了生死,看看晚上自己怎么睡着的,早晨怎么醒来,这一夜中间这一段完全无明,你搞不清楚。

佛说这每一个动作,过程都是无主宰的,没有一个人给你做主的,也不是上帝,也不是鬼,也不是神,也不是阎王,也不是菩萨;非自然,不是空洞自然而来的,它有物理的作用,有科学性的。因为无主宰,非自然,所以叫缘起,缘生,因缘所生;性空,它的本性体空,没有实在的东西,也叫性空缘起。所以佛有个偈子:“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切皆是缘生性空,性空缘起。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這篇講得太好了……………

佛教哲學的開端:佛陀的緣起論與三法印(上)

撰文:紀金慶

2019-05-13 11:00

https://www.hk01.com/%E5%93%B2%E5%AD%B8/110560/%E4%BD%9B%E6%95%99%E5%93%B2%E5%AD%B8%E7%9A%84%E9%96%8B%E7%AB%AF-%E4%BD%9B%E9%99%80%E7%9A%84%E7%B7%A3%E8%B5%B7%E8%AB%96%E8%88%87%E4%B8%89%E6%B3%95%E5%8D%B0-%E4%B8%8A

作者|紀金慶

今天想跟各位分享的是佛學思想的開端,也就是佛教的開創者釋迦牟尼的佛法綱領,這個佛法綱領就是緣起論和三法印。

我們知道佛學是一個超過千年的思想傳統,而任何一個傳統一但拉長,即使中心主旨不變,在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仍然會有側重點擺放的巧妙不同。為了掌握佛學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思想精髓,今天我們文章就先著眼於佛教傳統的開端,也就是釋迦牟尼的佛學綱要上,而後來的大乘佛法如中觀學、唯識學與禪宗等重要傳統的發展則暫時割捨不談。

釋迦,原是族名,牟尼,了悟靜寂之道的聖者,所以釋迦牟尼的原意是釋迦族開悟的聖者。傳說中,釋迦牟尼原是釋迦族的王子,在一次與父王出城巡觀百姓耕作,眼見農民赤體骨瘦如柴,烈焰下飢渴交迫而老死不得休息;後又遊觀四門,親見世間生老病死之苦,悲願心作而生慈悲,因此移坐閻浮樹下苦思救世之道而萌生出家之志。

在印度的傳說中,佛陀在修道的過程中體悟了真理而成為印度本土的轉輪王。佛陀一生三次大弘法,所以在佛教信仰裡頭有三轉法輪之說。作為轉法輪王,佛陀第一次傳道初轉法輪才是佛教正法的開始,也就是說,在佛陀之前的印度信仰不應被佛門視為追求解脫的究竟之道。

那麼在佛陀之前的印度信仰是什麼?

釐清上述問題很重要,因為這是佛教信仰核心與外道的重要區別。我相信這個問題不只是局限於學術上的意義而已,它還是具有宗教實踐的重要意涵。因為無論在任何時代,佛教的教法都容易和其他看似同樣追求解脫的法門混淆起來。我們這裡不是要去說非佛教思想的解脫法門就不可行,其實這世上有許多的解脫與療癒法門都有助於提升我們的心靈、我們的人生,但這些法門並不能隨意混用。這裡用藥理作比喻,人們習慣求助宗教來解脫人生苦難,但我們可以想想,就像我們有病痛尋求解藥一樣,每一個藥方都有一定的系統特性,因此不同的藥方彼此可能會相互克制抵銷,而嚴重的時候,甚至會產生不同藥方彼此惡性作用的情況。因此,不當或過當的藥物濫用,有時不但解決不了病根,反而帶來更危險的症狀。這個道理,也是我一直以來認為追求感悟的佛教實踐也不能過於脫離理智分析佛理的原因。

以下,我們來談談佛教哲理與其他宗教思想的重要分別,我們先從佛教與印度教的不同開始。

吠陀思想

佛教信仰開始前,印度本土的宗教是吠陀,吠陀的主要思想綱領來自《吠陀經》、《奧義書》和《薄伽梵歌》一類的典籍,吠陀思想對於人生解脫之道的主要精神綱領是梵我合一的宇宙觀,後來佛教稱之為神我論思想。

吠陀思想是相當典型的形上學,認為世界的真理在我們日常感知的現象之外,那麼在吠陀思想看來,我們日常感知的是什麼呢?

吠陀思想認為,我們日常感知的世界是由小我的迷執所構成的幻象世界,這種基於我執而來的生活,錯誤的將迷執的世界視為真實。如此,吠陀思想主張,唯有透過打坐冥想的修行方式,可以返回小我和宇宙全體的合一狀態,在這種合一狀態中,小我如同一滴海水化在大我宇宙的汪洋之中,在這種狀態中日常凡間的一切迷執都解消在更高層次的體悟當中,修行者在這種狀態中發現我即宇宙,宇宙即我。

寫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意識到今天許多佛教實踐其實摻雜了非佛教原理的吠陀思想?打坐與冥想,或主張小我之外另有一個宇宙大全意識的大我境界,這些原則上並非佛陀教法的核心主軸。但分析到這裡,我還是要強調這裡不是要否定打坐或冥想無助於解脫,而是打坐或冥想可能是許多宗教靈修的共通法門,並非專屬佛門,並且也不是佛門最主軸的修行實踐。在接下來的分析裡頭,我還會跟各位分析,過度地強調打坐或冥想,或者追求真我或大我的宗教思想,甚至可能違背佛法本意。

吠陀思想認為,小我或說個體之我,在打坐冥想的最終階段將發現,從自我的迷執到日常感知世界現象的經驗種種,全都是不實的幻象,而真實的真理是日常現象中不被體察的大我或梵我,所以後來佛教信仰稱吠陀思想為神我論。

吠陀思想是一種典型的形上學思想,因為古典形上學思想的基本起手式就是將經驗表象與真理對立起來,預設日常經驗背後有一個代表永恆真理的本體世界。

記住上述說明相當重要,因為在許多佛法實踐與佛法解釋中,我們常常將佛學與吠陀思想搞混,而搞混的結果是無法解釋當初為何佛陀會認為吠陀思想不夠深邃而建立佛法傳統。

在佛陀看來,吠陀思想隱藏的形上學前提,恰恰是吠陀思想無法真正達到徹底解脫的關鍵所在。

緣起論

不同於吠陀,佛教思想傳統的特徵不是形上學,而是緣起論。緣起論認為,一切皆因緣起,也就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聚在,則生;因緣離散,則滅。請注意佛教說的是「一切」皆因緣起,而不是吠陀思想以為的那樣,彷彿在這個幻象世界背後還有一個真實不動的存在。

佛陀的緣起論立場,不認為真理在經驗現象之外的什麼地方,而是認定真理就在經驗現象之中。佛教緣起論說的是,一切因緣條件聚集,事物則浮現,條件解體,則事物消亡。佛教哲學在這個立場上說我們日常以為真實的世界實則為假,但這裡的「假」,主要意義不是虛假的假,而是假借的假。假借條件而在,猶如日影,猶如海市蜃樓,日影或海市蜃樓這些現象並不是不存在,而是條件一旦有變,便不復存在。

說到這裡,我建議大家現在稍微玩味一下吠陀思想與佛教思想的細微差別,這個細微差別看似只是一個小轉彎,但這個小轉彎所帶出來的思想內涵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吠陀思想看似很玄奧,但支持這種看似玄奧的基礎其實是一種粗糙的想像。任何宗教救贖之道都希望勘破人生迷局而超越幻象。而吠陀思想的處理方式只是很簡單的告訴你日常感知到的這一切都是假的幻象,於是說服你就像把一塊掩蓋的布掀開了,真實的東西就會揭露出來那樣。而巧妙的對比就在於,不同於吠陀思想,佛教思想的緣起論立場乍聽之下,幾乎類同常識,但真正的玄奧反而在這種看似簡樸裡頭。關於超越幻象,佛理要說的是,真正的超越幻象唯有在你放下那個超越的幻象,你才開始真正的超越幻象。

佛陀在緣起論的基礎上說三法印。法印,是佛教說法,意思是區別於非佛法外道的認證,猶如印記。佛所說的三法印為:

一、諸行無常


二、諸法無我


三、有漏皆苦

諸行無常

我們首先解析「諸行無常」這條佛法要義。「諸行無常」是承接緣起論的精神而建立起來的,佛在《阿含經》有一個相當簡潔俐落的說法叫做: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佛法重在緣起現象的分析和體悟,這種分析和體悟就是「觀」的重點。於觀之中,現象出沒隱退猶如幻夢,現象流中興許有時間上常駐的東西,但嚴格說來,沒有什麼存在抵的住時間之流變化而永駐常存。在一切流變的現象中,佛觀見生命無常,一切都處在流變之中,不存在什麼永恆常在的事物。其實凡人也能體會這層道理,只是人心難以徹底的接受,總希望在世事變動中捉住不變的東西,就像在汪洋中漂流想捉住什麼不浮動的事物。就這點來說,佛陀與凡夫的差別,開悟與執迷的分界僅是一線之隔,但了悟者能放下,凡夫不能。所以佛在《雜阿含經》裡指點:

「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

佛所說的「色法」,梵語的原意就是「物質性的現象」,古人以「色」字來對譯,應該是取「形形色色」的中文用法。「色法無常」,是分析第一法印說「諸行無常」的道理所在,色無常,行無常,但人心不安於無常而妄加執取終不可得,這是苦痛的源頭,佛與菩薩亦是有情而來,知其苦痛,所以慈悲。這種慈悲不是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僅是發善心、動善念,重點不僅是發善心、動善念,而是以什麼樣的觀點為核心發心動念。從基礎佛理原則看來,若無智則無法看穿人間苦痛的根本,無法看穿人間苦痛的根本只是一昧善念,興許解一時之火,而無助於自我或世人最終解脫。

以上,如果讀者們已經抓住緣起論以及諸法無常的基本理路,也認為目前所說的佛理實與常理無異。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稍微再進階一點來解析佛理與常理不一的玄奧之處。這點原則依然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唯有同時掌握佛理與我們世間常理「不一不異」的巧妙之處,我們才掌握了佛門「不二中道」的精髓。

隻手之聲

佛說緣起法,有順隨世俗常理解說的部分,在佛家就叫做依世俗諦而說佛法,但佛家也有穿過世俗常理而說佛法的一面,用佛家的說法,就叫佛說真實第一義諦,直指諸法實相的解說法。真實第一義諦原則上不是背離世俗常理的理解方式,而是更為透徹的在解析世間現象上比常理更推進一步直至言語道斷、不可思議的境界。

佛說諸法實相乃為空相,這個實相、空相當如何解說?以下,我就以佛家的隻手之聲來為各位解說。隻手之聲的典故,源於佛在雜阿含經裡的開示:

「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

雙手和合,擊掌而有聲,這是佛依世俗諦解說佛法。但是,在這個依世俗常理的佛法解說中蘊藏著未說而可說的第一真實義的原理。所以,在日後更進階的佛教邏輯推論裡,比方說龍樹菩薩的《中論》、或者在《般若心經》或《楞嚴經》裡,你都會看到類似的推論或結論。

我們首先來說這個推論的出手方式,這個推論會追問雖說雙手和合,擊掌而有聲,但是,左掌隻手中有聲否?無。右掌隻手中有聲否?無。那麼聲響既在左掌中無,右掌中無,那麼何以左掌加上右掌,則有?會否雙手和合,擊而聲出,只是我們世間給這個現象歸因的理解方式,而實際上現象只是如是顯現而已。

在隻手之聲的譬喻裡,使得緣起法延伸出一層更深的意涵,基於諸法空相的佛理,為事物尋找理由不但徒勞,而且往往是執念的開端。這就是隻手之聲的譬喻要說的,一切畢竟空,而在畢竟一切空的地方尋找原因,事實上不是除掉病根的究竟方式,恰好相反,人正掉進一個開始建立空中花、水中月的過程。所以佛法說觀止,能觀,而後止。

有時,我這裡用「有時」這樣的字眼,因為我不敢說以下的這條道理在任何時刻、在任何情境都會合適,因為公式化的套用往往是違背智慧的。然而,有時,我強調有時這個字眼。有時,佛法在面對一些事情時會為我們帶來解脫的智慧。

有時,佛法的智慧告訴我們,解決許多世間不當執著的恰當方法,不是去為那些錯誤的執著找發生的本質理由,而應該平常心的將發生緊緊當作只是發生,因為就佛法的智慧看,沒有任何事物存在的終極理由。因此,當我們為某些執念找理由的時候,我們可能在錯誤的以為自己在尋找事理的時候二度加重顛倒夢想,於是尋求根本這個念想,恰恰是更加顛倒的為本來虛幻的妄念情感建立一種深層感,如此一來,反而讓執著越紮越深、情感上也越陷越深。

我認為佛家要說的涅槃(有時翻譯作寂滅)或無生法忍,就是一種能體證這種道理的境界。若此,則佛說第一義諦不可思議,是真的字面上的那個不可思議,因為裡要被體證的那個空理境界,原則上反對思慮分析的中介。因為思慮是為事理做出一定因果性或系統性的推論,而佛家不是不講邏輯,而是佛家邏輯推論是希望能將思慮推到意識到自己不能到的地方,而終止思慮。用佛家的說法,究竟的解脫境界是一種言語道斷的體悟。言語能指點方向,如指月之指,而非指月。

這也是我在這裡用「體證」這樣的字眼來描繪的用意,因為原則上我們可以推論到的境界,不意味我們能如實的感受到那樣的境界。這點我倒是認為是和我一樣擅長解析的佛門有緣人應該留意的條件限制。

佛教哲學的開端:佛陀的緣起論與三法印(下)

作者|紀金慶

前文回顧:佛教哲學的開端:佛陀的緣起論與三法印(上)

(上篇中,文中對比過原始佛教教義和吠陀思想的異同,並簡單解釋了佛學中的緣起論。佛教在緣起論的基礎上推展出三法印。上篇以「隻手之聲」之喻說明了第一法印「諸行無常」,接下來文章將介紹剩下的二法印。)

諸法無我

剛剛我們談「諸行無常」的智慧是觀色法無常而來,現在要談的「諸法無我」,就是從諸法無常推進而來,化消我相執著的一步。

本來,物質性的現象,也就是色法,較之人心的精神現象更加穩定。而色法尚不可得常在,何況人心?

其實諸法無我的道理,只要我們在夜裡回想一天的情緒變化,或回顧細想自己一生之中的種種心相的轉變,就可以輕易體會「我」這個念想其實也是一個名,根本上只是一個名,一個用來標籤住某種我執的名字。但有名相,然無其實。

這是簡單的道理,但其實人心更無法從情就理的接受,這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繫住一切關聯的根本就是自我這個中心位置,一切的思慮打量都從這裡出發,所以要看穿這個自我核心的虛妄容易,但接受難。

佛在第二法印說的「諸法無我」並不是說經驗現象中沒有我,而是說我們在經驗現象中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的自我、原我或真我,所以佛在《雜阿含經》裡說:

「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

錯將如虛似幻的自我當作恆定運轉的核心,一切的打量思慮都繞著這個空虛的中心轉動,在佛家看來,正是虛妄執著如火如荼的根源,一切無明空轉的病根。

諸法無我的原則,同時說明佛陀教法與印度教吠陀思想的本質差異。佛說現象緣起之外,別無現象外的本體,因此吠陀思想主張神我或大我的觀念,在佛陀看來是一種更虛妄的幻象。

在這裡我們可以進行一個哲學問題的思考,我猜想也是佛陀要以「諸法無我」作為第二法印的用意所在,佛教和印度教都同樣試圖破除小我的執念,然而佛法似乎是更徹底的執行這個任務,因為佛陀已經進一步考慮到那種主張將小我消融到大我或神我的念想,那個所謂的大我或神我,會否是另一種更虛妄的、更加執著自我的形而上變身?於是我們在經驗現象的解析中將小我請了出去,而之後卻又用一種形而上的建構方式將那個要破除的自我又重新請了回來。因此,佛陀先是以「諸行無常」的道理解說世間現象,來吊銷我們企圖在世間經驗現象外再另立什麼真實本體的執著妄念;而後進一步的,再以「諸法無我」來斬斷常俗小我迷執的妄念以及企圖透過形而上化掩飾的吠陀神我。

我之所以一再重申上述的道理,是因為在今天佛門中的教法中可能沒有覺察的融入非屬佛門的教法,而這種融入本身是一種彼此增益還是條理混亂,我覺得常去思考到佛陀三法印的原理原則,有助於我們在修行實踐的過程中,提供一些佐以斟酌的判斷。關於判斷,在今天我們喜歡說見人見智,好像關於事理怎麼說都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但輕易推給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即使就見人見智這條理來說,仍是偏頗的誤解了見人見智的道理,因為我們一般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方式,實際上只見人,不見智。

有漏皆苦

作為佛說三法印的最後一條,「有漏皆苦」本無什麼哲學性解說,因為作為第三法印的「有漏皆苦」,其原理原則從前兩法印的分析而來。

佛家區分無漏智與有漏智,依據佛家的說法,修行到了無漏智的境界,修行而來的智慧佛果便不再退讓。從這個道理來說,有漏智和無漏智的差別可能只在是否究竟徹底,原則上也像我們前面分析的那樣,佛家的智慧和我們世間的常理有相銜接的地方,佛所看到的,一般來說在我們此世的世間經歷中有時亦能感受到,差別僅在於佛門所謂的修行,較能通過體悟和明辨的方式掌握重點所在,而持守之。

依佛門邏輯,看不透更放不下的就是未了悟正覺正見,未了悟者正覺正見自然顛倒夢想,顛倒夢想的病徵是緊抓夢幻泡影欲令其不壞不滅,然終不可能不可行,貪愛迷執而終不可得,故苦。故言有漏皆苦,並非從未體悟佛理,因為我們一再強調佛理並不違背常理,佛門中見得,世間亦見得,只是道理的美好抵不過日常行動的耗損,終究有漏,漏盡則苦至。

以上這是就實踐的面向說有漏皆苦。然而,佛門也是一種實踐與理智分析並重的宗教,所以關於有漏皆苦亦可就理智分析的面向來談。就佛教的思想說,世間法依據諸法無常的道理說都會經歷成住壞空,而我們紅塵之人就在這幻生幻滅的大流之中。佛門智性中的了悟,也不脫離這種無常的體認,有無這個了悟差別只在於生起或不再生起妄加執取的念想。因緣和合,我們走得進去,因緣散盡,我們走得出來。

若能了悟這些現象過程之必然則無有恐怖,無有恐怖則無有罣礙,得解脫。因此第三法印有時不叫「有漏皆苦」而是「涅槃寂靜」,端看身處有情世間的我們,能否體悟前二法印而解繫縛、而得解脫。

佛家所謂的「涅槃」(Nirvana),在原梵文裡的意思是盡滅(Nir-)煩惱火(Vana),在後世的解說中,也就是糾結煩惱的念頭一轉念,令使執著條件蕩然無存,如柴盡而火滅。

就最後的這點說,我一直認為佛法是一種實踐和理智分析並重的人生智慧,而作為人生智慧,其實你我無需是佛門弟子,即便只是作為一個世俗之人,只要我們不是對於生命無感,自然就能接受或欣賞佛門的智慧,而這也是人文教育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有時是如此,人文教育的目的,首重的不是什麼理論的護衛,而是一種人生格局的拓寬。唯有不同的文化視野加入一個人的人生視野中,那一生一路的風景才向你召喚。

正法原則下的體悟,才是佛教體悟

我們今天若要談佛教的宗教體驗,人不能排開這些佛法基本原則來談,我們知道體悟可以有很多種可能性,就連打坐或禪定的經驗也不是馬上被印可為正覺正悟,所以有經驗的師父還是會跟你談這些經驗是否入道或走火入魔。因為就佛教傳統的說法,純粹訴諸「現觀」(直覺體悟),而沒有通過「思擇」(理智分析),你無法判定你的靈性體悟是否屬於佛法,還是幻覺神通的狂妄?這世間的神通法門也許很多,體悟也不少,但不是每種神通或體悟都是究竟正途,更無須都要標榜佛門標籤作為印可。

這說明佛教的經驗,無論是體悟或打坐禪定而來的經驗,嚴格說來都不是判定是否為究竟道的終點。所以在佛家,「現觀」(直覺體悟)和「思擇」(理智分析)是一組相互檢視的整體,基本前提還是以基本佛法概念為起點踏實,由聞聽佛法道理而思,由思而修,從修而證,這是佛法循序漸進的道路。

舉例而言,常有人打坐而淨空,這在功夫上確實是很不錯的成績,但也常有人以為這是到了佛門所說的空之境地。但在佛門的說法中,這種空境仍是幻象,因為這種空的體悟你無法拿它來為世人或整個世界做出任何解脫,更不用說從這種空的體悟中發出什麼悲願或慈悲,因為一切都空掉了。所以在佛法中有一種說法來描述這種迷思叫「沉空滯寂」,也就是這種空寂境地看不出什麼實踐上的幫忙,最多是讓當事者暫忘世間煩憂。

前述說明經典理解的重要,若不理解佛典要義,空談事行或體證相當危險。比方說我們前面提到吠陀和佛陀弘法有著關鍵差異,但在今天的宗教實踐中,有時佛門的弘法方式,會不小心的誤將吠陀哲學與佛法混淆起來。

在佛教三藏(經、律、論)裡頭,以「經」為名的典籍除《維摩詰經》與《六祖壇經》外,都認定是佛說的,要理解佛法當然從這裡開始。然而若有人問:佛經浩瀚,一人即便窮經皓首也難以整理出要義綱領,該怎麼辦?那麼最平實的方法我們就必須讀論,在佛教三藏中的「論」通常被視為是菩薩果位的大覺者對佛法的解讀,在菩薩那裡會有綱領式的解釋,讀菩薩所造之論是初學者最平實的第一步。

在原本印度佛法的歷史中,最受重視的兩個解經的論述傳統是分別被稱做為大乘空宗的中觀學與大乘有宗的唯識論。在大乘佛教的解釋傳統,中觀學傳統由龍樹菩薩開創,而唯識傳統則由無著與世親菩薩的論述開展。要理解佛法,尤其是理解對華人以至日本佛教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的大乘佛法,我們不能繞過中觀學和唯識學,中觀學以「一切法空」的原理原則來統整一切佛說的要義,而唯識學則用「萬法唯識」來整合佛說的心法。這是一個很深很長遠的傳統,所以今天即使是外行人一聽到佛教也容易聯想到「一切法空」或「萬法唯識」這樣的口號。

不過,由於文章篇幅所限,我們今天對於佛法的解說就僅限於佛陀原始佛教教義的解說,關於後世由中觀學和唯識學所建立起來的大乘佛教菩薩道的哲理,只好留待日後的文章分頭解說了。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這篇講得太好了…………… 佛教哲學的開端:佛陀的緣起論與三法印(上)撰文:紀金慶2019-05-13 11:00 作者 ...
sanmartin 發表於 2019-7-23 00:13



    佛教哲學的開端:佛陀的緣起論與三法印(下)

作者|紀金慶


前文回顧:佛教哲學的開端:佛陀的緣起論與三法印(上)


(上篇中,文中對比過原始佛教教義和吠陀思想的異同,並簡單解釋了佛學中的緣起論。佛教在緣起論的基礎上推展出三法印。上篇以「隻手之聲」之喻說明了第一法印「諸行無常」,接下來文章將介紹剩下的二法印。)


諸法無我


剛剛我們談「諸行無常」的智慧是觀色法無常而來,現在要談的「諸法無我」,就是從諸法無常推進而來,化消我相執著的一步。


本來,物質性的現象,也就是色法,較之人心的精神現象更加穩定。而色法尚不可得常在,何況人心?


其實諸法無我的道理,只要我們在夜裡回想一天的情緒變化,或回顧細想自己一生之中的種種心相的轉變,就可以輕易體會「我」這個念想其實也是一個名,根本上只是一個名,一個用來標籤住某種我執的名字。但有名相,然無其實。


這是簡單的道理,但其實人心更無法從情就理的接受,這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繫住一切關聯的根本就是自我這個中心位置,一切的思慮打量都從這裡出發,所以要看穿這個自我核心的虛妄容易,但接受難。


佛在第二法印說的「諸法無我」並不是說經驗現象中沒有我,而是說我們在經驗現象中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的自我、原我或真我,所以佛在《雜阿含經》裡說:


「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


錯將如虛似幻的自我當作恆定運轉的核心,一切的打量思慮都繞著這個空虛的中心轉動,在佛家看來,正是虛妄執著如火如荼的根源,一切無明空轉的病根。


諸法無我的原則,同時說明佛陀教法與印度教吠陀思想的本質差異。佛說現象緣起之外,別無現象外的本體,因此吠陀思想主張神我或大我的觀念,在佛陀看來是一種更虛妄的幻象。


在這裡我們可以進行一個哲學問題的思考,我猜想也是佛陀要以「諸法無我」作為第二法印的用意所在,佛教和印度教都同樣試圖破除小我的執念,然而佛法似乎是更徹底的執行這個任務,因為佛陀已經進一步考慮到那種主張將小我消融到大我或神我的念想,那個所謂的大我或神我,會否是另一種更虛妄的、更加執著自我的形而上變身?於是我們在經驗現象的解析中將小我請了出去,而之後卻又用一種形而上的建構方式將那個要破除的自我又重新請了回來。因此,佛陀先是以「諸行無常」的道理解說世間現象,來吊銷我們企圖在世間經驗現象外再另立什麼真實本體的執著妄念;而後進一步的,再以「諸法無我」來斬斷常俗小我迷執的妄念以及企圖透過形而上化掩飾的吠陀神我。


我之所以一再重申上述的道理,是因為在今天佛門中的教法中可能沒有覺察的融入非屬佛門的教法,而這種融入本身是一種彼此增益還是條理混亂,我覺得常去思考到佛陀三法印的原理原則,有助於我們在修行實踐的過程中,提供一些佐以斟酌的判斷。關於判斷,在今天我們喜歡說見人見智,好像關於事理怎麼說都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但輕易推給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即使就見人見智這條理來說,仍是偏頗的誤解了見人見智的道理,因為我們一般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方式,實際上只見人,不見智。


作為佛說三法印的最後一條,「有漏皆苦」本無什麼哲學性解說,因為作為第三法印的「有漏皆苦」,其原理原則從前兩法印的分析而來。


佛家區分無漏智與有漏智,依據佛家的說法,修行到了無漏智的境界,修行而來的智慧佛果便不再退讓。從這個道理來說,有漏智和無漏智的差別可能只在是否究竟徹底,原則上也像我們前面分析的那樣,佛家的智慧和我們世間的常理有相銜接的地方,佛所看到的,一般來說在我們此世的世間經歷中有時亦能感受到,差別僅在於佛門所謂的修行,較能通過體悟和明辨的方式掌握重點所在,而持守之。


依佛門邏輯,看不透更放不下的就是未了悟正覺正見,未了悟者正覺正見自然顛倒夢想,顛倒夢想的病徵是緊抓夢幻泡影欲令其不壞不滅,然終不可能不可行,貪愛迷執而終不可得,故苦。故言有漏皆苦,並非從未體悟佛理,因為我們一再強調佛理並不違背常理,佛門中見得,世間亦見得,只是道理的美好抵不過日常行動的耗損,終究有漏,漏盡則苦至。


以上這是就實踐的面向說有漏皆苦。然而,佛門也是一種實踐與理智分析並重的宗教,所以關於有漏皆苦亦可就理智分析的面向來談。就佛教的思想說,世間法依據諸法無常的道理說都會經歷成住壞空,而我們紅塵之人就在這幻生幻滅的大流之中。佛門智性中的了悟,也不脫離這種無常的體認,有無這個了悟差別只在於生起或不再生起妄加執取的念想。因緣和合,我們走得進去,因緣散盡,我們走得出來。


若能了悟這些現象過程之必然則無有恐怖,無有恐怖則無有罣礙,得解脫。因此第三法印有時不叫「有漏皆苦」而是「涅槃寂靜」,端看身處有情世間的我們,能否體悟前二法印而解繫縛、而得解脫。


佛家所謂的「涅槃」(Nirvana),在原梵文裡的意思是盡滅(Nir-)煩惱火(Vana),在後世的解說中,也就是糾結煩惱的念頭一轉念,令使執著條件蕩然無存,如柴盡而火滅。


就最後的這點說,我一直認為佛法是一種實踐和理智分析並重的人生智慧,而作為人生智慧,其實你我無需是佛門弟子,即便只是作為一個世俗之人,只要我們不是對於生命無感,自然就能接受或欣賞佛門的智慧,而這也是人文教育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有時是如此,人文教育的目的,首重的不是什麼理論的護衛,而是一種人生格局的拓寬。唯有不同的文化視野加入一個人的人生視野中,那一生一路的風景才向你召喚。


們今天若要談佛教的宗教體驗,人不能排開這些佛法基本原則來談,我們知道體悟可以有很多種可能性,就連打坐或禪定的經驗也不是馬上被印可為正覺正悟,所以有經驗的師父還是會跟你談這些經驗是否入道或走火入魔。因為就佛教傳統的說法,純粹訴諸「現觀」(直覺體悟),而沒有通過「思擇」(理智分析),你無法判定你的靈性體悟是否屬於佛法,還是幻覺神通的狂妄?這世間的神通法門也許很多,體悟也不少,但不是每種神通或體悟都是究竟正途,更無須都要標榜佛門標籤作為印可。


這說明佛教的經驗,無論是體悟或打坐禪定而來的經驗,嚴格說來都不是判定是否為究竟道的終點。所以在佛家,「現觀」(直覺體悟)和「思擇」(理智分析)是一組相互檢視的整體,基本前提還是以基本佛法概念為起點踏實,由聞聽佛法道理而思,由思而修,從修而證,這是佛法循序漸進的道路。


舉例而言,常有人打坐而淨空,這在功夫上確實是很不錯的成績,但也常有人以為這是到了佛門所說的空之境地。但在佛門的說法中,這種空境仍是幻象,因為這種空的體悟你無法拿它來為世人或整個世界做出任何解脫,更不用說從這種空的體悟中發出什麼悲願或慈悲,因為一切都空掉了。所以在佛法中有一種說法來描述這種迷思叫「沉空滯寂」,也就是這種空寂境地看不出什麼實踐上的幫忙,最多是讓當事者暫忘世間煩憂。

前述說明經典理解的重要,若不理解佛典要義,空談事行或體證相當危險。比方說我們前面提到吠陀和佛陀弘法有著關鍵差異,但在今天的宗教實踐中,有時佛門的弘法方式,會不小心的誤將吠陀哲學與佛法混淆起來。


在佛教三藏(經、律、論)裡頭,以「經」為名的典籍除《維摩詰經》與《六祖壇經》外,都認定是佛說的,要理解佛法當然從這裡開始。然而若有人問:佛經浩瀚,一人即便窮經皓首也難以整理出要義綱領,該怎麼辦?那麼最平實的方法我們就必須讀論,在佛教三藏中的「論」通常被視為是菩薩果位的大覺者對佛法的解讀,在菩薩那裡會有綱領式的解釋,讀菩薩所造之論是初學者最平實的第一步。


在原本印度佛法的歷史中,最受重視的兩個解經的論述傳統是分別被稱做為大乘空宗的中觀學與大乘有宗的唯識論。在大乘佛教的解釋傳統,中觀學傳統由龍樹菩薩開創,而唯識傳統則由無著與世親菩薩的論述開展。要理解佛法,尤其是理解對華人以至日本佛教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的大乘佛法,我們不能繞過中觀學和唯識學,中觀學以「一切法空」的原理原則來統整一切佛說的要義,而唯識學則用「萬法唯識」來整合佛說的心法。這是一個很深很長遠的傳統,所以今天即使是外行人一聽到佛教也容易聯想到「一切法空」或「萬法唯識」這樣的口號。


不過,由於文章篇幅所限,我們今天對於佛法的解說就僅限於佛陀原始佛教教義的解說,關於後世由中觀學和唯識學所建立起來的大乘佛教菩薩道的哲理,只好留待日後的文章分頭解說了。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宣化上人:人是如何投胎的?


https://h69966996.pixnet.net/blog/post/380243543-%EF%BC%8A%E5%AE%A3%E5%8C%96%E4%B8%8A%E4%BA%BA--~--%E4%BA%BA%E6%98%AF%E5%A6%82%E4%BD%95%E6%8A%95%E8%83%8E%E7%9A%84%EF%BC%9F


人做人的時候,是由第八識先來的。這個第八識,就是這個,這個第八識是去後來先
──
死的時候,第八識最後走,識一走了,身上就涼了,就凍了;識沒有走,身上還不會涼的。來的時候,它是最先來的;走的時候,它是最後走;所以叫去後來先做主公,它在你身體裡頭,就是做一個主人

這個中有身(中陰身),若前生是個人,他就是人的樣子;前生如果是畜生,它就是畜生的樣子。就好像在中國用脫坯子做磚,有什麼模子,就造出一個什麼樣子的磚。模子,就是模型。你是人的模形,中有身(中陰身)就是個人的樣子;是個畜生的模形,中有身(中陰身)就是個畜生的樣子。所以這個中有身(中陰身)就看他前生是個什麼。

中有身(中陰身看大地如墨,他看見什麼都是黑色的,沒有光亮的;就算我們這兒有燈光、有太陽、有月光,他也看不見的,他看見的還是就像墨那麼黑。他看他和哪一個父親、母親有緣,不論距離千裡萬裡,只要有緣,他在那個地方就看見,啊,父親、母親在那個地方交媾呢!交媾,就是行淫欲。那父母正在行淫欲的時候,在這個時候,他因為和這個父母有母子、父子的關系,就看這個地方有一點點的亮光,那種亮光不大。

為什麼他看見這個亮光?他因為和他父母有緣,有這個同業相吸。同業,他吸這種業報相同的,就好像吸鐵石。這個中有身(中陰身),對父母在那兒正行淫欲的時候,就好像有一種吸鐵石的力量,要把他從千裡萬裡,無論多遠,也就把他吸來了。


他因為有一點點的亮光,這個無明一動,哦,就到了他父親、母親行淫欲那個地方!這個時候,如果這個中有身是個男性的,中有身不一定是人,或者是畜生,馬、牛、羊、雞、犬、豕,都不一定的。假設他是一個雄性的,就是男的,就愛母而憎父
──
他愛他母親,愛這個女的,對於父親他討厭,就想打他父親,想搶他母親,想和他母親來行淫欲。所以人的來源,是非常不好的!他生一種淫欲心,就愛他母親,憎他父親,在這個時候,有這一念的無明就投胎了,這叫納想為胎

中有身如果是一個雌性的,就是母性的,是女的,她就愛父而憎母──對她父親就生出一種愛心,對母親就生出一種妒嫉;不是憎恨,而是妒嫉心。那麼在這個時候,納想為胎,就在這時候,她因為生這種歡喜和妒嫉心,就投胎了!中陰身,投胎就是這麼投的!他(她)先來的,在父母交媾的時候,他就來投胎了,這就是第八識,那時候叫中陰身

若按著十二因緣來講,男女這種問題,為什麼男人、女人就生出一種愛意來?這個愛意就是個無明,這就是最初生出來的,這就叫一念無明男女互相生出一種愛心,這就是無明無明緣行這個無明一生出來了,然後就有了行為。有了什麼行為?就有交媾的行為──男女性行為了,這叫



行緣識,有了行為,然後就有一種識,就是納想為胎這個。在的時候,就是中陰身投胎了。識緣名色,有了識之後,這有名色了,就是第一期叫凝滑,第二個禮拜就叫,第三個禮拜叫軟肉,第四個禮拜叫硬肉,第五個禮拜叫形位。這形位就是名色位這是十二因緣,眾生的開始,就是這個樣子

這十二因緣,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就有一種觸覺。這個小孩子在母親肚子裡,和母親就有一種觸覺了。觸緣受,有了觸覺,他就想要領受,要領受觸的這種感覺。受緣愛,有了領受,然後就生出一種愛心來了,這正式生出愛來了,這是說這個小孩子。


為什麼男女互相會生出一種愛心呢?就在小孩子那個時候,已經就種下了,就生出一種愛念。愛緣取,你有一種愛念,就想要自己取了,就要把它拿來。為什麼要拿來呢?取緣有,就要取為自己所有。有緣生,有了,然後就又會生。生緣老死,有了生,又有了死。所以緣覺觀這種十二因緣,說這個人的來源,種子不淨、因緣不淨;父精、母血,這都是不淨的東西。那麼有了,然後就又會生;生了又死,就是這麼輪轉的。這是十二因緣。


若是想要了生死,頭一樣就要不起無明。怎麼樣不起無明呢?就不生情欲心,沒有情欲心了;沒有無明了,就沒有情。這男女的問題,為什麼會發生關系呢?就因為最初這一念的無明。怎麼叫無明呢?無明就是不知道;男人見著女人,雖然說是她生得怎麼樣美貌,為什麼你就動心了呢?在動心那個時候,那就是生了無明。女人對男人生出一種情感,也是這樣子,就那個地方,就是無明。所以無明是生死的根本,也就是在這個地方!我們對這個十二因緣如果明白了,就不被這十二因緣轉了。




無明滅則行滅,你沒有無明,就沒有行為了。沒有行了,就沒有識。所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就都沒有了!這叫還滅門


十二因緣,有順生門還滅門,順著就生人,若逆回來,就可以成佛的。所以緣覺就觀察這十二因緣,人怎麼來的?喔,來的時候很不清淨的,這父母赤白二渧,結成胎形,很不清淨的!所以他把這個無明斷了生死就了了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話說為什麼有人聽佛陀講解馬上證得甚麼果位,證得羅漢讓我很有疑問. 為何有人聽了佛法老半天 就是甚麼也沒聽懂

甚至聽了也沒甚麼感覺...


在上面這疑問之前我自己就想了老半天覺得我們生下來腦中已經設定好一堆東西讓我們照著走..照著喜歡某些事情.

好比有人生下來就喜歡吃某些東西,有些人生下來就喜歡某種型的女孩..

記得幾年前去原始佛教聽隨佛法師講,有有一段大概是這樣, 當我們從背後看到一位美女長髮飄飄因此腦中就開始覺得這位女子是美女,哪知道轉身後臉很醜馬上心情down 下來…so 是我們眼睛誤判還是腦中誤判? 還是腦中已經設定好 女子背影長髮飄逸就會是美女?

聽到法師這樣講解後 我當下解開腦中一些疑問:  

但前幾天我看了這位外國人對佛學的看法,更讓我腦洞大開.


這本書講的太好了..竟然是
老外寫的書
很值得聽這視頻
《為什麼佛學是真的》衝破大腦錯覺,從心理學角度了解佛學真諦【听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p7NtAFZoYk



我看了這視頻
好幾遍
感受體會很多

結果
讓我疑惑很久的問題我覺得我已得到更進一步的答案(當然不一定是最後的答案.)


下面是那位作者書中的內容

人類活在這世上最重要的事是為了延續自己的DNA ,但有些人對延續DNA 沒興趣因此在演化上,人類的腦部被設定了3件事情.

1.
只要能做延續自己DNA 的事情就會得到快樂好比吃飯談戀愛 …sex…

2.
做這些事情雖然會快樂但這快樂必須

短暫”,才可重複做,不然大家做一次就得到永久快樂,那大家就餓死,行房一
次就永久快樂
那生孩子就變少.

3.

腦部會著重在第一點
忽略第二點,也就是說腦部會選擇性忘記
所有快樂的事是

短暫的的這件事讓我們注重在一直去做快樂的事



So, 事實上我們腦部根本不在意我們快不快樂, 我們的腦部在意的是一直叫我們重複做腦中所設定的事情, 腦中所設定的哪些慾望, 這樣我們DNA 就可延續下去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那問題來了

一直要
做重複腦中所設定認為的事才會快樂 ,沒做到則不快樂 .沒做到時就產生不滿足

不滿足就是佛陀說的”.

接下來我講一下我個人的心得


1.
如果不去遵從腦中所設定的快樂模式, 不就離苦? 因為做了腦中所設訂的事到底在滿足誰?那根本不知道是哪個人去設定在所有人類腦中.變成大家都要遵照那樣的模式才會快樂

2.
我認為腦中除了上述3個設定, 事實上還有第4個設訂
那就是慾望的驅動所造成的快樂一定會大於或等於””現實中所造成的快樂

書中說猴子看到燈
腦中dopamin 就分泌,到最後比猴子真正吃到果汁時的dopamin 還多.所以讓猴子感到更快樂的是腦中的無形驅動慾望, 現實果汁反而不是造成腦部最大快樂.

一樣的事情發生在當男女在做人的連結時, 真正讓男人最快樂反而是還沒連結前的無形驅動慾望的快樂, 真正跟女人連結後反而沒那麼快樂.

為何要做這樣設定?因為腦中的無形驅動慾望可以無限大的快樂,人類只好一直在現實生活中去尋找可以匹配無形驅動慾望的現實事件, 這樣可讓人類基因強大的延續下去

最後驅動慾望的快樂

跟現實物質造成腦部的快樂
有落差時
也會造成
不滿足的苦.

所以不滿足的苦有很多幾種層次

3.
我們可以
從新設定腦中快樂的標準嗎?

這就是重點, 好比電腦買來時
就已經有window 作業系統, 要把電腦作業系統換掉..太難了. 怎麼辦? 當然解決方法佛陀已經講一堆. 但為什麼有人聽完佛陀講的馬上證得羅漢,有人只是歡喜奉行

我個人認為在於體會”.

聽某人講解一件事有聽到,聽懂,體會這是有層次上的差別,so 甚麼是體會?我認為就是對某件事情已得到正反面的領悟就是體會.

So 有人聽到佛陀講法
完全體會到空


就證得羅漢,有人只體會一部分空 ,所以只好歡喜奉行.

好比我把那個為什麼佛學是真的

視頻
給家人看,結果沒人說有甚麼體會,甚至看完視頻也沒甚麼感覺…why 我卻感觸良多??

或許原因在於
體會一件事需要很多因緣條件聚在一起,好比我常看佛學書加上練了好幾年白骨觀所以我感受不同.因此不同因緣條件造成有人馬上證得羅漢,有人只能歡喜奉行去…..這就是答案 , 繞了一圈答案就這麼簡單. 在這世界因緣聚散決定所有事, 因緣不夠就成不了事, 去"主動"把因緣聚合在一起,就容易成功.


以上是我的愚見 也不知道對不對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講的真好...終於把南師的"如何修證佛法"看完第二遍,比起看完第一便收穫良多..
南懷瑾老師:真正的修行是解開結使,轉變心理的行為2018/01/18 來源:傳承網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aAgON4j.html

一個人要把心中的貪嗔痴慢疑洗刷乾淨,平等,慈悲,愛一切世人,設法除掉見思兩惑。

三界的見思兩惑叫做八十八結使,欲界裡最多,像八十八個疙瘩,結在一起。能夠修行解開一兩個,那已經不得了了,臉上放光了,能夠解開四五個,連頭髮都會發亮呢!所以真正講修行,就是解開結使,轉變自己心理的行為。心理行為轉變了,進一步能夠把智慧開發,斷了思想上、見解上的偏見,才叫做解脫。學佛修行,不論大乘小乘,都是五個程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為什麼要持戒呢?那是要使自己心中的結使不再與外界連起來,不再打結了,不准外面打進來,自己也不想打出去。但是持戒就要定力,所以要修定,打坐不過是修定的一種方法而已!真正修定要隨時都在定,心中凝住在一點,止於至善,固定在善的一點上,這時,八十八結使還沒有動搖,要到達智慧發起了,結使才開始有一點點動搖;等到解脫了幾個結使,才解脫了思惑。

知見又不同了,見是看到,看到慧,見到性空緣起真正空性的一面,性空緣起翻過來是緣起性空。所以說佛法各宗各派,認為只有修中觀才對,或修什麼才對的,對不起,你都困在五見里的見取見了。主觀認為只有這個才對,你已經被它束縛住了。所以,要把這一切解脫了,才能叫做學佛。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信受奉行
1.5.jpg
2021-12-9 00:39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南懷瑾 的"如何修證佛法"  幾年前 買了 看完一遍 後 , 前幾個月 看了第二遍  這個月又看了第三遍...我發覺 南師 真是個有實際修證佛法的人 而不是空談理論....他應該已打通中脈, 打坐已可看到宇宙 外面...(165頁)
最近 我終於可以跏趺坐 個20-30分鐘...但就坐不下去..看到 書中164 頁 原來答案就在那兒.....
而且 不呼不吸 後就是修"脈" 甚麼是修脈 南師也在第164頁講了....前兩次 看到這頁 沒有甚麼 感觸...看了第三遍 就太佩服南懷瑾....

1.jpg
2022-2-12 00:24


2.jpg
2022-2-12 00:24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創立的這個網站大概也14四年我一直在探索人生到底要幹什麼.
這個宇宙到底是什麼東西?
網站初期到中期我瘋狂的探索,有什麼我覺得有趣的我就馬上深入去了解.
直到最後這三年新冠爆發,工作真的忙到我自己都忘了有這網站.尤其2022 5月後工作忙到連網站都沒辦法上來看.
但是在工作閒暇之餘我仍繼續探索人生及佛學.
這三年新冠疫情以來,本網站上被一堆廣告機器人亂Po文還好不知道哪一位版主
有幫忙刪除垃圾文章.因為我真的忙到連上網都沒時間 工作耗掉我太多時間.
直到上個月一堆色情廣告,原本我不想關閉註冊,關閉的話會讓進來看文章的人受到影響
,最後不得不關網站新人註冊.因為廣告機器人太多了.
前天看了萬行法師的閉關過程讓我更確定這個宇宙是怎麼樣的運作.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 ... 0899&extra=page%3D1

於是起了念頭想寫這一篇我探索的人生宇宙的總結.
一開始我真的要說這個宇宙真的就像特斯拉講的這個宇宙一切就是能量,頻率.

https://youtu.be/Th2XXpQV4zA

但是在2000多年前沒有這種物理的觀念
因此釋迦牟尼佛就用他的方式來闡述這個宇宙到底怎麼運作.
就這十幾年來我的探索,我們人生最後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的能量足夠且震盪頻率也足夠.「我們本身就是能量」,足夠能量可
從中脈 頭上出去,然後跟宇宙的震動頻率達到一樣. 有達到這個目的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涅槃跟宇宙融成一體.
南懷瑾 及萬行法師講的都是一樣.
萬行法師大概是第一個我聽到把能量頻率振動加入佛學的概念.
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 ... 0014245289765611654


如果人死後能量震動頻率低的話.
就又被拉回輪迴的這個層面.
所以若要做太多壞事絕對身體的能量頻率會是最低時候就容易變成鬼的那種輪迴
或者能量頻率不足夠等等會被吸引到動物或者是震動頻率好一點會到天人的那一道輪迴.
一個視頻或許可以證明這一點.
這位西藏喇嘛 要虹化時 震動到畫面模糊如果是真的話..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 ... ighlight=%ADi%A4%C6


但是一般的人基本上能量都不足頻率又不夠因此就一直陷入重回輪迴與因為一般人的能量跟這個世界的能量頻率被綁在一起同在一個水平.
那被綁在一起我們自己又不知道,這就叫做「無明」,佛陀說「無明」也就是在我們身體六種感官跟外界接觸的時候 「不如理作意」沒有好好觀察就讓我們的感官跟外面的世界「連結」在一起.
這就好比現在人的手機有無線吃到飽隨時隨地手機都是在跟網路連線.
這種「隨時隨地」的 眼耳鼻舌跟外界的連線
就照著我的眼睛看到東西就喜歡,耳朵聽到東西就喜歡.
這個隨時隨地連線就是佛陀所說的無明.
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察覺,我們眼睛自然的看到東西,就被吸引住,耳朵聽到聲音也就被吸引住.
而這個「無明」連線就造就我們身體的能量頻率一直跟這個輪迴的世界處在在同一條線上.
沒完沒了的一直輪迴下去.
所以唯有把本身的能量跟頻率提升從中脈往
出去往頭上這樣子就可以擺脫輪迴.
那怎麼做?佛陀已經講了一堆方法.

知道了因緣法後,讓我對事件的看法改變很多.
佛陀又講了一堆四聖諦八正道 12因緣
我真是感嘆佛陀真的是一個超級大天才.
在2000多年前,沒有物理學的時代,把如何逃脫這個物理能量的世界描述的非常的仔細.
或許有人把佛學跟物理學扯在一起很奇怪.
下面視頻 修行到厲害時候有分身
就是量子力學最好表現.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 ... hlight=%A4%C0%A8%AD


在這十幾年來我盡量在這個平常食衣住行去實踐佛陀的解脫方法結果太難了.最後我發現真的要做到佛陀說的,最基本最基本的就是 一般大家常看到的「戒定慧」這三個字.
而第一個要做的就是「戒」.這個也是虛雲法師在往生的時候最後說的一句話「以戒為師」.
因為只有「主動的戒」才能斷除手機的24小時的無線網路連線.也就是把手機主動關掉.
這樣我們身體能量的大小震動的頻率就不會被這個世界一直連線同化.
講到這個就要講到在我們網站再連結療癒
的entrainment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 ... d=77&extra=page%3D1

所以我們本身就有這個「足夠能量」可以遨遊宇宙. 只是我們被這個地球世界的能量頻率給拖累了.
這為什麼佛學老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佛,
我們每個人本來就是與生俱足
佛經說:「每一個人都具有佛性,佛性是不假外求,人人本具,個個皆有的。」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證悟時,曾說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這個佛性就是指我們原本的身體的能量及振動頻率都是跟宇宙是一樣的.
但是到這個地球震動頻率
就被拉低了,能量也被綁住了
因為眼耳鼻舌生意跟這個世界的東西互相有「因緣關係」因此就被影響.被entrainment.

佛陀主要教學就是要擺脫我們的能量及頻率被這個世界綁住.

但佛陀講的是正規的解脫方法只是太難了.
因此又安排了龍樹菩薩跟蓮花生大師講的密宗的方法.
借由一些咒語能量震動或其他的灌頂的方法讓你的能量能從中脈飛出去.

白骨觀是另外一個方法
而且是我覺得很適合我的方法
因為把全身的感官都弄不見,只見白
骨頭那怎麼跟外界連結?

這就好比電信公司發出訊號,有手機的話
手機跟電信公司 雙方一連線,你就沒完沒了的被綁在這個世界.
把手機拆解 到只剩機殼 那怎麼連結電訊訊號?
沒連結 能量頻率就不會被拖累往下.

白骨觀我已經練到可把「腦部」空掉.
然後眼睛往「腦部後面看」,定在那邊.
性慾竟然減少許多.
萬行法師有教一招「河住江翻」能量導入背後不往性器官跑去.但我覺得白骨觀已經可減少很多,但不是完全喔性慾是最難斷除.性慾是再次進入輪迴最大原因
南師說佛陀時代一半以上的證得羅漢的人都有練白骨觀.

從發心要成佛 要13億年之久.
如果順利
回到宇宙中心的頻率 , 那麼宇宙背後大老闆是??
萬行法師視頻內有說宇宙的背後
58分開始

https://m.youtube.com/watch?v=4SgTggdWUFo&t=187s
人來自宇宙光體,在宇宙光背後有個
「存在體…」這存在體 永遠存在.

這讓我想到日本那位科學家回溯到物體型成前狀況.有個大宇宙意識體,應該就是佛陀說的涅槃處. 但照著萬行法師說的,在大意識體 後面還有個不生不滅的存在體.
下面文章116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 ... id=47&extra=&page=8


以上就是我綜合我探索人生宇宙的總結.
不代表我已經解脫.
我只是還在 幼稚園班.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大揭秘!佛陀开悟时的内心独白和感悟,你不可错过的细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fq6DmE-54


這內容應該很多人都知道
但為什麼只有佛陀打敗了無明?
打坐 >禪定 > 定力 >觀察 >了解體會 > 發現無明  

佛陀說了他的研究{結果}
大家聽了以後把佛陀的{結果] 當成{原因.}
有人說打坐不會成佛, 沒有打坐怎麼會有接下來的定力去觀察?
但如果又一直停留在單單打坐 的確也成不了佛.
成佛是一個[因緣過程] 要各種因緣聚集在一起才會成佛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這一段講得太好了


佛陀对阿阇世的这段大篇幅的开示,能解脱一切在痛苦挣扎中的人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RfGu2MA_rA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