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New Age Movement 新紀元運動

新紀元(或稱新時代)就是即將到來的寶瓶座年代,而因此展開的新思潮運動,便是新紀元運動。wiki有詳細的解釋。這個討論區應該完全符合,再連結也該算是一種替代療法吧。
這邊有目前比較有系統的列表,但是已經好幾年了,不斷的在網上被轉載,卻沒人更新
新時代大師

新時代高靈

新時代入門參考書

以上用新時代是因為原作者使用此標題,其實用哪一個沒差,但是還是統一好,這裡可以看出語言文字真是一個不方便的東西。
這些列表並不完整,而且也值得商確。
比方大師中把「唐望」列入,基本上個人傾向唐望是個虛構人物。而且書目中也未列唐望系列,可能當時台灣尚未發行中文版吧。
大師中竟然沒列愛德加.凱西(睡著後),像高橋信次、大川隆法算不算?
在高靈列表中,未把RA、齊瑞爾、麥達昶等列入。
書目中,就更多了,至少入門來說,與神對話、活出一的法則甚至阿米-星星的小孩(有比這入門的嗎?)都可以列入。


新紀元運動中,包容是一大特色,但是伴隨而來的不少問題
首先是水準不一,不少打著新時代的團體都被懷疑是詐騙集團,事實上對一般人(如我)來說,很難辨其真偽。
再來是資料太多,且深淺不一,如何在從中找出適合自已的內容?


比方,我可以就我看過的幾本做出評論,但是這個評論是個人的,不見得就適用於每個人…


評一的法則:
我不否認我對RA的欣賞和對一的法則的喜愛,但是一的法則不是真理,RA既非神亦非天使。
一的法則最大的問題是,他根本稱不上是書,因為缺乏系統結構,這只是一系列的「問答記錄」。
事實上第一次看,會如入五里霧中,茫然不知頭緒,直到第二次看,才能掌握一些片段。
因為RA不主動提供訊息,而是被動的接受詢問,而提問者的問題又常常打在奇怪的點上。
提問者在記錄多次提到他不知道該如何詢問,所以只能隨意的挑方向來抓到一些頭緒,再循線問下去。
正常來說,應該要用重新整理的方式來將RA的訊息整理成有條理的東西。
但是這又會在其中加入扭曲,失去了資料原本的單純性。
所以這套書連在美國也找不到出版商願意出版不是沒有原因的。
除非有足夠的時間和覺悟,不然這是一套看不下去的書。


優點:資料的純度高,邏輯性強,符合科學和理性的靈性論。
缺點:缺乏系統性,沒有主題,部分內容需要特定的知識。
推薦度:二顆星。
相關資料中文版

愛與光研究會(英文)


人生的過客

新時代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化尋根運動或思潮,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歷經三十多年的迅猛發展,從西歐和北美擴展到世界各地,形成風靡全球的反叛現代性的文化尋根大潮。影響所及,在學術、思想、宗教、科學、法律、商務、文學藝術和日常生活等領域都引發出巨大的衝擊波。

  不少人像托夫勒一樣把新時代運動當成一種新興宗教運動,但底特律慈善大學宗教學教授約翰·薩裡巴(Jhon A. Saliba)在其著作《基督教對新時代運動的反應》中指出:

  1. 它不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組織。它沒有中央和領袖,沒有法定的專家實體,因此也沒有普遍的統一的政策。

  2. 它不是一個要佔領哪個國家或地區的秘密組織。

  3. 它沒有強迫任何人接受其思想或加入其群落,其成員大部分為成年人。

  4. 它與惡魔主義(Satanism)之間沒有直接聯繫。除非你假定任何非基督教的觀念一定同惡的、魔鬼的勢力有關。

  從以上四個特徵看,新時代運動既沒有統一的教義,也沒有自上而下的組織和領導,所以還是把它看作文化思潮或民間性的社會運動更為合適。

  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發展

  1. 研究架構和資料來源

  1.1 基本架構

  1.2 資料來源和研究方法

  2. 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歷史過程

  2.1 八○年代以前:先前相關的運動

  2.2 第一個階段(八○年代)——與新時代運動最初的交會及引進

  2.3 八○年代末到九○中期

  ----2.3.1 方智出版社的「新時代系列」

  ----2.3.2 公開的傳播

  ----2.3.3 讀書會

  ----2.3.4 正式的機構

  2.4 九○年代中期以後

  3. 新時代運動的基本脈絡

  3.1「中華新時代協會」

  3.2 奧修中心

  ----3.2.1 奧修運動

  ----3.2.2 奧修運動在台灣的發展──治療市場的建立

  ----3.2.3 「中華新時代協會」vs. 奧修運動

  3.3 潛能開發運動

  3.4 其它運作模式

  ----3.4.1 讀書會/共修團體

  --------3.4.1.1 與神對話讀書會

  --------3.4.1.2 《奇跡課程》讀書會

  --------3.4.1.3 「光的課程」

  --------3.4.1.4 其它讀書會

  ----3.4.2 網際網絡

  ----3.4.3 治療中心或工作坊

  3.5 小結:台灣新時代運動運的網絡連結

  4. 台灣新時代運動之解析

  4.1 參與者的社會特質和區域分佈

  4.2 參與者對「新時代」理念的看法

  ----4.2.1 行動者的類型與參與形態

  4.3 新時代運動與其它宗教連結

  4.4 新時代靈性觀與本土宗教文化的連結

  ----4.4.1 新時代與佛教的互補性

  ----4.4.2 新時代與佛教的差異

  --------4.4.2.1 從新時代看佛教

  --------4.4.2.2 從佛教看新時代

  4.5 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其結果

  參考文獻

  註:本文作者為陳家倫,就讀於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本文轉摘自中國新時代網。

  1. 研究架構和資料來源

  1.1 基本架構

  十七和十八世紀以降,人類歷史悄悄地朝向全球化的趨勢發展,及至二十世紀下半葉起,這股潮流透過不斷進步的交通和傳播工具的發展與運用,全球化的範圍和速度以各種不同的途徑和方式快速擴張。這個發展趨勢影響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生存方式與發展,並且也影響了許多人們的生活與思惟方式。崛起於六○和七○年代的美國/英國新時代運動順勢因應這一波全球化浪潮, [1]在八○年代開始蔓延到英語世界以外的角落。這個時候的台灣也出現了新時代運動的種籽,十年間從一股細細的涓流,匯聚為一個顯著的新興靈性運動。探討新時代運動的起源及其對西方社會的文化意義,有助於我們瞭解晚近現代化極致下的西方社會其宗教和文化變遷的趨勢與影響,而對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探索將有助於掌握近二、三十年來台灣社會文化變遷部份的趨勢與軌跡。

  值得關注的是,新時代運動從英美往外(特別是東方世界)傳佈,某種程度反映宗教文化之全球化傳播的一個轉向。萌芽期或是初期的新時代運動在許多層面受到外來的東方文化深刻的衝擊與影響,儘管不是唯一的影響,型塑出東方和西方和新文明和舊文明融合與交織的獨特風貌。然而,八○年代發展成熟的美國新時代運動其全球化的傳佈過程中,挾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優勢的地位與勢力,將經過西方文化洗禮的東方文化思想——印度、回教、亞洲,再度傳回東方世界的國家中,其所提供靈性觀既有傳統東方宗教文化的色彩,又有融合西方文化的新觀念、新視野與新面貌。

  在這個架構底下觀察和分析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有其特殊與深刻的意義,對台灣社會而言,美國的新時代運動不僅是「正宗」的新時代運動的理念和實踐的詮釋者和提供者,同時提供了一個更為寬廣與完整的「普世宗教」的圖像。透過新時代運動洗禮的東方宗教的形式與內涵,是對傳統宗教文化的再詮釋與革新,對於傳統宗教,或者廣泛的制度宗教造成相當大的衝擊。這個衝擊至少表現在幾個層面:一、重新詮釋傳統宗教文化的內涵和該社會原有的宗教詮釋體系形成相互競爭的體系,提供行動者更多的思惟方式和參考架構。二、其思想體系包含的領域相當廣泛,不限於傳統宗教的教義和實踐,除了各種神秘主義的靈修法門之外,還同時結合整體健康、心理學、潛能開發、水晶、靈氣、…等治療和成長的面向,包容神聖生活與世俗生活。三、其運作模式中有靈活的結合了西方資本主義商業化的形式,也善於利用科技進步的成果作為傳播的管道,和一般制度宗教的宣教有所不同。四、新時代運動特別反對宗教組織和教條對人性的制約與束縛,強調人性的提升與終極目標達成必得由個人自己完成,排除了宗教組織和誡律的必要性。這個觀點對制度宗教——傳統和部份的新興宗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和台灣原有的宗教文化形成一種特殊而複雜的關係,兩者之間有相互呼應之處,卻也有競爭的關係。

  有關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發展之社會學意義的解析,本論文將從三個部份來著手:第一個部份,企圖勾勒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歷史過程和基本脈絡;第二個部份,針對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興起從各種不同的面向進行剖析;第三個部份,試圖找出影響新時代運動在台灣興起的可能原因,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及其對台灣的社會與文化的衝擊,並試圖瞭解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興起所具有的可能的社會文化意涵。由於本文為初稿,主要的研究成果以第一個部份為主。

  關於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歷史過程和基本脈絡有幾個相關的主題。(1)釐清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過程的主要軌跡,這是探討新時代運動在台灣展的歷史基礎;(2)探討新時代運動傳播到台灣的過程中,少數開風氣之先的台灣新時代人或新時代理念的推動者,他們個人的宗教和文化背景以及接觸新時代運度的過程和經驗,具有什麼樣的特殊性?此特殊性是否反映台灣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的印烙?(3)廣泛地考察在台灣流行的新時代運動的內容有哪些?由於美國的新時代運動包含的內容和事物相當廣泛,有必要瞭解有哪些新時代的事物已經在台灣出現和流行?其活動的形式有哪些?(4)設法辨別出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基本脈絡和運作模式的概況以及特徵。

  對台灣新時代運動的剖析,可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著手:(1)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呈現的社會特質有哪些?一般說來,西方社會新時代運動的參與者以中產階級為主,各種年齡層的人都有,女性多於男性;並且新時代運動在地區的分佈上主要是以都會地區為主(例如 Mears and Ellison 2000)。從新時代運動的參與者的社會特質來瞭解。在台灣的新時代運動參與者是否也呈現了類似的社會特質?此外,我將從新時代運動據點的分佈來考察台灣的新時代運動是否傾向於集中於都會地區?(2)台灣的新時代運動基本上貼著美國新時代運動節奏往前邁進,值得探討的是,除了快速引進和移植美國或西方的新時代的思潮和產品之外,台灣的新時代運動在展現的形式上以及對於新時代思潮的理解、認知和偏好上是否有其特殊之處。(3)由於新時代運動本身是許多不同運動的籠統的泛稱,包含著相當廣泛而又多樣性的思想體系和實踐方式。因此,可以想見台灣的新時代運動也將呈現多中心和多元化的狀態。廣泛的新時代運動的參與者對於這些外來的和駁雜的各種思想、課程和療法,極可能抱持者不同的偏好或認知。本論文試圖從新時代運動的多樣性中解析出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行動類型,並試圖深入瞭解台灣的新時代運動的參與者依據什麼原則作為撿擇的判准。(4)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興起無疑地為原本就相當多元化的台灣宗教生態環境更為多樣,使得台灣宗教變遷增加了更多的變量。此一新興的治療/靈性產業不僅提供行動者更多樣性的和多元化的選擇機會,並且打破了制度性宗教在提供宗教知識、實踐方式、儀式服務的獨佔性。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流行對原有的宗教生態環境可能造成什麼樣的衝擊?而外來的新時代思想和台灣原有的宗教文化之間的有哪些交互的影響?是否對於不同的宗教體系的衝擊和影響也有所不同?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我希望透過對參與者的過去宗教背景的瞭解,能夠對澄清上述的議題。

  第三個部份的討論將以前兩個部份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進一步探討影響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興起的可能因素有哪些?以及新時代運動對台灣的社會和文化是否可能有什麼具體的影響?本論文將從全球化的架構和台灣本土的社會變遷兩個角度來切入這個問題,並兼論台灣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社會文化意涵。

  1.2 資料來源和研究方法

  由於台灣的新時代運動屬於多中心和小規模的鬆散網絡結構,其運作模式相當多元化,從全國性的社團、地方中心、小規模獨立的工作坊、到非正式的讀書會和課程,甚至於有一些特立獨行的新時代人,刻意不參與任何團體或組織。要詳盡地掌握這麼龐雜的運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況且到目前尚未有相關的研究成果足以參考。在資料的搜集方面,本論文采取兩個研究策略。就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基本脈絡上,僅可能的廣泛搜集相關的資料,勾勒出台灣的新時代運動一個整體性的面貌。釐清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緣起、成形、茁壯與成長的過程,是探討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之社會學意涵的一個重要的歷史基礎。其次,針對台灣新時代運動的各種剖析,本論文將以台灣的新時代運動中最有規模和代表性的團體「中華新時代協會」作為研究的主體。以王季慶為首的「中華新時代協會」雖然只是台灣新時代運動的一部份,但是該協會是早期新時代運動萌芽成形後的一個具體展現(embodied)的成果,其成長的歷史過程彰顯出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之基本脈絡,具有其歷史性的地位。此外,該協會在廣泛的新時代運動網絡中是連結網絡最密集的一個據點,許多其它的新時代運動的中心或工作坊的負責人都和該協會有正式或非正式的接觸。該協會也是目前台灣的新時代運動中一個相當醒目和明顯的標的之一,許多新的參與者(包括在台灣內部和國外)往往都是以該協會作為連絡的對象。不僅於此,該協會對新時代思想的詮釋與實踐是台灣各種新時代靈性觀的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典型。因此,本論文在研究的策略上以「中華新時代協會」作為主軸,不過,本論文的分析將不限於該協會,而是擴及了與該協會有網絡連結(正式和非正式)的現象、活動及團體等,在資料所及的範圍內,對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發展作整體性的分析。

  資料來源分為三種,第一種以出版的書籍、刊物或文獻為主,包括主要的翻譯作品、譯者的序言、本土新時代人的自傳或與新時代有關的出版品、刊物等。目前比較穩定持續出刊和較大流通量的刊物以「中華新時代協會」出版的刊物《神話》(雙月刊)為主,自2000年2月創刊以來,到目前出了13期(2002年2月)。《神話》的流通範圍大致及於各地。另外,還有比較小規模的刊物如《玫瑰心靈花園》、《光的課程》簡訊,也在新時代圈中流通。屬於廣泛有些奧修體系的中心或工作坊也出版自己的刊物,如奧修台北靜心中心出版的《奧修新訊》、示如全人工作室的《示如文摘》、奧修花園出的Come等,這些刊物的流通情形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刊物的內容大都以活動、課程、和新時代作品的介紹為主,也有不少心得體驗。本論文采用的刊物以《神話》為主,同時也參考其它的刊物。

  第二類資料來自於網站,台灣的新時代運動跟隨著台灣網際網絡世界的開發,不僅成為台灣新時代運動一個相當重要的傳播管道,並且在虛擬的世界中建立了一個超越時空的新時代空間,並且透過網絡將許多獨立的網站或個人聯繫起來,在虛擬的空間中交換思想、觀念、信息、經驗和心得的園地,甚至因而建立起實質面對面的互動和關係網絡。目前幾個比較有規模的新時代網站大都是在九○年代末期架設的,網絡世界是台灣的新時代運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網站是一個極為便利和開放性的窗口,在研究期間我經常進入相關網站,閱讀相關信息。大致說來,網站是掌握新時代運動的多元性和廣度的一個絕佳途徑。許多新時代的團體或機構都設立網站,做自我介紹和提供課程或活動的訊息。在訪談中獲知相關的團體、機構或人物,我便是透過搜尋網站取得進一步的信息。此外,許多網站設有討論區,我們可以從這些討論中瞭解某些新時代人關切哪些問題?有哪些想法?乃至於他們的宗教背景或是參與其它宗教團體的情形。

  第三類資料則是來自於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所得到的訊息。在參與觀察方面,我從2000年底開始,陸續參與一些台灣新時代運動的活動。最早參與台中蘇克拉奧修中心的活動兩個月(2001年初),大約有八次的活動。自2001年夏天起,在台北陸續參與新時代中心的《奇跡課程》讀書會、太極導引各一次,2001年末的「中華新時代協會」年會及望年會、公館讀書會歲末聚會、在台中舉行的「塞斯心法」課程一次、在高雄則參與了兩個不同團體的「光的課程」共修會。台南的六週年的活動。透過實際的親身參與觀察,可以瞭解到各種團體的活動形式和氣氛,並且對對參與者的特質和想法有些認識。

  在深度訪談的部份,我的訪談對象可分為三種:第一類以開風氣之先的譯者為主,他們對於新時代運動的成形以及成長都有深刻的影響,如王季慶、杜恆芬、胡因夢、林國陽等。另外,《奇跡課程》的譯者若水,是推動《奇跡課程》在台灣成長的重要人物,也在訪問之列。透過訪談瞭解他們接觸新時代運動的個人和時代背景,並探詢他們對新時代運動的認知與看法,將有助於釐清我們對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緣起的社會和文化脈絡。第二類訪談的對象以和「中華新時代協會」有正式網絡關係的各地讀書會或課程的負責人為主,大約有十七位。第三類訪談的對象包括兩位奧修中心的參與者、新時代讀書會的參與者和支持者等。訪問的主題和主題有底下幾點:

  (1) 各讀書會成立的時間、參與的人數、活動的方式以及讀過哪些作品等。

  (2) 瞭解各讀書會的參與者的社會和個人背景,如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工作狀況等,還有參與者主要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加入讀書會?是透過關係網絡?還是透過新時代協會的信息流通得到訊息?

  (3) 希望瞭解讀書會的參與者接觸新時代的機緣、過程和心得,他們如何理解和詮釋新時代的靈性觀?為什麼接受新時代的理念?接觸新時代思想之後的是否有身心靈方面的轉變?此外,我希望能夠瞭解他們如何界定「新時代」的意涵,以及他們個人的是否實際實踐新時代的靈修課程或是治療課程?此外,我將特別關切他們過去是否接觸過一般的宗教信仰。在他們接觸到新時代運動之後,是否對改變了他們原來的信仰觀?

  2. 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歷史過程

  就強調自我靈性成長為核心思想的新時代運動而言,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始於八○年代,其歷史過程約略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八○年代,台灣與新時代運動最初的交會肇始於此時期,是台灣新時代運動的萌芽階段;第二個階段介於八○年末到九○年中期,開始朝向多元化的發展,第三個階段開始於九○年代中期以後,台灣的新時代運動進入快速成長和百家齊放的時期。然而,就新時代運動所包含的廣泛內容而言,許多與新時代運動相關的思潮或運動比新時代的靈性觀更早進入台灣,只不過當時這些運動的發展不是影響有限,就是未涉及新時代的靈性觀的內涵,也未標舉新時代運動的「新時代」觀與世界觀。在探討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歷史過程之前,仍有必要對這些相關的運動在台灣發展的情況作一簡要的描述。

  2.1 八○年代以前:先前相關的運動

  八○年代之前,台灣已經受到西風新潮流的影響,引進了流行於美國文化界的一些作品或思潮。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這些事物在美國也被新時代運動納入其範圍之內,多少和其它的新時代運動事物有網絡關係或是聯繫。不過,這些事物或領域在台灣的傳播則是相當獨立,並且也未涉及新時代運動的核心理念。這些思想或運動有積極思考、超心理學研究和整體健康運動。

  就目前所知,台灣最早引進與廣泛新時代運動有關的思潮是積極思考。七○年代暢銷一時的《人生的光明面》(1976)(彭歌譯),是美國積極思考法的暢銷作家皮爾(Norman Vincent Peale)的作品。直到最近,台灣仍有出版界陸續翻譯和出版他的作品。七○年代初期的新時代運動在美國方興未艾,皮爾的積極思考基本上是「基督科學」傳統的通俗版,其作品往往也被歸類到新時代系列(Melton 1991)。皮爾個人雖然有神學的背景,但其作品多以鼓勵人們以積極進取和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目標與困難,肯定世俗人生的幸福,宗教上或靈修上的終極關懷不是他探討的主要問題,對於台灣的宗教文化並未產生顯著的衝擊。

  超心理學在台灣的出現也相當早,台灣的第一個超心理學研究社團成立於1975年,當時名為「中國心靈學研究會」,發起人有曾虛白、黎聖倫、黃大受等人。不過,該會一直都沒有實際的活動,直到1997年改名為「中華超心理學研究會」後,才開始稍微活躍(引自「中華超心理學研究會」的網站),但影響力還是相當有限。此外,1988年由國科會推動的氣功和特異功能長期(十年)學術研究計劃,其研究成果公諸於世之後,引起不少對氣功或靈修有興趣人士的興趣。參與該研究計劃的台大教授李嗣涔採取科學研究的程序與方法研究人體的超能力或特異功能,這類研究涉及到人類奧秘的意識層面,以及意識與物質轉化之間的關係,在台灣的科學界是一個非主流的研究領域。整體而言,台灣的超心理學研究在發展上和國內的新時代運動沒有直接的關係,雖然在九○年代中期以後台灣出版界出現了許多超心理學研究的翻譯作品。超心理學研究涉及到許多對人類意識層面的拓展、死後世界或宇宙物質能量等問題,其內容不乏玄密和神奇現象。許多台灣的新時代人對超心理學的研究頗感興趣,不論是本土的或是外來的作品,他們是台灣超心理學的一部份讀者群。

  和新時代運動有密切連結網絡的整體健康運動,在八○年代初期被引進台灣之後,成為一個相當廣泛和流行的運動,雷久南所著的《身心靈整體健康》(1981)在台灣掀起了一股有機食品、健康素食的風潮,以及強調整體治療觀而有別於主流醫學另類療法。該書不斷再版,相當程度地改變了許多台灣人的飲食觀和飲食習慣。以雷久南和姜淑惠的飲食觀——生機飲食為基本典範的台灣整體健康運動,雖然也強調「身」、「心」、「靈」的整體性,但其對台灣社會和文化的實際影響展現在飲食觀甚過於對靈性觀的影響。整體健康運動的飲食觀偏好有機食品、生食和素食作為健康和養生的飲食典範,和台灣以信仰為基礎的素食文化有高度的親和性。此外,整體健康運動強調身心靈一體的醫療觀,也和本土原有的另類療法有親和性。整體而言,台灣的整體健康運動與台灣的泛佛教文化和另類療法的傳統有相當高的親和性,但是和台灣的新時代運動之間的關連不是那麼密切。若以賽斯思想作為典範的新時代人強調人的信念和意識對健康的影響要大過於食物本身,不強調素食的必要性。不過,由於台灣的新時代運動有許多不同的參與和觀念的類型,仍有不少新時代人程度不一的實踐有機和素食的飲食觀,在許多新時代的網站中同時提供整體健康運動的訊息,包括飲食和另類療法方面。就歐美廣義的新時代運動而言,許多這類的知識或術數和廣泛的新時代運動有某種程度的結合,即使有些新時代的發言人對這類術數抱持負面的評價。本論文的研究立場以狹義的新時代運動靈性運動做為分析的主體,只有在涉及到台灣新時代人實際涉入或參與這些術數或另類知識體系的情況下,才會對術數或另類知識體系加以討論。

  2.2 第一個階段(八○年代)——與新時代運動最初的交會及引進

  最初將新時代運動引進台灣的不是外來的大師或是宣教師主動來台,而是少數台灣本土的菁英份子在美國接觸了新時代運動,回到台灣後將他們深愛的作品加以翻譯而為台灣的新時代運動撒下了種籽。

  新時代運動的前導(bellwether)——翻譯作品

  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初期,純粹以翻譯少數屬於美國新時代思潮的作品為主。由於新時代運動本身具有多元化的特質,而各種思想及事物之間的獨立性相當高,因而最初引進的新時代作品都是受到譯者的認知和偏好所影響。而這些譯者在引介新時代思想之初,幾乎都是單打獨鬥,他們之間原先大都不相識,都是在相當孤立的情境下進行他們的翻譯和引介工作。由於他們各自接觸到的新時代思想體系和學說不盡相同,或者也是因為各有所好,所以他們引進的思想體系也有所不同。八○年代最主要的譯者有楊斐華、王季慶、林國陽和杜恆芬等。八○年代中期以前,許多譯者雖然已經展開翻譯工作,但是卻對流行於歐美已久的新時代運動的瞭解卻極為有限,或者不以此為重點。少數譯者開始對流行於歐美新時代運動的潮流,而將之引介給台灣的讀者。要到八○年代末期,「新時代運動」訊息才開始在台灣傳播。這段時期翻譯的作品大都以一種嶄新的方式詮釋靈修傳統的議題。「新時代運動」的訊息在台灣正式宣告之前,這些譯作成為台灣新時代運動的前導。

  就以譯介的作品的時間而言,台灣出現最早的新時代靈性觀的訊息,應該是楊菲華(1942-1986)譯介的葛吉夫的思想體系。她所譯的《人可能進化的心理學》出版於1979年。《第四道》出版於1984年,而該書的譯文在1978年2月開始連續刊登於《鵝湖月刊》,直到1983年1月刊登完畢。只可惜譯者楊斐華因癌症英年早逝,未能參與新時代運動在台灣開展的歷程,但是她所譯的《第四道》到目前仍有一批讀者,葛吉夫的思想體繫在台灣的新時代圈佔有一家之言的地位,她翻譯的作品不無貢獻。她是早期的譯者中唯一沒有留美經驗的人,由於她已辭世,無法得知她是如何讀到鄔斯賓斯基的作品。 [2]又因該書由譯者自己出資出版,流通量有限,當時並未引起太多的關注,後來隨著台灣新時代運動的展開,她所譯的作品才又再度受到重視,奠定後人瞭解葛吉夫思想的基礎。

  塞斯作品是最早引起注意的新時代靈性觀作品,王季慶在1982年譯出《靈界的訊息》一書,其後又譯出《靈魂永生》(1984)和《心靈的本質》,這三本書均由時報出版社出版,因此流通量要比《人可能進化的心理學》和《第四道》來得廣泛,雖然當時的讀者群仍然相當有限,但是已經透露出新的靈性運動的跡象,筆者在訪談中遇到一些資深的新時代人都是在這段時期看到賽斯的作品。這三本賽斯的譯作是台灣新時代運動的重要先河,也是奠定賽斯資料在台灣新時代運動具有經典性地位的基礎,儘管不是唯一的經典(奧修的譯作已經開始流通)。這是方智出版社成立(1989)以前,賽斯作品可以說是台灣首部新時代思潮通靈類的作品,雖然其內容對一般讀者而言略嫌艱澀,但是也由於其內容深奧而又廣及靈性、宗教和科學等現象的探討,再加上其歷史性的意義,因而到目前仍然是台灣新時代運動圈內相當受到重視的作品。

  最早透露「新時代運動」訊息的作品應該是杜恆芬在1986年所譯的《邊緣外》(Out on a Limb),該書由美國影星Shirley MacLane自述其靈性轉化的過程,MacLane也是美國新時代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後,杜恆芬還翻譯《智能的河流》(1987)、《如蓮的喜悅》(1989),前者是Alan Cohen的原著The Dragon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引導讀者瞭解意識對生活的影響;後者由譯者編譯,是繼胡因夢的《古老的未來》之後,另一本對新時代運動理念的介紹。《如蓮的喜悅》的主體為Chop Wood, Carry Water由New Age Journal的幾位編輯合著,再加上由譯者選譯的相關文章,是台灣第一本歐美版的新時代的生活觀和各種身心靈的療法的介紹,書中還選譯了David Spanlger對新時代及新時代運動的宣示。這些書在1990年以前經過多次再版,有相當大的流通量,後因版權問題而不再出版,目前僅以私下的方式流通。杜恆芬對台灣的新時代運動更重要的影響在於她後來譯出的《光的課程》,「光的課程」後來開花結果,成為台灣新時代運動最具代表性的靈修方式。此外,她和王季慶也都是《奇跡課程》中譯本的催生者。

  奧修/羅傑尼希運動(Rajneesh movement)在八○年代的新時代運動中一個非常醒目的運動。台灣第一位奧修門徒林國陽(謙達那)於1980年11月回國,讀了三十幾本奧修的作品之後,自1983年5月起趁工作之餘著手翻譯的工作。花了一段時間尋找出版社,第一本譯作《道之門》於1987年出版(當時由武陵出版社出版),其後陸續翻譯了《從性到超意識——到達真愛的旅程》、《沙的智能》、《奧秘之書》(上、下)、《草木自己生長——禪的真髓》等書,到目前為止林國陽已經譯出了四十幾本奧修的作品。八○年代末期初試啼聲的奧修作品,很快就吸引了一些長久浸瀛於傳統宗教文化的讀者。奧修作品之引人好奇,在於他所探討的內容多涉及傳統佛教的經典以及實修的法門與問題,而又特別論及一般傳統佛教隱諱不談的心裡層面的情緒或慾望,特別是性慾。又因奧修的作品兼論許多中國宗教的傳統經典,因此也引起佛教界的關注。雖然,當時奧修在國際的聲譽狼藉,奧修過世時,台灣媒體也引述了西方媒體對其負面評價的報導, [3]但是,對奧修作品在台灣受歡迎的程度似乎沒有太大的影響。奧修作品的重要性或在於提供了對於佛教修行和解脫的一種嶄新的詮釋和面貌,對傳統宗教最大的挑戰在於他對誡律的批判,並且真實地揭露求道過程中人性的弱點的問題。雖然,奧修思想對傳統宗教的許多面向多有貶抑,不過,還是有教界人士在試探和瞭解他的思想。佛教報紙《福報》亦曾刊載過部份的譯文,一貫道的刊物也轉載過奧修論老子的部份內容。有佛教徒看了佛教刊物的轉載之後,特地到出版社找奧修的書而後來成為門徒。

TOP

早期賽斯和奧修的作品在台灣已經流通時,尚不知道流行於歐美已久的新時代運動為何物。王季慶也是在「已經看了許多屬於『新時代』範疇的書之後才真正瞭解『新時代』的意義,而且知道『塞斯資料』已經成為其中的典範書。」(王季慶 1997:2)幾年呢?最早開宗明義介紹「新時代運動」的作品為胡因夢的《古老的未來》(1989),是本土作家完整和有系統簡介西方「新時代運動」的首部完整的作品。同一年王季慶也為「新時代叢書」寫了一篇總序,明確標立出台灣新時代運動的基本方向。杜恆芬1989年出版的「如連的喜悅」,編譯了幾篇介紹美國新時代運動的文章。最近,王季慶撰寫《心內革命——邁入愛與光的新時代》(1997)一書,又再次詳細和廣泛介紹「新時代運動」的作品。因此,台灣新時代運動的開展是先有賽斯和奧修思想為前導,之後才銜接上美國的新時代運動,台灣的讀者要到1989年以後才得以對「新時代運動」有比較清楚的認識,此時才接上西方新時代運動的軌道。

  台灣與美國新時代運動的交會——譯者的美國經驗

  新時代思想的傳入台灣主要是透過少數具有留美或居美的本土的知識菁英份子透過翻譯,將新時代思想引進台灣。他們與新時代運動的接觸都是發生在他們留美或居留美國期間,或因偶然的機緣、刻意的探索、學校老師的引介,而閱讀到改變他們人生的書本。他們的內心深深被這些作品思想所震撼,從中得到了許多深刻的體驗,因而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以及對生命的看法。他們大約都是在八○年代回到台灣,便開始著手翻譯新時代作品。這一批新時代思想的譯者,對台灣新時代運動的啟蒙與開創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舉其要者有王季慶(賽斯和與神對話等)、胡因夢(克裡希那穆提)、林國陽(奧修)、杜恆芬(《光的課程》)等人。這一批新時代思想的譯者,成為台灣新時代運動具有開創性的啟蒙者和引進者,扮演韋伯所謂「擔綱者」(carriers)的角色(見簡惠美譯 1990)。這個過程反映了新時代運動的全球化傳佈過程中,本土知識菁英扮演著重要的媒介的角色(Meyer 1987)。

  這幾位譯者和新時代運動的相遇都是在他們居留在美國期間發生的。王季慶(1941-)成大建築系畢業,旅美十餘年。是台灣第一位推動新時代運動的主要人物。1976年在她的生命中發生了一件令她傷痛的事情。於是她藉著閱讀超心理學和形上學類的書類找尋解答自己對生命困惑的答案。她在美國的公立圖書館廣泛閱讀了不少靈媒的事跡、催眠術及自我催眠的方法、靈魂出體…等現象,到最後僅剩一本還沒借過的Seth Material,「沒有想到這一讀,石破天驚,改變了我人生的看法和方向,成為我返國後,因譯賽斯資料《靈界的訊息》而漸漸走向推展『新時代』的契機。」(王季慶 1997:4)。

  杜恆芬(1947-)在七○年代移民到美國,1984年時生命中發生了非常重大的打擊,造成她在身心方面的困境,在尋求瑜珈課程協助的過程中,一個偶然的機緣而接觸到「光的課程」靈媒Anthoinette Moltzan(Tony)的個別閱讀(personal reading),打開了她進入新時代靈修體系的大門。她事後回想,當時上師們已經透露她負有傳遞「光的課程」的任務。她在1987年回台灣之後,一邊閱讀南懷瑾的作品,一邊學習各種氣功,並且開始了翻譯的工作。 [4]

  開啟了台灣奧修運動的發展的林國陽(1953?-)在1978年赴美求學,他在美國期間曾廣泛地接觸到各種心理分析的另類學派、身心靈整體健康、及克裡希那穆提的作品等,對他個人影響最大的是他在加州攻讀企管碩士時教授經濟學的教授是奧修的門徒,引他進入奧修的世界,他在1984到從台灣到美國奧瑞岡的奧修社區(Rajneeshpuram)拜訪十二天,見到了奧修本人。他在美國期間也讀了不少當時流行於美國新時代運動中的身心靈整體健康、心理分析和克裡希那穆提的作品。

  胡因夢(1953-)的例子較為特別,她是在台港華人圈中開始深入佛道方面的思想之後,覺得有所不足,在無意間發現老子的英譯本和英文的禪學討論反而容易理解,使她在1988年初決定前往紐約走一趟知性與靈性的探索之旅,在紐約市的一年間,在「西東書局」廣泛地涉獵當時流行於新時代運動圈內的各種思潮,她憑著感覺挑選她覺得具有挑戰性的著作,如《寶瓶同謀》、《拙火經驗》、《意識的光譜》、《物理之道》、拉馬納尊者的著作、愛莉絲貝利的自動書寫等。除了廣泛閱讀新時代運動的出版品之外,最重要的發現是克裡希那穆提的思想,她成為克氏在台灣流行的推動者。在此之前她曾就讀過紐約市的表演學校(見胡因夢 1999)。這些譯者最初與新時代運動的接觸都是各自獨立發生的,其中胡因夢與王季慶雖然是舊識,胡因夢從王季慶那裡接觸到賽斯思想,但是胡因夢對整個新時代運動的精神和理念的探索,則是她赴美國紐約市取經的成果。此外,胡因夢後來對新時代運動的發展也有所保留。

  我們可以說,台灣和美國新時代運動最初的交會是發生在美國本土,再由這些留過洋的台灣本土知識菁英份子將新時代運動的訊息帶回台灣。這個過程反映的在全球化的傳播過程中,本土知識菁英是一個重要的媒介,並且文字的傳播是一個最重要的途徑。

  這些早期的譯者的經驗和背景有許多的共同性,使他們有條件成為台灣新時代運動的啟蒙者。這些共同的經驗和特質有:一、他們具備優異的語文表達能力,不僅英文閱讀流利並且中文書寫也非常流暢,這是他們成為有影響力的翻譯者的基本必備條件。二、他們大約都是出生於一九四○年代(王季慶和杜恆芬)到五○年代(胡因夢和林國陽)之間。三、他們在接觸新時代運動之前,都有或深或淺的涉入傳統宗教,王季慶是天主教世家,曾在中學時期入教後來離開。胡因夢和杜恆芬在接觸新時代思想之前,都深入過傳統佛教體系,林國陽在大學時代曾接觸過佛教社團,並長久廣泛地涉獵過宗教哲學和心理學(以心理分析為主),祖母為一貫道信徒,同事朋友為許多不同宗教的信徒。四、他們對宗教的觀感和態度雖不盡相同,但都覺得宗教無法滿足他們在理智上或精神上的全部需求,也無法解決他們迫切的身心問題。六、新時代的思想幫助他們解決了一些根本的問題。王季慶在讀了賽斯資料之後,對於死亡不再感到恐懼,杜恆芬接觸「光的課程」逐漸改善了她的身心狀況,林國陽在逐漸深入奧修的精神世界之後,十幾年的胃疾無藥而愈,胡因夢雖然後來對新時代運動的態度有所保留,但在她尋道的歷程中新時代運動也為她打開了寬廣的視野,特別是克裡希那穆提對她深遠的影響。 [5]七、他們都具有追求終極關懷的人格特質。

  他們個人的經歷及探索的結果促成了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生根、發芽與成長,為台灣社會開啟了一扇窗口,提供台灣人認識西方的新興靈性運動思想的路徑,許多台灣人也因此得以參與和歐美同步的思潮運動,開始直接汲取歐美新時代運動的訊息。一九八○年代在美國居留或留學的台灣人不在少數,但是有興趣於深入美國本土思想和文化的人不在少數,而又能夠藉由翻譯,將訊息傳遞出來,期望與他人共同分享他們獲得的至寶,則是少之又少。儘管他們每個人選擇的路線以及扮演的角色都不相同,但都同樣企盼把新時代的訊息傳遞到台灣社會,提升台灣社會人們靈性覺醒。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他們個人的經驗與人格特質發揮了集體性的效果。

  2.3 八○年代末到九○中期

  2.3.1 方智出版社的「新時代系列」

  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大致以方智出版社規劃的「新時代系列」為一個轉折點,由王季慶負責為此一系列選擇翻譯出版品,這是比較有系統和廣泛的引介新時代的各種思想體系的開端。初期胡因夢的參與,為該系列引介了《寶瓶同謀》以及克裡希那穆提的許多作品。自1989年第一號《古老的未來》出版以來,該系列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版了許多屬於新時代思潮的翻譯作品,除了賽斯和克裡希那穆提的作品之外,王季慶還引進了許多流行於美國新時代圈內的暢銷作品,其中比較重要的通靈作品有伊曼紐和歐林系列。王季慶每年暑假趁探親之餘,都在美國的書店為方智出版社選擇翻譯的書籍。王季慶對於台灣新時代運動思想的一個重要的貢獻之一,在於她是為台灣新時代思想開拓了一個多元而寬廣的視野。目前台灣的新時代運動中最受歡迎的作品中,克裡希那穆提系列則是胡因夢在紐約探索的成果,「光的課程」由杜恆芬引介,《賽斯資料》與《神對話》系列都是由王季慶引進的。《奇跡課程》一書雖由若水翻譯成書,但是最初的始作俑者則是杜恆芬與王季慶兩人。

  方智出版社的「新時代系列」從第一號《古老的未來》(1990)出版以來到2001年11月為止,「新時代系列」叢書共出了111本書,其中大都以翻譯為主,少部份由本土的作家自己執筆。初期許多譯介的作品是由王季慶到美國選購的(王季慶 1997:5),以美國的NRM的靈性運動的各類作品為主,如賽斯系列和伊曼鈕等,至於克裡希那穆提(Krishnamurti)作品的引進則是胡因夢在美國紐約市的發現。中期以後的方智所出版的作品則比較廣泛而多元,包括早期神智學會的出版品、葛吉夫的思想、唐望(Don Juan)、超覺靜坐…等。1997年開始出版的《與神對話》系列,成為新時代圈內的暢銷作品,並且成為許多讀書會的討論主題,或是為此書而成立許多新的讀書會。

  「新時代系列」的創立在台灣的新時代運動中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其重要的影響大底有;一、加速引進美國新時代圈的作品,有系統的出版各種新時代的作品,大大提高新時代作品的流通性。二、促使更多的翻譯者加入翻譯的行列,擴大了新時代運動的參與。三、為台灣的讀者開啟了認識西方靈性思潮的窗口,是台灣新時代運動和美國新時代運動連結的具體途徑。四、在九○年代中期以前成為台灣新時代讀者的一個連絡中心(透過讀者回函),是凝聚台灣新時代力量的一個過度性的中間機制。

  2.3.2 公開的傳播

  八○年代末期對初期新時代運動的推展頗有助力的另一個人物是鄭福長。他在1989年成立一個佛教文化中心「清涼地」,除了銷售佛教的文物和書籍之外,還舉辦許多課程,內容廣泛而多元從佛學、靜坐、瑜珈、氣功、靈學…等。新時代運動最早對外的公開演講和討論的活動是在「清涼地」舉行的,該中心在1990年的四月到五月間舉辦了三個系列的「新時代運動」的演講活動,系列一由胡因夢主講,四次的演講分別討論《古老的未來》、《寶瓶同謀》、「克裡希那穆提的傳奇」和「克裡希那穆提的教誨啟示」。系列三則由王季慶主講,四次演講的主題是「新時代運動——對意義、成長和變化的尋求」、《喜悅之道》、《拙火——生命的覺醒》、《宇宙逍遙游》三本書的研讀討論,這是王季慶第一次對外公開演講新時代思想。 [6]此後,又由胡因夢主持了五次「克裡希那穆提典籍研讀會」,以討論《從已知中解脫》、《人類的當務之急》、《超越時空》、《般若之旅》四書為主。這段時期,鄭福長辦的佛教文化中心在台灣的新時代運動發展過程中是過渡時期的觸媒劑,一方面供應新時代的書籍的流通,另一方面也提供許多對新時代思想有興趣的朋友們有關新時代的書籍和讀書會的訊息,有受訪者便是透過他的介紹去參加王季慶在內湖家中的賽斯讀書會。

  這段時期傳播新時代運動的訊息趨向多元化。除了出版品的快速增長(此時仍以方智出版社的「新時代系列」為主)之外,也開始有傳播媒體報導或介紹新時代的作品和思想,除了報紙副刊和雜誌的平面報導之外,也有廣播節目製作相關的節目,大底規模都不是很大。

  2.3.3 讀書會

  讀書會是台灣的新時代運動的最初的組織的形式,並且也是後來整個新時代運動的主要運作方式。最早出現的讀書會都是以譯者為中心成立的,分別是王季慶的賽斯讀書會、杜恆芬的「光的課程」共修會和林國陽的奧修讀書會等。

  目前所知與新時代有關最早的讀書會是林國陽的奧修讀書會(1988年左右),當時讀書會的成員有十一個人,他們都是看了奧修的作品主動和他連絡的。這一批人在1988年赴印度普那社區,是第一個台灣去奧修社區的團體,他們都見到了奧修本人,並且成為門徒,其中近半數目前還在繼續奧修路線,有的人後來有的去妙天或是清海無上師那裡等,不再參與奧修的活動。奧修讀書會只維持了一段時間,後來沒有再繼續下去。不過,創建堂仍有奧修的讀書會在進行。

  賽斯讀書會的成立則和方智出版社的「新時代系列」的創立有關。有更多的新時代叢書出版後吸引更多的讀者對新時代靈性觀的興趣,有心的讀者透過出版社所附的讀者回函,寫信給譯者王季慶,王季慶在接下來的幾年間陸續收到各地讀者的來信,成為當時讀者網絡的一個關鍵聯繫者。用網絡分析的概念來說,王季慶在當時的讀者網絡中是一個密度最高的中心點(centroid)。在這種因緣下,王季慶在她內湖的家中成立了台灣的第一個賽斯讀書會(1992年),對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早期參與讀書會的成員大約有十人左右,其中多人目前在新時代中心或讀書會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內湖讀書會協助王季慶和台灣各地的讀者聯繫,並促成1996年的劍潭聚會,這次大會名為「新時代之友聯誼會」,是「中華新時代協會」成立的前導事件。

  杜恆芬的「光的課程」讀書會兼共修會則是在1989年開始的。共修會的成立是因為杜恆芬的友人觀察到杜恆芬在數年間的身心狀況產生很大的變化,問起杜恆芬的歷程,請杜恆芬和大家一起共修「光的課程」。當初成立時原本只有五、六個朋友參與,後來則有流動,大約維持十幾個人。這個共修會也是變成「光的課程」在台灣發展的種籽,培養了許多「光的課程」的教師,在北中南各地推廣「光的課程」共修會。

  八○年代末期和九○年初期間,台灣的新時代運動漸成氣候,對新時代思想有興趣的讀者越來越多,而讀書會是一種最簡易和最方便的聚集方式,後來新時代運動在台灣各地的發展,便以讀書會/共修會的形式最為普及。這段時期也是全台灣讀書會運動開始推動的時候。

  2.3.4 正式的機構

  台灣第一個狹義新時代運動的正式機構是奧修中心,1992年的時候台北和台中就已經有奧修活動在進行,次年台北和台中中心正式經國際奧修基金會認可。在此之前,台北即有原為教授中醫的創建堂研討奧修的思想和作品。這段時期的奧修中心經常邀請外來的治療師來台授課,傳授各種新時代的靈修體系或是潛能開發的課程。目前國內有許多獨擋一面的本土治療師最早的時候都在奧修中心上過課,培養不少國內本土的治療師的產生,特別是靈氣的引進,台北奧修中心是重要的開創者,台灣目前的靈氣治療師都和奧修中心有些淵源。

  台彎最早的潛能開發運動機構是由許宜銘創辦的「真善美生命潛能研修中心」(成立於1987年8月)。該機構推廣的一般課程雖然屬於廣義新時代運動中的潛能開發/成長運動的系統,是台灣人類潛能運動的先驅。提供各種潛能開發的計劃與課程、父母效能訓練(PET)、領導者效能訓練(LET)以及推動工作坊等,該中心也開設完形治療成長團體。該中心所開設的課程較偏向心理學的方式和範圍,雖接近於新時代靈性觀但仍有所差異。但是由於該中心成立甚早,並且和國內接觸新時代思想的人是多有聯繫和接觸,筆者在田野的過程中也發現有一些新時代人原來是先參與該中心的活動和課程的人,也有該中心的講師後來成為奧修的門徒,例如王靜蓉和台北奧修中心負責人Magna都和該機構有些淵源。此外,該機構在台北、台中和新竹等地都有分佈的據點,是本土潛能開發運動歷史最久的機構。其相關出版社「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另外一個機構張老師出版社除了出版大眾心理學或潛能開發之類的書籍之外,也不定期地推廣心理輔導方面的課程。其出版的《前世今生》一書已經重印上百版了。以上提到的正式的機構規模不是很大,大都集中在台北地區為主。

  2.4 九○年代中期以後

  大體而言,八○年代初期的新時代運動尚在台灣的算是播種階段,引進的思想體系極為有限,甚至對流行歐美已久的「新時代運動」無所知悉。八○年代末期方智出版社「新時代系列」的設立及讀書會的成立,使得新時代運動在台灣成為一個有自覺意識的運動。不過幾年之間,台灣的新時代運動從萌芽和醞釀時期,開始進入快速成長的階段。現階段的台灣新時代運動在發展上有幾個特徵:

  第一,台灣的新時代運動不再局限於少數的翻譯者的圈子之中,有更多的人選擇性地投入於新時代理念/市場的引進與開發,此一新興的市場也越來越吸引人們的注目與參與。有更多的出版社相繼投入出版的行列,除了方智外,世茂、張老師、時報、遠流、聯經、桂冠、水瓶時代、偉志、生命潛能…等出版社,都開闢了與「新時代」有關的叢書,積極地投入此一新興的市場,為台灣出版界創造了一個新興而豐富的市場。

  第二,進入百家齊放的時代。出版品的種類相當多元而豐富,大致可分為高靈訊息、大師、冥想/神秘術、轉世/輪迴經驗、ESP經驗、大自然/環保、科學、企業、醫學、夢、預言、UFO/ET、心靈成長、潛能開發、音樂、神話、和文學類等(陳建志1997:262-70)。此外,還有芳香療法、精油、水晶、身心靈療法、占星術、塔羅牌、超心理學、超個人心理學、新時代音樂等,在台灣的書店市場中持續大量出版和熱賣中。

  第三,新興靈療市場的形成。除了外來的治療師和潛能開發課程專家的進駐台灣之外,有一些資深的本土新時代運動參與者,從閱讀思想的進入實際體驗和學習各種潛能開發或治療的技巧,進而成立個人工作室或工作坊,提供身心靈方面的諮商或治療的服務。這些工作室或工作坊的成立除了為台灣的新時代運動型塑了一個新興的靈修市場,也為台灣的靈修文化注入許多新的元素。此外,靈療市場中形成的諮商者/治療師和案主之間的企業化關係,顯示台灣的新時代運動也出現了Stark and Bainbridge(1985)所謂「案主崇拜」的形式。

  第四,有越來越多的讀書會/共修會在各地出現,同時出現了第一個全國性推動新時代運動的社團。此外,網際網絡的使用日益頻繁,有關新時代的相關網站快速增長。

  這些跡象顯示,透過蓬勃的新興文化市場的建立、網絡以及結社的結合,「新時代」之名以及與各種相關的事物,在台灣社會漸漸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並且在社會文化的層次中,建構了許多新時代的產物。整體看來,台灣的新時代運動以從點狀的分佈逐步形成局部組織化、網絡化和網絡化的趨勢發展。九○年代中期以後台灣的新時代運動已經成為一個廣泛的靈性/治療/成長的新興產業,可以說,美國的新時代運動涵蓋的廣泛另類靈性運動、整體健康運動、潛能開發/成長運動也都在台灣的新時代運動中聊備一格。

  3. 新時代運動的基本脈絡

  從上述新時代在台灣發展的概況來看,台灣的新時代先從理念和知識的消化、吸收和推廣著手,在1990年前後成形的小型讀書會著重於思想和觀念的瞭解與討論,共修團體則除了讀書討論外還學習靈修的技巧和經驗的分享。近幾年來,新時代的傳播形式有了比較多元化的趨勢,除了定期聚會的讀書會仍持續成長外,在網際網絡形成了許多新的討論空間。此外,也出現了許多治療的服務、小規模的靈修課程或工作坊等活動。

  基本上,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大致有兩個主軸,分別是王季慶創立的「中華新時代協會」以及奧修基金會的台灣各中心為代表。這兩個團體是台灣的新時代運動圈中最有規模和具影響力的團體。這兩個團體的風格、內容和運作模式雖有差異,卻是台灣新時代運動的兩大推手。其它獨立運作的團體,例如公開或非公開的讀書會、成長團體/治療中心(有本土的,也有外來的)、網站等,雖然規模不大,但是總和起來的種類和數量相當可觀,在整個台灣的新時代運動發展中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本論文將先分別介紹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兩個主軸:「中華新時代協會」和台灣的奧修運動,再談其它小規模的運作模式。

  3.1「中華新時代協會」

  「中華新時代協會」由台灣各地的新時代的讀友們共同發起成立,是台灣新時代運動開花結果的一個里程碑。從八○年代王季慶的翻譯開始、九○年代讀書會的陸續形成和全台的讀書會會友的聯誼,到正式社團的成立及常設機構的設置,中間大約經歷過十幾年的時間,這是一個新興的靈性運動在台灣崛起的發展過程。

  王季慶的翻譯事業的推展在方智出版社的「新時代叢書」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也由於出版品的大量流通,吸引了許多有心的讀者主動和王季慶聯繫,王季慶應讀者的要求而在內湖的家中而成立了讀書會(1992年3月8日),這是台灣的第一個賽斯讀書會。最早的成員大約有十個人,幾乎都是在方智的「新時代系列」以前,就讀到塞斯作品,其中多人目前仍然是新時代圈內的人,這當中有四人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心的專業治療師或是課程教師。內湖的賽斯讀書會成立之後的兩三年,因仍有讀者不斷寫信給王季慶表示希望加入讀書會,因此就在同一地點(不同房間)和同一時段成立新的賽斯讀書會,討論進行到最後階段時由新舊讀書會共同交換討論心得。這是讀書會最早進行的狀況。

  在「中華新時代協會」正式成立以前,對賽斯有興趣的讀者唯一聯繫的管道就是透過出版社和譯者王季慶,王季慶也都回信給他們。由於讀者的回函越來越多,因此王季慶和賽會斯讀書會的成員們在1996年8月把散落在各地寫回函的人全部聚集起來,在台北市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辦了「新時代之友聯誼會」,與會者有一百多人,來自北中南各地,中根據參與者的居住地而成立各地的區域讀書會,當時成立的讀書會有高雄、台中(1996年)、新竹(1996年)、台南(1996年),這四個地區的讀書會或經過改組變革,到目前為止都還在持續進行中;高雄的賽斯讀書會則是在此之前(1995年)就已經成立,台中賽斯讀書會則是在1996年年底才開始穩定持續進行。當初各地讀書會成立之初,王季慶都親自南下會同讀友,協助各地讀書會的成立。在台北地區當時成立的讀書會有七、八個,分散在中山區、古亭區和敦南等地區,幾年下來這些原始的讀書會幾乎都解散消失,僅存古亭讀書會,但是又有許多新的讀書會相繼成立。這些讀書會基本上都是獨立運作,彼此之沒有間從屬的關係,但是卻有交流的情誼。有不少參與者會到各個不同的讀書會串連。

  [7] 在聯誼會之後,各地讀書會許多成員對於新時代運動有了不少的認識,並且相當認同於新時代的理念。在1997年,配合內政部規定的全國性民間團體成立的規定,當時透過各地讀書會的網絡和聯繫,以全省戶籍所在地分佈在十四個縣市的三十位讀友作為「新時代讀書會」的發起人,並以「能夠提供給華人世界的朋友們更多相關的協助與連繫管道」為成立的目的。其申請在1999年11月獲准為正式的民間社團。該會在2001年2月由內政部通過,更名為「中華新時代協會」,是台灣的第一個以「新時代」為名和推廣新時代思想的正式組織。由創立人王季慶擔任理事長。同年1月出版《神話雙月刊》創刊號。「中華新時代中心」是「中華新時代協會」的執行機構。從此開始,台灣的新時代運動有的一個全國性的組織可以比較有效地凝聚各地的人力、整合各種資源以及推展各種理念。

  [8]「中華新時代協會」運作的方式,大致上分為三大類:讀書會、課程、和諮商/治療。讀書會仍然是一個主要的形式,參與的人數最多,是台灣以新時代書籍為主的讀書會中最大的一個連結網, [9]目前「新時代讀書會」在全台灣各地共有21個讀書會,分佈地點如下:台北市(10個)、新竹(3個)、台中市(3個)、雲林虎尾、彰化、草屯、台南市、高雄市和屏東等地則各有一個,嘉義和花蓮讀書會在籌備當中(《神話》10:29)。 [10]讀書會的討論內容有階段性的以某部書為主,最常被採用的作品有賽斯、與神對話、奇跡課程、歐林、依曼紐、克里昂…為主。許多讀書會選讀的內容相當多元化,不限於方智的「新時代系列」叢書,而是包括了出現在台灣的新時代作品。各個讀書會的運作都是相當獨立,和「新時代中心」之間沒有從屬的關係,其間的連結大都屬於弱聯繫(weak ties)。此外,有些讀書會之間有時也會有交流的活動,大都是以地區相鄰近的讀書會之間,有些讀書會負責人之間也會因而結識。由於各個讀書會選讀的書不同,進行的方式和討論的風格也不盡相同,因此有些參與者也會同時參加幾個讀書會,四處串連,經歷和體驗各讀書會的氣氛,有少數人特地從南部北上「瀏覽」北部的讀書會討論氣氛和情況。

  在課程方面,協會有了正式的中心之後,陸續提供各種身心靈方面的課程,例如「光的課程」、靈能復甦課程、催眠等課程。第一代內湖讀書會的成員現為精神科醫師的許添盛,自2000年起在台北、台中和高雄三地開設「賽斯心法」的課程,這是由新時代中心主導而又擴及到中南部的唯一課程,目前高雄地區參與的人數大約有五十人,台中地區有二、三十人,台北?和讀書會的形式不同的是,「賽斯心法」課程以講者的演講為主,討論次之;收費較高(一堂課三百元)。除此之外,新時代中心還提供其它更多元化的課程,如「光的課程」、太極導引、神聖舞蹈、瑜珈、敦煌舞等、靈氣、戲劇等,這些課程僅限於台北內湖的中心。

  在諮商和治療方面,除了許添盛醫師主持的身心靈關懷癌症患者成長團體,之外,其它的諮商和治療大都以個案為主,有許添盛的個別諮商、王季慶的「心靈對話」、丘小華提供完形心靈諮商、施幸秀(品如)提供靈氣服務等。這些諮商和治療服務都是在台北新時代中心進行。另外,王季慶在外雙溪的家中也開設「夜來香」的心靈對話。而許添盛的癌症團體治療和個別諮商是在台北、台中和高雄三地開設,每兩周進行一次。

  台北的新時代中心是「中華新時代協會」的心臟,為台灣的新時代運動提供了一個多元化的信息流通、溝通、傳播思想和建立關係的多重網絡。中心除了提供上述的讀書會、課程和諮商/治療服務之外,更重要的是扮演一個有系統傳播新時代運動的理念和實踐的一個機構。一方面傳播和流通訊息的重要管道,另一方面成為潛在的參與者或加入者接觸新時代運動的一個據點。中心也提供許多人力的資源到各地讀書會主持或支持活動進行。

  新時代中心在訊息的流通方面,大致有兩種方式,一是中心出版的刊物《神話》是台灣最早的新時代定期刊物,內容以闡述新時代的理念、傳達活動和新知的訊息、分享和表達個人的成長經驗和體會為主。《神話》是型塑表達台灣新時代人的認知和理念的一個重要媒介(不是唯一的),也由於《神話》的出版,新時代中心和各地的讀書會也一個長期的共同園地,為整個「中華新時代協會」營造出集體的氣氛和感情。目前神話的發行量為每一期(雙月刊)印兩千份,訂閱戶近兩百份,在台北、高雄、台中讀書會有流通,在金石堂和誠品書店也有贈閱。第二個方式則是透過網絡網際或是email的方式。目前登錄在該中心的郵寄名單大約有七百多個住址,最新的動態消息或活動都會透過該中心發佈。網站的架設在1998年開始,內容相當豐富。協會將在2002年初開始要擴大和更新網站。網站的設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播和聯繫管道,香港地區的新時代讀書會就是在網站上主動和「中華新時代協會」聯繫的,還有大陸也有新時代人在網站上和台灣聯繫上,彼此之間訊息的往來。

  訊息的流通是「中華新時代協會」在台灣的新時代運動中所扮演的最重要角色。一方面,在廣泛的新時代運動的內容中,該協會為新參與者提供了基本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為參與者做了某種程度的選擇和過濾。另一方面,協會也是促成許多新時代事務產生聯繫和整合的重要機制。此外,協會也將台灣本土的靈修方式納入,如熊衛的太極導引等,透露些許台灣新時代運動本土化的跡象,不過,整體而言,新時代圈內比較為流行的靈修技巧還是以外來的為主。

  新時代中心在台北地區的讀書會內容也最豐富,從《賽斯資料》、《奇跡課程》、歐林系列、克里昂系列、《光的課程》、《與神對話》等。該中心雖然是許多讀書會課程的集中地區,但是就台北地區與協會有正式關係的十一個讀書會中,只有四個讀書會是以該中心為場地。其它的讀書會散佈在大台北各地區,有些讀書會(特別是古亭和公館讀書會)相當活躍,有自己的聯絡網、e-mail通訊和信息流通網、小型圖書館、支持團體等在進行運作。除此之外,在台北地區還有為數不少的不隸屬於「中華新時代協會」的讀書會或共修會, [11]位於「新時代中心」的讀書會僅是整個北部新時代運動的一小部份而已。

  基本上,「中華新時代協會」非常強調宗教的組織、教條和誡律對人類心靈的制約與限制,因此這個機構在運作的時候,採取相當開放而包容性的原則。因此,中心在推展自己的活動之外,非常尊重各個讀書會自己運作的方式,無任何管理可言,各個讀書會與中心的關係主要是建立在訊息的流通方面,只有在有必要的時候,才會應讀書會之邀給予支持或協助。新時代中心最主要的功能在於連絡、支持、傳遞訊息、整合和消極性的調節等工作。「中華新時代協會」在新時代運動的推動方面,基本上是比較消極式的方式,沒有非常刻意地擴大參與,吸收會員,目前會員人數維持剛成立時的八十人左右。許多後來成立的讀書會負責人或是成員,也都未必和中華新時代中心有任何的聯繫,甚至於有讀書會的成員,不知道有「中華新時代協會」此一機構的存在,特別是南部地區的讀者。

  「中華新時代協會」採取的這個組織策略,除了和新時代的精神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之外,也和王季慶的個性與行事風格有關。她表示,她不喜歡登高一呼,搖旗吶喊的,而是默默地做,順勢而行,曾有人要她創立新的宗教,要她當教主,她則表示這不是她要做的。 [12]她表示:

  我雖然一向有宗教情懷,但因為我本身反權威的個性,所以不喜歡進入任何組織,也不想崇拜任何偶像,而我自己也不希望被當作權威的代表。…為了普及化而強調領又魅力的做法,就違反了新時代思想的基本精神…不能為了達到目的而使手段合理化,這樣只會削弱信眾對自我的認知。(引自《神話》1:4)

  整體來說,「中華新時代協會」在台灣的新時代運動中扮演著一個掌舵者的角色,並且也是一個重要的傳播媒介。然而,新時代運動在台灣也是呈現多中心和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中華新時代協會」雖然為台灣的新時代運動開創了一個格局和領航的道路,卻不是唯一的軸線。甚至於在「中華新時代協會」的網絡中的參與者也未必對新時代的理念和實踐上有一致的觀點或心得。

  3.2 奧修中心

  3.2.1 奧修運動

  奧修基金會是一個國際性的組織,總部設於印度孟買附近的普那社區/學院。 [13]創立者為印度人奧修(Osho, 1931-1990),奧修原名巴關.席瑞.羅傑尼希(Bhagwan意即神, Lord) Shree(意即偉大,Great) Rajneesh(意即王,King)。奧修是一位哲學博士,據說21歲時成道(1953年)。由於非常博學,善於辯論,經常在印度各地的演講和公開辯論中挑戰正統的宗教領袖,其教示賦有濃厚的顛覆性。1970年開始點化追隨者為門徒,在第一批的門徒(sannyasi)中有一些是來自美國和歐洲的潛能運動下的心理治療師。他在1989年9月奧修捨棄原來的稱號,而改用「奧修」之名, [14]社區重新易名為「奧修國際社區」(Osho Commune International)。奧修的一生極富傳奇性與爭議性,有關奧修傳奇的一生,請參考《奧修傳》一書。奧修的國際舞台始於他在美國期間奧瑞岡的Antelope一地建立Rajneeshpuram (1981-1985),但也因一連串的醜聞而引起軒然大波,許多媒體報導評論他為邪教教主。這裡僅就奧修對新時代運動的影響,做簡要說明。

  儘管奧修的作風與提出的教導,在整個新時代運動圈中相當具有爭議性。在西方新時代運動中和克裡希那穆提被並列為同時代的大師,但兩人的風格顯然南轅北轍。 [15]奧修對西方的新時代運動有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潛能開發運動。奧修教法的最大特色在於,除了融合東方的神秘主義的傳統,再加上西方心理學和心理分析的成果之外,還提出各種身心靈的治療方法。他提出的方法中最著名的是「動態靜心」技巧(在1970年4月14日首度提出)。 [16]他在普那社區第一期(Poona one,1974-1981)期間的幾乎每天90分鐘的演講內容,包括了瑜珈、禪、道、譚催(tantric)和蘇菲主義等。談論的宗教人物包括佛陀、耶穌、老子和葛吉夫等。他的思想被稱為Rajneeshism,其思想的流行被稱為Rajneesh movement。他的教示以愛和靜心為兩大主軸。

  奧修的學說引人爭議的大致有兩點:其一、奧修強調壓抑不能夠使人提升和改變,要把人內在的種種慾望、壓抑、制約透過各種的方式宣洩出來,在靜心的經驗中產生清明的覺知和真正的淨化。他說:「我反對任何誡律,但是為了好玩,我寫出了下列十誡…」。其中第一條「不要遵守誡律,除非它是一個來自內在的誡律。」(陳麗宇 1998:4)因此,奧修社區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社區,由於反對任何的誡律,唯一的規定是,參加社區活動的人必須經過HIV檢測通過。由於社區中不設任何防線,總是出現龍蛇混雜的情形,較難為衛道人士所接受。其二,和前者有密切的關連,他主張性的需求不應當加以壓抑,教導譚崔(Tantry)或稱性愛瑜珈、無上瑜珈,譚崔是古代印度密教的一個神秘修煉法,透過性交的過程體驗最高的實相。佛教中的密教系統也有此一修煉法門,但是在佛教界中頗受爭議性,特別是漢傳佛教對此有較多的質疑。除此之外,最為一般評論家詬病的是他表現出來奢華的作風,例如他在美國期間有93輛同型的勞斯萊斯轎車,帶著名貴的鑽戒等。這些爭議對奧修的門徒而言一點也不是問題,自有他們的詮釋與解說。

  [17]

  據說八○年代奧修有25萬個門徒(Brasswell 1994:227),現在則至少有50萬門徒。他的演講被整理為六百多本書,有三十幾種語言的翻譯版本(陳麗宇 1998:9)。意大利出版了八十多種,德國發行了四十五種,而美國在1995年以後的讀者群穩定成長。奧修運動一個最重要的特徵是建立了一個包容了東方和西方,傳統和創新的各種身心靈療法的社區/學院,幾乎新時代運動所包含的各種身心靈療法都可以在這裡找到。這個社區每年大約有十萬人來此學習各種治療和成長的方法,是提供新時代運動各種療法課程和培養治療師的最大機構。奧修所建立的靈修和治療體系可說是新時代運動中最為完備者,可說是整個新時代運動靈療大全的縮影。

  3.2.2 奧修運動在台灣的發展──治療市場的建立

  奧修運動在台灣的發展主要是透過林國陽的翻譯開始發跡,台灣第一批前往奧修國際社區的有十一個人,都成為奧修的門徒,那時候是在1988年。目前台灣的奧修門徒人數,目前尚無正式的統計,據謙達那的估計,1988年後的三年中,去普那的人數同一時期大約有三、四十人,五年後大約有七十人左右同時去普那,目前則大約有100多人同時其去普那,因此,推估1991年時大概是三、四百人,1993年後大約有1000人左右,1998年後大約有二到三千人去過奧修國際社區。去奧修國際社區參訪的人不一定都會成為奧修的門徒,經常去印度參訪的門徒很少。

  [18]

  目前台灣的正式的奧修中心有四個:台北、台中、新竹、高雄四個靜心中心,都是經過印度普那認可(約於1993到1994年間成立的)。台北、台中地區大概在1992年的時候,就開始有活動了。在正式中心為成立之前,台中的蘇克拉中心在1992年就開始有共修活動,台北的林世儒在1992年時就已經邀請英國籍的門徒Sarovara來台灣。最早拿到印度奧修證明的是台北中心(1993年),台中晚了半年。目前高雄中心規模不少,另外有幾個非正式的資料中心:奧修資料中心和創建堂。奧修資料中心是林國陽負責的奧修出版社,台北的創建堂原來是教授中醫課程為主要內容,後來負責人成為奧修的門徒後,也在這裡辦活動和流通奧修的書籍、CD、錄像帶等。台北中心原來在中山北路,後來林金土捐出在三重買的房子,請人來管理。最早負責的是林世儒(現在為示如網站站主、示如電子報負責人(Swami Amano Niten),目前由Magna負責。Magna原來是真善美生命潛能開發的負責人,接觸奧修之後,也成為門徒,將奧修的動態靜心等靜心方法引進真善美,奧修團體也經常借用他們的場地辦活動。真善美有幾位治療師後來也都成為奧修門徒,在新竹的真善美中心也安排過奧修的靜心方法。

  台灣的奧修中心可以說是新時代團體世界性網絡在最早成立的與新時代運動有關的團體。活動的方式以各中心為主,每一個中心獨立運作,有時候也會有聯合的活動。目前各中心的活動都是屬於開放性的,不限於門徒,唯一的條件則是第二次參加團體的活動前,必須要有HIV的檢驗結果,這是奧修在世時所立下的規定。各中心的活動方式採取會員制,不是會員也可以參加活動,費用較高。例如,奧修台北靜心中心單次活動會員免費,非會員一次200元,有些活動或課程會員也需繳費,若是由外籍老師授課主持的活動營或工作坊則費用更高。目前,台北和高雄的定期活動非常密集。參加奧修活動的人中以女性較多,台北中心參加活動的性別比大致是10:1,偶而還有全場都是女性參加者的情況。作者參加台中中心的晚間活動的觀察,大致為5:1。在年齡層方面以四、五十歲以下的中、青年為主。

  由於奧修所創立的普那社區集新時代靈修和治療的大全,融合了東西方的新舊傳統,是世界各地治療師的一個著名的訓練中心,也是台灣本土治療師的重要學習與訓練重鎮。在台灣的新時代動發展始中奧修中心的制度化最早,並且是最早引進新時代各種療法的機構,當時可能是台灣接觸廣泛新時代療法的唯一管道,許多資深的本土治療師都是在台北的奧修中心學習過。據林國陽的瞭解,出自普那社區的台灣合格的治療師大概有十幾個人,幾乎都是女性。由於這幾年來的治療市場快速成長,作者猜測有更多的人前往普那社區完成某些特定的訓練課程(通常需要幾個月)。在正式的奧修中心或是與奧修有關的機構,如奧修花園和示如網站,都提供了各種靈修或治療的課程或活動。目前台灣的新時代運動中提供治療項目比較多元性的機構。在台灣的靈療市場中,提供服務的治療師除了有本土的治療師外,也有不少來自於印度或其它歐美國家的個人治療師,其中還有些頗有規模和制度化。

  奧修在台灣的傳播、流行和發展的模式,也是台灣新時代運動發展的另一個主要脈絡。奧修各個中心或機構的獨立性相當高,不過彼此之間還是有或親或疏的關係。此外,各奧修中心特別是北部地區有較多國際性的聯繫。整體而言,台灣的奧修中心或奧修門徒是台灣靈療市場的主要供應者。奧修團體或個人工作坊有一個特點,都是以實際體驗的身心靈療法為主要內容,雖然奧修的中文出版品非常多,門徒或者一般的讀者群也非常多(有一部份新時代讀書會的成員),但是在奧修中心中比較少讀書會的形式來討論。另一方面,奧修的讀者群要比實際投入或接觸奧修靈修系統的人要來得廣泛許多。走訪過程中,我遇到一位奧修的讀者將當時出版的每一本奧修的書讀了十遍以上,但是卻沒有參加各種課程或工作坊,主要的理由是因為費用太高(特別是外國治療師的課程)。

  3.2.3 「中華新時代協會」vs. 奧修運動

  台灣的奧修運動和「中華新時代協會」是兩個獨立的路線,儘管兩者的風格和運作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從訪談過程中以及網絡的討論發現,有一部份的參與者不是先後就是同時參與兩個團體的活動。有些新時代讀書會的參與者即使沒有參加奧修靈修/治療活動的新時代人,也會廣讀或深入於奧修的思想體系。

  在我的訪談和觀察中發現,對新時代運動有興趣的行動者多半具備了開放的心態,對許多新的事物或觀念都勇於去認識、接觸和探索,這些人多半也都讀過許多奧修的作品,不論喜好或接受的程度如何。我發現,台灣的新時代人對奧修教法的態度大致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的人覺得奧修非常契合自己的需要,其教法能夠引導自己內在靈性成長,而對其它新時代的體系就沒有感到太大的興趣;第二個類型則是非常喜歡奧修,但同時也能夠接納和應用其它的思想體系;第三種類型的人不太能夠接受奧修的教法,或是覺得不太契合自己的想法與個性,他們不會涉入奧修教法太多。在我走訪的經驗中,北部、中部和南部的新時代讀書會成員都有這三種對奧修的不同態度。

  3.3 潛能開發運動

  潛能開發運動一如新時代運動,其名稱本身也是一個總名(an umbrella name),在其名下也有各式各樣的訴求、理念、方法、運作方式和機構。就其展現的理念和方式與新時代運動的接近性而言,各種不同的課程、療法或可以視為一個光譜。光譜的一端以自我靈性的追求為宗旨,光譜的另一端則以心理學為旨趣,前者與後者的不同只在於所謂的人類的潛能的開發是以現世之需求為滿足,或是要超越現世而欲亟急於超個人的層次。在廣泛的新時代運動中包含了許多結合心理分析、身體工作、東方靈修的治療師。潛能開發運動在一九八○年代中期開始就出現了不少企業化和組織的趨勢,也有不少潛能開發機構拓展為跨國性的企業,將其系統化的潛能開發方法和課程推銷到美國以外的國家中。

  如前所述,台灣的潛能開發/成長運動自八○年代末期已經出現端倪,當時提供相關課程和服務的主要機構為「真善美潛能開發中心」。到了1995年前後,台灣的潛能開發/成長運動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許多源於美國或加拿大的潛能開發運動的跨國企業開始進駐台灣。台灣的潛能開發運動和美國及其它國家一樣,也以本土大型企業界或公部門的行政機構為目標,另外服務業的從業人員,特別是保險業或其它銷售服務業也是主要的參與者。

  在台灣發展的外來的潛能開發跨國企業,較著名的有知見心理學(vision psychology)、心靈海/奇跡國際訓練機構、阿梵達(Avatar)、Anthony Robbins(亞洲代理人為陳安之)、Asian Works、SMI/FMI(Success/Family Motivation International, Inc.)…等。這些機構提供的課程內容和活動方式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是有組織和有企業的經營,提供一系列的促進潛能開發,提升靈性成長的課程。其運作方式主要以訓練大公司、企業或政府單位的員工的集體課程為主,提升工作或行政效率,特別是屬於業務性質工作的保險業或其它種類的業務員參加的最多,其中也有不乏社會人士個別參與。在廣泛的服務和課程中,成功哲學是最主要的目標,也有以親子關係為主的課程。

  這些跨國的企業機構除了提供課程給公司或個人之外,也有培養訓練師的課程,幾乎這些跨國企業都有訓練講師或治療師的課程,有不少人完成這些訓練課程之後,或者留在該機構中擔任講師,或者自立公司提供諮商和訓練課程。這些本土的訓練師或講師成立的公司規模較小。

  這些外來的潛能開發運動其發展和運作可說是獨立於台灣的新時代運動。但是,由於潛能開發運動也強調透過認識自我和開發並實現個人最大的潛能為主要的目標,幫助人們的自我表達、建立自信、學習溝通技巧、人際關係的處理等。課程涉及的層面,諸如情緒、心理層面、積極思考、甚至於觸及人的意識及靈性等方面的問題。應用的方法上也非常的多樣性,廣泛來看,除了情緒處理,有些課程會觸及到個案的前世問題(例如「知見心理學」)。在訪談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類的新時代參與者,都參加過這類成長的活動或課程例如知見心理學、阿梵達、卡內基的課程等。在認識自我和提升自我潛能方面,潛能開發運動與新時代運動的理念亦有銜接之處,並且在實際的情況中確實有一部份的新時代運動的參與者也對潛能開發的課程感到興趣。

  台灣的潛能開發運動和新時代運動在運作模式上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在於潛能開發的機構都是企業經營,以營利為主要的目的,其次,其主要訴求偏重於個人的成功哲學方面。相對的,台灣的新時代運動雖然也有不少個人工作坊是以提供治療/諮商,或各種靈修課程為服務的項目,並且也是採取企業經營的模式。在課程的花費方面,潛能開發的課程的收費都很高,特別是外來機構費用更是可觀。據說,「知見心理學」在國外一周的課程就要花上三十萬元,有夫妻一起參加連續上四階的課程,一個家庭就花了兩百多萬。在國內聽一場演講,經常有四、五百人參加,費用也要八千元到一萬元。據說,台灣有上萬人次參加過恰克博士的課程或是聽過他的演講。有些新時代的課程或治療服務索費不貲,必須具備某種程度以上的經濟優勢才可能參加這些課程。 [19]以阿梵達課程為例,全套的阿梵達課程費用大約是台幣五十三萬,前三階段一般課程總價七萬八千元,以下為專業進階課程。 [20]要參加這些課程的學員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經濟資源。

  整體而言,這些外來的課程只是台灣新時代運動的一小部份,和企業界的結合較多,新時代運動中有更廣泛的一部份是屬於非營利性質的。大部分的人則選擇比較經濟的方式來參與新時代運動,例如買書看書、參加讀書會、上網取得信息等。比較起來國內本土的潛能開發或治療機構的收費就廉價許多,至於「中華新時代協會」有關的讀書會或課程收費就更低廉,有些地方的讀書會或共修仍然維持免費或酌收場地費而已。其次,新時代人比較強調自己的努力,以自發性的讀書會和團體討論為主要的學習方式,甚至於有許多閱讀新時代書籍的人,不參加任何團體。其次,兩者之間一個最大的不同在於,台灣的新時代人也比較關切人類未來整體靈性的提升。除了包括外來的跨國企業外,本土的潛能開發機構,例如真善美潛能開發中心和張老師出版社目前的經營也是相當活絡。

  潛能開發運動在台灣形成氣候大約比新時代運動的靈性觀晚了十年左右,這或許與台灣社會的經濟成長及日益開放有關;新時代運動所帶動的自我靈性成長的風潮,也有助於潛能開發運動的成長。目前對外來的潛能開發機構引進台灣的過程和機緣不是很清楚,從阿梵達的引進者顧雅文的背景可以推論, [21]與有美國經驗或背景的台灣本土知識菁英的推薦有密切關係,一如新時代運動之進入台灣。這意味著台灣社會中許多知識菁英有豐富的外國經驗和英語能力,可以作為外國機構的代理人或掮客。

  3.4 其它運作模式

  除了上述的「中華新時代協會」以及與奧修有關的正式和非正式中心之外,還有其它的發展脈絡和運作模式在台灣的新時代運動佔據一定程度的重要性,呈現出台灣新時代運動的多樣化與多元性。這些運作模式大致有讀書會、共修會、網際網絡、治療中心/工作坊等。

  3.4.1 讀書會/共修團體

  讀書會/共修團體是台灣新時代運動中一個最主要的運作模式,「中華新時代協會」的成立便是由各地的新時代讀書會的結合產生的。不過,「中華新時代協會」的讀書會網絡僅是台灣新時代運動的一部份,還有許多其它的讀書會或共修團體網絡和「中華新時代協會」的運作沒有直接的關係。目前在台灣的新時代運動中比較流行和具有代表性的讀書會有賽斯讀書會、《與神對話》和《奇跡課程》,其中賽斯讀書會大部分都在「中華新時代協會」的讀書會網絡中,而「中華新時代協會」雖然也有《與神對話》和《奇跡課程》讀書會,但是還有許多《與神對話》和《奇跡課程》讀書會都是獨立於「中華新時代協會」,其中《與神對話》讀書會集中在台北和高雄,《與神對話》的網站相當活躍,據目前瞭解,台北和高雄的《與神對話》讀書會之間沒有聯繫;而《奇跡課程》讀書會的分佈則是北中南部都有,大都和「心靈平安基金會」有聯繫。此外,在台中和高雄地區《奇跡課程》和「光的課程」共修團體多有結合。

  3.4.1.1 與神對話讀書會

  《與神對話》英文版在美國出版以來,連續很長一段時間都成為暢銷書的排行榜。王季慶在美國看到這本書,把這本通俗版的新時代的靈性觀帶給台灣的讀者。《與神對話》第一冊譯本在1998年5月出版,其相關的系列作品《與神對話II》、《與神對話III》、《與神為友》和《與神合一》都已經陸續出版。有不少新時代人表示,《與神對話》系列以和比較淺顯的方式表達新時代的靈性觀和宇宙觀,其思想體系和賽斯書有許多呼應之處。比較起來,賽斯書的文字表達及思考理路要艱澀許多,因此有不少新接觸的讀者都從《與神對話》系列入手,有些老的新時代人覺得賽斯書比較難讀,不易進入的,也都喜歡閱讀《與神對話》系列。有讀書會負責人表示,讀過《與神對話》系列之後,再讀賽斯書就容易進入多了。《與神對話》讀書會大約是在1998年開始的一個新的潮流。

  泛台北地區的《與神對話》讀書會至少有五個。屬於「中華新時代協會」的有三個。高雄地區的《與神對話》讀書會至少有四個,其中只有一個屬於「中華新時代協會」網絡。

  3.4.1.2 《奇跡課程》讀書會

  《奇跡課程》的中譯本由若水費了五、六年的時間才於1999年9月由美國的「心靈平安基金會」(Foundation for Miracle)出版。參與該基金會的讀會書有9個,其中台北、台中和高雄各有一個讀書會和新時代協會重疊。譯者若水是台灣推廣《奇跡課程》的主要詮釋者,她平常住在美國,近三年來每年都回台灣一個多月,進行巡迴演講。周玲瑩目前是「心靈平安基金會」在台灣的連絡人,她除了帶領兩個《奇跡課程》讀書會之外,並且負責各地讀書會的聯絡工作。台灣的「心靈平安基金會」有一個「奇跡信息中心」的網站工作,信息相當豐富。

  《奇跡課程》的中譯本剛出版時,不到一個月便賣了近一千本,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中譯本問世以前,《奇跡課程》在台灣已經有了知名度,有兩個外來的機構「知見心理學」和「心靈海/奇跡國際訓練機構」都是應用和推廣《奇跡課程》一書。「知見心理學」也有奇跡課程的讀書會,但是費用相當高,而「心靈平安基金會」其下的讀書會則是完全免費的。

  [22]據說台灣曾經有好幾萬人次參加過恰克博士夫婦的演講。由於演講是短期的,而讀書會是比較持續長久的,再加上又是免費,因此吸引了一些參加過恰克博士夫婦或克理斯多夫演講或課程的人就加入《奇跡課程》讀書會。這些因素或許可以部份說明為何《奇跡課程》中譯本出版才至今才兩年多的時間,讀書會的發展就分佈於台灣各地(11個)。

  《奇跡課程》的一大特色在於,全書長達一千多頁,分為三部份:正文、學員練習手冊和教師指南。目前大部分讀書會的閱讀方式都是從學員練習手冊開始,共三百六十五課(有次第性)。參加讀書會的成員必須每天做功課──誦讀一課課文,並且要盡量將課文的要義和重點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上和觀照自己的內心,並且要不時地複習課文。因此,《奇跡課程》讀書會帶有濃厚的共修意味,讀書會除了一起誦讀課文,討論課文意涵之外,還交換個人的體驗和心得。要走完一次《奇跡課程》只少需要一年的時間。因此,參與者通常要有比較強的動機才能夠持續下去。

  在台中和高雄地區,《奇跡課程》和「光的課程」共修會之間有很高的重疊性,許多參加《奇跡課程》讀書會的成員也同時參加「光的課程」共修會。翔翎在台中地區以推廣「生命教育法」理念為職志的「慈心文教基金會」帶領《奇跡課程》讀書會(始於2000年1月)和「光的課程」共修會(始於2001年9月),在此參與的學員大約有三十幾人左右。

  3.4.1.3 「光的課程」

  「光的課程」是台灣新時代運動中最具有獨特性的靈修體系,不僅是台灣新時代運動圈中最普及的靈修方式,並且也是全世界實踐「光的課程」最興盛的地方。《光的課程》是一套有層級次地的修行方法和教材,這些資料始於1977年由美國人Antoinette Moltzan在通靈狀態下傳遞來自默基瑟德天使聖團(Oder of Melchizedek)的淨光兄弟們(Great White Brotherhood)傳授的宇宙訊息。這些訊息提供了一套有系統和有次第的靜心冥想課程,主要的目的在於幫助地球上人類瞭解、提升和轉化自我。完整的課程分為三個等級:初級課程、行星課程、天使課程。目前出版的《光的課程》是初級課程的四個級次為主,中譯本是全世界第一個正式出版品(1996年)。行星課程的教材尚未正式出版,目前以講義的方式在使用。

  台灣是世界上「光的課程」最興盛的地方,最主要的關鍵因素在於杜恆芬透過有人的邀請而將她在美國達拉斯學習到的「光的課程」帶進台灣。杜恆芬在1987年從美國回台定居,最初「光的課程」的共修會在她台北的家進行,用的教材是她翻譯的手稿影印本,最初只有五、六個人參加,後來卻開花結果,成為台灣新時代運動中最普及的共修團體。這樣的結果並非當初的杜恆芬所能預期到的,「光的課程」的擴展不是她有計劃或有意圖規劃的結果。幾位早期共修會的成員的大力支持、投入和推廣,吸引更多人投入「光的課程」共修團體。這些主要的成員有台北的徐玉華、車莎、莫雪子、葉雲成、Sunny和林世儒等人。其中除了奧修的門徒林世儒後來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也推動「光的課程」之外,其餘幾位共同組成了「根源出版社」。最初幾年共修會的成員都是由透過關係網絡而來參與的,早期的參與者徐玉華、車莎、莫雪子、Sunny也都成了「光的課程」的第一代教師(杜恆芬不算在內),她們自己也培養了一些新的教師。早期「光的課程」共修團體主要都集中在台北地區。台中和南部地區則要到1998年以後才開始發展。靈媒Tony自1999年以來,每年都會到台灣訪問一次。

  台中賽斯讀書會早期的負責人翔翎,在1997年初認識了杜恆芬,拿到了《光的課程》,深感這是一個非常契合自己的修行法門,自己修了一年之後,在台中組了一個共修會(1998年),持續到現在這個共修會已經進入行星級次的課程,並且已經培養了新的教師。目前台中地區有四個「光的課程」共修會(有三個是屬於「中華新時代協會」網絡,一個在台中的「慈心文教基金會」。除了一個初級班由新的教師帶之外, [23]其餘的三個班都由翔翎帶領。台中地區「光的課程」的共修會的成員都是女性,行星級次的成員為新時代的老會員,第四級次的班最初由一位慈濟的委員發起(大約在1999年10月以後開始),其中還有幾位目前仍是慈濟委員。

  高雄地區「光的課程」最早由雨路帶班,進行一段時間之後中斷。目前高雄有兩個「光的課程」共修班,都是由翔翎從台中到高雄帶班,一個班開始於1999年年底,由「中華新時代協會」的會員黃久芳負責,參加的學員大約有二十人,全都是女性,年齡層大約在二十幾歲以上到五十歲以下,學員和協會沒有關係。另一個班則是2001年10月開始,由一位在高雄聽了翔翎的演講(關於《奇跡課程》),便邀請翔翎到高雄來帶「光的課程」,目前這個班有十個左右的成員,除了唯一的男性是某為成員的先生新加入的外,都是四十歲以下的年輕女性為主,大部分都有工作。其中有兩個成員有時也會去參加黃久芳那裡的「光的課程」共修會,這個共修會的成員有許多也是另一個《與神對話》讀書會的主要成員。台中和高雄的共修會使用的是翔翎錄製的光盤。基本上,除了其中一位負責人黃富姻為協會會員之外,這兩個共修會和「中華新時代協會」沒有直接聯繫。另外,與「中華新時代協會」有網絡關係的台南讀書會自2001年下半年起,也有「光的課程」共修會,使用的是林世儒錄製的光盤。台南讀書會的網站中有不少討論是關於「光的課程」的問題。

  初步統計全台灣參加「光的課程」共修會的人數,估計有兩、三百人之多,分佈於北部、中部和南部,是目前實修人數最多的新時代靈修的共修團體。目前「光的課程」的教師大約有二十幾個人,大部分集中在北部。「光的課程」屬於靈修的課程,學員除了要閱讀文本之外,還要每天跟隨特別錄製的導引和音樂進行半小時的冥想。由於「光的課程」有極為清楚的次第性,每一個級次中的每一道色光都得進行一周的練習才能進入下一個光,一個級次的完成基本上要三個月的時間(初級課程有十二道光),因此,加入者必須有足夠的恆心和毅力才能夠長久持續下去。而近幾年來,「光的課程」卻已發展為台灣新時代圈中最普及的靈修法門,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個原因,和引進者杜恆芬的態度和原則有關。在推廣「光的課程」的過程中,杜恆芬扮演資料整理和翻譯的工作,並不介入實際的推廣業務,她不認為這個「法」是屬於她的,她也沒有權力決定誰可以擔任教師。她表示:

  基本上「光的課程」的教師最好是能夠跟大家一起共修行星級次的時候,如果覺得自己可以也有意願的話,就可以出來帶班。她不會對任何人說,誰可以出來帶或誰不可以出來帶,一切都是跟著當事人自己的感覺。她強調,「光的課程」實際上是上師們在帶課,並不是教師在帶課,教師只是做一個小班長,或是更多一點像missionary。我覺得作為一個「光的課程」的教師,…你只要問你自己你是因為愛,還是因為名跟利來帶,如果你確定你是為了愛,你願意跟人家分享你的訊息,就會帶的很好,否則這個課你也會帶不下去。所以不是由我來決定,誰可以誰不可以,所以是由你自己的內在和上面在決定。

  [24]

  杜恆芬的開放態度對「光的課程」的普及具有重要的影響,使得有心參與和投入的人得以自由推廣課程和開發據點。相較之下,台灣新時代圈中另一個也是以「光」為主的歐林的「光體開發」的發展有很強烈的對比。歐林的「光體開發」在美國新時代運動中是一套有版權的靈修課程,台灣有人取得版權之後在台灣開設一陣子,因為費用昂貴,加上授課者有所保留,有心者很難得其門而入,使得這套課程無法在台灣廣泛推廣。後來,原歐林版權的持有者不再開課,另外一批人以非公開的方式開課共修(主要在台北地區),發展多少受到影響。

  第二個原因,它是一種簡易而又可以自修的入門方法,不需要經過任何儀式或許可,即可進行「光的課程」練習。「光的課程」強調靈修和冥想的過程中,是由靈界的大師引導的,大師們強調在1977年7月7日開始,第七個封印(位於人體的頂輪)已被打開,人類靈性的進化已經達到一定層次,因此不再需要有密法,因此所有的法都是公開的。

  [25]「光的課程」在許多方面和密教中的觀想極為類似,但是其修法是公開的,也無須透過上師(guru)得到許可(initiation)。「光的課程」以共修會的方式進行對大多數人較有激勵性,修習的姿勢不限定正襟危坐或是禪坐的姿勢,可以在很輕鬆的狀態下進行,對現代人而言,是相當簡易的方式。目前《光的課程》的書在市面都可以買得到。

  第三個原因是關於收費問題,由於《光的課程》原作者Antoinette Moltzan和譯者杜恆芬沒有收取任何的費用,因此,「光的課程」的收費相對於其它新時代的靈修或治療課程而言,低廉許多,雖然每個共修會收費的標準不一,但是比起其它新時代的靈修課程而言,大致上較為低廉,一堂課大約從120元到300元不等,台北地區因地點關係,收費較高。由於門檻相當低,因此也就很容易接引人們加入。

  「光的課程」共修會和《奇跡課程》讀書會在短短幾年內的出現和成長,人數雖然不是很多,突顯新時代運動中一個比較嚴肅的靈修路線。他們所進行的實踐和靈修,不求速成,也不求大師的點化。需要參與者持久的參與、實踐和不斷深入的自我探索。這是讀書的理性層面之外,強調生活實踐的重要性。

  3.4.1.4 其它讀書會

  以上提到的幾個讀書會是目前比較普及的讀書會,除此之外,廣泛的許多廣泛的新時代系列都是許多讀書會閱讀討論的題材,如歐林的作品,也是新時代讀書會中相當受歡迎的作品。另外,一個比較新的作品則是克里昂的訊息,克里昂和賽斯、歐林一樣也都是透過通靈傳達的高靈訊息,只是是比較晚出現的(1990年),因此其訊息比較新,目前的中譯本主要是由世茂出版社出版了三本。另一本《解讀地球生命密碼》傳遞的是卯宿星人的訊息,這些較新的新時代通靈作品,吸引不少新時代的老讀者的注意。目前在莫雪子主持的「喜馬拉雅中心」有一個「克里昂」讀書會,屬於「中華新時代協會」網絡。

  3.4.2 網際網絡

  台灣的新時代運動和一般的宗教團體一個主要的差異,在於台灣的新時代運動善於利用網絡資源。網際網絡是台灣的新時代運動當中一種形式的整合和推廣的重要機制。許多正式的機構都設有網站,如「中華新時代協會」和高雄奧修中心等。許多獨立的工作坊都會設立專屬的網站,稍具規模的本土網站大約有二十幾個。有些網站的功能較單純,以傳遞活動信息為主,有的網站則介紹新時代的思想體系為主,也有的網站提供不少討論問題和交換心得的談論空間。

  網站上的新時代運動有幾個特徵:一、大部分獨立的網站都會提供相關的網站連結,包括國外和國內的新時代網站,甚至於有不少網站也提供非新時代體系的網站,如佛教論壇的網站等。二、潛能開發運動的相關機構大部分都在網站上提供簡單機構介紹和相關課程,新時代運動則比較多新時代理念介紹、詮釋和討論。目前幾個比較重要的網站,至少有:「中華新時代協會」的網站,該網站在1997年左右成立,計劃在2002年初要重新闊大規模,增加網站的內容和項目;與該協會有正式關係網絡的各地讀書會,也設立自己獨立網站的讀書會也不少,例如,台北地區有公館讀書會、與神對話讀書會、彰化的讀書會、虎尾讀書會、台南讀書會和高雄新時代讀書會等。在這些地區的網站中,台南新時代讀書會是是最有規模,更新快速,進入者人數較多的網站。該網站設立於1999年5月,最大的特色是有各種領域討論熱烈的「空中讀書會」,內容相當豐富,大部分的參與者都是新時代的老參,他們的宗教經驗和經歷也都相當豐富。台南新時代讀書會的網站之所以活絡,和站主的背景有關,站主除了具備計算機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外,還是一位宗教歷練豐富和靈修見識廣博的老參,所以台南讀書會本身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其網站卻是各方人馬經常探訪、發表意見和交換心得的一個據點,並且透過該網站可以直接連結到很多其它新時代或是非新時代的網站。另外,「示如網站」也是一個頗有規模的網站,站長為林世儒為奧修門徒,該網站成立於2000年10月,其設立的「全人成長電子報」在兩個月之內就成長了1500個訂戶。 [26]該網站除了提供廣泛的新時代靈性觀,例如新時代的解說、大師或高齡的介紹之外,定期寄出電子報、網上購買新時代音樂的CD或書籍、提供課程和治療活動的信息等。

  「新時代」主題在網際網絡的發展趨勢在近兩年來特別蓬勃,透過網際網絡幾乎可以找到所有與新時代相關的信息,諸如《與神對話》、第四道、歐林達班、唐望(Don Juan)、奧修、克裡希那穆提、克里昂、《光的課程》、《奇跡課程》…等;而關於治療/靈修方面的信息也很豐富,諸如精油、水晶、靈氣、靈性彩油(aurosoma)、催眠、完型治療、音聲治療、按摩…等。目前規模較大、信息較豐富、更新快速的網站則以《奇跡課程》和《與神對話》。《奇跡課程》的中文網站隸屬於「心靈平安基金會」的台灣分會,其網站提供豐富相當豐富有關《奇跡課程》介紹、心得、活動信息和分佈於全台各地的讀書會據點和聯絡方式。至於《與神對話》的網站和新時代網站有連結,該網站後來獲得一百萬元的贊助款項,在2002年3月擴大和更新網站規模。另外,雅虎奇摩網站也在今年新設立了一個專屬《與神對話》的討論區。

  除了網站的設立之外,新時代運動圈內使用e-mail傳遞消息或聯絡的情形也非常普遍。有的網站設立電子報,新時代中心的e-mail名單也有七百多個住址。此外,新時代運動中也有不少個e-mail聯繫網,透過e-mail傳遞各種訊息,這些聯繫網通常跨越了讀書會的界限,將不同團體的成員連結為一個信息流通網。

  網際網絡在新時代運動中的大量運用,除了拜科技進步之賜外,和新時代運動參與者的特質有密切關係。據我的估計,台灣新時代運動約有70-80%以上的參與者其年齡都在45歲以下,並且以高教育程度居多,多半從事專業或辦專業的工作,並且比較能夠接受創新的事物,讓他們很容易具備操作計算機的技術和能力。此外,許多新時代的網站都提供了國外的新時代網站的連結,也意味著有不少新時代運動的參與者英文能力還不錯,可以直接攝取國外的新時代運動信息。

  3.4.3 治療中心或工作坊

  新時代的靈療市場內容豐富,從靈氣(Reiki)、靈性彩油(aurosoma)、完型治療師、感官復甦、創意按摩、靈能復甦、催眠、水晶、精油、光的治療、內在小孩…等,不一而足。自九○年代起,有不少人對這類新時代的靈修或療法感到濃厚的興趣,並且投身於體驗和深入學習,在台灣設立個人的工作坊或治療中心。這些治療中心大部分都集中在大台北地區,這些工作坊的負責人或多或少都出入過國內的兩大新時代路線「中華新時代協會」或「奧修運動」,或兩者兼具,並且他們彼此之間都有網絡關係。此外,他們之中也有不少人有佛教的背景,甚至於在其工作坊或課程中也設計了佛教傳統的修煉方式。這些小規模獨立的工作仿為數不少,在此不予以詳述。少數治療師原本就是文筆達練的作家,有不少作品出版。例如,「台北愛和光靈氣屋」的負責人士奧修門徒王靜蓉(Ma Dhyan Mahita)和「葛吉夫催眠諮商中心」(Gurdjieff Hypotherapy Center)的廖閱鵬。他們在成為新時代的治療師之前有佛教的背景。

  3.5 小結:台灣新時代運動運的網絡連結

  整體看來,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運作模式相當多元化,其發展脈絡呈現的是多中心的多重網絡組織形態,而各種運作模式從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大團體和小團體之間都是藉由某種關係網絡聯繫在一起,使得這些不同運作模式的團體可以連結成為一個整體。從網絡分析的概念來說,具有跨團體關係網絡的參與者是將新時代團體聯繫成為一個大的網絡組織,提供參與者更多的信息來源和關係網絡的建立,再加上新時代運動本身的多樣性和開放性,使得參與者很容易接觸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團體。此外,網際網絡和電子郵件的頻繁使用和普及也很容易建立個人之間、個人和團體及團體和團體之間聯繫的關係。使得新時代運動的運作模式中具有非常明顯的「個人與團體的二元性」(duality of persons and groups)(Breiger 1988)。這是新時代運動的運作和組織的一大特徵。我們在後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新時代運動所具有的「個人與團體的二元性」在整個台灣的宗教制度場域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聯繫的機制和功能。

TOP

 4. 台灣新時代運動之解析

  4.1 參與者的社會特質和區域分佈

  就行動者的社會特質而言,讀書會的成員中以高教育程度者為多,大學畢業以上的比率較相當高(估計達70%),其中有碩士及博士學位者不在少數,當中有些人有出國留學的經驗;相對起來,高中/高職程度以下的參與者就少了許多。在年齡方面,參與者的年齡層大都介於30歲到45歲之間,資深者的參與者也一些在五十歲以上,30歲以下的年輕人比較少數(台北較多)。在職業方面,他們從事的工作以專業或半專業工作居多,例如作家、教師(大學及中學)、醫師、工程、服務業從業人員等,家庭主婦不是那麼多(比較集中在中、南部),藍領工作者更少。而參與者的性別,女性居大多數,有些讀書會和課程幾乎全部是女性;而台北市比中南部有較多男性參加。這些資料顯示,新時代運動特別吸引某一類社會特質的行動者來參與,如中青世代、高教育者和專業或半專業工作人員以及女性。除了年齡的分佈之外,參與者的其它社會特質都和美國新時代運動參與者接近。相關研究顯示,美國新時代運動參與者的年齡層分佈相當均勻,這與新時代運動在美國發展的時間較久有關,而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時間較短,參與者的年齡層比較不容易吸引高年齡層的人。

  新時代運動在西方社會的分佈以都會地區為主,在台灣的情況也大致相同。台灣新時代運動的分佈地點從北到南都有據點,但是比較集中於都市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中華新時代協會」讀書會網絡共有有21個,其分佈狀況為台北市有10個,新竹縣市和台中市各有3個,彰化市、雲林虎尾、台南市、高雄市和屏東等地則各有一個,嘉義和花蓮讀書會在籌備當中。

  [27]

  奧修運動的分佈狀況,四個正式的奧修中心位於台北、台中、新竹、高雄四個靜心中心,奧修運動仍然以台北為最大集中地。整體而言,不論是就「中華新時代協會」的讀書會網或是其它的讀書會/共修團體、治療/靈修中心、個人工作坊等,台北市是據點最集中和活動最密集和的地區。潛能開發的課程也都是以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台北地區為主。

  從分佈地區及參與者的社會特質來看,台灣新時代運動特別傾向於往都會地區發展,比較吸引中青世代、高教育程度者及專業或半專業從業者的興趣和參與。而這些社會特質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因為中青世代是台灣經濟成長和教育普及的最大受益者。這個世代的成長過程也是正是台灣社會職業結構從農業朝向多元化的工商業的發展趨勢;再加上他們的高教育程度,因此從事的工作偏向於專業或半專業性,而這類工作大都集中於都市地區。此外,都市提供較多的外來事物和經驗,都市人對於新觀念或新事物有較為開放的心態。就生命過程來說,中青世代也比年長者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因此,高教育程度的中青世代擁有較多的社會和經濟資源,他比其它社會群體更容易取得新的或外來的訊息及資源。

  4.2 參與者對「新時代」理念的看法

  4.2.1 行動者的類型與參與形態

  由於新時代的思想體系相當多樣,並且每一個參與者對各種新時代體系的解讀和認知不盡相同。歸納訪談得到的訊息,發現台灣新時代人對於新時代認知經常以一般宗教作為對照點,根據他們對「新時代」的界定和認知,可將台灣新時代人歸納為幾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典型新時代原型),非常肯定「新時代」的理念,其對「新時代」認同的程度已具有宗教的熱情和情懷,意味著「新時代」是取代一般宗教的新信仰;他們對傳統或新興的宗教團體抱持較多貶抑的態度,特別排斥對教主或上師崇拜以及宗教的戒律給人的壓抑和束縛。這類型的人認為,只有新時代的信仰適合現代社會人類的靈性成長。

  第二種類型(開放的新時代原型),與前者一樣肯定與認同「新時代」的理念和信仰,但是對一般宗教有較多的包容與尊重,也不認為新時代信仰適合每一個人,因此,比較包容一般宗教的社會功能。

  第三種類型(激進型參與者),對「新時代」的認知相當激進化,認為NA的基本精神就在於「自由」,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假如對NA有一個定型的界定或觀點,將會成為約束人們自由思考和體驗的新框架。 [28]「新時代」只是一個假名,或是傘狀名詞(an umbrella name),原出的宗旨是要跳脫傳統宗教的界限和限制,回歸人的本心。因此,新時代人不應該抱著「新時代」的架構不放,而成為另一個新的限制。 [29]對這類參與者而言,連新時代這個框架都要加以解構和破除。

  第四種類型(融合型),肯定建制宗教的精神內涵,例如佛教經典的真理性和價值,卻又無法直接深入經典,相對之下NA採用現代語言的表達方式,比較容易理解和受用。有新時代人認為新時代人是現代的佛經。這類型的行動者其信念比較趨近於佛教與新時代的融合觀,傾向於從佛教的觀點來解讀或是選擇新時代的理念。

  第五種類型(廣泛融合型),是另一個獨特類型,在他們的觀念中,真理是超越任何宗教界限的,包括新時代的靈性觀也是要被超越的。這類人以追求真理為最終的旨趣,任何思想體系和修行法門都有部份的真理,因此他們的信仰觀具有高度的自主性、開放性、融合性和實驗性,不論是傳統宗教、新興宗教或是新時代都是他們認識真理的途徑。這種類型參與者其宗教參與的經驗非常豐富,經常走訪過各類道場或宗教團體,也喜歡看各種相關書籍。他們總是依照自己的認知、判斷和偏好選擇性地接受各種思想體系的精華來建立自己的靈性觀或實踐法門。對他們而言,新時代和其它的宗教一樣,都是一個途徑,他們並不因此而不再接觸或參與其它的宗教團體。

  以上幾種參與者的類型是歸納訪談和觀察的結果所提出來的。這些類型之間前並非完全互斥。基進型和典型新時代原型的互斥性較高,而和廣泛融合型較接近,而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基進型通常不參與一般的宗教團體,後廣泛融合型則會維持他們的宗教參與。新時代體系的一大特色為尊重每一個人的偏好和需求,有比較大的包容性,賦予行動者相當大的選擇性與自由度去建構自己的宗教觀。

  4.3 新時代運動與其它宗教連結

  在訪談的過程中發現台灣新時代運動中僅有少數的參與者原本沒有宗教背景,他們不是對宗教不感興趣就是對宗教抱持懷疑態度。而大部分參與者都有或深或淺的宗教背景。他們過去接觸過的宗教團體有佛教(漢傳、藏傳、南傳系統)、基督宗教、阿南達瑪珈、大智能(Maharaji)、、慈濟、一貫道、和氣大愛、天帝教、清海無上師…等,其中以泛佛教傳統和新興宗教團體背景的最多,有的參與者還有多重的背景。總括看來,參與者的宗教背景來源相當多樣,反映台灣宗教文化和宗教環境的多元性。

  除了前述沒有特別宗教背景的人(第一種類型)之外,台灣新時代運動的參與者的宗教背景和經驗大致可歸納為底下幾種:第二種人,對人生問題有所疑惑,想要透過宗教來瞭解自我和人生,他們跑過許多道場,卻又覺得無法契入其中,相對地新時代給他們的感覺是沒有組織層級和誡律的自由、開放和親切的氣氛,可以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表達自己的看法,當然新時代所傳達的理念也是吸引他們的重要原因。第三種人原來是參與特定宗教團體,並且有相當投入的程度,新時代思想讓他們感覺到,他們過去在宗教道場中對自我有許多壓抑、困惑和不解,新時代的思想讓他們肯定「自我」的價值,以及建立「自我」的信心。第四種人,長久浸淫於佛學及道家的修煉傳統中,強調理解的重要性以及修煉的必要性。他們自認為和一般的求佛拜神的佛教徒有所不同,這類人士在宗教行為的特徵是很少到道場走動,卻喜好博覽群籍。第五種人以上述的廣泛融合型的參與者為主,原本就非常熱衷於參與各種道場,他們覺得每一種宗教團體都有其優點和長處,對於不同的道場提供的修行法門或論述都感到濃厚的興趣,並且花不少時間去親身參與,因此這類型的人有非常豐富的宗教參與經驗,他們往往從各個道場中擷取他們所需,來建構他們自己的宗教世界。對這類人而言,新時代思想提供他們更寬廣的視野來整合他們豐富的宗教觀點與經驗。

  從新時代運動參與者的宗教背景和宗教參與的特色來看,台灣新時代運動的流行與本土宗教之間的相互影響,有三點觀察:

  第一點,對第一到第三種類型的人而言,新時代提供給他們的是一般宗教之外的另類選擇性,第一和第二種類型的行動者其投入新時代運動對於台灣本土的宗教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對第三種類型的行動者而言,新時代運動是原有宗教的替代,假如這類人數多的話,多少會影響其它本土宗教團體的成長。

  第二點,第四和第五種類型的參與者原本的信仰形態就和新時代的特質有高度的親近性。新時代強調超越宗教和組織的界限,展現開放性、多元性和融合性的特質,很容易吸引他們的想要深入瞭解的興趣。由於這兩種人有深厚的宗教經驗和基礎,因此,新時代的體系中屬於較為深刻複雜的思想體系比較能夠吸引他們的興趣。這些人很容易成為新時代運動的參與者,不論其採取參與的方式是個人自修,或是參與讀書會或課程等。但是,這兩種類型的人對於其它宗教團體發展影響不大。前者本來就少去道場,而後者可能仍然會繼續參與原有的道場或其它新的道場。但是,這群人是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重要支柱,即使他們未必參與集體的活動,但是卻以其它方式參與和支持了台灣新時代運動的發展。

  第三點,第三到第五類型的行動者在接觸新時代運動之前都有或深或淺的宗教背景,顯示台灣原有的宗教文化提供了一個孕育新時代運動的溫床。此外,在新時代運動進入台灣之前,台灣社會的宗教文化中原本就有許多隱形的或潛在的新時代靈性追求者,以他們自己獨特的方式建構自己的靈性世界。新時代運動的引進提供了他們更豐富和更具世界性的宗教文化元素。

  從新時代運動參與者的宗教背景來考察台灣的新時代運動和其它宗教文化之間的互動狀況,發現新時代運動在台灣和其它的宗教之間有其競爭的一面,也有互補的一面。有一部份的新時代運動參與者是屬於跨宗教界限,從網絡分析的概念來看,這些跨宗教界限的新時代運動參與者是整合台灣宗教文化的重要機制和媒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高度綜攝性的靈性觀能夠在台灣社會形成一個新興的宗教和文化運動,意味著台灣社會本身的開放性可以吸收和接納外來的宗教元素與觀念。

  4.4 新時代靈性觀與本土宗教文化的連結

  新時代靈性觀在台灣的流行,不僅是一種外來的,並且也代表著一種另類形式的靈性觀的興起。從Wuthnow觀察到1960年代以來美國社會中超自然信仰和所謂的追尋的靈性模式大行其道,這些現象和類似的現象如瀕死經驗、通靈、靈性嚮導等事件,看似為各種不同方式的個人實踐,實際上是人們受到原有宗教訓練的預先支配(predispose)所影響,這些個人實踐在某種程度上是根植於制度宗教所型塑的經驗,居住在神聖場所的傳統靈性事實上已經為新的追尋靈性鋪上了一條道路。(1998:3,124)。這個觀點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路徑去思考新興宗教運動(不論是本土或外來的)的興起,與其原有的宗教文化之間可能的關連。本文認為,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興起並非單向地只是從外面移植新的文化元素而已,台灣本土宗教文化的響應體現在作為對照、比較和撿擇外來宗教文化的基礎。從台灣的新時代的代表人物的觀點中,就可以看到新時代的靈性觀特別強調與舊的宗教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對比。被譽為「台灣新時代運動之母」的王季慶對「新時代」的根本精神所作的界定和詮釋,可以作為台灣新時代人的典型看法:

  追求性靈的人,往往唾棄世間,嚴厲批判自己和別人的貪、嗔、癡,強調「苦修」,壓制慾望,永遠想「出世」、「解脫」。

  「新時代」卻教我們信任宇宙,也信任人性本善,換一副眼鏡來看世界。歡欣鼓舞於自然和人的每一絲美善中,以「樂修」之心,行喜悅之道。(王季慶 1997:11)

  「新時代」運動是以全然不同的樂觀精神,提醒人們轉化自我,進而轉化世界,建立一個充滿了愛與光的「新時代」。(王季慶 1997:12)

  「新時代」…它是最古老的…它所倡言的,竟是無始以來,人類內在的智能。甚至可以說,它是各個宗教剝除了組織、教條和人為的詮釋之後,做基本的共識。那是古時具備這種知識的「說法者」,在不同實地以「口述傳統」傳下來的真知灼見。不過,由於各個地區不同文明和文化背景的影響,而都受到多多少少的扭曲,漸漸以訛傳訛。再加上「組織」的成立,權力和利益的介入,就更難保持純粹清明了。

  此所以「新時代」特別反對權威和偶像崇拜,而致力於強調個人與源頭(天、神、道或稱一切萬有)的直接交通和感應。這也就是「神秘主義者」(mystics)的定義。神秘主義早已暗涵於各宗教裡,講求的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或達到喜悅忘我、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季慶 1997:15-6)

  上述這段話代表著新時代靈性觀和傳統宗教文化之間異同的典型看法,特別是以台灣宗教文化中的泛佛教思想傳統作為參考和對照點,這正反映泛佛教文化在台灣的宗教文化中具有的代表性與重要性。底下的討論將以佛教作為對照新時代靈性觀的對象,而論述的基礎不是從比較宗教學的立場來進行討論,而是以大部分新時代人的主觀認知和詮釋為主要的取向。

  新興的新時代靈性觀提供一種既相通又相異於傳統佛教的另類靈性觀,增加了台灣宗教文化的多樣性與複雜性。由於新時代的靈性觀綜攝了許多不同的取向和訴求,而台灣的佛教文化也是具有許多不同的類型,因此要討論兩者之間的關連,只能就台灣新時代人的認知以及台灣佛教文化的存在著微妙的關係。雖然兩者之間仍有差異新時代人的觀點來比較新時代與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佛教觀點來討論,在此無法做全面性的分析。我們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新時代的靈性觀與佛教靈性觀之間的關連。一個角度檢視兩者之間的互補性,另一個角度則解析兩者之間的差異性。

  4.4.1 新時代與佛教的互補性

  就新時代靈性觀和佛教靈性觀之間的互補性而言,新時代靈性觀提供了一個更開放、多元和更寬廣的知識體系。由於東方的佛道傳統有非常久遠的歷史,流傳下來的經典都是以古代語言表達其思想,和一般現代人的生活環境與語言及思想習慣有所不同,因此,要將古老的智能靈活應用到現代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對一般人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佛教傳統正朝這個方向努力,也有一些成果,但仍有所不足。比較起來,新時代提供一個更廣泛和整合的觀點,除了各種宗教傳統的精華之外,更廣泛地利用現代的知識體系,諸如心理學、心理分析、物理學和超心理學,將靈修知識和世俗知識加以融會,重新詮釋靈魂、意識或宇宙等形上學的觀念,讓一些有這些現代知識體系的人比較容易理解或接受古老的靈修觀念,此外,新時代使用的現代語言,也比傳統佛教的古典語言容易理解。有些新時代運動的參與者便是基於這個原因而投入新時代的世界。

  新時代運動的一個重要旨趣在於強調身心靈的整體性。台灣傳統佛教的修行體系和行動倫理中,向來比較強調心和信念的作用,比較不重視以身體作為提升靈性的機制,對於人心理面情緒或慾望抒發或對治比較欠缺具體的對治方法,而偏向於以壓抑的方式來處理。相對地,新時代提供的各種心理分析、身體工作和靜坐結合的靈修方法,處理人的身體和心理的層面,和台灣傳統佛教以念佛、打坐、拜懺、法會的修行方法,大異其趣。

  此外,由於新時代運動綜攝了世界上各種不同來源的宗教傳統,而不限於某一個特定的宗教傳統的教義或教法。台灣的宗教文化向來仍然是以傳統的佛教和道教為基本形式,新時代為台灣的宗教文化提供了其它宗教傳統的文化與世界觀,例如回教的神秘主義、美洲或奧修原住民的宗教(特別是新異教論)、西方另類的基督宗教傳統等,提供台灣人有更多機會去認識其它的宗教傳統,或者融會更多的宗教傳統。

  另一方面,由於新時代靈性是一個大雜燴,包含了各種不同層次的訴求和取向。對於嚴肅的靈性追求者而言,不能不對此龐雜而又良莠不齊的思想體系加以撿擇和取捨,原有的宗教知識和訓練就成為他們判斷的標準。杜恆芬有一個非常巧妙的比喻:「傳統宗教像是嚴父,新時代像是慈母;靈修的路上我們需要兩者。」大部分新時代的參與者並未完全拋棄他們原有的宗教知識和經驗,而是將兩者加以融會。在許多方面,原有的宗教知識讓他們能夠審慎地判斷和選擇新時代的內容;另一方面,新時代也讓他們更加清楚和更深入地理解原來的宗教知識。新時代與佛教之間有其相通及互補之處。

  4.4.2 新時代與佛教的差異

  4.4.2.1 從新時代看佛教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向來討論這個問題,一個方向從新時代的觀點看佛教,另一個方向則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新時代。有些新時代的人比較強調新時代和傳統佛教的差異性。首先,新時代人特別反對組織宗教或制度宗教對靈性知識的獨佔性和權威性,同時也特別反對制度宗教所建構的宗教誡律和懲罰性的宗教規範,認為這些教條壓抑了人性中快樂的需求而有礙於個人靈性的成長。而這些宗教誡律或懲罰性的宗教規範的基本觀念在於佛教的業報和輪迴觀的觀念。新時代靈性觀繼承了許多印度宗教文化的觀念,特別是業報和輪迴的觀念,但是新時代賦予較正面和積極的詮釋。一般大眾對佛教業報觀的理解,強調造業感果的原理,「如是因得如是果」,今生的福報或惡報都是前世修來,因此希望未來人生能得善果就得今世勤修善業,遠離惡業。新時代對業報的理解,強調一個人在這一世的經歷不論是順境或是逆境都是一個人靈魂進化歷程中的功課,遭遇逆境不見得是過去造了惡業的結果。新時代傾向於從中性立場來看因果報應的問題,「業報」是一個靈魂的學習計劃或工作,這一世沒有正確處理的問題,下一世仍然要面對類似的情境繼續學習。新時代人不會把厄運或不幸的際遇視為過去世造「惡業」的懲罰結果,基於業力的平衡法則和學習的功課,造惡業者也要經歷受害者的處境(例如,《麥可資料》和《克里昂》)。此外,新時代的靈性觀比傳統佛教要更重視「現世」和「世俗」生活的重要性;他們懷疑宗教對物質生活或世俗生活採取厭離態度的正當性。

  就輪迴觀來看,一般的佛教文化強調要出「三界」才能真正脫離輪迴,達到解脫;而欲界眾生的輪迴跨越六道的範疇,因此,今生造大惡業、殺生業重,可能下輩子感果成為畜生道或餓鬼道。新時代肯定生命世界的輪迴現象,但是卻不同意跨越六道的說法,因為人的意識進化程度高於動物,除非是特殊的狀況,否則人死後不會有倒退到為動物的情況發生(見王寄慶 1999)。新時代人對於有些「佛教徒」因為不願意造殺業而吃素的做法,頗不以為然。他們認為,輪迴是自我臻至最高實相或是回歸至上神性(Godhood)的一個進化過程。

  以上討論僅限於針對佛教的通俗觀點來談,這是許多新時代人對於佛教的認知架構,教界的老參未必同意以這種方式來詮釋佛教,同時,也有部份深入佛道傳統的新時代接觸者,對於新時代與佛學的融會與判別,也有不同的詮釋和看法。例如,奇跡課程、與神對話系列指向更深入靈修層次。

  4.4.2.2 從佛教看新時代

  關於從佛教看新時代靈性觀的問題,這裡將從涅盤佛教(Nibbanic Buddhism)的觀點來切入,所謂的涅盤佛教Spiro稱之為「激進的解脫道」(Spiro1970)。深入佛教教法的人士對於許多新時代的理念和訴求多有所保留。他們認為,新時代的靈性觀過於天真或淺薄,很難真的去除我們根深蒂固的執著和煩惱而達到解脫的境界。佛教的根本精神在於否定之道,而新時代靈性觀的根本精神在於肯定之道。新時代流行的重視現世的幸福和富裕以及「心想事成」的理念,超個人心理學派的作者之一Wilber,在《一味》一書中,批評新時代靈性觀仍然停留在轉譯(translation)的層次,並未真正進入轉化(transformation)的層次(胡因夢譯,2000)。

  關於通靈現象的問題,正統佛教向來對於超常的意識、靈異或神通現象,抱持存而不論的態度,即使在佛教圈中不乏信徒感應道交的事跡、大師出現之異象事件等,但是通靈絕非正統佛教鼓勵之事。對於新時代將通靈當作是一個擴展自我意識,或是與高層自我或高靈接通的練習課題,佛教有較多的質疑和保留。

  整體而言,新時代和台灣本土宗教在議題方面有所交集,而旨趣卻又有所不同。比台灣本土宗教提供了更多的現代性的內涵,並且更重視現世問題的解決。這些是新時代運動所提供的觀念理系和實踐方式,對台灣本土佛教新時代運動的內涵對台灣宗教文化的影響。

  4.5 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其結果

  台灣的八○年代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時期,特別是宗教和文化的變遷是一個非常明顯的階段,除了許多本土的新興宗教團體大約於此時發跡,而許多外來的宗教也都是大約於此時進入台灣,其來源大致可以分為日本、印度、美國、法國(見瞿海源 2001)、藏傳佛教(見姚麗香 2001)和南傳佛教等。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是呈現了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交互激盪的結果,內部一股力量來自台灣社會本土的結構性變遷有密切關係;外部力量則是來自於全球化的效應。

  新時代運動興起於西方社會,順應美國的優勢地位,在全球化過程中往外擴散到世界上其它的地區。台灣的新時代運動是美國新時代運動全球化擴張的一個環節。相對於其它外來宗教,新時代運動帶來的是一種具有高度融合性的新形式的靈性觀,除了具備所謂「後現代」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形態之外, [30]卻又帶著台灣宗教文化所熟悉的東方宗教的色彩,使得新時代運動與本土宗教文化之間的搓揉和互動極富變化性。

  前述外來的新時代的靈性觀與台灣本土宗教文化之間同時具有互補性和差異性的呈現,而參與者對於新時代的靈性觀與傳統佛教之間的關連有其自己的建構和詮釋。就整體的分析結果而言,新時代的靈性觀為台灣的宗教文化帶來的許多新的內容、新的觀念和新的靈修方法和新的文化元素,豐富了台灣的宗教文化。藉用Beck的觀點來說,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發展促進了台灣社會內部的全球化(Beck 2000)。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時代運動之所以能夠在九○年代的台灣日益流行,也意味著台灣社會已經發展為具有足夠的開放性和全球性,因此很容易接受來自西方的新的思潮和事物。外來的公司要能夠在台灣設立分公司,開設課程,必須要有足夠的本土人力資源的協助才有可能,這些現象指出台灣社會已具備充分肩負全球性的本土的菁英份子。如同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萌芽過程,具備全球性經驗和條件的本土菁英在此文化的全球化過程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當社會擁有愈多的這類行動者,就越能促進社會內部的全球化,再制更多具有全球性經驗或特質的行動者。大部分有關全球化的研究向來偏重於從宏觀的層面來看全球化對社會或個人的影響,較少考慮到微觀層面的個別行動者對全球化趨勢的響應可能的影響。本論文從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發現少數個人在全球化過程中有可能產生重要的影響。

  此外,社會內部的全球化產生的影響也會因社會群體的社會特質和居住區域而有所不同。我們從台灣新時代運動參與者的社會特質,以及新時代運動的分佈區域都可以觀察到,居住在全球化經驗和資源比較豐富的都市地區(特別是台北地區)的人,有較多的機會接觸到新時代運動的訊息。而社會經濟地位較高者也比較低者更能接受新的靈性形式。

  受到宗教文化的全球化影響下,台灣人的宗教參與或是靈性旅程也不再限於台灣之地。在廣泛的新時代運動圈有人遠赴印度的奧修國際中心、參與美國的潛能開發課程、造訪英國的號角社區(Findhorn Community)…等。最典型的例子台灣每年有二到三千人到印度譜那洗禮,而最近的例子可以阿梵達的星邊公司為例,阿梵達在台灣發展不過六年的時間,目前該公司培養的台籍領袖為數不少。在今年(2002年)初在美國本土一年一度的智者工作坊中,參與的學員共有來自四十四個國家的1,100人,其中來自台灣的領袖就有近九十人,高達8%。 [31]台灣人參與國際課程的程度算是相當熱烈。此外,這類公司在台灣發展似乎成長得很快,意味著這類高費用的外來課程頗能吸引某些台灣人的興趣和需要,這些外來HPM的設立與成長提供了以更多的機會和選擇方式來參與全球化的過程,顯示台灣人參與全球化相當的積極。

  此外,雖然全球化是一個看似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但是全球化對一個社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應,是受到本土社會如何響應這個趨勢所影響。新時代運動的進入台灣,本土的宗教文化一方面為新時代運動提供了部份的基礎,同時本土文化也成為選擇、詮釋乃至於批判新時代運動的來源。

  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興起與台灣社會整體的變遷有密切的關連。台灣的宗教社會學者對於近二、三十年來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的變革,對台灣宗教制度和宗教文化產生的影響有相當豐富的討論。經濟結構產生的影響,展現在七○年代的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經濟的成長和社會分工的提升也帶動了宗教機構的大量成長(見瞿海源 1981; 1982a; 1982b; 瞿海源、姚麗香 1986);而政治結構的改變最大的影響在於1987年前後的解除戒嚴,為社會帶來了更多的民主化和自由化,減少了宗教與政治的衝突(見瞿海源 1982c; 1982d),也使得宗教自由能夠得到保障而宗教活動也得以充分發展。八○年代以來台灣的宗教制度和文化的非常蓬勃,有傳統宗教的革新、各種新興宗教團體崛起、傳統及外來的術數的大行其道(見瞿海源1993)、以及各種的另類知識體系的流行等,特別是另類知識體系的內容相當多樣,諸如另類醫療、生機及有機飲食、EQ及人際適應、磁場、解釋宗教及特異現象之論述等(見瞿海源2001: 257),這些擬似宗教的現象往往和一般的宗教有很高的親和性。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興起,基本上也是在這個脈絡和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本論文希望能夠以過去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進一步探討社會變遷對台灣宗教產生的可能影響因素,以及新的宗教格局與新的宗教文化可能產生什麼新的影響。

  參考書目

  王季慶,1997,《心內革命——邁入愛與光的新時代》。台北:方智出版社。

  王季慶,1999,《賽斯讓你成為命運的創造者》。台北:方智出版社。

  杜恆芬譯,1986,《邊緣外》。原著Shirley MaLane,Out on a Limb。台北:時報出版社。

  杜恆芬譯,1987,《智能之流》。原著Alan Cohen,The Dragon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台北:時報出版社。

  杜恆芬編譯,1987,《如連的喜悅》。台北:時報出版社。

  林國楊譯,1987,《道之門》。台北:奧修出版社。

  林國楊譯,1993,《奧修傳》。台北:奧修出版社。

  胡因夢,1999,《死亡與童女之舞》。台北:圓神出版社。

  胡因夢譯,2000,《一味》(One Taste: The Journals of Ken Wilber)原著Ken Wilber,台北:先驗出版社。

  姚麗香,2000,〈藏傳佛教在台灣發展之初步研究〉,《佛教研究中心學報》5:313-340。

  黃瓊瑩譯,2001,《成熟》。Osho原著。台北:生命潛能出版社。

  陳建志,1997,《演好你的前世今生》。台北:方智出版社。

  雷久南,1981,《身心靈整體健康》。台北:慧炬出版社。

  葉啟政,1999,〈啟蒙人文精神的歷史命運:從生產到消費〉,《社會理論學報》2(2): 313-346。

  楊斐華譯,1979,《人可能進化的心理學》,原著Peter D. Ouspensky。台北:斐華出版社。

  楊斐華譯,1984,《第四道》,原著Peter D. Ouspensky,The Fourth Way。台北:斐華出版社。

  簡惠美譯,1990,〈比較宗教學導論——世界諸宗教之經濟倫理〉,頁55-99,《宗教與世界——韋伯選集II》康樂、簡惠美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瞿海源,1981,〈我國宗教變遷的社會學分析〉,頁239-276,《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朱岑樓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瞿海源,1982a,〈台灣地區基督教發展趨勢之初步探討〉,《中國社會學刊》6: 14-28。

  瞿海源,1982a,〈台灣地區天主教發展趨勢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9: 111-122。

  瞿海源,1982c,〈政教關係的思考(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聯合月刊》6: 45-49。

  瞿海源,1982d,〈政教關係的思考(下)——一貫道〉,《聯合月刊》6: 45-49。

  瞿海源,1993,〈術數、巫術與宗教行為的變遷與變異〉,《國家科學委員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3(2): 125-143。

  瞿海源,2000,〈占星、星座在台灣流行的分析〉,未發表。

  瞿海源,2001,〈解嚴、宗教自由與宗教發展〉,頁249-276,《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瞿海源,2001,〈新的外來宗教〉,未發表。

  Beck, Ulrich. 2000. What is Globalization? Translated by Patrick Camiller.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Breiger, Ronald L. 1988. 「The Duality of Persons and Groups.」 pp.83-98, in Social Structure: A Network Approach, edited by B. Wellman and S. D. Berkowitz.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ars, Daneil P. and Christopher G. Ellison. 2000. 「Who Buys New Age Materials? Exploring Sociodemographic, Religious, Networksm and Contextual Correalates of New Age Consumption.」 Sociology of Religion 61(3): 289-313.

  Meyer, John W. 1980. 「The World Polity and the Authority of the Nation-State.」 109-137 in Studies of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edited by Albert Bergesen. New York: Academic.

  Stark, Rodney and William Sims Bainbridge. 1985. The Future of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Revival & Cult Formation. Berkley: The Regents of the Uniersity of California.

  Wuthnow, Robert. 1998. After Heaven: Spirituality in America Since the 1950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西方文化尋根思潮的跨世紀演化——透視"新時代運動"

  作者:葉舒憲原載:文化研究網

  新時代運動,自上一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經歷30多年的迅猛發展,從西歐和北美擴展到世界各地,形成風靡全球的反叛現代性的文化尋根大潮。影響所及,在學術、思想、宗教、科學、法律、商務、文學藝術和日常生活等領域都引發出巨大的衝擊波。它的前身是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具有反文化性質的嬉皮士運動,如今成為對抗物質主義的超越種族和國界復歸東方思想和原始宗教(以薩滿教和巫術為代表)的精神覺醒運動和泛生態運動,以"靈性"、"治療"、"整合"等觀念為依托,試圖在傳統基督教信仰之外重新找回人類與宇宙自然的精神的和諧狀態。

  可以說,不瞭解新時代運動及其深遠的社會反應,就無法真正瞭解今日的西方社會。甚至也無法看清《哈里·波特》熱潮一類的流行文化現象的底蘊。

  一.小引:初識 "原始的激情"

  1999年在耶魯大學讀到美國學者瑪麗娜 托戈尼克(Marianna Torgovnick)的《原始的激情》(Primitive Passions)一書,第一次看到"新時代"(New Age)運動這個詞。托戈尼克作為大學教授參加了1992年美國的"新時代"(New Age)運動組織的一次會議,主題為"滋養靈魂: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精神性"(Nourishing the Soul: Discovering the Spirifual in Everyday Life)。出席會議的人百分之九十九是白人,多數為女性。他們"滋養靈魂"和"發現精神性"的重要手段就是與美洲本土的原住民——印第安文化相認同。

  "美洲原住民文化的器物被認為具有提升精神品性的功用,在會場的內外到處擺設著。像巫醫之輪的形象、彩繪的木棒、羽飾、橫笛音樂與頌詩錄音帶等均在現場出售,琳琅滿目,擺成一長串展台。"1

  擁有這些原始道具的現代人似乎把握住一種轉換文化身份的契機,憑借這些器物所承載的魔法力量去解脫沉陷於消費社會物質主義枷瑣中不能自救的靈魂,抵抗由"現代性"副面效應所導致的種種心理失衡和精神危機。這種現象很容易令人想起分析心理學家榮格對西方的患者的一個忠告:必須從內部而不是外部去吸取東方的價值,必須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求它們:

  人們對這些問題必須格外謹慎,因為模仿的衝動和主動的病態,渴望把異國風味的羽毛據為己有、並用這些異國情調的羽毛裝飾他們自己外表的貪婪,會把許多人引入歧途,使他們只知攫取這些"有奇異魔力"的觀念,並把它們運用於外部,就像塗用藥膏一樣。2

  西方中產階級家庭往往收藏和擺設某些來自異國他鄉的地方工藝品,這也許就是榮格所說的"從外部"展現文化他者的價值,有如倫敦、巴黎和紐約等地的博物館,皆以收藏世界各地珍希文物、寶石為榮耀。而托戈尼克教授參與的"新時代"運動的"滋養靈魂"會議卻不僅僅如此,組織者希望借助印第安文化的道具與儀式,幫助人們洗刷西方工業文明之污垢,重建精神性的人格。令托戈尼克感受最深的是會間舉行的一個儀式。

  153名與會者在黑暗的大廳中排列為3個向心的圓圈,其中2個圓圈是就地而坐,另外一個是坐在椅子上。圓圈的中心就是被稱為巫醫之輪的東西,用石頭擺成的輻射狀環形,它象徵印第安的聖地,在更一般的意義上也標示美洲原住民的生活。圓環形狀暗示傳統的印第安生活的合諧與統一。演講人站在巫醫之輪的南端,她說那是純樸無邪的象徵。在她的引導下,大家做出一系列的練習:

  我們敲打石頭以便使房間純潔,驅走能量。我們中的每個人都抓住另一人的膝或肩,期望得到他或她的"至善";然後反過來向對方施予"至善",大家悄然無聲,默默不語,唯有大人在敲擊印第安鼓。我們咀嚼聖葉子,齊聲歌唱,然後在最終的儀式性動作中,向祈禱之缽說出一個詞,代表我們最需要的東西。那祈禱之缽從一人手中傳到下一個人,轉滿整個圓圈。人們說出最多的詞是"治療"(healing)(而不是"健康"。二者之間有區別),其次較多的是"清淨"(clarity)和"聲音"(voice)。新時代運動者為什麼如此看中美洲原住民的理想化景致呢?我相信在那祈禱之缽中可以找到答案。他們專注的詞語是"治療"、"清淨"和"聲音"。3

  治療與健康的區別究竟何在?一個健康人也可以預視日後的健康,但只有病人才需要治療。現代西方人已經意識到文明病是不能靠傳統醫學方式治療的,所以他們才訴求原始的儀式,訴諸美洲印第安人的"巫醫之輪",期望在當代世俗生活的喧囂之外傾聽到來自荒遠絕域的原始的"聲音"。

  我們所熟悉的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借助於巫術思維在虛構中追求的目標,新時代運動追隨者們借助於印第安儀式而得到現實的效果。如果我們能夠從這兩種不同的文化現象之中看到原始認同的共同價值取向,那麼對於其對抗現代性、拯救文明症患者的靈魂的實際功效,就不難領會了。

  在新時代運動者眼中,現代性的病態除了物質主義與金錢崇拜之外,還表現在性別歧視與壓迫、殘害動物、毀壞地球等方面。因此,反對性別壓迫的女性主義同反對破壞環境的綠色運動相互認同,組合成"生態女性主義"的新流派便不是出於偶然了。新時代運動和生態女性主義的信奉者們對印第安原始文化的另一個認同理由是,印第安文化是母系的或母性中心的。他們強調象穀物母神(玉米媽媽)和易洛魁部落女性長者統治等印第安人生活的方面。在保拉·艾倫(Paula Gunn Allen)的筆下,印第安人是「美國人之中大多數的運動所要尋求的夢境的所在。一個主要差別在於,印第安人千百年來一直把社會體系建立在儀式的、以精神為中心的、女性定位的世界觀之基礎上。」4 出於現實批判的需要,原始文化中一切與當代社會相對立的成份都有可能獲得"重審"和"再發現",變成某種取之不盡的價值資源。換言之,原始性成為療治現代性病患的靈丹妙藥。

  在某種意義上,西方人對"原始"的發現是近代以來"全球"觀念形成的基礎要素之一。從今天的知識全球化的宏觀背景上看,文化人類學發展出的"反思人類學"一派,要求打破西方傳統的歐洲中心主義價值觀,擺脫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單一進化模式,提出重新認識所謂"原始人"和"原始文化"的時代課題,希望從中發現足以糾正西方文化偏向和克服現代性危機的精神取向和文化價值,在資本主義生產生活方式之外尋找更加符合人的自然天性的生活理想。該派研究對整個西方思想和社會科學各個學科產生了巨大震動和深遠影響,也直接刺激新時代人在資本主義現實之外尋找人類未來道路的多樣可能。形形色色的土著文化和部落社會均可成為渴望治療的當代人投射其理想的反光鏡。女性主義者從這面反光鏡中看到的是母性中心文化和性別平等理念;環境主義者從中看到的是人與動、植物世界的依存與共生;信仰追尋者從中看到的是聖潔的精神性;價值失落者從中看到的滋養生命的原始魂靈;身心受害者從中看到的療救之希望,後現代哲學家從中看到的是解決人類現實困境的永恆之和諧……

  美國人類學家戴蒙德70年代發表的《尋找原始人——對文明的批判》一書,意義深遠。書中對西方話語中的所謂"原始"做出完全顛覆性的解說,使"原始/文明"二分的價值模式與思維模式徹底翻轉過來,其文化尋根的意義不容低估。戴蒙德對"原始的"再定義是:

  原始的=文明前的;異化前的。5

  具體說來,原始的不再具有貶義,其特徵有四方面:1、用儀式來表達人在自然和社會中的基本需要;2、強調存在(existence)而不是本質(essence);3、個人對自我和社會負有責任;4、缺乏對分析式的思維方式的關注。

  《尋找原始人》這個標題也具有號召性。人類學家往往為了專業需要而離開自己的文化,深入到邊遠的異文化中去。而形形色公的原始主義者們卻是出於精神治療的渴求才放棄文明人的城市生活,到部落社會乃至人跡罕至的野生叢林中去。他們寧願選擇與古樸的原始人為伍,甚至與大猩猩,猿猴等高等運動為伍,從中發現伊甸園罪惡之前的純真生活體驗。《原始的激情》中寫到的紀德與榮格在非洲的體驗,D.H.勞倫斯在新墨西哥的體驗,珍妮.古多爾(Jane Goodall)和狄安.弗西(Dian Fossey)在非洲靈長動物中的迷狂般體驗,可以說都是前一個世紀高更在塔西提島的靈魂探險之翻版,西方知識分子為了在非西方文化中找回已經逝去的理想所經歷的地理探求與精神探求之旅,看來至少在目前還遠未終結。

  這種探求的未來發展會給全球化的世界帶來哪些變化和哪些啟示,仍是值得文化研究者高度關注的課題。

  二、對待"新時代"的兩種態度

  2001年去英國訪學,特別留意實地考察學院派以外的民間思想運動的情況。在牛津、伯明翰、愛丁堡等地訪問咨詢了有關專家,也讀到一批與文化尋根運動有關的書。對新時代的瞭解有所深入,過去弄不懂的一些文藝和文化現象現在終於有了貫通理解頭緒。

  比如說,以前看未來學家托夫勒(Alvin Toffler)繼《第三浪潮》之後的《力量的轉移:臨近21世紀時的知識、財富和暴力》一書。該書結尾題為"對一個新的黑暗時代的渴望"。當時怎麼也看不大明白。托夫勒把新時代運動所代表的20世紀晚期的全球精神復興運動看成是以嬉皮士運動為先導的抨擊世俗主義和工業文化的社會運動。在他看來這是一個相當危險的勢力,因為其性質就在於,它是繼共產主義的集權主義之後,能夠與西方資本主義及其民主政治體系相敵對的替代力量。托夫勒寫到:

  與長頭髮同來的還有強烈的技術恐懼症和對神秘主義、毒品、東方崇拜、占星術以及雜牌宗教的普遍興趣。這個運動仇恨它所看到的工業社會的一切,極力鼓吹返回某種罩著光環的神秘的過去。它所崇尚的重返現實主義、奶奶的老花鏡、印第安念珠和頭帶都是嬉皮士抗拒整個大煙囪時代、渴望返回工業化前的文化的象徵。當今這一正在蔓延的方興未艾的"新世紀"運動就是由上述嬉皮士運動的種子生成的。6

  這裡的"新世紀"運動就是新時代運動的另一種譯法。中國的讀書界乃至大眾傳媒對這個詞組還十分陌生,很容易被托夫勒的一面之詞所蒙蔽。這個運動在西方世界已經風行了好幾十年。作為對資本主義工業化和現代性的反撥,其影響力所及,上自大都市的知識界精英,下至鄉鎮社區百姓,日益形成聲勢浩大的思想文化風潮,至今尚看不出有衰減的跡象。對待這一運動的態度在歐美社會的朝野之間有很大差異,梳理這方面的思想線索,關注其發展趨勢,是我們瞭解西方當代文化格局及其內在矛盾的一個重要視角。

  托夫勒把"新時代"這個詞解說為"新的黑暗時代",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學院派和准學院派,官方或半官方對待民間思想文化運動的看法。如果我們沒有忘記托夫勒不僅當過雜誌主編,大學客座教授,還是美國國際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的話,他的身份立場就和他的這種觀點吻合起來了。從冷戰時代的反對共產主義態度,到後冷戰時期的反對"新的黑暗時代"的立場,托夫勒這位預測學家的意識形態背景表明他的預測還遠遠達不到科學的價值中立要求。不過他的這些看法可以代表某些置身於這場運動之外的局外旁觀者的評價。

  無獨有偶,另一位具有官方背景的美國學者,文明衝突論的倡導人亨廷頓也使用了類似的比喻措辭來指稱威脅當代文明的野蠻勢力。他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結尾處寫道:"在世界範圍內,文明似乎在許多方面都正在讓位於野蠻狀態,它導致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一個全球的'黑暗時代'也許正在降臨人類。"7儘管這兩位影響力很大的美國學者所擔憂的降臨世界之"黑暗時代"在內容上不盡相同,但是他們自詡為文明代言人的那種身份認同,他們對"野蠻"和"神秘主義"的敵對態度卻顯出驚人的一致。借用艾裡克.切菲茲的術語,這種代文明立言的做法可以歸入"帝國主義詩學"話語一類,該話語從莎士比亞時代起就一直就把白人以外的有色人種視為野蠻文化的代表。8

  2001年12月,曾擔任過三屆美國總統首席政策顧問的帕特裡克。布坎南(Patrick Buchanan)出版了《西方之死》(The Death of the West)一書,把當年德國人斯賓格勒的"西方的衰落"說又更加聳人聽聞地推進了一層。在他看來,導致西方文明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兩個主要方面:肉體上,白人的生育率下降,這是避孕藥充當了西方的自殺藥。而大量非白人移民的湧入逐漸改變著美國人的種族成分;精神上,傳統基督教信仰的終結與新興宗教勢力的迅速擴張,使西方精神不復存在。他所說的與傳統基督教對立的新興宗教勢力,當然包括新時代運動在內。布坎南這樣一種與民族主義與反全球化主義糾結在一起的政治態度,已經把托夫勒、亨廷頓的觀點推向極端。

  如果把托夫勒與亨廷頓的觀點看成是人類學考察文化現象的"外部方法",也就是帝國主義詩學的一面之詞,那麼下面還要引用與之相對的"內部方法"或"內部視點",用我們熟悉的話叫做"同情之理解"。我在倫敦大學讀了蘇珊.格林伍德(Susan Greenwood)的著述,才意識到為什麼亨廷頓等人對新時代如此懼怕。蘇珊.格林伍德雖然出身學院派,但卻是對新時代運動抱有同情的英國人類學博士,也是這方面最活躍的理論代表之一。她剛在《超越新時代:探求多樣的精神性》論文集中發表〈巫術實踐中的社會性別與能量〉一文,最近又推出了介紹新時代的專著《魔法與巫術百科全書》。這本書可以說是女人類學者重寫女巫的大成之著。我們從這本圖文並茂的巨著裡可以較為直觀地瞭解當代歐美方興未艾的社會運動的巨大潛流,有助於對西方當代的文化尋根思潮做整體性的關照。根據她提供的全景式概觀,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西方的書店裡有那麼多的"身/心" (BODY AND MIND)、"精神性"( SPIRITUAL)、"女性研究"(WOMEN STUDIES)的書,為什麼西方人對東方的禪,易經,老子與道教,太極術,武術,象徵,星相學,風水以及各種靈學,元心理學,未來學,外星探索與世界神秘探索的熱情與日俱增。為什麼以傳播異教知識而著稱的榮格,坎貝爾等的著述那麼暢銷。在號稱世界最大的學術書店的倫敦的WATERSTONS書店3樓的宗教與心理學廳,暢銷展示台上陳列的是坎貝爾的《神之面具》4卷本和弗雷澤《金枝》1卷本。心理學廳則永久地為弗洛伊德和榮格開了專櫃。而在新時代運動的英格蘭朝聖地格拉斯頓伯裡的書店裡,更充斥各種神秘、異教崇拜與法術書籍。

  看來在學術與非學術的互動中,史前學與生態學的升溫,不是偶然。看到英國的舞蹈者圍著史前巨石而舉行儀式的場景,就容易理解:為什麼關於斯通亨機(STONHENGE)或克里特島一類的考古書在歐洲就像關於印第安文化的書在美洲一樣也常年有市場了。

  三、"新時代"的文化衝擊波

  如果說嬉皮士運動當年的參與者主要是都市青年人,那麼如今的新時代運動則波及到更廣大的社會與文化層面。可以說,不瞭解新時代運動,已經無法瞭解當今的西方文化。以下略舉宗教、科學、文學、藝術諸方面的出版物,描述其文化衝擊波的力度和範圍。

  不少人像托夫勒那樣把新時代運動當作一種新興宗教運動。原因之一就是"新時代"這個詞針對基督教而言:基督紀元以2000年為一個循環週期。從公元元年到20世紀結束正好完成一個循環。新時代人認為2001年以後將不再是基督教信仰的天下,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場人類精神的大轉型。所謂"新時代"也就指一個後基督教的時代正在和21世紀一同到來。有人將新時代定義為"促使人類思想意識轉型的所有活動",把新時代人的使命確定為促進這種轉型的進行。這樣的一場心靈革命或精神轉化主要體現為:象薩滿教、禪宗、瑜珈、巫術、太極拳等非基督教的身心修行方式重新得到推崇,借此來恢復人類與萬物相溝通交感的靈性狀態,也就是恢復人與自然、宇宙的原初和諧,重新安頓被資本主義現代生活割裂的心靈。

  我們或許由此可以悟出新時代運動與亨亭頓文明衝突說的對應之處:東方宗教的現代復興將取代基督教文明而成為人類新千年的精神嚮導。威脅基督教權威的是古老的異教傳統之當代大普及。

  布魯斯在《新時代與世俗化》中把新時代的宗教特徵歸結為三:其一,相信自我的神聖性(無罪感)。人人可以成佛。其二,整體觀:人與宇宙萬物處於同一整體之中。其三,在新時代中,沒有比個人的自我更高的權威。9 這樣的自我意識猶如宣稱"真理就在你的腳下"。如果你想瞭解為什麼大批心理自助或者自我治療類的出版物十分流行,那麼根源就在於此。以上三點都是東方思想影響的結果。從叔本華到容格,19-20世紀思想史上的東學西漸,是否足以構成和"語言學轉向"相比的"東方轉向",值得我們深思。

  赫奇斯與貝克福德合寫的《整體觀、治療與新時代》提出,新時代的基本特徵有如下四個方面:

  1.一種希望:希望改善人類生活品質的種子已經播下了,對於那些把知識、信任、勤勉和耐心結合起來的人類個體,那些可以向真實的自我進行表白,而不是盲從習慣和規則的個人來說,這些種子是現成的,可以培育的。

  2.一種批判:批判發達工業社會中流行的生活方式的某些方面,如物質主義,淺薄、不能反思自身、不能滿足人類創造性的自然潛力的發揮,憐憫之心和遊戲精神均被窒息。還批判那種宗教和倫理體系:凡冒犯了絕對的紀律、教規或標準就會引發負罪感。

  3.一種開放性:向如下新思想開放:所有的生命形式之間具有內在聯繫;每個人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起責任,加入和維護一個更加有序和更加完美的世界,在那裡真實的自我能夠實現更高的價值。在新時代人中,普遍對新思想、經驗和實踐持一種同情的和實際的態度。

  4.一種讚賞:讚賞那些減少人類分裂、腐敗和開發搾取自然界行為的功績。如某些前現代的信仰體系中所象徵表達的那樣,把自然界理解為一個複雜而和諧的自我均衡的系統。10

  這四個特徵有效說明了精神轉型的實質內涵。至於精神轉型的具體追求,新時代人納新有如下三點說明:第一,人類感官所能覺察的存在只是宇宙所有存在中的一環。要承認對於我們看不見的東西的存在;而且不排斥不同的人因自身感受能力的不同在對宇宙的感覺範圍上有所不同。堅持以理性、科學的態度來描述把握我們所正在進行的變革並不斷調整自己的世界觀是新時代人的首要使命。第二,當然在這過程中因為地球能量的巨大變化以及當代科技的發展,給大眾的生活方式帶來巨大影響,很多我們前輩所不能得到的知識和能量在我們現在可以輕易地使用,而我們的生活節奏將繼續日益加快。所以在保持理性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開發自身的直覺力和潛能。非但要將自己的思想轉變為以內在為導向,將的人生看作是在物質系統中學習駕馭能量的過程,而且要將我們實際的覺察能力和意識調控能力也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與之呼應。這具體可以表現在對"通靈(Channeling)"、"瀕死狀態(Near Death Experience,NDE)"、"清明的夢(Lucid Dreaming)"、"靈性康復治療(Spiritual Healing)、外星生命(飛碟、UFO、人類之前的文明等)等神秘問題的探研和實踐上。 第三,這種對自身潛能的開發也可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進行。如果認真體會我們時代經濟、文化、政治,乃至日常生活、藝術人文、人事管理等領域的運作,你會發現我們的時代的確不同於以往的任何時代。真正要在日常生活、事業愛好中有所成就,游刃有餘,就需要對人類目前的物質和能量運作方式有深入的體察和把握,而這過程本身其實就是一種修煉。所以是說新時代人第三個重要使命就是"生活"本身。

  在我們看來,新時代對生活的強調多少有點類似禪宗對正統佛教的改造。

  在新時代人看來,這場轉變是有史以來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有自覺地順應這場在人類進化史中早已就規劃好了的變革,才不致於在這場轉變中被動乃至滅絕。他們由此而建立起一種類似宗教情感的使命感與認同感。不同種族、國籍的人很容易在這種共同使命的召喚下走到一起來。我們在斯通亨機史前巨石周圍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手拉手旋轉舞蹈,就是這種教堂以外的精神凝聚力的生動景象。對此,基督教教會和神學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反應。

  針對基督教方面對新時代運動的誤解、批評和攻擊,底特律慈善大學宗教學教授約翰。薩裡巴(Jhon A. Saliba)所著《基督教對新時代運動的反應》一書,於1999年在倫敦出版。該書對新時代的總結性評價有4點:

  一. 它不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組織。它沒有中央和領袖,沒有法定的專家實體,因此也沒有普遍的統一的政策。

  二. 它不是一個要佔領哪個國家或地區的秘密組織。

  三. 沒有人被強迫接受其思想或加入其組織,其成員大部分為成年人。

  四. 它與惡魔主義(Satanism)之間沒有直接聯繫。除非你假定任何非基督教的一定同惡的、魔鬼的勢力有關。11

  雖然有一些學者把新時代歸入新興宗教的範圍,但是從以上4個特徵來看,它既無統一的教義也沒有自上而下的組織和領導,所以還是看作文化思潮和民間性的社會運動更為合適。

  科學與科學家在這場運動中並不一定扮演對立的角色,某些科學新發現和新理論反而激發和助長了新時代人的激情。例如著名物理學家卡普拉,在風靡西方的《現代物理學與東方之道》一書之後,又於1982年發表了《轉折點:科學,社會與新興文化》。這本書奠定了新時代人世界觀的基礎:打破牛頓式的機械論的世界觀,代之以整體的有機系統觀。該書扉頁上印的是周易的"復卦",把現代社會處於重大轉折即文化尋根的主題和盤托出了。12另一位深受新時代人推崇的科學家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他提出的"蓋婭假說"(Gaia hypothesis)同樣影響巨大。洛夫洛克分別在1979年和1988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推出兩部書:《蓋婭:地球生命的新觀照》與《蓋婭時代:我們地球生命的傳記》。其主旨是:一切生物賴以存活的這個地球,不僅是宇宙之間僅有的一個發生了生命的環境,而且她自身也是一個生物有機體,一個能夠自我適應和自我調節的體系,一個可以改變自身環境使之頑強存活下去的系統。這樣一種全新的自組織的地球生態觀,很容易讓人聯想古希臘神話時代的大地母神蓋婭,於是借助於洛夫洛克科學著作的廣泛影響,復活的"蓋婭"女神成為20世紀末期西方民間崇拜的一個新的核心偶像。

  在英格蘭西部的新時代運動的重要朝聖地格拉斯頓伯裡(Glastonbury),大小商店裡都可以看到這位大地母神的塑像。在各種有關神話與新宗教的出版物裡,蓋婭的形象也隨處可見。女性主義神話學家更是對這個新復活的女性偶像推崇備至。

  新時代人為什麼與環境主義相互認同?因為新時代人通過卡普拉和洛夫洛克等,從印度教和佛教那裡借來了整合的世界觀;他們意識到我們自己、物質世界、和超自然世界都是一個單一的實體。這就使許多新時代人對環境主義抱有強烈興趣。我們應該保護物質世界不受無節制的開發,不僅是為了我們自己未來的利益,因為按照"蓋婭假說",我們這個星球就是一個靈性的存在。正因為如此,許多新時代人是素食主義者和綠色運動的中堅,還有許多人畢生貢獻給環境保護事業。

  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的新時代出版物激增,在各大報刊上發出聲音,而且成為一項市場潛力巨大的新產業。影星Shirley Maclaine公開宣稱新時代已經到來。媒體上出現諸如"新時代精神"、"新時代健康"、"新時代政治"、"新時代詞典",甚至"新時代嬰兒起名書"一類說法,五花八門,不足為奇。國際互聯網上與之相關的內容更是浩如煙海。在這種氛圍中,有一部廣為流傳的預言式小說,承擔起新時代精神代言人角色,它就是 1994年在美國問世的《塞萊斯廷預言》(作者:詹姆斯·萊德菲爾德)。這部小說成功地結合了新的科學觀和古老的啟示預言傳統,並且採用了既能體現異國情調的探險故事的外在結構,在圖書市場上大受歡迎,持續暢銷不衰。該書在1997年有了中譯本,但是由於文化的隔膜,背景知識的缺乏,中國的讀者基本上只能像"外行看熱鬧"一般欣賞其懸念式的寫法。和英文版800萬冊的發行量相比,中文版的市場反應顯然是失敗的。

  萊德菲爾德在《塞萊斯廷預言》的前言部分對新時代運動做了回顧性的概觀,他寫到:

  半個世紀以來,一種新的意識進入人類社會,這是一種只能被視為超驗的、精神的新意識。如果你開始讀這本書,那也許你已經覺察到某種變化,內心已經感受到這一點。

  這種意識源於我們對生活發展方式的更高層次的感悟。我們注意到那些偶然事件,在特定的時刻發生,引出特定的個體,猛然間將人的生活引向一個新的重要的方向。也許,我們比以往任何時代任何人更能感知到這些神秘事件的深刻意義。

  我們知道,生活其實是一種精神性的展現,這是個體的展現,它充滿魅力。直到今天,任何科學、哲學或宗教都未能完全闡明這種精神性的展現。我們也知道,我們一旦明白正在發生的變化,一旦明白怎樣參與這一隱秘的進程,充分重視生活中的這些神秘現象,人類社會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進入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能夠吸收傳統的精華,從而創造一種人類有史以來孜孜以求的文化。13

  新時代文學的另一位代表卡斯塔內達則是這場西方文明人向原始文化學習的最好的一個現身說法的代表。他的系列小說第一部《唐望的教誨:亞基文化的知識系統》在美國問世後,迅速引起讀書界的巨大轟動。促使他又寫了第二本書《另一種真實》,以及第三本《前往伊斯特蘭的旅程》。這些書細緻地記錄了他放棄理性自大的架子,通過學習巫術思維重新獲得精神自由的歷程。下面就是他的開悟之語:

  人類的意識原本是無所限制的。在言語性的思考之外,還有更深沉、更直接的知覺方式。那是言語所無法掌握,無法描述的。文字出現後,描述漸漸取代了直觀的知覺。於是人類漸漸遠離直觀,而漸漸熟悉言語文字的間接,古老的精神智慧在文字的影響下漸漸變質,於是產生了宗教。

  宗教是人類試圖回歸本來面目的嚮往,也是古老直觀知覺苟延殘喘。原本對於完整意識的追求變為權力慾望的滿足。言語文字的思考萌生了理性,理性的力量終於在歐洲啟蒙時代以科技的形式開花結果,船堅炮利的強國開始掠奪縱橫世界,歐洲文化對於美洲新大陸的侵略是不折不扣的浩劫,原來殘存的古代智慧被視為異端,幾乎遭到趕盡殺絕的命運。在這種極端的壓力下,古代智慧殘存的知識分子以生命為代價,開始對他們的傳承進行徹底的檢討;結果他們脫胎換骨,放棄了宗教的形式,誕生出一種抽像而極有效率的修行之道,重新強調完整意識的追求及精神上的最高自由。14

  薩義德《東方學》提到歐洲人的東方學在19世紀的作用是為歐洲人恢復人性中已經失落的那一部分,但它在20世紀則變成了一種政治工具,一套歐洲可以用來闡釋自己以及為自己闡釋東方的符碼。15 現在,作為"原始人"的印第安人是不是繼承了"東方"在19世紀的職能,成為西方人恢復人性中失落部分的新的文化借鏡呢?卡斯塔內達的答案顯然是肯定的:作為受過西方式大學的理性教育的白人學者,他拜倒在"野蠻人"代表印第安巫師唐望的腳下。在他筆下,與古老的印第安秘傳智慧所達到的思想境界相比,西方的知識和理性、科學的價值竟然變得像無知和狂妄一樣可笑又可憐。也許迄今還沒有一位人類學家的文化認同象轉換得如此徹底。

  至於新時代對當代藝術的巨大影響,尤其是在流行音樂和繪畫方面的表現,限於篇幅,這裡就不細述了。有心的讀者只要留意一下英格瑪(Enigma)這支德國的樂隊,以及1996年的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宣傳片的主題曲Return To Innocence(《回到純真》),就可以略窺一斑。英格瑪樂隊通過西方流行音樂節奏表現出遙遠的非洲部落的原始宗教的回聲。它的製作人在過去的8年中一直在西班牙的伊維薩特島上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四、小結:"新時代"的社會功能

  有人這樣評價新時代的社會功能:新時代認識論的最大功績是解決了文化的多元主義問題。如果每一個人都相信同一個事物,用同一種眼光看世界,那麼一個社會就很容易信仰唯一的神;唯一的真理,世上唯一的存在方式。然而,當那個單一的文化碎裂成一系列相互矛盾的景觀,你可能就要面臨無窮無盡的爭論和衝突。一個可行的辦法是改變基本的知識觀,以便使我們成為相對主義者。我們承認不再有唯一的真理或唯一的通向神的方式,而是存在一整套的同樣有效的方式。相對主義還適應了一種對知識的全然民主的態度:我們可以把新時代的"新科學"和"新醫學"描繪為一種積極拋棄權威的第三舞台。曾幾何時,文化是由專家們來解說的。現在,我們享有了個人趣味的自由:"我也許不大懂藝術,但是我知道我喜歡什麼。"60年代後期轉到了自決性的行為選擇:"我也許不大懂倫理道德,但是我知道我喜歡幹什麼。"如今,我們看到在第三舞台上出現了對專家知識領域的同樣態度:"我也許不大懂神經系統,但是我知道我喜歡相信按摩和針灸。"16

  在英國謝非爾德大學常年開設"異教哲學"的霍恩(Richard Herne)教授,在《巫術、薩滿教與道教》中也強調,東方思想對於開啟人類生活的新紀元至關重要。中國的《易經》不能僅當成占卜之書,它也是完美的宇宙象徵系統的呈現。古代的法術師通過《易經》來把握宇宙的力量,完成人與超自然的溝通。今天我們可以通過易經的學習來引導深思冥想,學習接近宇宙的基本力量。17

  世紀之交,一部轟動文壇的超級暢銷書《哈里·波特》再度以魔幻想像的形式展現出新時代的文化多元主義功能:異教原型全面登場。我們終於明白,現代性的危機必定要由西方資本主義機體之外的文化元素來加以拯救——如果危機真能獲得拯救的話。

  參考書目:

  Psychosenthisis,Roberto Assagioli, Turnstone Books,1975.

  Dreaming with Open Eyes: Shamanism in 20 Century Art and Culture,Michael Tucker, Aquarian,1992.

  Religion,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Paul Heelas ed., Blackwell, 1998.

  Exploring New Religion, George D.Chryssides, Cassell, London & New York, 1999.

  Encyclopedia of the New Age, Gerry Maguire Thompson, Time Life Books, London, 1999.

  Healing Society:A Prescription for Global Enlightenmmmment, S. H. Lee, Walsch Books,2000.

  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Fiona Bowie, Oxford: Blackwell, 2000.

  The Encyclopedia of Magic & Witchcraft, Susan Greenwood ,Lorenz Books Ltd.,2001.

  《寂靜的知識:巫師與人類學家的對話》,卡斯塔尼達,中文本,魯宓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力量的傳奇:一個現代巫師的故事》,卡斯塔尼達,中文本,魯宓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前往伊斯特蘭的旅程》,卡斯塔尼達,中文本,魯宓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註釋:

  1 托戈尼克:《原始的激情》(Primitive Passions),阿爾弗雷德 諾夫出版公司,1997年,第177頁。

  2 榮格:《心理學與煉金術》(Psychology and Alchemy),轉引自莫拉卡寧《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江亦麗譯,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137頁。

  3 托戈尼克:《原始的激情》,第180頁。

  4 艾倫:《聖環:重審美洲印第安傳統中的女性性》(The Sacred Hoop: Recovering the Feminine in American Indian Traditions),波士頓,烽火出版公司,1992年,第2頁。

  5 Diamond, In Search of the Primitive: A Critique of Civilization,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Transaction Books,1974, p.xi.

  6 托夫勒:《力量的轉移:臨近21世紀時的知識、財富和暴力》,劉炳章等譯,新華出版社,1996年,第409-410頁。

  7 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譯,新華出版社,1999年,第372頁。

  8 Eric Cheyefitz,The Poetics of Imperi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p.4.

  9 Steve Bruce,The New Age and Secularisation ,Beyond New Age: Exploring Alternative Spirituality, ed., Steven Sutcliffe and Marion Bowma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0, p.227.

  10 Ellie Hedges and James A.Beckford, Holsm, Healing and the New Age, Beyond New Age: Exploring Alternative Spirituality, pp.169-187.

  11 Jhon A. Saliba, Christian Responses to the New Age Movement, London: Geoffrey Chapman,1999, p..27.

  12 F. Capra, The Turning Point: Science, Sociology ,and the Rising Culture,London:Flamingo,1983.

  13 詹姆斯·萊德菲爾德:《塞萊斯廷預言》,張建民 唐建清譯,崑崙出版社1997。

  14 參看卡斯塔尼達:《前往伊斯特蘭的旅程》,中譯本,魯宓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頁。

  15 薩義德:《東方學》,王宇根譯,三聯書店,1999年,第324頁。

  16 Paul Heelas,Expressive Spirituality and Humanistic Expressivism: Sources of Significance Beyond Church and Chapel , Beyond New Age: Exploring Alternative Spirituality, ed., Steven Sutcliffe and Marion Bowma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237-242.

  17 Richard Herne, Magick, Shamanism & Taoism: The I Ching in Ritual and Meditation, Llowellyn Publications,St.Paul,2001.

TOP

好文!...
一直身在此山中.不曾識廬山如此面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