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大紀元2010年12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郭靖康編譯報導)據《生活科學》報導,2008年在西伯利亞南部發現了有3萬年歷史的化石,揭示了以前不曾為人所知的「丹尼索娃人」(Denisovan),它的基因組不同於現代人,亦有別于尼安德氏人(Neanderthals,或穴居人)。奇怪的是,這些早已絕跡的西伯利亞人的DNA似乎與太平洋群島上的美拉尼西亞(Melanesia)島上人的DNA有非同尋常的相似之處。

這化石很可能是一塊年輕女孩指尖的化石。同時發現的還有燧石刀片、磨光的石頭裝飾品以及一顆磨牙形狀的化石,這顆磨牙形狀與尼安德氏人和現代人的磨牙大不相同,而與更古老的人種卻有幾分相似。(牙齒和手指骨顯然來自同一種群的不同成員。)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對從這個化石中提取出的40毫克進行DNA測序,發現了丹尼索娃人與尼安德氏人有一個共同的起源,但有不同的基因,顯然他們與尼安德氏人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但很早就與現代人的祖先分開來了。

德國的麥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的進化遺傳學家帕波(Svante Paabo)告訴《生活科學》說:「令人吃驚的是我們居然發現這個被認為已經滅絕的人種,當我們從西伯利亞獲得這個小手指節骨時,我以為百分百是尼安德氏人或現代人的。當發現它是完全另一回事時,真是使我驚訝不已。」

不同祖先之間的交配
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的分析發現,這個丹尼索娃人的遺傳物質有4%到6%與某些現代美拉尼西亞人的基因組相匹配。這表明在丹尼索娃人與美拉尼西亞人的祖先之間有過交配,就像尼安德氏人與現代的非非洲人的祖先有交配關係一樣。

加大聖克魯斯分校的研究員格林(Richard Green)說:「與現代人遷徙出非洲和替換尼安德氏人的故事大不一樣的是,我們現在看到這些祖先之間還有更多的參與者,他們之間的那些很糾結的故事比我們之前所知道的有更多的互動情節。」

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員、領導新人口遺傳分析的進化遺傳學家瑞趣(David Reich)說,在西伯利亞發現的這個已經滅絕的人種譜系,他們的遺傳物質的基因序列卻存在于東南亞的現代人中的這一事實顯示,丹尼索娃人可能在石器時代晚期廣泛地在亞洲地區活動著。

瑞趣告訴《生活科學》說:「到目前為止仍然不是很確定的是,這些遺傳物質很可能會在美拉尼西亞人群中永遠保留下來,因為它顯示了某種形式的進化優勢。我們很難有足夠的時間來觀察現代人體內的古老的基因序列對現代人有何影響,如對疾病易感性的影響,而要弄懂一個遠古基因組對現代人的影響更是難上加難。」

我們的祖先曾與丹尼索娃人交往
這些發現,從進化的歷史角度來看,增加了現代人類與我們已經滅絕的有親緣關係的祖先之間的複雜性。

研究人員認為,我們有一群祖先在離現在30萬至40萬年間離開了非洲,並又迅速分化成不同的分支:有一分支分佈到歐洲去成為尼安德氏人,其他分支繼續向東遷徙成了丹尼索娃人。當現代人大約在7萬至8萬年前離開非洲時,他們首先遇到了尼安德氏人,有了交配行為後獲得了占非非洲人的基因組中1%至4%的尼安德氏人的遺傳物質,現代人類的另一族後來與丹尼索娃人交往。

格林說:「這項研究填補了祖先們活動的一些細節,但我們想知道更多有關尼安德氏人和他們互動群體的人口情況,你不得不懷疑仍然可能還有其他族群存在,還有待我們去發現,在這個故事中除了有尼安德氏人、丹尼索娃人和現代人三個族群外,是否還存在有第四個族群?」

研究人員刻意避免把丹尼索娃人叫成一個新的人種或亞種。事實上,既便是對尼安德氏人到底是一種完全不同的人種或是一個亞種目前仍然存在高度的爭議。

能稱為一個族群的人應該是與其他種群分開的、不同的種群,且種群內部存在交配活動,儘管最近的研究顯示尼安德氏人(以及現在的丹尼索娃人)與我們分享某些遺傳物質。像人類的其他種群一樣,尼安德氏人和丹尼索娃人都統稱為人類,因此目前仍然還存在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即在解剖學上到底這些族群與現代人之間有什麼根本的不同。

瑞趣補充說,未來的研究可以探討的是,丹尼索娃人或尼安德氏人遺留在現代人類基因組中的遺傳物質,在進化的角度上看到底有什麼優勢。

帕波語重心長地說:「也許這就是未來所要做的——不是基於他們發明的什麼石器來重構我們已經絕跡的祖先,而要基於他們仍留在一小片骨化石中的遺傳物質來重構他們。」

這項新發現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美東時間: 2010-12-25 06:56:20 AM 【萬年曆】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2/25/n3123623.htm

TOP

本帖最後由 Josefinchen 於 2010-12-26 07:31 編輯

英文報導 : 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zeitgeist/0,1518,736454,00.html
The Denisovan CodeResearchers Decipher DNA of Mysterious Human Ancestor

The human family just got a new relative. Genetic researchers in Leipzig have deciphered the DNA of a hominid species that coexisted with Homo sapiens and Neanderthals around 40,000 years ago. A tiny piece of bone was enough for them to sequence the genome.


The miniscule amount of powder could have sat on a knife point, and yet, according to Johannes Krause, it contains something sensational. The Leipzig-based genetic researcher extracted the fine powder from a minute piece of fossilized bone -- and discovered a whole chapter of mankind's history inside it.



Krause and his colleagues at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in the eastern German city of Leipzig were able to sequence almost the complete genome of a hitherto unknown type of hominid from molecules that they extracted from bone meal. In addition to the DNA sequence of modern Homo sapiens and Neanderthals, they also unlocked a genome from a third type of hominid, according to a paper published Thursday in the journal Nature. The researchers have dubbed the new hominids "Denisovans," after the Denisova Cave in the Altai Mountains of Siberia where the bone was found.


Krause announced to the world's media earlier this year that he had discovered the remains of a new type of human. The only surviving fossil was a tiny piece of finger bone from a girl who had died around 50,000 years ago that had been found in the Denisova Cave.


The Leipzig scientists -- who focus on the era when modern humans shared the Earth with their Neanderthal cousins -- had registered their interest in the find immediately. But when Krause drilled into the tiny finger bone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 clean-room laboratory in Leipzig, he had no inkling of the sensational discovery that awaited him.

At first it seemed to be a routine examination. Krause only wanted to ascertain whether this little bone came from a modern human or a Neanderthal. However, the DNA sequence he found did not match anything he had ever seen before. Krause had stumbled upon a completely new being, a third type of human, who had competed with modern humans and Neanderthals for dominance in Eurasia.

Complete Genetic Code Deciphered


Since the discovery was announced in March, the researchers have been focused on the task of decoding the entire 3 billion DNA building blocks in the complete genetic makeup of the newcomer from the Altai Mountains. It is only now becoming clear what kind of "wonder bone," as Klause puts it, that they are working on.


Seventy per cent of the DNA code snippets that they found in the bone powder came from the Denisova girl. Never before had scientists found such a high level of purity in Stone Age DNA. Normally with such ancient discoveries, 99 per cent of all DNA consist of contaminants of a bacterial origin. Thanks to the unparalleled purity of the sample, a tiny amount of bone dust was enough for the scientists to assemble an almost-complete DNA sequence of the prehistoric girl. This now enables them to draw remarkable conclusions about the fate of the mysterious Denisovans.

Some 300,000 years ago, they split off from the branch which eventually developed into the Neanderthals. Whereas the Neanderthals spread westwards into ice-age Europe, the Denisovans moved east.


So far, the discovery in Siberia is the only example of this new type of hominid. But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the Denisova may have hunted across large swaths of Asia. It is an assumption borne out of the perhaps most stunning part of their analysis.

Few Traces of Intermingling

The scientists posed the question as to how different types of hominids might have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Did they hunt each other? Did they avoid each other? Might they have stolen each other's women?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the Max Planck scientists compared DNA from the Denisova cave with that of modern man. They found no traces of Denisova characteristics in people from Africa, Europe or China. Indeed, clear indications of intermingling were only found among the inhabitants of Papua New Guinea.


The two types of hominids, researchers believe, must have encountered each other somewhere in Southeast Asia. They hypothesize that different Denisova tribes had settled there long before modern man made his way to East Asia some 30,000 years ago. The two groups must have interbred, perhaps not as a matter of course, but periodically. Later, the modern humans and their genetic dowry moved further south, whence today's Melanesians developed.



The Leipzig researchers now want to search Russian and Chinese collections for more fossils that could belong to the Denisova. The hope is to understand what they may have looked like. While the DNA provides hints on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nisova, appearance is not one of them.


Massive Molar

But the researchers did present an additional find. In the same Siberian cave, a molar was found. The tooth's owner, according to DNA analysi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nisova girl.

This molar is distinctly different to those of all other known types of humans. Its massive size alone leads the scientists to suppose that it once belonged to a man. "Theoretically, it could also have come from a woman" said Svante Paabo, the head of the Leipzig-based team of genetic researchers. "But in that case I would prefer not to meet the corresponding male."


07.jpg

07.jpg

【 明報專訊 】

科學家 , 周  3 宣佈,他們 , 在西伯利亞的南部 ,  1  個洞穴之內, 所發現的古人類手指骨之化石,足以 , 改寫人類的演化史 。

專家們, 透過  D N A  的分析,認為 , 手指骨的主人 , 距今 , 約有  3 、 4  萬年之久,但是 ,  「 她 」  , 並不屬於智人 ( 即是 , 我們這種現代人的類別 ) ,而是 , 我們的遠房親戚,屬於  1  種 , 我們前所未知的人種,暫時 , 稱之為  「  X 女士 」 (  X - Woman ) 。

  「  X 女士 」  , 有別於 , 已知的  3 類古人種,即是  :  尼安德特人 ( Neanderthals ) 、 智人 ( Homo  sapiens )  , 和弗洛勒斯人 ( Homo  floresiensis ) ,極可能 ,  是屬於第  4 種的古人類 。

  「  X 女士 」 的這根 , 可能會改寫歷史的指頭,是  2008 年 , [url=]俄羅斯的[/url]考古學家 , 在阿爾泰 ( Altai ) 山脈 , 著名的古人類遺址 「 杰尼索娃洞 」 ( Denisova  Cave ) 之中發現的 。

該指頭 , 似乎 , 是源自  1  個 , 只有  5 歲  , 至  7 歲的小孩,[url=]德國  ,  [/url]Max  Planck  演化人類學 , 研究所的克勞塞 ( Johannes  Krause )  , 說  ﹕ 「 其基因的排序 , 看來 , 似是人類,可是 , 真的 ( 跟其他已知的古人種 ) 很是不同 。 」


活在  4 萬年前的西伯利亞

考古學家們, 長期都相信,古人類 , 是源於[url=]東非的
[/url],於  190 萬年之前 , 首次的 , 離開了[url=]非洲的[/url]大陸,他們 , 就是直立人 ( Homo  erectus ) 了 ,直立人 , 之後進化出智人,另外 , 其間也曾 , 分裂出尼安德特人 , 這  1  種 , 已經滅絕了的分支 。

克勞塞 , 和同事 , 在 《 自然 》 雜誌中, 所發表的報告 , 指出,  「  X 女士 」 的指頭 , 所代表的古人類,比直立人 「 年輕 」 ,跟那些 , 和距今約  5 萬年之前 , 所演化出的智人,年代上 , 雖然相近,而發現的位置 , 亦是尼安德特人 , 和現代人 , 曾經出現過的歐 、 亞大陸之中部,可是 , 對其  D N A  線粒體的排序之分析,卻顯示出, 「 她 」 , 與尼安德特人 , 和智人,約有  400 個基因的差異,能夠 , 自立成  1  個人類的分支,又與 , 已知的靈長類 , 有著 , 密切的源緣 。

專家們, 其實 , 仍無法確定 , 指頭的主人 , 是屬男的呢 , 還是屬於女的,更因為 , 缺乏其他骸骨的資料,無法講出, 其長得怎麼樣,他們 , 將之暫稱為  「  X 女士 」 ,只因為 , 分析用的  D N A  線粒體,是  1  種 , 只會從母系 , 而相傳下來的  D N A  資料 。


寒冷 、 乾燥的洞穴 , 有助保存  D N A

負責分析基因的帕博 ( Svaante  Paabo )  , 說  ﹕「  4 萬年前,這個區域 , 至少有  3 種  ……  不同  ( 演化階段 ) 的人類  。 」

他希望 , 在這幾個月之內,能進  1  步地, 破解出, 細胞核  D N A  的排序,再與尼安德特人 , 和智人  ( 現代人 ) , 作個比較 。

專家指出,因出土的地方 , 異常的苦寒 , 又乾燥,遂 , 能保存其  D N A ,好讓他們 , 得以用 , 最先進的基因排序技術 , 來作解讀 。

帕博說  ﹕「 我們在  1 月 , 去到那兒時 , 是  - 40 ℃ ,  4 萬年前 , 比諸今天 , 還會更加酷寒一些 。 」


路透社  /  每日郵報  /  金融時報  /  泰晤士報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325/4/h79b.html



TOP

尼安德塔人肉食滅種 研究推翻
【大紀元12月28日報導】(中央社華盛頓27日法新電)美國今天發表一份研究報告發現,人類史前遠親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食用穀物、蔬菜及肉類,且和現代人一樣用火烹煮前述食材。

「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刊出這篇新的研究報告,挑戰原先普遍認為尼安德塔人過度倚賴肉類,以致在約3萬年前滅種的理論。

研究人員在歐洲及伊拉克出土的尼安德塔人牙齒化石上發現累積牙斑間有包括一種野草等不同植物,和少許根莖食物痕跡。

PNAS在聲明中表示,這些微粒很多「已經過物理變化,化驗結果是烹煮過的澱粉粒,意味尼安德塔人運用火的程度,和早期現代智人很像。」

聲明中指出,出土石器並未證明尼安德塔人會使用工具磨碎植物,但新研究指出,他們會準備並烹調植物。

矮胖低眉的尼安德塔人住在歐洲、中亞及中東約有17萬年,但證據顯示他們於大約2萬8000年前消失。 (譯者:中央社陳蓉)


美東時間: 2010-12-27 22:35:13 PM 【萬年曆】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2/28/n3125682.htm

TOP

05.JPG




關於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眾說紛紜,許多專家相信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是來自於外太空的,而近來一項研究隕石的報告為「地球生命起源於外太空」的說法增添了可信度。

建構蛋白質以及生命體中不可或缺的物質就是「胺基酸」,地球上最初的胺基酸來自何處?有許多理論解釋地球生命體來自何處,其中一種認為,只要有水、甲烷和阿摩尼亞,加上來自原始地球的閃電就可以形成胺基酸;另外一種說法指出,胺基酸是由撞擊地球的彗星以及隕石所帶來的,也就是說,地球上的生命體源自於外太空的隕石。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葛萊文(Daniel Glavin)在研究中指出,地球曾經歷過一段隕石「轟炸時期」,當時許多帶有「左旋胺基酸」(left-handed)的隕石就落在尚無生命體存活的地球。

胺基酸分成左旋或右旋2種形式,就像人的左右手一樣,彼此對稱,但卻是不可重疊的鏡像(mirror image),而在地球的自然界中只存有左旋胺基酸,生命體也完全賴於左旋胺基酸。

葛萊文的研究團隊在隕石上發現類似生命化石的的胺基酸分子-「異纈胺酸」(isovaline),大部分都屬左旋,而他們也在許多碳含量豐富的小行星上發現左旋異纈胺酸;葛萊文由此推斷,襲擊地球的隕石便來自這些含有左旋胺基酸的小行星,也間接證明地球上的生命體是來自於外太空。

原文網址: 我們都是外星人?NASA科學家指地球生命源於外太空 | 頭條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01/21/91-2683537.htm#ixzz1Bd03yyCy

TOP

足化石解密 古原人直立走
(法新社)2011年2月11日 星期五 22:20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211/8/mnku.html

(法新社華盛頓10日電) 昨天發表於美國
「科學」(Science)雜誌的研究報告指出,1支於衣索比亞(Ethiopia)發現的拱形足骨化石顯示,人類祖先在320萬年前就直立行走,也不再樹居。

這支骨頭屬於著名露西(Lucy)原人的同群,也是首個解答他們如何到處移動的證據。原人露西屬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散佈於非洲東部。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報告共同作者金貝爾(William Kimbel)表示:「這支第4跖骨是所發現的唯一1支南猿阿法種骨骸,且是人類早期演化獨特行走方式的主要證據。」

腳上的拱型骨頭提供杠桿作用,在開始行走時將腳推離地面,並在腳再度觸地面時,協助減少衝擊力,此顯示露西原人的腳與現今人類非常相似。

猿人有較平坦、更有彈性的雙腳,且有著大腳趾以抓取樹枝,南猿阿法種並沒有這些特徵。

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的報告共同作者沃德(Carol Ward)表示:「足部拱型很早就出現於人類演化中的發現顯示,這項獨特足部結構對人類的移動至為重要。」(譯者:中央社張詠晴)1


11.JPG






TOP

膚色雖黑 巴西人基因近歐洲人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219/5/2mowc.html


(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18日專電)撇開種族與膚色來劃分人類群體的概念,巴西人的基因其實較接近歐洲人,而不是非洲人。


米納斯吉拉斯聯邦大學 (Universidade Federalde Minas Gerais,UFMG)遺傳學家潘納(SergioPena)在科學雜誌PLos發表的1項研究報告指出,雖然巴西人的膚色較黑,卻與歐洲人的基因特徵較相似,包括北部和東北部地區居民。


「環球日報」(O Globo)今天報導,巴西多數人擁有歐洲人的基因,東北部的比例佔60.6%,南部達77.7%。即使依照巴西地理統計局(InstitutoBrasileiro de Geografia e Estatistica,IBGE)的標準歸屬於黑人者,實際上仍具備歐洲人的基因。


報告指出,巴西「歐洲化」始於19世紀末,隨著黑奴被解放,約600萬名歐洲勞工移民巴西。


潘納表示,這項研究結果除對巴西歷史與人類學產生衝擊外,從醫學觀點來看也很重要,因為巴西人基因上相同,可作為治療同樣性的基礎。


巴西是1個由原住民、歐洲人和非洲人組成的複數元社會,人民一直深信他們之間的血緣不同,但潘納的研究結果顯示,就算膚色不同,從基因上看,巴西人的血緣其實非常相近。1000218


TOP

回復 28# hank


   嗯不錯 很詳細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