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本帖最後由 恭野 於 2012-12-29 16:47 編輯

心經 佛典的精華液.精華液的精華液  提煉到最精純.多一個字太多.少一個字會覺得怪((溫.儒.雅))<<<這是以前翻譯典籍的標準
如過說法體來講他是說骨架的型態.至於.細部.粗部.連結.就是佛法本身

聽我道來....

佛法的最基本三學(((戒.定.彗)))

戒學,基本上從古至今各宗派.門派.都對這個沒有反對.也沒改多少(大多一致認同)
優婆戒經..等...(還不錯看.但是內容的文意.沿用至今有些需要去調適一下)
好比戒殺生.好比殺牛吃牛肉.到底好不好.對不對?
我們中國人是很.飲水思源.敬天敬地.的種族(牛)幫人類工作耕田一輩子.到老了還要殺他吃他.真的很不忍心.真的看一頭牛被殺(非常難受)
有的發了心.不殺也不吃...
有的是善巧.自己不殺.也不叫人殺.如果有加減吃.在超度他.(有時候去細想.真的沒辦法.人還是要吃.賺錢.過生活)(不要虐殺.殘殺..)
在印度.他們把牛當(神)般的看待?為什麼?當初佛陀從雪山下來吃的第一口的食物.(那個名子不好念.是用牛奶做的食品)
大家為了感念他.所以對牛都非常尊敬...
佛陀再轉法輪時.不管別人供養什麼就吃什麼,都是施主的一份心....(淨佈施.淨不是食物乾不乾淨.是你的心要純淨)這個佛典有說到33還是32種淨佈施
但是...如果入了(沙門.佛門)教.就必須尊崇佛的教導和規定...(不殺)
37道品 6波羅密(有人10度波羅密)五毒 五見.....

現在下來慢慢進入主題
用功法來說好像不太對...(這部分懂了.你就會對.心經的.空.會有另一種看法.他是實修課)
(增一阿含.白骨觀.九墓想.不淨觀.四念住.大四念住.內觀....方法其實很多)
(這個都是基礎功.非常重要)順序因該是.1安那般那呼吸法 2內觀 3四念住 4大四念住 5以上都屬於變化 增一阿含.白骨觀.九墓想.不淨觀.琉光觀...
因該是說要從.安那般那呼吸法說起.藉由 .專注.覺知.了知.呼吸..修習進去而更深入..體驗.身體.心理.身理.意識.外在物質.感官.((這些和合.以及作用))佛陀從這,證出.12因緣(生死輪迴圖.非常好看又深奧) 四聖諦 空性 (2原性.在脫鉤跳出.探索成般若) 生 老 病 死 苦 愛別離 求不得 怨恨憎(這是佛的)
跳回來...如果 我們想跳出生死,可以跟著佛陀學,佛陀指出一條路
起修一定是
(安那般那呼吸法)<<<其他有變化以及方法,我個人喜歡 (內觀)  有走香 (頓悟)這個比較難<<<這個比較難(明心見性)
在來是,四念住,(身 心 意 行)  ((大 四念住))
5以上看名子就知道在修什麼了o

呼吸 內觀 四念住,練的好,真的可以成(阿羅漢.4果)人會非常空靈,有煩惱的會沒煩惱.有牽掛的會沒牽掛.有妄念的會沒妄念....這是真的...
加上5以上的修持.人身.人生.你都會看破.(是非常實際的修練)有人修到想自殺.修不下去.這也是真的.太真實.面對真實會覺得受不了


上頭的都要長時間.燻修.練習.(我真的講的很粗.細節要經典.或是.多方白話.以及去打禪.你會體會到更深.有時可以善用電腦看圖片.有人真的觀不起來)
有人在這些階段就開始起神通.有的練到菩薩.也沒有通.有沒有通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彗))

看心經覺的文字美 意義深,感覺少了一個區塊,(就是上面那一塊.那是.基礎.地樁)

(((慧.修所成慧.般若智慧)))
當開始轉修菩薩行 (中國有分做10地菩薩)都是從阿羅漢轉修過來
有人不修阿羅漢直接修菩薩行.或者.因為自己的因緣會有不同變化以及際遇
菩薩就專門在修.彗.修所成慧.難行能行.難成能成...
老人家形容.菩薩.就是一隻孔雀.專門吃.蜈蚣.毒蟲...吃越毒的他的羽毛越漂亮(智.慧.德.行)走(八方荒涼之地)
如果這輩子他沒成佛,在輪迴觀裡.他這輩子是一種法身.也許.過幾次投胎.他頓悟相應了.這所做的.累世的.都會和他相應...(看看聖馬丁管理員下方的那句話)
如同.本師釋迦牟尼佛.相應了.多寶佛為他授過祭o
菩薩有很多種.看名詞就知道.真的多到無法想像...
在跳回來....(又說遠了)

現在有種教育.叫做讀書.有種機構.叫大學.應用邏輯以及編排成了(((佛學概論)))他們把那些般若智慧((編成一個框框又一個框框))
真的很方便讀...也都很白話...(((骨架))想看手.看腳.看心.看肺...就真的需要進入(((經藏)))
佛學.心觀.身觀.對應觀.因果觀.處世觀.輪迴觀.善惡觀.天地觀.世界觀.教育觀.....最後重點還是你這個人這個心
在佛的時代,修行人,都是修苦行很精進.善用自己最方便的根器修行
觀世音菩薩(詢聲救苦)((頂禮))
大勢至菩薩(大勢一到誰也無法檔)((頂禮))
普賢菩薩((頂禮))
文殊菩薩((頂禮))
觀自在菩薩((頂禮))((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當做.文章.咒語.密法.都是很不錯的o

============

經藏.佛法.真的不錯.但是現代流弊問題太多
一綱多版.若是真的有疑問.還是要回到三藏十二部去探究
像是以前人談.空.空的有點過分.談空的法門真的有滅過.才分歧出.法相宗.唯識宗.

也有兩個很出名的例子
一位高超的修行人說他已經把佛的三藏十二部全都貫通.他已經超越佛.身體會發光.有神通.後來龍王來拜見他.帶他去龍宮看佛的典籍
給他一匹馬騎.看書本名子.後來他看完以後.要求龍王能不能給他帶回一部經.這本經.現在很多人在看o
一位也是勤修的修行人.他早上努力修行坐功夫.晚上入定去兜帥天.聽.彌樂菩薩講經.後來有出一部瑜珈師地論o

拜師修行.老師有沒有悟道.真的氣質會不一樣.大多對於佛法.完全沒有質疑.(這是我個人的感覺.這是真的)

願;有情 無情 有形 無形 眾生  輕安 快樂 自在 和諧
人生的煩惱與痛苦~等你想清楚了 明白了  甘願了盡力了 妥善了~  解脫 從來就沒有離你很遠.佛陀也是這麼教 以前的阿羅漢也是做!

TOP

本帖最後由 恭野 於 2012-12-31 09:07 編輯

http://www.thinkerstar.com/WSLF/2Buddha/lian.htm引用
這有一篇 解說心經. 雖然心經 註解 一綱多版.加減看.或許有別種體會
(純粹分享)((頂禮.拜拜.哈哈))


梁乃崇教授講心經

 

時 間:民國八十三年(西元一九九四)八月二十一日下午三時

地 點:馬來西亞吉隆坡圓智精舍



今天下午講《般若波羅蜜多心要經》,經文就照 華藏祖師的翻譯,而不依玄奘法師的譯文。「般若」的意思就是智慧,「波羅蜜多」是到彼岸,就是以智慧達到佛的彼岸。「心要」的意思是一個摘要,一個abstract 。因為《大般若經》總共有六百多卷,這一段是《大般若經》的摘要、精華,整部《大般若經》的 abstract ,所以華藏祖師把經名譯作「心要經」,而不沿用一般習用的「心經」。又因它是摘要、是精華,所以很短,只有兩百多字。這部經是觀世音自在菩薩說的,因為那次法會中舍利弗請問:「修般若波羅密多,要如何用功?」觀世音菩薩就在釋迦牟尼佛前入定,釋迦牟尼佛加持他以後,再請他說的。現在我們的經文裡面沒有特別加上這一段,所以也就省去不講。今天我就照華藏祖師所翻譯的經文來解說。為什麼要照 華藏祖師所譯的經文,而不依玄奘大師翻的?因為玄奘大師在唐朝的時候所譯的經文有些地方意思表達得不夠清楚,容易造成誤會,而華藏祖師在關鍵的地方改得很好,能夠引導人正確地修行。我們現在就開始看經文:


「聖觀世音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自性歸空,度一切苦厄。」

「聖觀世音自在菩薩」,就是我們平常所稱的「觀音菩薩」。因為當年玄奘大師在翻譯這部經的時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做皇帝,以前皇帝的權威很大的,連翻譯一部經文,菩薩的名號有一個「世」字與他的名字一樣,都不可以,一定要把它去掉,不能和他相同,這叫做「避諱」。現在是民主時代,我們應當恢復這本經的原貌,不必再管這些封建社會的習慣,所以華藏祖師就照原文直接翻譯成「聖觀世音自在菩薩」。「聖」是表示他已經修成了;「觀世音」表示他是從耳根圓通修成的;而「自在」則是非常地安詳自在,表示他已經解脫了。「聖觀世音自在菩薩」所指的就是大家所修的四臂觀音,或者觀音菩薩,或是十一面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都是同一位。也有人修過氣功的紅觀音,仍是他的變化身。還有不少人會問觀世音菩薩是女生或是男生?觀世音菩薩有男相,也有女相,也有不男不女,中性的。其實修成的狀況是沒有男女之分的,但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即隨緣變現。所以我們講觀世音菩薩沒有男女相的差別,這樣比較好;如果講成是不男不女,大家會以為是妖怪。現在我想講一下我自己第一次讀這本經時的感受:我還沒有學佛之前經歷過一些事情,以後我就決定要學佛了。當我下決心要學佛,就想應該找一本佛經來看看。那時候我已經三十多歲了,比在座的有些人年紀都大,但卻從來沒有讀過一本佛經,因為聽說《心經》最短,我想就從這本最短的經開始看好了,所以就去書店請了一本玄奘大師譯的《心經》,後面還有註解的。拿到家裡就開始讀,看到第一句話,就是「觀自在菩薩」,我當時不懂什麼是「觀自在菩薩」,就翻後面的註解看,註解說是「觀世音菩薩」。噢,原來這本經就是觀世音菩薩說的。可是奇怪的是此時我的眼淚忽然像泉水一樣汨汨流下,無法停住,而心裡面充滿一種特別的感覺,我也講不出來。這下子可把我嚇到了,這本經倒底是怎麼搞的?怎麼會讓人這樣?我不敢再看下去了,立刻合起書來;又怕給人看到,所以趕快把門窗關了起來,坐在屋裡讓它流,就這樣一直流了一個鐘頭,淚水才止住,但是心裡面很舒服,那種感覺有一點像是內心深處一直要找的東西給我找到了。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要找什麼,但是心裡面一直像要尋找一個什麼東西似的,而一看到這句話,就覺得找到了!情況就像一個人小的時候隨家人逃難,最後失散了,不知道自己的母親在哪裡?長大以後有一天忽然找到了,是那種感覺。不過這件事情仍然太奇怪了,我只看了第一句話而已,居然會有這種反應!又過了三個月以後,有一天等家裡的人都出去了,我才敢再打開《心經》,只看第一句話,看看會不會又出問題。誰知道相同的情況又開始了,眼淚又像自來水一樣一直流,停不下來,我只好再次把書合上,把窗子關好,躲在屋子裡讓它流,這次又流了差不多一個鐘頭。過了幾個月,我又再試了一次,結果還是一樣,我沒辦法再看下去。直到第四次,前幾次的狀況沒有再發生,我才能把整本《心經》看完,才知道內容是什麼。好,說完了這段經歷,我們再往下看。第二句經文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當我第一次讀到這裡,就覺得這一句話如果沒有弄懂,後面就不容易明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所謂「行深」就是實行至深處,而「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註解說是入定,而入定又是什麼?書上並未說明,我不知道要怎麼做。一直到幾年後,我遇到華藏祖師,才曉得入定。其實入定的方法很多,一心三觀、數息法....等都是,但在實踐層次,不能背那麼多複雜的偈子。一個隨時隨地都要用的方法是不能複雜的,一定要很方便,隨手一拿就可以用,這個便捷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華藏祖師教的「眼見色,心中無色;耳聞聲,心中無聲」或者是「回頭是岸」。「回頭是岸」還不好,還要找「知覺者」,仍有點囉唆。所以最好用的還是「眼見色,心中無色;耳聞聲,心中無聲」,只要記得這一句就好了。意思是我們的眼睛可以看見東西,但是心中沒有這個相,而是空的。一察覺心是空的,而且做得夠深,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這一句話很簡單,但是做得深與淺,差別是很大的。「眼見色,心中無色」,眼睛是看到的,並沒有把所看到的東西化成沒有;可是雖然看見了,心裡面卻沒有這個東西。真的徹底做到心裡面沒有這個東西,就是回頭到了彼岸,也就是回頭找到了「本來面目」、「知覺者」,就這麼一句話已經把佛法說完了。所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看起來好玄,其實就是這個意思而已。接著就是「照見五蘊自性歸空」,這一句是全經的精華,非常重要。我們已經知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眼見色,心中無色」,一旦實行得很深的時候,就會照見五蘊自性歸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只是簡稱,其實還包含了聲、香、味、觸、法。「受」是接受,也就是feeling 。「想」是第六識。「行」是第七識。「識」是第八識。色、受、想、行、識就等於所有外界有形有相的世界,我們不但能看到,同時可以感覺得到,而且還可以察覺到自己的識心在想東想西;「行」是抽象的思考,你也能觀照到;而第八阿賴耶識這些種子你也能體會到––那不是把整個宇宙物質世界及心靈世界全都掌握了?「五蘊」指的就是這麼複雜眾多的世界,而這森羅萬象全部照見自性歸空。以前玄奘大師把這個地方翻譯成「照見五蘊皆空」,這樣翻,容易被人家誤解成:眼睛這麼一看,世界就全都化空了,沒有了––實際上,解成這樣是做不到的,除非眼睛瞎了,耳朵聾了,或者是腦子沒有了,否則這麼一照,仍會見到有形有相的世界。很多人依照這段譯文努力去修練,想把五蘊照得沒有,但如此辛苦照來照去,五蘊仍然在,怎麼修都不成,所以華藏祖師就把這個地方改成「照見五蘊自性歸空」。但這樣翻譯,剛開始我還是看不太懂。我知道他的意思並不是要把這五蘊變空,心靈運作的方式不是直接把五蘊變空掉,但是這個「自性歸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是說這個五蘊的自性歸空呢?還是這五蘊要歸到自性空呢?這個地方我就不太懂,也想了很久,我覺得應該把它解釋成「照見五蘊還歸自性空」,把五蘊攝回來,還歸到自性空,應該是這麼解釋。所以我就拿著經書去請教華藏祖師,問他到底應該是照見五蘊的本性還歸空性,還是照見五蘊還歸自性空?到底是那一個?他聽了我的問題以後,就陷入沉思。這次我注意他回答的時間,因為我師父一向回答問題都不必想的,你一問他,他立刻就回答你。但是這個問題他想了很久,差不多想了十五分鐘,然後才寫給我。究竟他把這一段改成什麼呢?––「照見五蘊還歸自性法性空」。我那個時候還不懂法性,所以他加上了「法性」以後,我就特別注意去了解法性。而他寫給我的時候,我還是只能了解到「照見五蘊還歸自性空」,還只了解到這地方;直到日後我了解了法性以後,才能體會華藏祖師要改成「還歸自性法性空」的用意在那裡。「照見五蘊還歸自性空」,就是我們觀察五蘊時,發現五蘊的源頭在自性,這就是攝心內證的方向,沿此方向做得深,就會到達自性,到達你的「知覺者」;但是「知覺者」本身是沒有辦法被知道的,所以你到達的是什麼呢?就是空。你感覺到的就是空,找不到東西,沒有一個東西可以被你找到,那種空空的感覺,就是自性空。(要注意:自性空是不被知的!如果那個空能被你觀察到,仍不是自性空。)你的心真的回到自性,五蘊也隨之歸空。因為五蘊之所以會被觀察到,是你的自性觀察它而有的;若把心收回至自性,這些五蘊也隨之回歸自性(觀察它的主人)而歸空了。如果你的境界只在自性而不是法性,是什麼五蘊沒有呢?是你身體這個五蘊沒有了,不是整個世界。如果你的境界到達法性,那麼不只是這個身體沒有,整個宇宙都收回去了,沒有了。所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練的時候,運作的方式是什麼呢?就是雖然照見五蘊,但心中沒有五蘊;眼見色,心中沒有色;耳聞聲,心中沒有聲;鼻嗅香,心中沒有香;舌嚐味,心中沒有味;身受觸,心中沒有觸;意思想,心中沒有想––就這麼運作。你觀察到了五蘊,但是心裡沒有,你的心就回到那個沒有五蘊的自性也好,法性也好,回到了那裡,就是回到你的「本來面目」,回到你的「知覺者」,整個就回去了。因為萬法是你造的,心一回去以後,你不造了,它們也就不見了。所以這個宇宙是法性造的,這個身體是你的自性造的,一收攝回去,因為自性本來是空的,你造的東西也就跟著空了。因此華藏祖師在原譯文後面要加一個「法性」,改成「還歸自性法性空」,這裡面是有層次的。而一般人大概先能做到的只是還歸自性空,照見五蘊還歸自性空。當你做成功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的身體不見了。這方面我很早以前就有經驗,發現身體不見了,不是忽然間一下子不見的,而是好幾天慢慢不見的。就好像有些人畫畫,畫完後,如果顏料不好,就會慢慢褪色,色褪了以後,相就不見了,畫的東西就沒有了,只剩下一張白紙,狀況就像這樣。不只是身體,連我的衣服也看不見了,越來越沒有了,我就要消失了。這時候我不禁擔心起來:糟糕!我的家人會以為我消失了。但我注意到他們仍然看得見我,我才放心。可是我卻看不見自己了,沒有了––就是還歸自性空,但還沒有到法性空,這個世界還在。開始時我真是嚇了一跳,怎麼搞的會有這種事情?一旦能照見五蘊自性歸空以後,就接到下面:「度一切苦厄」。真是奇怪,什麼東西都沒有了,怎麼能度一切苦厄呢?事實上,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有能力度一切苦厄!因為五蘊全都這樣化空了以後,你就自在了,沒有什麼限制了,那麼什麼問題、什麼苦厄,你都能一化就把它化空了,也就可以度了。到了這一步,世上所有的問題都沒有了,因為一切的苦厄都在五蘊當中!要怎麼化呢?把它一攝歸空,就沒有了,所以「度一切苦厄」是「用法」,對不對?前面「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自性歸空」,我們說這是修「體法」。「體法」是幫助人修行成道的法,一旦修成了,「體法」也就是「用法」。也就是說:「體法」本身就是「用法」。苦厄如果度不了,就是因為你化不空。如果照見五蘊自性歸空,只能解自己的問題;如果能夠照見五蘊還歸自性法性空,那麼整個宇宙的問題,都有辦法化掉,所有這些苦厄都有辦法度。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就是舍利弗,在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中,是智慧第一。於是觀世音菩薩就告訴舍利弗:「色不異空」,「色」是五蘊當中的一個,包括了一切有形有相的東西。「不異」就是沒有差別。「色不異空」就是一切有形相的東西,與自性空是沒有差別的。因為「色」是「自性空」造出來的,它們就是它,因此「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反過來說,「自性空」和「色」也是一樣的。心一攝回去,色相就歸空了;心一放出來,這個宇宙的色相又出來了,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而再進一步說,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用數學的講法就是全等,「空」全等於「色」,「色」全等於「空」,這兩個完全相等。當然我們把前面這一段作此解釋,後面的就很好懂了,是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情況和前面相同,就不再解釋了。「想」也是一樣,「行」也是一樣,「識」也是一樣,都是與「空」不異,與「空」全等。不但「空」可以全等於「色」,「色」也可以全等於「空」,是兩邊通,兩邊全等,這樣過來可以,反過去也可以。有些人可以做到「空即是色」,但是「色即是空」就沒有辦法了,那樣不夠的,要兩邊都全等才可以。


「舍利子,是一切法真空性,無相無不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觀世音菩薩又再繼續說:「舍利子,是一切法真空性」,這裡 華藏祖師又把玄奘大師的翻譯做了一點修改,玄奘大師原譯「是諸法空相」,但這個「相」字會誤導人,因為修到這個地方已經沒有相,如果又講一個空相,就很奇怪││空既然沒有相,怎麼又有一個空相?會讓人的腦筋轉不過來,所以 華藏祖師這裡就改成「是一切法真空性」,這樣的文字就不會讓人苦惱了。「是一切法真空性,無相無不相」,它沒有相,同時又無不相,它什麼都相,所以是無相無不相。這是個什麼東西?這個東西找不到相的,比如說這裡有一個杯子,它說沒有杯子相,又說無不相,即什麼相它都是,這就令人難以瞭解了。究竟有哪一個東西具備這種特質?我們找不到這樣的東西,也找不到這樣的相,因為它就是一個空性,是「知覺者」的特質,是我們佛性的特質,也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的特質。「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沒有樣子,只是真空性。說它是什麼樣子,其實找不到。它沒有面目,無不面目,什麼面目都是,它是無相無不相這種狀況。「不生不滅」,它既沒有生出來,也沒有滅掉,就是沒有生,也沒有死,這是什麼東西?「不垢不淨」,它既不骯髒,也不乾淨。我們說修行要清淨,但它不清淨,可也不骯髒。「不增不減」,它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那它是什麼?究竟一切法的真空性是怎樣的?就是「無相無不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超越了一切相對二邊。講到「不增不減」,我這個學科學的人,就想要講一講科學了。數學裡面大家都學過無限大,是吧?你們一定知道的。一個無限大再加一個無限大,等於什麼?還是等於一個無限大,對不對?這是「不增」。無限大減掉一個無限大等於什麼?仍然是無限大,這是「不減」。現代科學裡面數學的無限大就是不增不減,你看科學裡的無限大和真空性是相符的,沒有辦法脫離一切法真空性。


「是故空性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識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失。」

「空性」就是一切法真空性,也就是「本來面目」,也就是「佛性」,也就是「自性」、「法性」,也就是「知覺者」,這個「空性」就代表這些。「是故空性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空性中沒有色,沒有受、想、行、識,都已經歸空了,當然沒有––這是空五蘊。「無眼、耳、鼻、舌、身、意」,空性中也沒有六根。「無色、聲、香、味、觸、法」,也沒有六塵。「無眼識界」,六識雖只舉一個,當然還包含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其他幾識,所以「無眼識界」就是說包含眼識在內的其它幾識也都沒有。「乃至無意識界」,最後連意識也沒有––這是空十八界。「無無明」,「十二因緣」最後的無明,空性中連無明也沒有了。「亦無無明盡」,大家要注意這句話,「盡」就是把它去除盡了。「無明盡」,是把無明破除光了;「亦無無明盡」,就是把無明破除盡了的這件事也沒有。「乃至無老死」,這仍在講「十二因緣」,是其中最淺的層次,就是老、死,人在輪迴中最後不是生、老、病、死嗎?但在空性中沒有老、死。「亦無老死盡」,意思是說生、老、病、死這些事情也沒有了的情況也沒有。這一點有沒有問題?就是說我們把無明破光了,破得乾乾淨淨,甚至把「十二因緣」每一環節都破盡了,但在真空性中這些破盡的事情也都沒有的。因為如果說我們把無明破除光了,那還是有一件破除光了的事情在那裡,是不是?而空性中是連這些事情也沒有,沒有到什麼都破除得很徹底、很乾淨––「十二因緣」,是中乘緣覺的修法,修成就是辟支佛。這裡連「十二因緣」也空了。「無苦、集、滅、道」,則是小乘聲聞的修法,他們修苦、集、滅、道四聖諦。然而在空性中,小乘人辛苦修行的苦、集、滅、道也都沒有了。「無智、無得、亦無失」,菩薩努力修行,有什麼般若智,但佛性中也沒有什麼智不智;也沒有修成得到什麼,當然也就沒有失掉什麼。這句「亦無失」玄奘法師翻譯的原文並沒有,是華藏祖師加上去的,如此才能離相對的二邊。


「以無所得失故,菩提薩埵依止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而住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超越顛倒,究竟涅槃。」

「以無所得失故,菩提薩埵依止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而住故」,我們通常苦惱,都是因為在那裡患得患失,而菩薩(即「菩提薩埵」的簡稱)一旦證入空性、證入本來面目,根本就沒有得,也沒有失。因為沒有什麼得失,所以能安住在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裡。如果你說今天有一個什麼成就、什麼感應,或有一個本事可以解什麼什麼,那就是有所得,此時人很容易洋洋得意,而障礙自己的修行;又倘若今天虧了什麼,令你十分煩惱,心在得失中打轉,就不可能安靜。惟有無得無失,菩薩才能安住在甚深的禪定中。「心無罣礙」,因為菩薩心中沒有得失,什麼都空空的,還有什麼好牽掛的?鉤子也沒有地方可以掛了,找不到東西掛了。「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沒有了罣礙,所以沒有恐懼,心裡面沒有什麼好擔憂的。比如圓寂的時候不能往生,要怎麼辦呢?菩薩根本不擔心這個問題。心中沒有任何罣礙,沒有什麼擔憂恐懼。「超越顛倒,究竟涅槃」,因此就超越了顛倒,也就不顛倒了。這樣就到了究竟涅槃,修成功了,沒有事了,而且菩薩連這個自己已經修成的念頭也沒有。


「三世一切佛,亦依止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而安住明空三摩地,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親證大圓滿覺。」

「三世一切佛」,指所有的佛,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切佛。「亦依止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而安住明空三摩地」,就是過去的佛是這樣,現在的佛是這樣,未來要成佛的人還是一樣,都要依止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而安住明空三摩地。事實上這裡的「明空三摩地」已經是多說的了,大家不需要追問要明要空,那到底是什麼?你這樣子去想,又著相了,連這個都要沒有,什麼都沒有才叫「明空三摩地」。「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復顯無上正等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原來此正覺為無明所障,現在恢復了;於是「親證大圓滿覺」,就能證入大圓滿覺。後面這些句子都是在錦上添花,如果前面的經文能懂,這些話就一定會懂。


「是故住持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只要你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能安住甚深的禪定,就是大神咒,就是大明咒,就是無上咒,就是無等等咒││這是沒有聲音的咒。也就是若能定到空,那個就是咒,是非常神奇的、無可比擬的,就是所有一切咒。「能除一切苦」,就能夠把一切苦都除掉。「真實不虛」,這裡特別強調這是真實的,不是說空話。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野。梭哈。」

最後觀世音菩薩又發慈悲心說了一個咒,讓人好依之修持,因為大家還沒有修證到,所以就傳一個咒好讓大家依止。「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野。梭哈。」這個咒整個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說的,只是用這個咒來代表,而持咒就是要體會到前面所說的意義。當然這些咒音也有解釋:「唵」,是皈依三寶。「揭諦」是自度,即要去「我執」。第二個「揭諦」是度他,即去「俱生我執」。「波羅揭諦」,是度登彼岸,即要去「法執」。「波羅僧揭諦」,是一切眾生度登彼岸,即要去「俱生法執」––這四句表明要去種種執著。「菩提野梭哈」,是說無上菩提迅速成就。所以真正的咒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入定,就是「眼見色,心中無色」,就是攝心內證,就是皈元回到自己的本性,這些才是真正的咒。大家如果聽過我講很多遍以後,你會知道我每次雖換不同的題目講,其實所講的就只是一個,沒有別的,只不過換不同的方式說而已。如果你們會讀佛經也是一樣,各位不要看《大藏經》那麼多,其實說的就是這一個,要修的也只是這一個。好,以上就把《心要經》講到這裡,如果有聽不懂的地方,現在可以問。大家都沒有問題了,那麼就一起來持咒:「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野。梭哈。」


––劉玉娟居士記錄【後註】《心經》是佛經中最重要的經典,一般佛子雖會背誦,但皆感義理深奧,難以瞭解。故編者特選梁乃崇教授去年赴馬來西亞弘法的講經開示「心經要義」作為本期「圓覺之友」。本書題目所以未遵華藏上師原譯「心要經」,而用「心經」兩字,實為從俗之故;希望藉此吸引廣大佛子來讀本書,而對自性真空能有正確的領悟。

人生的煩惱與痛苦~等你想清楚了 明白了  甘願了盡力了 妥善了~  解脫 從來就沒有離你很遠.佛陀也是這麼教 以前的阿羅漢也是做!

TOP

學習 原始佛法後

現在對於心經.別有一般看法
心經  他是~論書~一點都沒錯!
他的意涵~是對於有智者.所說.所說法!
(不知道是不是朝代的引響.中國古代的詩詞.是當時的白話)

雖然不見得...會有所謂見法開悟.他確實是不錯的!
真的~
合十!
撒度.撒度.撒度!

TOP

回復 56# sanmartin


我是真的那樣認為因為.所謂的開悟見法
佛陀有一個很完整的教學方法.
佛陀在那個智見上.不斷說.反覆說.重複說.用不同方法在說.
    精簡扼要.這個真的還要.對於菁說很熟的法師才有辦法講解
正確的(就是我上頭打的字)

以前的尊者都很詳實的記錄著(尊者.是對於那些高尚人格的尊稱)
經由部派分裂後.時代.環境....等等諸多因素.有被新增.或是異說附說...
導致現在很多人.修不起來.看不懂.....有的是...說是修學佛法.卻...連邊都沒摸到!


如果學的是所謂.正確.以及知道正確入手處再哪.....
在實際現觀上.是.....很不可思議!
拜老師.皈依老師.我個人覺得.是有需要的.它可以幫助您.少走很多冤路.
以及.老師所學所會.提供您...在生活上的幫助~
老師幫助您.實際在修.還是要自己努力.
師者.授課.解惑.耶!

主軸不要抓錯邊.
主軸是.對於一個人的身心.苦的息止
不是延展變成無限的福佑
雖然奇蹟或是神奇.是有的.
依賴神蹟或是神奇是不太可靠!
(並不是說不好....思考一下吧.很容易區別差異)
讀個人五韻這本經就很複雜了.何況.70億人口.
神明.不好當....人那麼多.整天需要救.....是很累的!
體貼一下神明吧!
神明沒拿你多少好處....卻要累個半死.還要看你的心情!
有時候.讓龍天護法休息一下.
自己修的好.這些護法諸天也會比較有成就感!
這弟子不錯.沒有白忙!

TOP

回復 56# sanmartin


我是真的那樣認為因為.所謂的開悟見法
佛陀有一個很完整的教學方法.
佛陀在那個智見上.不斷說.反覆說.重複說.用不同方法在說.
    精簡扼要.這個真的還要.對於菁說很熟的法師才有辦法講解
正確的(就是我上頭打的字)

以前的尊者都很詳實的記錄著(尊者.是對於那些高尚人格的尊稱)
經由部派分裂後.時代.環境....等等諸多因素.有被新增.或是異說附說...
導致現在很多人.修不起來.看不懂.....有的是...說是修學佛法.卻...連邊都沒摸到!


如果學的是所謂.正確.以及知道正確入手處再哪.....
在實際現觀上.是.....很不可思議!
拜老師.皈依老師.我個人覺得.是有需要的.它可以幫助您.少走很多冤路.
以及.老師所學所會.提供您...在生活上的幫助~
老師幫助您.實際在修.還是要自己努力.
師者.授課.解惑.耶!

主軸不要抓錯邊.
主軸是.對於一個人的身心.苦的息止
不是延展變成無限的福佑
雖然奇蹟或是神奇.是有的.
依賴神蹟或是神奇是不太可靠!
(並不是說不好....思考一下吧.很容易區別差異)
讀個人五韻這本經就很複雜了.何況.70億人口.
神明.不好當....人那麼多.整天需要救.....是很累的!
體貼一下神明吧!
神明沒拿你多少好處....卻要累個半死.還要看你的心情!
有時候.讓龍天護法休息一下.
自己修的好.這些護法諸天也會比較有成就感!
這弟子不錯.沒有白忙!

TOP

我現在覺得12因緣,是關鍵...但為何有人聽了因緣法還是沒有脫離五蘊??
下次幫我問一下隨佛長老這問題
sanmartin 發表於 2016-4-21 00:03



    其實.你自己就很有智慧了
為.何~
聽.了~
因.緣.法.?~
緣.生.法.?~
還.是.沒.有...
脫.離.五.蘊?????

五韻是因緣與緣生所生法.
每天早上起來.就開始錯認.
你在想的問題是記憶.不是事實.
記.生法.是我.是我所....
生.是老病死的表現
這個.是變異敗壞

人.對他升起.欲貪.所以愛染.喜貪在這之中
因有喜貪.欲渴.對他投射.情感.
人.會轉變.由愛便迷.由愛便癡.由愛生怨.由愛生妓.....百丈惡門開~

他這不是不好.
如果.你對於生新的緣請.來來去去又明白.基本上可以稱為明人
如果.不知道這問題他是怎麼產生的.去向何方.基本上稱為無明人

基本上到這......   哈哈
只有一個問提在.
佛學用詞.概論都知道了...
只有一個問題.
你.還沒準備好做選擇
所以沒有擇法菩提支.行.所謂八正道.

面對真實的擇法.善擇.基本上....是很難的!
想選擇的道路.方法.怎麼渡越大腦約制個人的生理生化反應.(這個真的很難.但是有好老師帶.就會比較輕鬆)
個人的情慾.習慣.觀念.依賴性.....是很難轉變的.
這點如果懂了.為什摩佛陀會制訂(((戒)))戒的重要性.你就看得懂了!
防護.身.口.意.
獨一靜處專精思維
這也就是為什麼以前再說.不懂還沒關係.一旦懂了.事情更多.
這事也不用煩惱.因為...苦也將盡了!

其實.你問的這問題真的有比較深.也可以淺說!
淺說.就是你還沒撙備好做選擇.要甚麼.不要甚麼.怎麼要.怎麼不要
深意.怎麼用智慧去看待.  菩提的道次第.就會一個接著一個.一個接著一個.

這也就是所謂法輪二轉.所要去修正的內容
四聖締三轉十二行!
云何苦.云何苦之集.云何有滅道跡.云何成道~
以前我在看這個.我就說.這個不是想出來的.是真真實實修出來的.佛陀不簡單!

長老.對於一些內容.他是不說的.(((因為那是出家人專修了.口耳相傳)))
對於世間法.是可以說的.
但是問這問題.你自己要清楚與明白所想問的.他是具體事實.長老才會想回答這問題

我們眾生都是迷迷糊糊的.有時候連問問題都不清不楚.
僧侶是選擇不答((佛法有句很好的話.簡說:不要餵飽眾生心中那條貪慾的蛇))
出家人.持戒.不兩蛇.妄語....

所以吼~真的想清楚後再問!

基本上~  你可以直接打電話去問~  真的!
就說我是某某誰.對於網路上的問題.有所不解.想請教這些問題.是否方便~
他們除了.外出托缽.早上與中午前.可能不再.
大致上.都會在!

TOP

偷偷講一個

佛教常常在說的法眼
法眼???
法眼是一個眼睛嗎?
法眼是一個另外的甚麼甚麼嗎?
法眼是.長在頭上嗎?還是在後腦?
法眼會放光嗎?
法眼是放在哪?
法眼他的意涵代表甚麼?
法眼為何和戒律.禪法.經教.那麼緊密.契合?
人們常常說.要得.法眼.法眼到底是甚麼?

TOP

我現在覺得12因緣,是關鍵...但為何有人聽了因緣法還是沒有脫離五蘊??
下次幫我問一下隨佛長老這問題
sanmartin 發表於 2016-4-21 00:03



    若是還不解~
那麼我就用去聽課經驗告訴你

長老對於這問題~是時常在講
長老說大致意涵~禪.是死板板的.人是想問方法而不去看.現在活生生的問題
我的感受是.長老對於有智者很盡力再說法(對於有智者)所謂有智者確一直想問方法
苦口婆心一直說.眾生是一直想(那個人的身心.在文不對題.跳錯邊.盪機.空轉.鑽牛角尖...)
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跳不開~緣觸....緣有....

頓時....法不再.有的是結...

所以.長老又會跳回去.依經說經的解結
引用經說.次第.意涵

長老本來是泡好茶.請喝好茶.變成又要派茶葉枝(次等茶)

這問題我常常看到.我是有種感受....眾生不好渡.這條路不是引渡.是指路~(指苦集)

五韻.這個身心.本來就是因緣所生法.無常苦無我非我所.人會為了這問題....記生法是我.是我所.有樂.有淨
這種想法.本來就是和這世界在打架~

不去善觀因緣.聚焦於現在.怎麼離苦.得樂.
對於身心(尤其是腦與身體的架構去了解.這會比較深.尤其是精神層面的問題)

佛教的思想.本來就不是擇學.以及世界大同眾生平等.雙胞胎也不會都一樣...
是有差別.不平等.
方有方的優點.圓有圓的優點.方的就不會像圓的在滾動.圓的就不會像方的穩重
又穩重又會滾動.有這是嗎???
想轉變.就要改.才會有A變B變C.....

事實上.說這麼多.對於想探究這種問題.提出這種問題的人((((不多))))
不必為這.所謂.眾生而起煩惱.把時間好好用自己的生活與修行上.時間寶貴
眾生.真有個甚麼問題.在聚焦於那個問題.當這樣做就是很盡...所謂.真善美了!
因為我們不是神.我們是人.事事物物沒有十全十美.十全十美是上帝所做的事
自己先盤算.然後再去做~

五韻為何沒解脫?
他是因緣所生.有感受很正常.植物人也有阿.
一個人走在路上.他沒有五韻.會不會覺得很怪呢???
解脫了~
走路在地上不知這是地?
解脫了~
走在地上踩到釘子流血不知道?
解脫了~
走在路上.前頭有個坑.不知道轉向閃一下直接踩下去?

佛陀的說法是
先破無明.得明斷無明慧解脫....然後心解脫
苦集滅道
四聖締.三轉十二行~菩提道次第次第起!(合十)


我是不會去問長老.因為有問題我會自己去看.除非那個真的很有問超出了...剛好有那個因緣我才會去問
長老的事情很多了~這種問題我還可以~因為長老說了很多很多遍.....
如果說想在探究.
那我真的建議.打電話去.直接請教僧人.有些是師徒口耳相傳.她會知道得比較多
為您所謂的問題.做回答會比較完善~
身心的狀態是不一樣的!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