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回復 137# sanmartin

這證明油價是被精英完全操控著﹐不是供需關係﹐不是需求關係﹐不是成本關係﹐價錢完全由他們開﹐聯手說多少就得給多少。過去從低價到高價﹐請各類專家學者對民眾洗腦﹐說是成本高啦﹐開支大啦﹐根本沒賺多少 等.... 結果根本沒有什麼成本關係﹐要賺多少就開多少﹐到現在的打壓俄國低價 ....

還記得當年什麼反托拉斯法﹐反壟斷法﹐道貌岸然﹐好像是世界之表率﹐結果法都是用被統治者﹐對統治者不適用 ﹗
從911後﹐我開始有疑問。引用本人文章﹐請注明出自本網站。
We will not go quietly into the night! We will not vanish without a fight!
We're going to live on! We're going to survive!

TOP

本帖最後由 lbboy 於 2015-1-31 12:30 編輯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c3NDkwODc2.html?x
油價,油頁岩,石油美元,地緣政治,北約,俄羅斯,烏克蘭,馬航,沙特,敘利亞,美國 相關問題的分析。
這幾集將國際上這幾年的大事做了完整的邏輯分析
值得一看。

19.普京扼住全球能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cyNTUzOTQw.html?x
20.美國勾結沙特絞殺俄羅斯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c3NDkwODc2.html?x
21期 敘利亞戰爭,2015危機之首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gyMDQwNDQ4.html?x
真相並不存在

TOP

油價,油頁岩,石油美元,地緣政治,北約,俄羅斯,烏克蘭,馬航,沙特,敘利亞,美國 相關問題的分析。
...
lbboy 發表於 2015-1-31 12:28


good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本帖最後由 lbboy 於 2015-2-13 09:18 編輯

2010年09月27日

美刊預測世界新秩序 全球將被分成19大中心聯盟
http://tw.aboluowang.com/2012/1230/275885.html#sthash.eiaTzKhs.dpbs

日前美國《新聞周刊》別出心裁,以“世界新秩序”(The New World Order)為題,發表了一張新的“世界地圖”,這張地圖不以各國主權下的領土為界,而是按照人種、民族、宗教來劃分。這樣一來,世界上只剩下了19個“國家”。

首先是新漢莎”(New Hansa),包括丹麥、芬蘭、德國、荷蘭和瑞典。新漢莎中的這些國家有共同的日耳曼文化淵源,擁有令人稱羨的福利制度,居民儲蓄率較高(25%以上),出口高附加值的產品,而且就業、教育和技術創新水準都在世界前列。

第二個“國家”叫“邊界地區”(the Border Areas),包括比利時、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冰島、愛爾蘭、立陶宛、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英國。這些國家在正在形成的世界新秩序下正在找尋屬於自己的位置,地位不穩,文化上也相當混沌(如羅馬尼亞、比利時),歷史上常常被強大的鄰國欺侮,未來也需要在他人的勢力範圍內尋求自主。

第三個“國家”叫“橄欖共和國”(Olive Republics),包括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希臘、義大利、馬其頓、黑山、葡萄牙、斯洛維尼亞、西班牙。這些國家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但在各項經濟指標上整體落後於北歐各國,貧困人口多一倍,就業率低10-20%,而且出生率奇低,尤其是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政府還有巨額赤字。

第四個“國家”叫“城市國家”(City-States),包括倫敦(二流國家中的一流城市)、巴黎(法國GDP的25%)、新加坡(現代城市化的成功典範)、特拉維夫(以色列高科技出口基地)。

第五個“國家”叫“北美同盟”(North American Alliance),包括加拿大、美國,經濟、人口構成、文化把這兩個國家連在一起,是世界最大的高科技經濟體,最大的農業生產基地,人均淡水量比亞洲、歐洲多三倍。別以為這塊地方會走向衰落,至少現在還沒有。

第六個“國家”叫“自由主義者”(Liberalistas),包括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墨西哥、秘魯。儘管人均收入較低,貧困人口較高,這些國家是拉美國家民主和資本主義的旗手,絕不可能和美國鬧翻。但是在經濟上這些國家的未來依然有不確定性:走國家資本主義還是經濟自由主義?

第七個“國家”是“玻利瓦爾共和國”(Bolivarian Republics),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古巴、厄瓜多、尼加拉瓜、委內瑞拉。這些國家以委內瑞拉的查韋斯為典型代表,走庇隆主義,有獨裁的傾向。雖然貧窮,但是這些國家擁有豐富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是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國家拉攏的對象。

第八個“國家”是“單蹦國”(Stand-Alones),他們是巴西(處於“自由主義者”和“玻利瓦爾共和國”之間,屬於二流強權)、法國(反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先鋒,實力遜於漢莎國)、大印度(人均收入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貧民窟,是最大世界上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國家之一)、日本(以其雄厚的資金和技術資源,日本仍然是世界強權,儘管其技術優勢正在被韓國、中國、印度和美國蠶食)、韓國(韓國已經成為技術強國,成功地從全球經濟衰退中脫身)、瑞士(繁榮、優良的商業環境)。

第九個“國家”是俄羅斯帝國,包括亞美尼亞、白俄羅斯、俄羅斯聯邦、烏克蘭。俄羅斯帝國建築在斯拉夫特性之上,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某些特殊的科學技術特長外加強大的軍事力量。

第十個“國家”是“狂野東部”(The Wild East),包括阿富汗、亞塞拜然、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這個地區將持續成為各方勢力角力的中心,包括中國、印度、土耳其、俄國、北美。

第十一個“國家”是“伊朗斯坦”(Iranistan),包括巴林、加沙地帶、伊朗、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伊朗石油資源豐富,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是上升中的強權,但是意識形態不僅與美國對抗,而且與大阿拉伯地區矛盾。這一地區經濟管治水準不彰,依賴消費品、高科技設備甚至石油產品的進口。

第十二個“國家”是“大阿拉伯”(Greater Arabia),包括埃及、約旦、科威特、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葉門。這一地區的石油資源奠定了其政治和金融的地位,儘管人均收入差別甚巨,但是共同的宗教和人種讓這些國家緊密聯繫起來,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關係不融洽。

第十三個“國家”是“新奧斯曼”(The New Ottomans),包括土耳其、土庫曼、烏茲別克。土耳其不再唯歐洲馬首是瞻,將其外交和經濟的中心轉向過去奧斯曼帝國的兄弟,並發展和中國、俄羅斯的貿易。

第十四個“國家”是“南非帝國”(South African Empire),包括波札那、賴索托、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辛巴威。南非是非洲首富,有肥沃的土地,豐富的資源,非洲大陸最發達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基地,與賴索托、波札那以及納米比亞有密切的文化聯繫。

第十五個“國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包括安哥拉、喀麥隆、中非、剛果(金)、衣索比亞、迦納、肯亞、賴比瑞亞、馬拉維、馬里、莫三比克、奈及利亞、塞內加爾、獅子山、蘇丹、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尚比亞。這些國家有穆斯林,也有基督教,有的說法語,有的說英語,缺乏共同的文化背景。但其自然資源成為有錢的國家(如中國)覬覦的對象。

第十六個國家是“馬格里布帶”(Maghrebian Belt),包括阿爾及利亞、利比亞、茅利塔尼亞、摩洛哥、突尼西亞。這些國家中有像利比亞和突尼西亞這樣的小康國家,但是依然存在相當嚴重的貧困問題。

第十七個國家叫“中央王國”(Middle Kingdom),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中國也許不會如IMF所預測的那樣在10年左右超越美國的GDP,但是毫無疑問是個新興的超級大國。其歷史優越感和種族的認同依然強烈,漢民族佔90%的總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文化種族集合。未來30年面臨的問題是,在高度集權的體制下,貧富差別加劇,環境持續惡化,人口迅速老化。

第十八個“國家”是“橡膠帶”(The Rubber Belt),包括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這些國家的礦產、水利、橡膠以及農產資源豐富,雖然政治不大穩定,但是正在工業化進程,有望成為下一個經濟高增長的地區。

第十九個“國家”是“幸運之國”(Lucky Countries),即澳大利亞、紐西蘭。國民收入與北美相當,與英國、北美有共同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但其地理位置和資源讓中國以及印度成為最大貿易夥伴。

 
真相並不存在

TOP

本帖最後由 lbboy 於 2015-2-13 09:19 編輯

延續上面文章
美國《世界新秩序》解讀
http://www.wyzxwk.com/Article/guoji/2013/01/299752.html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 2012年12月2日發表國情咨文時對公眾說:“我希望大家都能清楚認識到,未來數年對俄羅斯將是決定性的,可能不僅是我們、也是世界的轉折點,世界處於徹底變革的時代,甚至可能是大動盪的時代。全球發展越來越不均衡,經濟、地緣政治和種族新衝突的土壤已經醞釀成熟,對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這不僅是對金屬、石油、天然氣的爭奪,還有對人力和智力資源的競爭。被淘汰出局的國家,將不可避免地失去獨立性。誰能衝在前面,這不僅取決於一個國家的經濟力量,而首先取決於一個民族的意志和內部能量、前進和變革的能力。在21世紀全球經濟、文明和軍事力量格局重新配置的背景下,俄羅斯應當成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主權國家。”普京警告“外國勢力不要插手俄羅斯政治,不要對俄羅斯民主指手畫腳。”普京稱,任何俄羅斯政治家都不應該接受境外資金,外部勢力對俄羅斯的任何直接或間接干涉都是不能接受的。對於民主,普京表示:“對俄羅斯而言,只能走民主道路。我們贊同世界各國接受的普世民主原則,但俄羅斯民主是俄人民的權利。民主內涵也包括遵守和尊重現行法律、法規和規定。”“政治體制改革是必須的,但不能支付過於高昂的政治代價。為了滿足改革的渴望而是國家本身遭到破壞是不被允許的。我們國家的歷史,俄羅斯的整個歷史都在如此大聲疾呼。”普京還承諾將對政府官員、國有公司高管、及其家屬的收入、開支進行監督,還呼籲議會支持限制官員和政治家在國外擁有資產、銀行賬號和有價證券,公務員在國外購置不動產應當申報。官員則應當解釋購買不動產的資金來源。普京稱,該要求適用於所有國家領導人,包括總統和總理、總統辦公廳成員以及他們的親屬。對於人口問題,普京稱人口減少是“俄羅斯面對的最大威脅”,“一家三個孩子應當成為俄羅斯的標準”,2010年起人口實現穩定增長、達到穩定是俄羅斯近12年來取得的主要成績。諸如此類,我們的媒體都有所報導,對其中的一些反腐措施,還津津樂道。但是對普京如此重大的系列措施的地緣政治背景,卻未見有深度的分析。可以說“未來數年”不僅對俄羅斯,包括對中國,對世界各國,都將是決定性的。最大的決定性,是哈姆雷特的選擇題:生存還是死亡?我們已經處在“世界的轉折點,世界處於徹底變革的時代,甚至可能是大動盪的時代。”這話說的很真實,很深刻,也很勇敢。這是俄羅斯對美國發起全球“文明衝突”(種族對決的別名)的認識和應對,是在進行某種全民教育和動員。無論人們願不願意承認,中國實現“兩步走”戰略也處在這樣的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12月29日作為歲尾的一期《美國新聞》週刊(引自,原文沒有作者和譯者名字),以“世界新秩序”(The New World Order)為題發表了一篇吸引眼球的文章,將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訴諸當前全球地緣政治形勢的描述和預測。亨廷頓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政治正在按照文明的界限進行重組,未來的戰爭將沿著地緣文明的“斷層線”進行。而該文超越了現存各國的領土和主權,將全球按照人種、地緣文明、民族、宗教劃分為19個“國家”。這篇文章雖短,卻很重要,透露出美國最新的地緣政治觀點和動向。建議中央有關方面加以重視研究。這裡筆者試加以必要的解讀,並做一些簡要的分析和評論。

新聞週刊》這篇短文表面上似乎沒有正面提出什麼觀點,但是文章的分類方法和闡述,完全是亨廷頓式的,且通篇主要以地緣政治暗示的方式,表達出美國的若干主流觀點,許多觀點是種族主義的,帝國主義的。這些觀點,至少包括:
  (1)全球將按照文明衝突的方向繼續沿所謂文明“斷層線”進行地緣政治整合,換言之就是種族對決。文章將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大體上按照地緣文化簡化為19個“國家”,地緣政治含義明確:未來的國家只會更少。其潛台詞和實質,是種族清洗或稱種族滅絶,就是文章題目所說的《世界新秩序》。這是美國新教文化和帝國主義的本性決定的,無法改變。可以明確地說,實現盎格魯-撒克遜的全球5億人的目標,即消滅地球90%以上的人口,這個極其瘋狂的反人類計劃無法實現,但是人類已經因此被拖入全球地緣政治災難,為此已經付出並將繼續付出怎樣的代價,已經不言而喻。誰也不願坐以待斃。因此,繼俄羅斯之後,許多國家都在猛醒,這是民族主義浪潮在東西方湧起的根本原因。
  (2)在未來的“文明衝突”中,盎格魯-撒克遜聯盟(北美同盟)將勝出,因為它“是世界最大的高科技經濟體,最大的農業生產基地,人均淡水量比亞洲、歐洲多三倍。”“別以為這塊地方會走向衰落”,美國仍將致力於《世界新秩序》。這是美國的一廂情願。
  (3)中國將實現祖國統一為“中央王國”,即“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文化種族集合”,也是美國最大的地緣政治對手(敵人)。但是內部問題嚴重,特別是如果發生戰爭或內亂,其前景似乎不定。對中國怎麼辦,這裡已經無須說,“剷除中國”的《盎格魯-撒克遜計劃》已經說的很清楚。黨的十八大表明,中國已經完全覺醒,且更加自信,已經聲明:中國人不惹事,也不怕事。
  (4)歐洲將會陷入地緣政治分裂和重組,日耳曼人具有優勢,將整合西北歐;法國作為“反對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先鋒”,其地緣政治地位將會下降為“單蹦國家”;俄羅斯具有綜合優勢,將重新整合前蘇聯加盟國,成為帝國;而中歐、東歐國家,被稱為“邊緣地區”和“橄欖國家”,含義很清楚,“這些國家在正在形成的世界新秩序下正在找尋屬於自己的位置,地位不穩,文化上也相當混沌(如羅馬尼亞、比利時),歷史上常常被強大的鄰國欺侮,未來也需要在他人的勢力範圍內尋求自主。”換言之,這些中小國家力量弱,問題多,地緣文化“混沌”,面臨地緣政治危機,未來存在被“新漢莎”或俄羅斯帝國整合的可能,特別是一旦發生戰爭。無論歐盟內部或外部,都可能會突破國界,發生地緣政治整合。有趣的是,該文將英國也列入“邊緣國家”,似有深意。應當說,隨着美國持續衰落,歐洲的秩序將發生深刻變化,中小國家的地緣政治風險迅速放大,這在全球都具有必然性,歐洲也不例外。
  (5)將倫敦、巴黎、新加坡和特拉維夫單獨列為“城市國家”,很特別,似有深意。是否在暗示其如果不跟着美國走,在地緣政治上將很不安全?英國在20世紀淪為二流國家,但是這個島國在21世紀的全球地緣政治大洗牌中命運將會如何?
  (6)拉美可能分裂為幾種地緣政治趨勢:“自由主義”國家仍然是美國某種“後院”:由於政治上堅持西方民主,就“絶不可能與美國鬧翻”;走“玻利瓦爾”道路的國家,將繼續與中俄走近;而巴西則處於兩者之間。這個分析,等於承認拉美作為美國的後院,總體上已經崩潰。
  (7)將巴西、法國、印度、日本、韓國、瑞士幾個相互屬於完全不同地緣文明的國家堆在一起,列為“單蹦國”,其實各有其含義。“大印度”是什麼含義,是鼓勵其擴張,整合誰?針對誰?對法國似有敲打的含義:法國繼續反對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將陷入地緣政治孤立,就是增加自身風險。日本和韓國不是美國的盟國嗎,怎麼又“單蹦”了呢?可是,一旦失去美國庇護,豈不就立馬“單蹦”了嗎?“單蹦”然後又如何呢?這是一種地緣政治提醒嗎?
  (8)“地緣政治方向未定的東部”,這些多是中國的西部接壤國家和鄰國。美國將參與並鼓勵印度和土耳其參與這裡的地緣政治角逐,美國明顯在鼓勵印度向巴基斯坦用力。很明顯,隨着目前中東形勢的演變,中國來自西邊的地緣政治風險在迅速放大
  (9)“伊朗斯坦”的提法,認為伊朗作為“上升中的強權”,有整合中東石油資源的地緣政治潛力,又是美國的對手,美國無疑將繼續利用伊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地緣政治矛盾,對其進行遏制。
  (10)“大阿拉伯國家”,這裡石油和金融資源極其豐富,有共同的宗教和人種,但是內部階級矛盾、社會矛盾極為尖鋭,“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關係不融洽”,故地緣政治趨勢並不明朗。
  (11)將土耳其突出起來單列,命名為“新奧斯曼”,表明鼓勵土耳其掉頭向東(不一定非要加入歐盟),恢復其舊日帝國的光榮與夢想,土耳其向東使勁似乎符合美國的利益。
  (12)將非洲分成三個“國家”,一是“南非帝國”;二是北非“馬格里布帶”;三是“撒哈拉以南國家”,這裡原是西方的老殖民地,地緣政治環境極其複雜,又過於貧困,戰後長期被西方國家遺忘,看到中國的貿易投資進入這個地區,受到歡迎,有人非常嫉妒,不免語透酸氣。美軍非洲司令部,正向那裡派出多股軍隊。
  (13)“橡膠帶”指東盟國家,這裡由於近年來美國的高調介入,地緣政治環境不夠穩定,東盟本身的基礎在動搖。
  (14)“幸運之國”的“幸運”似指其東西逢源,文化上屬於盎格魯-撒克遜,地理上又靠近中國東亞。美國似乎認為,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是美國“天然的”地緣政治盟友,也是美國的幸運。其實未必盡然,一切取決於地緣政治形勢的演變。
  另外,按照前述美國“‘減少‘世界人口計劃”,以上19個“國家”絶大部分(至少有第6(拉美)、7(拉美)、8的(巴西)、9(俄羅斯)、10(中亞)、11、(伊朗斯坦)、12(大阿拉伯);13.新奧斯曼;14(南非);15、撒哈拉以南沙漠;16(馬格里布,北非);17(中國);18.“橡膠帶”國家)在美國的“人口計劃”範圍之內。這個胃口太大。儘管在許多國家,計劃實施進程已經三四十年,應當已經取得相當的效果,但是距離它的目標,還相當遙遠。最大的障礙,是美國的種族清洗和反人類計劃已經遭遇日益迅猛的全球政治覺醒,這將是最大的,最終將是不可踰越的地緣政治障礙,是美國的滑鐵盧。
  (2013年元月4日)
真相並不存在

TOP

本帖最後由 lbboy 於 2015-2-13 13:55 編輯

rd_or_3153b38654afeab129f8d6bc2c2ffd11.jpg
2015-2-13 13:54

何新 对美国新闻周刊“世界新秩序”图文的点评
2013-01-14

這個圖極有意思,表明了美國精英智囊機構對現今世界基本形態的分析。

  中國儘管左右精英公知眾多,但是由於認知結構問題,集體愚蠢無知——不僅畫不出這樣一張圖,也不會看懂這個圖的奧妙涵義。

  1)這是美國總結的當今世界的板塊結構圖,概括了當今總體的世界形勢:世界很不和諧,存在深刻的差異和矛盾。

  對形勢的判斷,是制定國家外交戰略和方針的基礎。

  這個圖表明,70年代中國的三個世界論已經徹底過時了。

  2)近10年來,中國似乎是一個沒有外交戰略的國家。不瞭解世界形勢,不瞭解世界的真正發展趨勢,也不知道中國的國家安全和利益所在。只會念一本“和平發展”經文,外交方針亂七八糟。口頭上反美反霸權,骨子裡卻崇美親美愛美怕美媚美,自相矛盾,一塌糊塗。

  3)中國目前國際關係已搞得亂七八糟。遍顧周邊和世界,中國沒有一個朋友,幾乎到處都是中國的潛在敵人或者對手。古諺云:“人而無與,不如其死。”

  甚至連緬甸這樣的小國都今天一個砲彈明天一架飛機掠空涮着中國玩。韓國這種60——70年代不入流的癟三國家,在被中國用肥水養肥以後,現在已毫不掩飾對中國的蔑視隨時準備染指中國內務甚至侵吞邊疆。

  4)什麼世界GDP(果丹皮)第二超強——純屬自欺欺人之談。中國未來局面之危險,一點不遜於晚清及清末。
真相並不存在

TOP

本帖最後由 lbboy 於 2015-2-16 09:49 編輯

http://www.cheerinus.com/news/bencandy.php?fid=31&id=5084

基辛格新書談中美:大家都認為自己是例外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新書《世界秩序》(World Order)在2014年9月9日發行出售,這是他的第21本著作。顧名思義,《世界秩序》是一本觀察和思考世界秩序面臨的挑戰和未來走向的書。在書中,基辛格總結了過去,思考當下的國際政治,也對中美關係進行了分析。

  歷史經驗:西方秩序不具有普遍性

  中世紀歐洲神權政治體系解體後,開始組成主權國家為單位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成為近代意義上國際體系的開端。400年來國際秩序變遷留下的主要遺產和歷史經驗是什麼?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列舉了歐洲、伊斯蘭、伊朗、俄羅斯、印度、中國以及美國等各種國際秩序觀的歷史演進。他認為,在世界歷史的大部分時期中,各種文明都曾有過自己的國際秩序定義,把自身視為世界的中心,將自己的原則視為世界的普遍價值。如果不承認這些差異和多樣性,不承認西方秩序並不具有普遍性,將不可避免地造成災難性後果。

  基辛格認為,世界秩序不是大一統的實體,而是受到文化和歷史影響的產物。各國內部變化和宗教文化影響往往更深刻地改變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基辛格認為西方國家應當學會尊重非西方國家的文化傳統,這是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關鍵。

  這裡涉及秩序和自由的關係。基辛格對此有獨到的看法。他曾經說過:“如果一種選擇是正義和無序,另一種選擇是秩序和非正義,我始終都會選擇後者。”而從“阿拉伯之春”到“伊斯蘭國”崛起的災難性後果來看,基辛格關於在秩序和價值觀之間維持平衡的國際秩序觀,是一種明智的判斷。

  現實挑戰:美國主導世界秩序衰落

  基辛格分析了美國主導世界秩序在觀念和能力上面臨的雙重挑戰。在觀念上,基辛格坦率承認,當代世界,美國的國際秩序觀已難以得到大部分國家的擁護,其歐洲盟國也經常與美國發生歧見。

  在能力上,基辛格認為,冷戰的勝利具有模糊性和侷限性,雖然兩極格局結束,蘇聯解體,但美國並沒實現其戰略目標。美國領導世界的能力和道義越來越受到質疑。倉促應對危機、過分冒險投入和不計後果撤出、匆匆打發了事、惡性循環,每況愈下。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地緣力量失衡,釀成更多軍事衝突,世界將更加失序。

  那麼,出路何在呢?基辛格認為,美國必須擺脫戰略僵化,展開新一輪的戰略調整。其要點包括:確定其優先目標,回答新的問題,尋找新的動力;重新評估美國式世界秩序的適應性,更新軍事實力,重建國家優勢;把道義制高點與戰略要素結合,研究其他深層次的戰略因素,特別是充分研究對手的戰略目標和資源配置;重塑新的世界秩序,在不放棄美國價值觀基本內涵的前提下,使美國的世界秩序觀較少利己性和威脅性,繼續保持美國主導世界秩序的權力和合法性。

  塑造未來:中美成世界秩序核心問題

  在《世界秩序》中,基辛格進一步就中美兩國的國際秩序觀,進行了戰略分析。基辛格認為,中國的國際秩序觀距離西方的價值觀最遠但歷史上中國的秩序觀並不挑戰西方的價值觀。中國的價值觀是非進攻性的,即使萬里長城也是防禦性的。中國人追求的是文化主導的心理優勢。中國文化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都是逐步將它們“華夏化”。中國並不輸出制度,而是吸引別國前來學習其制度。中國本身就是某種世界秩序,或者是更大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

  基辛格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不斷融入而不是挑戰現有國際秩序。中國新一代領導人都受過現代高等教育,他們受到中華文明、革命傳統和西方文化的三重影響,他們在國際秩序觀上與世界各國的共同點在不斷增加,而不是減少。

  基辛格在書中詳細列舉了中美雙方的異同。例如,中國作為一個主要大國,在21世紀體系中將發揮史無前例的作用,但在這方面缺乏經驗。美國在如何與這樣一個大國保持長久關係方面,也缺乏經驗。中美兩國文化與政治背景有重大差別。美國的政治哲學是實用主義,中國則是從理念出發。美國從未有過強大鄰國的威脅,而中國在其邊界以外始終存在強敵。美國人習慣於對可運作項目制定具體議程以解決問題,中國人則習慣於提出總原則和引導問題進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共產主義理想和傳統中國文化價值的結合,而美國人對這二者都很陌生。歷史上相互隔離的中國與美國,只是到最近若干年才進入一個共同的國際體系。中國認為自己是例外的,在很大程度上在這個體系中受到遏制。美國也認為自己是例外的,但在這個體系中傳播其價值觀。中美兩個大國現在都在進行根本的國內調整,不論二者成為敵手,還是成為新型夥伴,都會對21世紀世界秩序起到重要的塑造作用。


  中美兩國如何避免戰略誤判和戰略衝突,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基辛格特別關注。有人把21世紀初的中國比作20世紀初的德國,懷疑美國與中國難以避免歷史悲劇重演。基辛格認為,避免這種歷史慣性,必須排除一系列巨大障礙。而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是唯一出路。基辛格提醒,純軍事方式的東亞平衡很可能導致比一戰前更為強硬的盟國集團對抗。軍事因素不應被當做唯一的、甚至是主要的平衡定義者。


  基辛格認為,“新型大國關係”是大國均勢與夥伴關係的結合,夥伴關係理念應成為亞洲均勢的核心要素,並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他更具體的設想是,能否保持和平取決於各自在實現目標的剋製程度,並有能力將競爭限定在政治外交領域。
真相並不存在

TOP

中時電子報中時部落格王孟源的部落格本格總瀏覽人次-139,021引用-0迴響-18文章-91
2015-02-11 10:05
【金融】【戰略】希臘與歐元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22793
希臘在2001年加入歐元區時,歐元已經在銀行界通行了两年。原本大家都覺得希臘的財政太過糟糕,所以没有讓它成為歐元區的創始會員;但是希臘政府看到其他南歐國家在加入歐元區之後,發行公債的利率成倍降低,覺得有利可圖,所以雇了高盛來為它作假帳,隨後就憑著假造的帳本而獲得進入歐元區的資格。其後當然是在舉債和作帳两方面都變本加厲,到20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全球銀根緊縮,希臘以債養債的老鼠會式財政終於撑不下去了,到2010年眼看著就要倒帳,結果在美國和德國的授意之下,歐盟+歐元中央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的Troika(這是俄文,即三巨頭委員會)投入了1000多億歐元來買下其實已經一文不值的希臘公債,使希臘暫時得以留在歐元區。

歐元的國際地位還不及美元,一直到最近這幾個月才在美國首肯下開始大印鈔票。2010年的第一輪和2012年的第二輪救援,都需要個别歐元區國家的認購捐助,其中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就是德國。德國藉此而得以逐步掌控歐盟和歐元(參見前文《美國的歐洲代理人板塊重整》),並對希臘和其他受援國的財政强加整頓。這對習慣寅支卯糧的受援國經濟打撃極深,尤其是青年人的失業率高漲到25-55%不等,幾年下來失業率仍居高不下,社會和政治上的反彈自然難免。

雖然在希臘之後,財政危機傳染到歐元區幾個較弱的經濟體(總稱歐猪五國),但是希臘不但是始作俑者,也是問題最大最深的國家。從2010年起,就有人建議把它踢出歐元區,然後再拯救其餘比較“無辜”的國家(這叫做Grexit,即Greece Exit的縮寫)。當時德國首相默克爾(Angela Merkel)卻有两個因素掣肘而不得不打開銭包:1)在此前八年,買下大筆希臘公債的,主要是歐元區的銀行,尤其是德國的中小銀行(我還在美國金融界時,就常聽到高盛和其他美國銀行的高管譏笑德國人天真,美國的債信評價公司說什麼債劵是AAA的,德國人就乖乖買下;當然美國銀行界早已收買了那些債信評價公司,所以在2008年房產次貸危機中,高盛反而賺了,就是因為它的房貸衍生產品都已經貼上AAA的標簽,轉手賣給像德國的中小銀行這様的天真顧客);如果希臘倒了,這些銀行也會跟著倒,到時德國政府反而要花幾倍的銭消災。2)如果希臘倒了,做空歐猪金融的對衝基金在大賺一筆之後,必然會繼續攻撃下一隻歐猪,拯救他們的代價也會如滾雪球一様地增高。

2015年一月25日,對高失業率再也受不了的希臘選民投票選出了以Syriza(Συνασπισμός Ριζοσπαστικής Αριστεράς, Synaspismos Rizospastikis Aristeras,極左聯盟)為首的新政府。Syriza的主要政見就是要停止財政緊縮,重新開始發放福利。但是Troika當初援助希臘的條件就是要它緊縮財政以節省税收來償還公債,所以Syriza一上任,雙方立刻開始角力,而且時間緊迫,到這個月底就會見分曉;這是因為在二月底前,Troika的下一筆救援資金就必須到位,否則希臘國庫空虚,眼看著得要賴帳了。Troika幕後的真正老板是默克爾(IMF是美國人的,但是默克爾控制了歐盟和歐元中央銀行,两票對一票,美國人也拿她没辦法),而她的考慮卻已和五年前大不相同了:1)在過去五年裡,希臘公債已經大半由Troika接手,不再有對歐洲銀行界造成連鎻反應的威脅。2)在上次危機後,歐盟成立了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y),足以嚇阻對衝基金。3)其他的歐猪也都蠢蠢欲動(請注意,蠢蠢欲動的是他們的極左或極右的在野政黨,不是執政黨;如果這些執政黨不想步希臘前政府的後塵,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Syriza失敗,所以Syriza想要聯合五猪對德國攤牌,注定是對猪彈琴),如果默克爾對希臘讓步,它們也會跟進,那麼不但德國的財政必須真的為那許多國家還不出來的公債買單,而且德國在過去五年好不容易整合出來的新歐洲霸權也會付諸流水。綜合以上的考慮,德國要對希臘做根本性讓步的可能極低,所以除非Syriza懸崖勒馬,Grexit就成了唯一的選項。

那麼在國際戰略政略層面,這新一輪的希臘危機有什麼意義呢?禍起蕭墙之内,最大的輸家當然是德國和它控制下的歐盟,問題只在於最後停在哪個止損點。對美國來說,强勢的德國有礙美國對歐洲的間接操弄,而Grexit卻又使希臘成為中俄可以收養的孤兒,所以最理想的發展是德國對希臘讓步,歐洲保持完整但持續衰弱;這也是歐巴馬政府這幾天力挺Syriza的原因,但是我已經在前面解釋過為什麼默克爾不會讓步。美國和德國都吃虧的後果,自然有另外的赢家,那就是中俄的抗美聯盟。歐盟在新希臘危機之後,必然更加無心無力去管烏克蘭的閒事,俄國會獲得較大的喘息空間;但是真正穩操勝卷的,是中共。Syriza一上台,就暫停出售國有財產,包括中方有意買下的比雷埃夫斯港,似乎中國吃虧了。但是如果Syriza對德國妥協,那麼不但這個港口會重上櫃檯,所有的歐猪也必須更積極地變賣國有財產,而最高興的買家必然是中國。如果Syriza拒絶妥協,那麼在被Grexit之後,對資金的需求只能更為飢渴,最後仍然是必須投入中共的門下,而且不只是經濟上會有依賴,在政治和軍事上也會開始離歐入亜,脱離北約只是時間問題(唯一留在北約的理由,將只是為了避免北約偏袒土耳其,所以中俄要對北約挖墙脚,必須同時挖掉土、希两國)。

對中共來說,希臘的戰略價值在於它是中國在歐洲的理想橋頭堡,海運線從中國到歐洲後的第一個適合卸貨的港口就在希臘。這也是為什麼李克强在2014年十二月訪問Serbia時,倡議延伸當地的鐵路,以建立所謂的中歐海陸快線的原因。這條中歐海陸快線是中共“一帶一路”大戰略中,在歐洲海路的主環節,而希臘就是中歐海陸快線的門户。希臘離開歐元區,對中共的長期戰略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如果是美國人面臨這種情形,他們會先對Syriza承諾無限的援助,等希臘被踢出歐元區後,再重新談判;不知中共會不會也玩這把戲?

中歐海陸快線。沿途其他國家都已點頭了,就等希臘上車。

【後註】今天(2015年二月20日),歐盟與希臘達成協議,將即將到期的貸款展延四個月到六月底,以便雙方有時間繼續談判。在過去的三週裡,希臘新政府已經被迫做了持續的讓步;德國顯然是覺得再給四個月,Syriza最終可能會完全投降(當然表面上會給他一點面子),使歐元區得以保持完整。尤其是今年七月有更大筆的貸款到期,如果Syriza不讓步,基本上除了Grexit之外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例如來自中共的貸款;這原本就是不可能的,不過Syriza在十天前還公開作了白日夢)。
真相並不存在

TOP

中時部落格
王孟源的部落格

2015-03-11 23:40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24218

【美國】【戰略】與伊朗的核子談判


伊朗的人口主要為波斯族,是古波斯文明的後裔,和本為游牧蠻族的阿拉伯人素來不睦,但與猶太人卻沒有歷史仇恨。伊斯蘭教在7世紀被發明,本意是用來統一早先一盤散沙的阿拉伯諸部落,但是一旦統一完成之後,游牧民族在中世紀冷兵器時代有著先天上騎射的優勢,使得伊斯蘭得以繼續大幅擴張:向西佔領整個北非,進入西班牙;向東則橫掃中亞,並進入印度。在此期間,波斯人也喪失了他們自己的宗教(包括金鏞讀者所熟知的明教)而被伊斯蘭化。不過他們信的是在First Fitna(第一次伊斯蘭內戰)中失利的Shia(什葉派),阿拉伯人則主要信奉Sunni(遜尼派);其後彼此的內鬥有時還烈於抵禦外辱的抗爭,遜尼派的態度尤其如此。

二戰後英法兩國被美國逼迫放棄中東的殖民地時,為了增強石油公司和當地新政權的談判籌碼,特意將國界做不合理的劃分,有豐富油藏的省分被劃為獨立的小國,例如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並且在幾個主要國家扶持少數族裔成為主政派,包括黎巴嫩、伊拉克、敘利亞和以色列(猶太人本是少數,後來大批移民湧入,情形才改觀),從而種下了此後七十年兵災連綿的禍根。到了1950年代,韓戰爆發,冷戰進入高峰,新近擴編的CIA開始一展身手。當時伊朗採行虛位元首制,總理Mosaddegh遵循社會主義,對外將石油資產國有化,觸怒了跨國石油公司;對內則壓制既得利益者,以提升貧民的生活水準,結果貴族和地主欲除之而後快。於是在1953年,伊朗成為CIA試刀的對象,當年八月的政變推翻了民主政府,重建了絕對君主專制政權。這是美國成為世界霸主後,對外70多場侵略和顛覆的第一樁,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伊朗國王重新掌權之後,全面倒向宗主美國,成為美國在中東的最重要棋子。但是他的內政嚴重腐化,不得民心,於是只能靠特務機關來維持穩定,結果是人民積怒越來越深。1979年,革命爆發,雖然伊朗早已開始世俗化,但是在當時反政府的社會勢力中,仍以伊斯蘭教的組織最為嚴密、力量最強,結果政權就落到激進的基本教義派手中。新的伊斯蘭政府對內鎮壓世俗派,對外則以反美反以色列作為凝聚向心力的手段,於是伊朗在一夕之間從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變成不共戴天之仇。此後36年的中東歷史主軸之一就是美國與伊朗的對立。首先在1980年,Saddam Hussein在美國暗中支持下,發動了兩伊戰爭,經過八年的血戰卻無功而返,反而鞏固了伊朗的伊斯蘭政權。但是Hussein對外擴張的胃口還在,於是兩年後的1990年就入侵科威特,反噬美國主子,第二次企圖建立區域霸權。中東是全球石油的主供應區,也是美國的核心利益所在,老布希當然不能容許這樣的挑戰,結果藉著海灣戰爭的勝利,將美國的國際地位推上了巔峰。

海灣戰爭帶給伊朗十年的喘息空間,美國也得以在1990年代專注於北約向東歐的擴張。2001年的911事件把美國的注意力又吸引到中東,但是輕狂幼稚的小布希不但推翻了阿富汗的Taliban,還假借名目把Hussein也掃除了,而這兩個政權卻剛好是制約伊朗東西兩方向的遜尼派勢力。此後美軍在兩地都陷入游擊戰的泥淖,伊朗的影響力卻大為增加,尤其是在伊拉克,新的民主政府當然是由佔多數人口的什葉派主導,而伊朗就成為他們與舊遜尼派勢力鬥爭的自然盟友。到2009年歐巴馬上台後,決心把戰略重心轉移到亞太地區以專心抑制中共的崛起,那麼當然就必須從中東撤退止損,於是先短期增兵、暫時壓制伊斯蘭聖戰力量,隨即逐步撤軍。但是當時的伊朗總統Ahmadinejad是個強硬派,早在2005年上台後就積極發展對鈾235的純化工作,到2009年伊朗的離心機技術成熟,提煉出足夠的原子彈原料只是時間問題。雖然美國不在乎幾枚低當量的原子彈,中東地區的兩個美國盟友,以色列和沙烏地,卻是非常緊張的。以色列向來有海外的猶太人護航,不必理會一般的國際規則,於是首先發難,公開威脅要對伊朗的離心機工廠進行空襲。在戰略上,不論空襲是否成功,必然會重啟中東戰端,把美國又重拖下水,但這恰是歐巴馬最不願見到的,結果他只能不情不願地接受勒索,動員了歐盟和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對伊朗進行經濟制裁。

其實當今世界除了五個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有氫彈之外,還有四個國家擁用原子彈,那就是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和北韓。其中又以以色列最早,在1950年代就靠著美國的幫助而開發成功(詳見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4/jan/15/truth-israels-secret-nuclear-arsenal),至今已有至少80枚和各式各樣的投射載具。伊朗若是有幾枚原子彈,仍然不構成真正的威脅,但是2009年回鍋上任的首相Natanyahu是個吃人夠夠的強硬派,非要把對手打到萬劫不得超生才高興。於是在過去六年裡,他動員了在美國的猶太政治資源不擇手段來對歐巴馬施壓,非要逼伊朗無條件投降不可,以致歐巴馬對他越來越嫌惡。此外猶太金主並不全是死硬的戰爭派,在這種不涉及以色列真正利益的問題上,也有不少溫和派認為只要伊朗不造核彈,和平解決才是上策,叫美國在其他方面多讓步些也無關痛癢。結果就是以色列的遊說(Israeli Lobby)和共和黨結盟來打擊民主黨,而民主黨則覺得不會完全失去猶太金主的支持,可以堅守立場。本月因而一連發生了兩件新聞:首先是共和黨控制的國會自行邀請Natanyahu來演講,這是史無前例的對總統的侮辱;隨後在昨天(三月10日),美國的參議院發表公開信,告訴伊朗任何與歐巴馬的協議都過不了國會,所以一旦共和黨人選上總統就馬上會被撕毀,不如不要簽了也罷。如此公然扯總統的後腿,其勇於內鬥的精神,真是與台灣政壇相互輝映。

歐巴馬當然也不是真的愛好和平,他只是沒有希特勒的瘋勁兒(參見前文《美國的歐洲戰略史》),不想兩面作戰而已。與伊朗對立的代價實在很大:好不容易從伊拉克完全撤軍,結果沙烏地就支持遜尼派民兵,試圖推翻伊朗盟友-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搞了兩年,反而搞出了ISIS。現在伊朗自願派兵幫助伊拉克平定ISIS,在中東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如果美國和他和解,那是順水推舟,就讓伊朗去解決當地的亂局,美國剛好趁機脫身。只要伊朗不造核彈,沙烏地再不高興,美國估計還壓得住;反正中共和伊朗一向友好,沙烏地也不可能倒戈過去。從伊朗的角度來看,過去六年的經濟制裁大傷其元氣,油價下跌更是雪上加霜;現在只要不須完全拆除離心機,技術累積還在,暫且忍受這胯下之辱,可以先管好經濟,並鞏固在週邊國家的影響力,日後再圖復仇。所以美伊和解是雙贏,輸家則是沙烏地和中共;共和黨的蠻橫阻撓,當然也就是幫後兩者的忙。歐巴馬還有一年半的任期,結局如何,不久就有分曉。
真相並不存在

TOP

本帖最後由 lbboy 於 2015-3-14 19:30 編輯

中國污染霾害原因
國家能源戰略政策
中亞地緣關係
阿富汗為何戰亂不停
美國中東大棋局
伊朗,敘利亞,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
地理位置決定了國家命運?
https://m.youtube.com/watch?v=0M ... VgC&mode=NORMAL

https://m.youtube.com/watch?v=Jv ... lX7zgMn1aMBuRRGVob2
真相並不存在

TOP

貨幣就好像數字
這個遊戲是會結束的
而遊戲裡創造的數字則牢牢的困住 所有人
當然背後也有推手
希特勒 屠殺猶太人 也是一個劇本
佛即是心 心即是佛   LINE ID:  coffee798
對心靈修行國際ufo社會時事NIBIRU 生活分享
有興趣請加
line有族群在討論 希望大家加入  一起分享討論 刺激思維

TOP

本帖最後由 lbboy 於 2015-3-18 18:41 編輯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24252
2015-03-12 22:44
【金融】【戰略】再談AIIB
中時電子報中時部落格王孟源的部落格
四個月前我寫《亜洲投資銀行正式簽約》時,AIIB(亜洲投資銀行)還只有21個創始國。當然AIIB離正式創立還有一段時間,要成為創始會員國的申請截止日其實是本月底,所以這段日子裡又有好幾個新加入的會員。我在前文提到的缺席國家,如印尼、中亞的斯坦們等後來都到齊了,香港自然也來捧場。紐西蘭是個驚喜,但我原本覺得最給面子的是沙烏地,結果今天(2015年三月12日)消息傳出,英國宣布正式加入!雖然我在《美國的歐洲代理人板塊重整》已經提出英國棄美從中的端倪所以這個部落格的讀者應該能了解英國背後的考量,但是他如此公開地拆美國的台,還是讓人多少有些吃驚;美國自己也是義憤填膺,由國務院出來破口大罵,稱AIIB是中共的“外交工具”(“Instrument of Foreign Policy”)。美國人自然是沒有提起1956年命令IMF對英國撤銷貸款的事(參見前文《美國的歐洲戰略史》),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選擇性健忘症。

英國倒也不是記恨59年前的仇;他會這樣出人意外地為中共站台,有大原因也有小原因;兩者我以前都討論過。近因是金融和經濟利益:中國在歐洲需要這兩方面的合作對象,而裡面有很大的商業甜頭,尤其是貨幣的海外交易。倫敦在1950年代成為美元和美元債卷在歐洲交易的中心(這叫做Eurodollar;因為交易不經過美國本土,所以不必接受Federal Reserve的監控),此後半個世紀因此而獲利幾千億美元。現在人民幣興起,眼看著未來半個世紀的生意至少和以前的美元相當,倫敦的金融界自然垂涎欲滴。英國已經去工業化了,金融業是頭號產業,其對政府政策的影響力也是極大的。所以有機會加強與中共在金融方面的合作,當然是值得仔細考慮。

不過英國的政界向來老謀深算,若說他們會單為商業利益而頂撞霸主,卻又太小看他們了。我在《美國的歐洲戰略史》裡已經提過,英國和後來的美國都奉行大陸均衡政略(Continental Balance of Power),亦即分化主要勢力集團,然後拉遠打近。以往歐洲是較近的主要勢力集團,所以英國拉美國來佔歐洲大陸的便宜;現在更遠的中國興起了,英國可以拉他來佔整個西方世界的便宜。就像過去60年當美國在歐洲的代理人一樣,英國覺得現在可以改當中共在整個歐美西方集團的代理人;所以我覺得未來中英的合作前途不可限量。

那麼英國加入AIIB後,是否對德法有示範作用呢?這當然是有的,但是默克爾可能對美國有特定的承諾(參見前文《美國的歐洲代理人板塊重整》),那麼就不能在本月底前加入,必須等一段日子。法國力量衰微,應該會以德國馬首是瞻,可能也要等等。值得觀察的是韓國和澳洲兩個被美國針對性地阻止的國家:韓國剛剛表態暗示會拒絕美國部署THAAD反導系統(參見前文《中共再次成功進行陸基反導試驗》),那麼加入AIIB只是時間問題;不過亞洲人比較尊重面子,所以馬上給美國打臉的機率不大。澳洲比較不在乎客氣上的考慮,但是它的首相頭腦不太靈光,這類事一般由外相來垂簾聽政,而這個外相是有名的美國粉絲,所以也有人為的阻礙,不能斷言短期決策的方向和時程。但是總體來說,美國想要繼續獨霸世界的美夢,在2015年就已經出現了大裂痕;到中共真正準備出鞘的2025年至2030年時段,恐怕只剩下台灣還在抱它的大腿了
真相並不存在

TOP

2015-03-12 22:44
【金融】【戰略】再談AIIB
中時電子報中時部落格王孟源的部落格
四個月前我寫《 ...
lbboy 發表於 2015-3-18 15:14


大陸應該是接下來200 年的霸主.....
    英媒報導 法德意允加入亞投行2015-03-17 經濟日報 記者孫淑瑜╱即時報導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均已同意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重創了美國試圖阻止主要西方國家家加入該銀行的努力。此外,澳洲和韓國媒體報導,澳、韓兩國也在重新考慮,將在月底前決定是否加入亞投行。亞投行是由中國倡導、專為亞洲量身打造的基礎設施開發性機構,總部將設在北京,是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按照多邊開發銀行的模式和原則運營,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榮休所長、高級研究員弗雷德·貝格斯滕在金融時報撰稿指出,美國應該加入亞投行。他為文指出,美國應鼓勵世行和其他現有多邊貸款機構與亞投行密切合作。這樣,亞投行項目就能在世界經濟中扮演積極角色,並受益於中國不斷增強的發揮建設性全球領導力的意願。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本帖最後由 lbboy 於 2015-3-20 16:16 編輯
大陸應該是接下來200 年的霸主.....
    英媒報導 法德意允加入亞投行2015-03-17 經濟日報 記者孫淑瑜 ...
sanmartin 發表於 2015-3-18 16:19


普京挑戰美國能源霸權
中國挑戰美國金融霸權
亞洲弱小國家們將成利益共同體
突然想起,美國國家安全備忘錄第200號的指導原則
世界會平靜嗎?

另外 每個國家的態度與加入順序,似乎也透露美國對該國的影響力
真相並不存在

TOP

本帖最後由 lbboy 於 2015-3-20 17:25 編輯

中國激烈的轉身, 無論成功或失敗, 對世界秩序引起的變化,都將掀起巨大的波瀾
一帶一路 / 亞投行, 也許往後20年世界變化與發生事件都跟這個大戰略牽起關連
先來回顧一下先覺者的相關分析與預測

中時電子報中時部落格王孟源的部落格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14908
2014-10-29 23:37
【金融】【戰略】亜洲投資銀行正式簽約

2014年十月24日,以中共為中心的21個亜洲國家在北京簽訂條約,計劃在半年内籌集1000億美元資金,成立亜洲投資銀行(AIIB,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我在前文《美元的金融霸權》裡已經解釋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都由美國財政部直接控制,雖然全球各國都必須貢獻資金,可是這些資金的運用只能用來增進美國一國的利益,甚至成為美國資本家掠奪開發中國家民族財富的手段。因此中共要擺脱美國霸權的挾持和剥削,建立替代這两個國際金融組織的新機構是當務之急。今年七月開始籌建的金磚銀行是用來取代表面任務是緩解國際金融危機的國際貨幣基金會,而亜洲投資銀行則將取代表面任務是幫助貧窮國家發展其經濟的世界銀行。中共的財政部長樓繼偉宣稱世界銀行的任務是扶貧,而亜洲投資銀行的任務是搞基礎建設,所以没有衝突。這是純粹的外交辭令,英文叫Splitting the Hair,台灣人叫做硬拗。世界銀行的所謂扶貧,用的手段並不是發慈善金,而是搞基礎建設,所以亜洲投資銀行的業務和它是一模一様的。唯一的差别是世界銀行發銭是有很多附帶條件:在外交上你必須對美國乖乖聽話,在經濟上你必須對美國資本開放,任由它在你國内搜刮。而中共在外交上一向遵從不干涉主義,在金融上也没有私人金主,所以亜洲投資銀行的主要任務不是充當中共政策和資本的敲門磚,而是解脱美國霸權對亜洲弱小國家的束縛從而間接改善中共的國際環境,化解美國的圍堵戰略。其次要任務則是協助中共的基礎建設工業獲取海外承包的生意,在短期内就可以舒减中方銀行獨力對這些基礎建設融資的負擔,長期來看更是有益於促進中共與臨近國家的貿易整合,提供額外的經濟成長動力。

習近平在亜洲投資銀行簽約儀式上的幾張照片裡,臉都有點臭臭的;不知是為了什麼小事,還是因為韓澳的杯葛。不過其他人的臉色也不好看;據稱這次APEC和其籌備會議時程排得很緊,午餐休息只有一小時。或許這些財政部長們還在惦記着没吃完的北京烤鴨。

目前確定要參與創辦亜洲投資銀行的21國裡,除了中共自己以外,大多是貧窮落後、亟需外來的經濟和技術援助的開發中國家;除了印尼因為新總統剛上任不到一個禮拜、中亜的幾個斯坦有一部分要看俄國的臉色,其他的亜洲落後國家基本上都到齊了;連菲律賓和越南,看在大筆資金的面上,也乖乖地為中共站隊。產油國不需融資,參加這類組織是出銭給主人面子,目前只有科威特、卡塔爾和阿曼三個次要國家決定加入。印度是個外卡,主要是因為南亜的幾個國家都進了,印度怕中共把它的後院整盤端走,只好跟着上車。唯一的技術先進國家是新加坡,不過新加坡的重工業只有造船和海水淡化两個能和中共競争,它的加入對主人來說,利是遠大於弊的。

至於受了邀請卻缺席的,據《金融時報》的報導是“幾個歐洲國家、南韓和澳洲”,原因是美國的堅決反對。美國的藉口是亜洲投資銀行没有嚴格的環保標準,這當然是睁着眼睛說瞎話。真正的理由,大家都知道,是要保護世界銀行的獨霸性。好玩的是歐巴馬自己任命的世界銀行行長,韓裔的金墉(Jim Yong Kim,土字邊,不是金字邊那位寫武俠小說的作者)居然公開支持亜洲投資銀行來“輔助”世界銀行的業務。這是因為他是個學者,只是個掛名的行長,完全没有實權;重要的決定還是美國財政部說了算。

韓國和澳洲自己都很想參加,尤其是韓國的重工業很發達,自外於亜洲投資銀行之後,只怕基礎建設的生意都自動落到中方企業的懷裡了。但是在外交和軍事上,這两個國家都是美國的附庸。上了賊船,入了流氓幫會,就只有喝老大洗脚水的份了。中共雖然没有成功地挖下美國霸權的墙脚,但是每次美國强迫附庸國為維護美國霸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就又一次地弱化了他們的向心力。長久下來,光憑拳頭大,還是不可能逆天行事,阻止經濟整合發展的自然規律。

其實我最有興趣的,還是在那“幾個歐洲國家”上。這些歐洲國家必然包括他們的新盟主,德國。我在前文《美國的歐洲代理人板塊重整》裡推測德國在最近的歐盟選舉大獲全勝,應該是受到了美國的支持;而過去三四個月中德關係有明顯的降温,只能是受了美國的影響。真正的問題不在於美德之間是否有利益交換的密約,而是在這個密約的範圍有多廣。李克强在本月初訪問了德國,和默克爾之間的官方關係完全没有進展,可是德國民間企業界對他歡迎之熱絡,給人很深刻的印象。我的感覺是默克爾對美國的承諾應該只是局限在政治層面,包括不參加亜洲投資銀行,但是在經濟層面上,默克爾不能也不敢違逆整個德國工商界,尤其是現在德國的經濟出了明顯的問題,第四季可能會有負成長,和世界上唯一以7%成長率發展的主要經濟體擁抱取暖都來不及,根本不可能和他作對。所以上個禮拜歐盟放棄了對華為的反傾銷調查,是個很有趣的兆頭。
真相並不存在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