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男孩被棒球擊中頭部後變成記憶天才





>>按此連結<<



男孩被棒球擊中頭部後變成記憶天才


TOP

TED  Neil Burgess:你的大腦怎麼告訴你身處何方?(好有趣)






>>按此連結<<



當我們把車停在一個很大的停車場, 我們怎麼記住我們停的位置? 辛普森遇到了一個麻煩讓我們試著去了解 他的大腦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

我們先從他的頭腦內黃色標記的部分 也就是記憶的源頭:海馬體 如果你腦內的這部分受到損傷,好比阿茲海默症 你會記不住事情,包括說你把車子停哪 這個部位是以拉丁文"海馬"所命名的 因為它的形狀和海馬相似 就如同腦內其他部位一樣,它是由神經元所構成的

所以在人腦內 有大約好幾百億的神經元 神經元會利用脈衝或者是電突波發送刺激 藉由神經元間的連結 互相傳遞訊息 海馬體是由兩片細胞 彼此非常緊密的連結組成 近期科學家開始了解 我們對於空間的記憶是怎們運作的 藉由記錄老鼠 在一個空間中探索 尋找食物時的 每一個獨立的神經訊號

讓我們來想像我們記錄一個獨立的神經元 在這隻老鼠的海馬體裡面 當他發送出一個電的突波時 就會有一個紅點來記錄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 這個神經元知道 這隻老鼠在這環境中的某一個特定的地方 然後它會藉由電的突波 來傳遞訊號給大腦 並且得知神經元的傳送速率 是動物在空間的一個位置函數 如果我們紀錄很多不同的神經 我們可以發現到當動物移動到另外不同位置 會有不同的神經發射出訊號 像是圖中是這個方形的空間 所以由所有神經發射出的訊號 可以讓大腦繪出一張地圖 持續不斷地告訴大腦 "我現在在這個空間中的哪裡?"

同樣的人類的大腦此"位置細胞"也有相同的運作方式 因此癲癇患者有時候需要 藉由控制儀器施予腦部一些電的刺激 有些病患會玩一個電腦遊戲 讓他們在一個小鎮裡面開車閒晃 當他們經過一個特殊的地點時 海馬體裡的"位置細胞"就會被活化並且發射出訊號 開始傳送脈衝電訊號

所底到底一個位置細胞怎麼讓人或老鼠 知道自己在環境的某一個位置? 圖中這兩個細胞 告訴我們一個極重要的資訊 也就是環境的邊界 上方那張圖顯示一個神經 當老鼠在兩面牆之間時 會發出訊號 當盒子的空間擴大的時候,神經被激發的位置也會隨之擴大 下面那張圖顯示一神經 當南方靠近一面牆的時候會被激發 如果你在盒子中間放置另一道牆 那細胞在這兩個地方都會被激活 當動物隨意在箱子裡頭探索 不管在哪裡只要南方有一面牆,細胞都會被激發 所以可以偵測出 在你周遭環境的邊界障礙 還有一些建築物等等的資訊 對於海馬體是極為重要的 如同實驗證實,當這些外界的訊號刺激海馬體後 海馬體有些細胞會 根據周遭環境,不管是邊界或是端點 並在特定的方向與距離 而有所反應 老鼠就是一個實際實驗的例子 當它四處遊蕩

你可以發現在左方的細胞 當老鼠碰到東邊的障礙物的時候 這個細胞就會被激發 不管是方形的 或是圓形的空間 當動物在桌子上遊盪當碰到桌緣的時候腦部細胞的活動也大致相同 看到這裡右方的細胞 當碰到南方邊界或是邊緣的時候 會被激發 不僅如此,細胞也能判斷兩張桌子中間的縫隙 因此我們可以推斷 位置細胞可以決定動物所在的方位

同樣地藉由位置細胞我們可以判斷出物體的方位 像是一個簡單的環境 - 一個目標旗桿 也可能是你車子的位置 於是我們可以也讓人去探索一個空間 讓他們去記下一些特定的位置 之後,我們再把它放到一個相同的環境 一般來說他們可以輕易的知道 先前目標旗桿或是車子擺放的位置 但是在另外一些試驗當中 當我們開始改變外在環境的形狀或大小 如同先前我們對位置細胞所做的實驗

我們可以發現 他們認為旗幟位置的改變 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有所對應 從下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 旗子在方形空間中那個交叉註記的點 在環境變大之前先讓受試者記錄下那個位置變大後再問一次受試者 問他們認知中旗幟的位置 結果我們可以發現他們認知中的位置 會同於位置細胞被激發的地方並往空間擴大的方向作延展 就像是你可以藉由位置細胞記錄下被激發的位置 你才可以記住旗幟 的所在位置 讓你之後藉由四處走走 找到符合先前位置細胞被激發的區域 也就是比對先前位置細胞激發的模式 進而找到目標物的位置 藉由這個模式可以讓你找到你先前記憶的位置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知道我們移動期間的位置 也許我們可能停了車子之後四處閒晃 走了一個不同的路徑 原因在於 我們會一步步的去記憶所在位置並綜合起來 讓我們可以粗略地知道回去的方向 位置細胞裡面也會類似去接受並記錄每一個位置並綜合起來 這種類型的細胞叫做「網格細胞」

此細胞也是在 腦內海馬裡裡面找到 它有點類似位置細胞 當老鼠四處移動的時候 每個網格細胞會激發並記錄 一連串的不同方向的位置 並在一個整個空間當中 呈現出令人驚訝的一個三角形網格 如果你紀錄數組網格細胞 並以不同的顏色標記 你會發現在空間中被激發的模式就像是一格一格的網格 每一個細胞的網格激發模式會和與相鄰的網格 做些微的位移 像是圖中紅色的會在這個網格被激發 綠色的在這個,藍色的在另外一個

綜合起來,老鼠就可以 藉由這些細胞被激發的位置 建構出一個虛擬空間的網路 這個運作方式就像是地圖上網格,也就是經度和緯度 只是在這裡網格細胞是用三角形的網格 當老鼠四處移動的時候 它腦內的電訊號 會由這個細胞傳遞到下一個細胞 使老鼠得以追蹤自己的所在地 因此老鼠才可以藉由自己的移動 知道自己在空間中的位置

所以到底人類腦內有沒有類似的網格細胞呢? 先從網格細胞激發網格的對稱性說起 他們有著相同的對稱軸 橘色標出的部分,也就是網格也有固定的方向性 意思是說整個網格的運作 會根據位置在 三個軸六個方向 之間的移動 而有所改變 要釐清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試著讓受試者 在一個核磁共振的儀器內玩一個 我們先前提過的一個虛擬遊戲 同時我們去尋找並記錄網格訊號 結果如我們預測,在人腦內類似於老鼠網格細胞所在 一個叫做「內鼻皮質層」的地方

讓我們再一次回到辛普森的故事 它可能藉由記憶他車子的位置和方向 並記錄與邊界或者是建築物的相對位置 來找到他 停車的地方 這個過程可以視為 邊界偵測細胞的展現 同時藉由網格細胞激發模式的記憶 知道他要怎麼走出這座停車場 兩種不同類型的細胞 綜合起來可以使位置細胞被激發 讓他可以藉由移動 找到他當初車子停放的位置 也就找到目前位置 與記憶中車子停放的地方,位置細胞的激發模式去做比對 所相雷同的模式 藉此方法可以導引辛普森到他停車的位置 和任何的視覺提示沒有太大的關係 一種狀況是儘管車子被拖吊 讓車子不在目標位置上 但他可以確定車子曾經在那個地方,並知道要到那個地方去取他的車

更深入地去探究空間記憶 如果我們觀察整個腦內的 網格狀激發模式 我們可以發現腦內一些相關的位置 會隨時都處在被活化的狀態 當我們在記憶像是你上次參加婚禮的地方 的一些特徵記憶工作時 神經運作機制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例如周遭所呈現的環境 或是呈現一些視覺上的影像 好讓我們能夠輕易地去 重溫發生在我們生命中的景事物

如果這些研究進一步被證實 你的記憶其實是從緊密互相連結的 位置細胞作相互的活化激發然後重新活化邊界細胞 以產在你眼睛所及的 整個空間架構所來 而後網格細胞可以藉由紀錄空間去移動這個視野 另外一種我還沒提過的細胞 頭向細胞(Head Direction cells) 他們就像是指南針一樣可以根據面向不同的方向而有不同的激發模式 藉由你視覺上的景象 可以自由地定義你的方向 舉例來說,你可以想像當你在這場婚禮的時後發生了什麼事

綜觀以上介紹 都是認知神經科學中 嶄新的一個領域 我們漸漸地開始了解 整個神經認知的過程 像是你怎麼去記憶,怎麼去想像,甚至是怎麼去思考 都是藉由數十億個獨立神經元所構成的腦 相互的運作

TOP

TED Allan Jones談大腦解析圖 (這類影片真的不多,又多了一部,真實的醫學解剖,大多是被封鎖很難得可以看到,過程又極度噁心,這片剛剛好)





>>按此連結<<



人類長久以來對人腦 感到著迷。 我們試圖繪製它、解釋它、 我們已經將它畫出來、 已經繪製了它。 就像是真實事件的地圖一樣, 繪製腦袋圖也受科技影響很深-- 像是谷哥地圖, 像是衛星定位-- 同樣的事情在繪製腦袋圖時 也同樣在發生。

所以讓我們來瞭解一下腦袋。 很多人,當他們第一次看到人腦的時候 會說:「這不是一般人家給你看腦的時候 會看到的東西。」 大部份時候你會看到的是已經固定的腦。是灰色的。 這外面的這一層,這是微血管, 圍繞在腦袋邊緣, 非常驚人。 這些是血管。 從肺中得到的 是百分之二十的氧氣、 百分之二十從你的心臟中泵出來的血液, 都是供應給這個器官。 簡單的說, 如果你把你的兩個拳頭放在一起, 它僅僅比這兩個拳頭大一點點而已。

科學家在二十世紀末時 學到如何利用非侵入性的手法 追蹤血液流向 來瞭解人腦正在工作的區域。 舉例來說,他們可以從腦部背後 這樣追蹤來到這裡。 這是小腦,就是讓你現在保持著頭上腳下姿勢的東西。 它跟協調性動作有關,讓我現在可以站著。 在這裡是顳葉皮層。這裡跟聽覺處理有關: 就是說你現在正在聽我講話, 你把這個資訊送到語言處理中心。 在腦的前面 是這個更複雜、跟做決定有關的東西。 它是最晚成熟的部位,直到成年時期才發育完成。 這是你腦袋做所有決定的地方。 這是你現在正在決定 你晚上是不是要點牛排當晚餐的地方。

所以如果你更進一步地看我們的腦袋, 如果你看這個切片圖, 你會看到 這邊沒有很多結構。 但事實上這邊是有很多結構的。 這些是細胞被串聯在一起。 大概在一百年前, 一些科學家發明了一個可以染細胞的染劑。 在這裡可以看到淡淡的藍色。 你可以看到有些區域 有著被染色的細胞。 但你也可以看到它並不規律。你可以看到更多的結構。 在腦袋的外層 是大腦皮層。 你可以說它是一個連續的單位。 但你也可以看到在它下面還有很多其他的結構。 而這些空白的區域 就是連接網絡經過的地方。 這些區域的細胞密度有可能比較低。 所以我們腦袋中有86億個神經元。 而且就像你們看到的,他們沒有非常規律地分佈。 而他們如何分佈的 事實上和他們的功能有關。 而且就像我之前提到的, 因為我們已經開始繪製腦袋功能解析圖了, 我們可以試圖將這些細胞連接起來。

讓我們更進一步地觀察。 讓我們看看這些神經元。 就像我剛剛說的,我們有86億神經元。你們還可以看到還有這些更小的細胞。 這些是支持細胞, 叫作星狀膠細胞。 但接收到訊息的是神經本身。 它們將訊息儲存並作處理。 每個神經元可經由突觸 連接到最多一萬個其它也在腦部的神經元。 且每一個神經元 都有它的獨特性。 單一神經元和 某些聚在同一區域的神經元的獨特性 是源於基本的 生化特性。 也就是蛋白質。 蛋白質控制像是離子通道輸送功能這類的事情。 蛋白質也決定神經系統與什麼東西合作。 基本上蛋白質控制了 所有與神經系統有關係的東西。

所以如果我們更深入地看, 這些蛋白質 是由我們的基因所決定的。 我們有23對染色體。 其中一條來自於母親,另一條來自父親。 在這些染色體上, 大約有25,000個基因。 這些基因被寫在DNA裡面。 而細胞本質 這些基層的生化組成, 就是由這25,000個基因 來決定何時被啓動 及如何被啓動的。

所以我們的計畫 就是研究這些結果, 試圖瞭解這25,000個基因中的哪一些是被啓動的。 所以要做這樣的實驗, 我們明顯地需要腦袋。 所以我們派了實驗室技師 來幫我們搜集正常的人腦。 我們從法醫的辦公室 出發。 這是一個死人會被帶到的地方。 我們想要正常的人腦。我們對我們需要的腦袋有很多要求。 我們需要確定 我們得到的腦袋是在20到60歲之間、 是自然死的、 沒有任何腦部傷害、 沒有任何心裡疾病、 沒有長期用藥-- 我們會要做一系列的毒物檢查。 且我們要非常謹慎地 對待我們要拿的腦袋。 我們選擇 可以從中拿到組織的腦袋, 且我們需要在死亡後24小時內 拿到取組織的許可。 因為我們想要測量的RNA(核糖核酸) 代表著各個基因的表現量-- 這是非常不穩定的, 所以我們需要很快的速度完成實驗。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是: 因為我們這樣的做法, 也就是我們需要得到許可, 我們得到的男性腦袋遠多於女性腦袋。 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在壯年時期死於意外事件。 而且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取得他的重要伴侶、另一半的許可 願意讓我們拿他的腦袋。

(笑聲)

在我們取到樣本後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取得我們叫作MR的東西。 這是一張MRI也就是核磁共振影像。 這是一張基準圖,我們用它來跟我們取得的影像做比較。 我們取得這個叫MR的東西。 你可以把這個想成是我們想要繪製的地圖的衛星圖。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 取得一個叫做彌散張量圖的東西。 這可以幫忙繪製腦袋中比較明顯的連結。 你可以把這個想像成 地圖上的高速公路。 從頭骨中取出腦袋後, 我們將之切成約一公分後的切片。 這些切片冷凍後被送到西雅圖。 在西雅圖,我們會拿到這個, 這是整個人腦半球, 然後把它放在一個基本上是切肉機的東西。 這邊有刀片,可以從組織中 切出一部份 然後將它放到顯微鏡玻片上。用染劑將之染色後 就可以掃描了。 我們就可以得到第一張圖。

這裡是專業學者來 將基本的結構標示出來的時候。 你可以把這個想像成各州的界限, 就是那些很容易劃分的界限。 從這裡,我們可以開始將腦袋進一步分成幾個小部份, 然後我們可以把這些部份分開存放於低溫存放器中。 這就是在做這件事情: 這是冷凍組織切片的過程。 這是20微米厚的切片,大約跟嬰兒頭髮一樣厚。 而且別忘了,這是冷凍的。 所以在這裡你可以看到, 古早的水彩筆方法被運用在這上面。 我們拿一片玻片, 很小心地將它熔在另一片玻片上。 然後讓機器人 加入染劑。 然後我們的解剖學家要更進一步的解析這個樣本。

這是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東西。 你可以看到一些 大大小小的細胞 聚集在各處的一些構造。 從這裡開始就是例行事務。這些學者知道各個結構應該在哪裡。 他們可以建立一個像是圖鑒的東西。 就是一個更精準的地圖。

我們的科學家利用這個資訊 再回到原本的樣本 並做雷射切割。 技師得到這個指令, 他們在這裡劃線, 也就是雷射切割的地方。 你可以看到這些雷射切割的藍點,然後整個組織會被切下。 你可以從這個影片看到 顯微玻片上發生的事情。 在這個下面有個桶子會接住所有切下的組織。 我們利用一些簡單的技術 將這個組織中的 RNA純化, 然後加上螢光顯色。 我們將顯色的東西 放到一個叫做芯片的東西上。

你們可能會覺得這看起來像是一堆點點, 但這上面每一個點 都代表著人類基因的一個片段。每個片段都被我們點在玻片上。 這上面大約有60,000個元素, 所以我們一直重複著測量 基因組中25,000個基因的表現量。 當我們拿一個樣本並將它跟芯片中的片段配對, 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像是指紋般特殊的組合, 可以告訴我們樣本中哪些基因是被啓動的。

我們對每一個我們拿到的腦袋 重複這件事情。 我們可以從一個腦袋中取得超過一千個樣本。 這個部位叫作海馬迴。 它跟學習和記憶有關。 在我們的一千個樣本中, 它大概佔了七十個。 所以我們大約有一千個樣本, 每個樣本可以給我們大約50,000個點。

所以每一個腦袋 我們大約有五千萬個點。 目前我們大概做了 兩個人腦多的數據。 我們把這些數據 合成一體, 且我會給你們看我們怎麼做的。 基本上就是一個很大的數據組, 讓世界上所有科學家都可以用的數據。 他們不需要登入就可以使用、 挖掘、尋找他們想要的東西。 這是我們目前建構出來的模型。 你們會開始認識這些我們蒐集來的東西。 這是MR,它給我們一個骨架。 在右邊這裡可以控制讓圖轉動, 可以讓你放大, 也可以將特定的區域上色。

但更重要的是, 我們是從這樣的解剖骨架來繪製我們的圖, 一個人類用來瞭解基因在何處被啓動的骨架。 這些紅色的 是基因表現量很高的地方。 綠色是基因沒有被啓動的地方。 而每一個基因給我們一個類似指紋的東西。 別忘了我們已經對基因組裡面25,000個基因做了這樣的實驗, 所以我們有所有基因的資料。

那, 科學家們可以從這學到什麼? 我們也是才剛開始瞭解這些資料的。 有一些較基本的是你們可能會想要知道的。 兩個很棒的例子是藥物: 百憂解和Wellbutrin(抗憂鬱藥物)。 這些是常被用來治療憂鬱的藥物。 別忘了我們是在瞭解基因。 基因告訴我們的身體要製造蛋白質。 蛋白質是藥物的目標。 也就是說藥物和蛋白質結合 然後可以抑制蛋白質作用之類的。所以如果你想要瞭解藥物是如何運作的, 你需要瞭解藥物是怎麼樣做到你想要它做的事, 和你不希望藥物做的事。 像是副作用之類的。 你想要知道各個基因是如何被啓動的。 而且是有史以来,我們真的可以這麼做。 且我們可以對不只一個樣本怎麼做。

所以現在我們可以來看這個腦袋。 我們可以看這些特異的指紋。 我們可以確認它。 我們可以確認某些特定的基因是被啓動的: 像是百憂解這樣的東西, 它有羥色胺結構、我們已經知道會有影響, 但我們在這裡也可以看到整個架構。 我們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東西,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基因被啓動。 這也有可能是很有趣的副作用。 另外一個你可以做的事是 你可以從這些資料中找出相關的部份。 因為這樣的指紋是獨特的, 我們可以掃過整個基因組並尋找其他有相似指紋 的蛋白質。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在做藥物研發, 你可以 掃過整個基因組 然後試著找到更好的藥物的目標而從中優化。

在座的各位 可能對於掃描整個基因組的觀念 來自於新聞中一些字句。 像是:「科學家最近找到一個基因 會影響X。」 這樣的研究 常常被科學家發表。 且這是很好的。他們可以分析很大的族群。 他們可以看整個基因組, 然後試圖找到一些基因 容易影響的地方。 但事實上這樣的研究 只能找到一張基因列表。 它告訴你什麼基因,但沒辦法告訴你在哪裡表現。 所以對這些研究者來說, 我們就是給他們一個資源。 現在他們可以來 並開始尋找這些表現的痕跡。 他們現在可以去看是不是有共同的路徑, 是不是有其它他們沒有找到的東西。

所以我想在座的各位 可以理解個體差異的重要性。 我認為每一個人 都有不一樣的基因背景, 我們都有不一樣的人生。 但事實上, 我們的基因組有超過百分之九十九是一樣的。 在基因的層面下我們非常相似。 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是, 就算是在腦袋的生化層面上, 我們也是非常相似的。 所以這代表著不是百分之九十九, 但大約百分之九十 是個非常合理的範圍, 也就是說大部份的東西是相似的。 然後我們會找到一些「局外人」, 就是那些不在範圍內的數據。 且這些基因是很有趣的, 但他們不是很明顯的。 所以我想這是我今天要說的 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就是就算我們認為我們之間很不同, 但事實上我們是很相似的, 就算是在腦袋層面也是。

這些相異處是什麼呢? 這是一個我們做的 用來瞭解這些相異處是什麼的研究。 這些相異處是很不明顯的。 像是各種不同細胞的哪些基因被啓動了。 這是我們找到兩個比較好的例子。 一個是RELN,它跟早期發育有關。 DISC1也是個基因, 是在精神分裂患者中被移除的基因。 這些不是精神分裂患者, 但他們也有個體差異。 所以你們現在看到的是 第一個捐贈者和第四個捐贈者。 它們的基因跟另外兩個不同, 他們的基因 在非常特定的細胞被啓動。 這些細胞內的深紫色的沈澱物 告訴我們那裡有哪些基因被啓動。 但到底是跟個體基因行有關 還是跟他們的經驗有關, 我們不知道。 這樣的研究需要更多更多的個體。

所以我要跟你們說的最後一件事是 腦袋有多麼的複雜 和我們還還有多少研究需要做。 我認為這些資源非常重要。 這些資源讓研究者 知道接下來要怎麼做。 但目前我們只看了一些個體。 我們將來當然會看更多。 我最後只能說 我們需要的工具已經有了, 而且這是一個還沒被瞭解、還沒被研究的課題。 這是一個新推進。 所以給那些沒被嚇倒 但仍然對腦袋很感興趣的各位, 未來就在此。

謝謝。

TOP

本帖最後由 恭野 於 2013-1-20 02:37 編輯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 ... are_neuro_bunk.html





會談莫莉克羅克特談小心“神經胡說”攝製 2012年11月發表於 2012年12月TEDSalon 2012年倫敦秋季

中文字幕  片長11:18

現今行銷手法常與大腦有關:新聞標題聲稱起司三明治可以幫助我們作決定、「神經」飲料聲稱可以降低壓力。只是有個問題,神經科學家 Molly Crockett 說:這些「提升神經產品」是未經科學證實的。在這個扼要的演講中,Crockette 談神經科學數據的限制,並談我們為什麼該注意這些。


人生的煩惱與痛苦~等你想清楚了 明白了  甘願了盡力了 妥善了~  解脫 從來就沒有離你很遠.佛陀也是這麼教 以前的阿羅漢也是做!

TOP

本帖最後由 恭野 於 2013-1-20 03:46 編輯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 ... mental_illness.html





會談
茹比·韋克斯:精神病有什麼好笑的?
喜劇演員茹比·韋克斯說,身體的疾病能得到同情,大腦的疾病除外。這是為什麼?十年前被診斷患有憂鬱症的韋克斯,以令人欽佩的精力和幽默感,敦促我們結束對精神疾病的汙名。


中文字幕 片長 08:45



我個人對於他的看法.很認同.我認同的觀點來自於禪學那是很實際能夠體驗到的方法.
一般.若是.心(想).發生問題都是這個不對那個不對.一.二.三.連續探討下去...


但是修禪.佛的開釋.要你往內心找.大多人都找不到.我後來才體驗到.文字沒寫錯.是自己體驗的方法以及見解上定義上有錯誤.
一個念頭飄起他會夾雜者某種情緒的波動(這是真的.不管大小.以及沒辦法想到可以用文字形容的名詞)那種煉法.不是文字學.是煉(((覺)))受
佛.不但提出問題.回答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方法.都說了...只是,不容易了解.以及經驗到(((佛典真的說的很深)))


像是  艾立刻波爾醫師  在他的 再連結聊癒 第3章(沒記錯的話)有說到一個很吸引他的 ((整脊.深層的肌肉按摩)  中文暫時翻譯((羅夫))
以及 ((序))  連結..有五種正面意義 同時 他也有反面的五種意義.這個因該是奠定 醫師 對於再連結的觸發


醫藥.也只是暫時.斷掉腦波的傳遞.或是另依種化學物質使其((安定))


塞斯...信念創造實像


老祖先的說法.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老租先也是很喜歡憂鬱症的...(哀...老祖先是文學太好了.有病.也可以說的那麼美)


紀曉嵐.如何如何又如何,如何如何和其多,如何如何又知了,如何如何莫奈何

是誰無事種芭蕉,朝也瀟瀟,晚也瀟瀟;為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

莫非定律...




純粹分享
人生的煩惱與痛苦~等你想清楚了 明白了  甘願了盡力了 妥善了~  解脫 從來就沒有離你很遠.佛陀也是這麼教 以前的阿羅漢也是做!

TOP

引用於 陽明大學 腦造影http://bml.ym.edu.tw/bmlab/Network.html

作業相關網路
  人類大腦是複雜的網路。大腦網路是將空間上各自分佈卻又互相分享資訊的功能性區域連接。 功能性連結的定義是指結構上各自分佈的腦區具有時序上相依的神經活化特性;在過去幾年, 已有很多造影研究 (fMRI、EEG/MEG、PET) 探討功能性連結,不管是做作業時的狀態還是無作業自發性休息狀態神經活動。 作業功能性神經網路包括大家所熟知的主要視覺網路 (primary visual network)、聽覺網路、注意力網路、運動網路、 高層次認知網路及情緒網路(圖一至圖五)。






圖一、視覺處理網路 (Ganis, Thompson, & Kosslyn, 2004) 受試者看模糊物件圖片,並對物件的特徵做判斷,例如:有矩形嗎?寬大於高?是底部嗎?




圖二、聽覺作業網路;(a)為對照組 (b)為音樂家,圖中紅黃色顯示兩組人分別執行聽覺作業時大腦的活化區域。(Bangert et al., 2006)




圖三、注意力網路 (Corbetta & Shulman, 2002) 專注於位置的大腦活動(fMRI),受試者會根據提示(箭頭)去專注左邊或右邊。


圖四、運動網路;(a)對照組 (b)音樂家執行運動相關作業時,大腦活化圖。(Bangert, et al., 2006)




圖五、情緒網路 (Satterthwaite et al., 2010),正常人在執行情緒辨認作業時,正負相關區域的功能性連結。

休息狀態大腦網路

  近年來,大家關注於休息狀態神經網路(Resting State Networks, RSN),認為大腦處於休息狀態時,
神經元依然是有規律的活動;目前根據fMRI研究找出主要九個休息狀態網路 (Van Den Heuvel, Mandl, & Pol, 2008)(圖六)。
  (a)預設網路 (default mode network) 預設網路的功能包含認知與情緒處理功能、監控周圍的環境及白日夢 (mind-wandering)。
  (b) 左側額頂葉 (left parietal-frontal)。
  (c) 右側額頂葉 (right parietal-frontal),功能是注意力及處理記憶。
  (d'-1) 主要視覺皮質(primary visual)。
  (d'-2) 主要感覺運動皮質區 (primary sensorimotor)。
  (d'-3) 紋外視皮層(extra-striate visual)。
  (e) 核心網路 (core network):腦島皮質 (insular cortex)及前扣帶皮層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功能是控制目標導向行為。
  (f) 內側額葉皮質 (medial frontal cortex)與前扣帶皮層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功能牽涉認知、情緒及監控賞罰。
  (g) 後楔前葉 (Posterior precuneus network, BA7),功能與空間位置有關。
  預設網路包含後扣帶皮層 (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楔前葉 (precuneus)、內側額葉皮質 (medial frontal) 和下頂葉 (inferior parietal) 區域,
相較於其他RSN,預設網路區域被認為是較高層次休息狀態神經活動,說明此網路活動反應神經活動的預設狀態。
因此,目前研究會藉由觀察預設網路特性,以找到與神經或精神疾病造成認知缺失的致病原因。
綜而論之,在這些互相連結的網路,一個區域可能會有重疊的功能。



圖六、休息狀態網路 (Van Den Heuvel, et al., 2008)

建構大腦神經網路

  要了解神經網路的功能性,首先要找出相對應的區域及結構性的連接,以建立完整神經網路架構。
我們會藉由過去的實證資料建立結構性及功能性網路(圖七),利用造影資料,根據組織資料、功能性資料及連結性資料來定義網路節點。
一旦定義好節點與節點之間得關係,將其關係成對放入連接性矩陣,用此矩陣代表一個網路。
最後,經過演算法計算網路矩陣在不同受試者、不同群組及不同造影資料以得出網路拓樸圖的相關特性 (Sporns, 2011)。




圖七、實證資料建構大腦神經網路示意圖 (Bassett & Bullmore, 2009)

計算大腦連接性的方法

  目前敘述大腦網路的連結性,分為三種結構性 (structural) 連結、功能性(functional) 連結、有效性 (effective) 連接。
結構性連結是一群神經單位在特定時間結構性地連結。結構性連結資料有不同空間量度,從區域 (local) 神經迴路到區域之間大範圍的神經網路。
結構性連結特性是靜態短時間範圍內(秒-分),但也有動態長時間範圍(時-天);例如學習歷程或發展歷程。
功能性連結是計算各個統計獨立區域間的相關係數 (correlation/covariance)、頻譜共振性 (spectral coherence) 或相位鎖定 (phase-locking)。
功能性連結是隨時間變化(數百毫秒)及model-free,也就是計算統計相依性 (mutual information),不需要考慮因果關係。
一般而言,不同方法測量腦活動會造成不同功能性連結統計估計值。另一方面,有效性連結是有一神經系統與其他神經系統有因果關係。
不像功能性連結,有效?妘s結不是model-free,需指定因果模型(例如結構參數)。
藉由觀察神經事件的時序或推論這些擾動,不斷地試驗求得有效性連結,估計因果互動關係。功能性與有效性連結都是隨時間變化。
大腦區域間的統計相依性變化快速,代表不同認知作業、行為、注意力狀態、覺察及學習歷程等作業,是由腦區中的不同子區域及神經迴路所參與。
更重要的一點是,結構性、功能性及有效性聯結是相互有關的。結構性連結是產生功能性連結及有效性連結網路特性的主要約束條件 (constraint)。
在特定區域內,結構性輸入輸出值(連結辨識值)是主要功能特性的決定值。
相反地,功能性關係造成基本結構基質 (substrate) 的成型,不是直接經由神經活動相依突觸可塑性,
就是經由影響有機體感知、認知、行為能力所帶來的適應與生存 (Sporns, Chialvo, Kaiser, & Hilgetag, 2004)。

參考文獻
  (1) Bangert, M., Peschel, T., Schlaug, G., Rotte, M., Drescher, D., Hinrichs, H., . . . Altenmuller, E. (2006). Shared networks for auditory and motor processing in professional pianists: Evidence from fMRI conjunction. Neuroimage, 30(3), 917-926.
  (2) Bassett, D. S., & Bullmore, E. T. (2009). Human brain networks in health and disease.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logy, 22(4), 340.
  (3) Corbetta, M., & Shulman, G. L. (2002). Control of goal-directed and stimulus-driven attention in the brai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3(3), 201-215.
  (4) Ganis, G., Thompson, W. L., & Kosslyn, S. M. (2004). Brain areas underlying visual mental imagery and visual perception: an fMRI study.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20(2), 226-241.
  (5) Satterthwaite, T. D., Wolf, D. H., Loughead, J., Ruparel, K., Valdez, J. N., Siegel, S. J., . . . Gur, R. C. (2010). Association of enhanced limbic response to threat with decreased cortical facial recognition memory response in schizophrenia.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7(4), 418.
  (6) Sporns, O. (2011). The human connectome: a complex network.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7) Sporns, O., Chialvo, D. R., Kaiser, M., & Hilgetag, C. C. (2004).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complex brain network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8(9), 418-425.
  (8) Van Den Heuvel, M., Mandl, R., & Pol, H. H. (2008). Normalized cut group clustering of resting-state FMRI data. PLoS One, 3(4), e2001.

TOP

同上一篇網址http://bml.ym.edu.tw/bmlab/Pathway.html

這一篇真的很有趣.如果把佛法加進去.那麼...先不要想你做意的集起目標.而是先看個人平時沒有作意.集起而在做什麼...這才是重點
大腦的功能比你用力想的時後還要更不可思義

情緒大腦迴路

認知神經科學家對於大腦在執行一件事的時候,究竟是整腦作為一個活動的單位,抑或不同認知功能由不同大腦 區域負責,加總後成為我們最終看到的行為表現,一直很感興趣。十九世紀初,由高爾(Franz Josef Gall)所領軍的顱相學 派(Phrenology),認為不同的認知功能由各自的大腦區域所負責,發展較好的能力有較大的大腦器官,故在頭骨上會較為鼓 起,因此藉由觸摸頭骨表面的形狀,便可知道人格特質及認知能力(見圖1)。然而顱相學者後來的發展,僅只於將原有的認 知能力加以細分在不同頭蓋骨區,且無法提供科學上的實徵證據,因此慢慢被淘汰。即使如此,顱相學的立意良好,道出現代 功能位置(functional localization)的概念,讓認知神經科學家們開始在大腦中尋找處理不同認知功能的區域。情緒也是其中之一。






圖1. 顱相學大腦分區示意圖
(圖來自於1848年美國顱相學期刊)

  1937年,詹姆士˙巴貝茲(James Papez)提出情緒反應所包含的大腦連結區域有下視丘(hypothalamus)、視丘前端(anterior thalamus)、 扣帶迴(cingulate gyrus)及海馬迴(hippocampus),這個神經迴路現在被稱為巴貝茲迴路(Papez circuit,圖2)。 1949年保羅˙麥克連(Paul MacLean)將巴貝茲迴路進一步延伸到包含杏仁核(amygdala)、眼框額葉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 及部分的基底核(basal ganglia),他將這整個連結區域稱為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圖3)。麥克連認為海馬迴為邊緣系統中心, 情緒訊息由海馬迴傳送到大腦的其他區域,產生情緒經驗。邊緣系統的提出是情緒大腦研究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更新了當時對情緒功能及大腦組織結構的看法,但後續的研究證明邊緣系統理論是錯誤的。邊緣系統理論的基礎是立於演化的大腦的證據, 但在1970年代的解剖學家發現,原始動物事實上也有符合新皮質結構和功能的地方,但所在位置和哺乳類不同了, 因此邊緣系統理論的基礎開始受到質疑;除此之外,邊緣系統中心海馬迴,被發現似乎對於記憶的功能更為重要。




圖2. 巴貝茲迴路(圖來自於Tim Dalgleish, 2004)






圖3. 麥克連的邊緣系統 (圖來自於Tim Dalgleish, 2004)

  在邊緣系統理論逐漸式微時,杏仁核為情緒處理中心的這個想法,開始被提了出來。1986年,LeDoux利用老鼠實驗, 提出一系列恐懼制約(fear conditioning)和杏仁核間的關聯,並進而發展出情緒處理的兩條路徑: 第一條路徑從視丘(thalamus)直接連結到杏仁核,快速且初步地處理進入的知覺訊息,當訊息中包含威脅的情緒時, 便可在第一時間做出立即反應;第二條路徑由視丘傳到大腦皮質後再傳到杏仁核,負責進一步分析進入的知覺訊息, 產生較晚的情緒反應(見圖4)。除了動物的實驗外,在人類的腦傷病人中,也發現到杏仁核移除的病人, 對於情緒臉孔的辨識出現問題,尤其無法辨識恐懼的臉孔。隨著腦造影儀器的發展, 後來的研究也證實杏仁核在情緒處理上辦演了重要角色 (Dalgleish, 2004)。






圖4. LeDoux提出情緒處理的兩條路徑
(圖來自於http://delasierra-sheffer.net/ID ... nciousness-Ch11.htm

  從LeDoux提出情緒路徑之後,研究者們開始致力於將大腦區分為「認知的腦」及「情緒的腦」,但Pessoa在2008年的文章中指出, 情緒及認知的腦是無法完全區分開來的(Pessoa, 2008)。過去認為是處理情緒的腦區(如杏仁核及眼框額葉皮質), 在單純的認知作業中也會激發,而處理認知的腦區(如背後側前額葉皮質(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及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在情緒的作業中也有其重要的角色。Pessoa認為大腦中各分區的運作, 就像是一個網路連接器(hub),是息息相關且無法切割開來的,因此當我們在看情緒或認知時, 不能將大腦直接分開為情緒的腦區或認知的腦區,而應該將各個腦區視為不可分離的各個工作體,如圖5杏仁核和其他腦區連結性為例。






圖5. Pessoa提出的大腦就像一個網路連結器 (來自於Pessoa, 2008)



參考資料
  (1) LeDoux, J(1996). 腦中有情. 遠流出版社.   (2) Dalgleish, T. (2004). The emotional brain. [10.1038/nrn1432]. Nat Rev Neurosci, 5(7), 583-589.   (3) Pessoa, L. (2008).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 and cognition. [10.1038/nrn2317]. Nat Rev Neurosci, 9(2), 148-158.

TOP

這個標題.是所有會(((思)))的共同問題
從左邊看到右邊.從上面看到下面.從裡面看到外面.
從虛換看到實像.從遠的看到近的.從大的看到小的.
從能看的到不能在看的.從無到有再到無...
問題始終只有一個

你怎麼在看.你怎麼在想.永遠沒有答案.那麼您要不要參與自己的人生.認真過生與活
認識與發現

人生的煩惱與痛苦~等你想清楚了 明白了  甘願了盡力了 妥善了~  解脫 從來就沒有離你很遠.佛陀也是這麼教 以前的阿羅漢也是做!

TOP

本帖最後由 恭野 於 2015-4-19 23:37 編輯

意識真的讓人痴迷
會善用.自我訓練學習.你會變成天才
會實踐.會變成您的人生價值
會分享它會變成一種教育
會轉換或是逃避.它會變成多重人格
會執著於情感它會變成信仰
會執著於理性它會變成哲理
會固執它.會變成一種疾病的因

我不敢說我通通能知道.就以我看過有去研讀的部份
大多數的人都很難跳出最後一個關卡.也帶不出智慧
那個大問題.我只有在釋迦牟尼佛佛陀的教法上有看到.人.能從中走出去.
同時在世間又出世間又烘托出.人與人之間的可貴!
(我微微練過.有點體會)

就是自我身心的問題.根.境.識.像鎖鏈的綁住.而.不能自知問題

抓頭中....人.真的不好當.苦....

TOP

繪製大腦地圖:大腦之旅



國家地理雜誌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Taiwan)

發佈日期:2015年12月1日

神經科學家傑夫.里克特曼現任哈佛大學「拉蒙.卡哈爾文理講座教授」,在21世紀延續卡哈爾的研究。

以往,卡哈爾以手工為神經元染色,再用筆墨描繪他的發現;現在,里克特曼和他的團隊則創造了鉅細靡遺的3D神經元影像,呈現神經元的每一個突起和向外延展的分支。透過深入探究各個神經細胞裡最細微的構造,他們也許終於能為一些有關大腦最基本的問題找到答案。每個神經元平均含有1萬個突觸。

這些突觸與其他神經元的連結方式是否有其規則,或只是隨機排列?而各個突觸是否偏好與特定種類的神經元連結?




視頻網址:有中文字幕
  https://youtu.be/-UaOiTfOgPw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