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http://www.zhengxintang.com/index.html

正心堂





http://www.zhengxintang.com/zpgk1.html

重點影片   (((從當下出發)))  (((12因緣 生死輪迴)))   共七部
非常直得看.以及推薦

《當下出發》介紹:
繼佛教紀錄片《超越輪迴》引發全體佛教網絡長達三年的視聽轟動後,2010年正心堂再次傾力打造《超越輪迴》的完整升級版——七集大型佛教文化紀錄片《從當下出發》!


《從當下出發》分為《認識無常》《生命輪迴(上、下)》《緣起因果(上、下)》《覺悟之路(上、下)》七集,每集分別以在佛教史上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七個人物故事——悉達多太子出宮、玄奘西行、六祖師徒送別、延壽經行、宗喀巴戴帽、了凡填寫功過格、太虛出關的細節故事點作為分集開場,引出“從當下出發”的主題概念。在佛教影視界前所未有、精美絕倫的高端影視合成技術的運用下,這七個精美而又簡明扼要的開場故事,不僅讓觀眾享受到了賞心悅目視聽震撼,也是將中國佛教各教派義理文化圓融統一的基礎點之一——智悲雙運、無我利他的擔當情懷自然而然的滲透進觀眾們的心田;更是讓人們從對佛教“不問今生問來世,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認識誤區中逐漸走出,開始思索人間佛教、當下出發的意義所指。


在《超越輪迴》對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教理進行主流化、通俗化及與現實生活高度關聯的當代讀解獲得巨大成功的基礎上,這次作為《超越輪迴》完整升級版的《從當下出發》用更精彩的 ​​演繹手段,更加完整的對“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這全世界範圍全體佛教任何教派都依止遵從的最根本的教理進行了優美的文化讀解使得每一個人現實生活產生聯動共鳴。尤其在這樣一個天災人禍頻繁,人心浮躁不安、急功近利、私慾膨脹的年代,《從當下出發》的路標意義尤其凸顯!同時“一部影片,看懂佛教”的大眾定位也會成為廣泛大眾熱烈喜愛《從當下出發》的必然理由。


《從當下出發》是佛教文化當代傳播的一次突破,也是佛教文化當代傳播的必須突破,讓我們一起努力,做好當下,從當下發!



(((頂禮)))
人生的煩惱與痛苦~等你想清楚了 明白了  甘願了盡力了 妥善了~  解脫 從來就沒有離你很遠.佛陀也是這麼教 以前的阿羅漢也是做!

TOP

  http://www.baus-ebs.org/main.html





版頁有收錄 一個   八萬四千電子法門 收錄很多世界佛教電子網路 入口 供您參學


願您 一切順心  願您一切祥和  願您一切自在  願您 一切輕安  頂禮  阿密陀佛
人生的煩惱與痛苦~等你想清楚了 明白了  甘願了盡力了 妥善了~  解脫 從來就沒有離你很遠.佛陀也是這麼教 以前的阿羅漢也是做!

TOP



這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書籍.沒有繁體版.要閱讀可能要爬牆去大陸網站下載
台灣知名書局好像都沒賣!
佛學真的超級科學.一點都不迷信.還真的是專破迷信.只是這種智慧.很難得!
一本佛學在講的天文科學書!
一個法國老外 研究天文權威.跑來中國 研究佛典.看到佛法的另一面~~~真是感動


書的內文.

頭頂的星空與心中的佛性——讀《西望梵天》
蔣勁松


在科學史中,天文學史原本就以艱深難懂著稱,而佛經尤其是密宗經典則更是晦澀冷僻,而鈕衛星博士的《西望梵天——漢譯佛經中的天文學源流》,要從佛經(主要是密宗經典)中探尋印度天文學對中國的影響,所需要的知識之寬廣、精深以及用力之勤,就可想而知了。在眼下學人普遍浮躁的大背景下,鈕博士的工作彌足珍貴。
由於在天文學史方面實在是外行,對於鈕博士作為這一領域中的國內唯一權威(江曉原教授的評價)的工作品質無法作全面的評價。只想指出下列幾點:相關工作是李約瑟先生近半個世紀前就呼籲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鈕博士糾正了不少長期以來流傳的錯誤,本書所附的圖表有60多種,並對大藏經中流傳下來的《七曜攘災訣》的五星曆表進行了重新的修訂,為了完成本書的研究,他甚至還學習了以難學著稱的梵文。相信這些簡單的介紹已足以顯示鈕博士工作的學術價值和水準了。
借此機會我倒是想就書中的一個問題多說幾句。佛教徒是否可以或者應該研習天文、星占,不同宗派的佛經中有不同的說法。在佛教發展初期,佛在向小乘宣說的經典和戒律中,嚴格禁止僧眾修習天文星占,可是在大乘佛經中卻逐步放寬了尺度,而在密乘經典中甚至將天文、星占的研究當作密宗修行的重要內容,密宗高僧大德如一行等甚至成為第一流的天文學大師。這看起來好像是佛教在向現實讓步,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毋寧說是體現了佛教不同宗派教理的差別,反映了佛教不同宗派對於科學技術的不同態度和理解。鈕博士在書中對此未及充分展開,實際上卻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與一般宗教不同,佛教可以說是無神論的宗教,它認為人的命運不是由任何外在的神靈所主宰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的聚散離合,在高度重視因果關係的角度上,佛教對世界的理解與科學的精神是頗為一致的。小乘佛教旨在追求個人的解脫,提倡出離世俗生活,其之所以反對僧眾修習世俗技藝,主要是擔心僧眾可能會沉溺於世俗技藝,從而影響解脫。這就是小乘經典禁止僧眾修習天文星占的根本原因。另外,佛教戒律規定僧眾應該以乞食為生,所以禁止僧眾從事天文星占研究,也有防止少數僧人借天文星占活動牟利以邪命自活的目的。
而大乘佛教則強調在個人追求解脫的基礎上,發願成佛的大乘佛子應該利益眾生,應該採用各種手段弘揚佛法。正因如此,大乘佛教認為佛子必須要努力修習統稱為菩薩五明的各種學術,其中除內明(佛教的相關教義)外、還包括了因明”(邏輯論辯術)聲明(語言、音韻學等)、工巧明(各種技術知識,天文星占應該入此範疇)和醫方明(醫學知識)。故而,大乘佛教對於包括天文學在內的許多世間學問的研究是抱著一種積極的態度的。尤其是密宗強調方便為究竟,即任何手段,只要有利於眾生,無論是有利於其解脫涅槃,還是僅僅有利於其世俗生活,都是與佛法相一致的,或者說都是佛法的組成部分。因此,密宗經典中包含大量珍貴的天文學資料,密宗上師身兼天文學家,就順理成章,不足為奇了。
另外,大乘佛教對科學技術的積極態度也是與其對緣起性空的深刻理解相一致的。小乘佛教還將世俗生活與涅槃對立起來,所以認為只有徹底遠離世俗生活才能夠得到解脫,而大乘佛教則認為,世間的本性即是涅槃,不需要在世俗生活之外,另找一種對立的涅槃狀態。禪宗所謂擔水砍柴,無非妙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既然如此,天文觀測、推步盈虛,自然也就不礙解脫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大乘佛教是有利於科學技術發展的。如果說康得的名言頭頂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表明了他對科學和人文並行不悖的雙重追求的話;那麼佛教將大千世界都看成是佛性的表現,則可以說成是頭頂的星空即是心中的佛性,探索星空就是彰顯佛性的手段,天文星占也是修行法門,科學與佛教之間的統一性就更加深刻和徹底了。
李約瑟先生在著名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對於中國道家在科學技術上的積極作用發揮甚多。相較之下,佛教在科學技術發展上所起的作用,迄今為止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技術上的原因主要是佛經本身的深奧難懂,觀念上的原因主要是社會上乃至學界普遍誤以為佛教消極厭世,不瞭解佛教與科學技術發展之間富有成果的積極關係。我想鈕衛星博士的工作,應該會是一個很好的新的開端。
200443
鈕衛星,《西望梵天——漢譯佛經中的天文學源流》,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年,36.00

人生的煩惱與痛苦~等你想清楚了 明白了  甘願了盡力了 妥善了~  解脫 從來就沒有離你很遠.佛陀也是這麼教 以前的阿羅漢也是做!

TOP

請客觀參考  
近年來.覺得.所看到不錯的動畫

佛陀的一生(法界衛星動畫卡通)01
2:11:40
http://youtu.be/9X81XCRH66A


佛陀的一生(法界衛星動畫卡通)02
2:18:10
http://youtu.be/w3eMD_AyhKk

TOP

本帖最後由 恭野 於 2014-8-31 20:39 編輯

佛法

四阿含經.律和經

因緣法   緣生法   三轉十二行   七菩提   四聖諦(苦集滅道)  八正道(世間.出世間)   慈悲喜捨    .獨一靜處 .專精思唯.
剋服五蓋 住四念處 於六觸入處 修七菩提支

為有 知法.依法.修法.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這是佛法的光輝無法遮避


依戒為師.依法為師


要以自己為明燈.以自己為依止.不以它人為依止.
以法為明燈.以法為依止.不要依它為依止


「你們要以自己為島嶼,以自己為依皈,不以任何它物為依皈處。以真理為島嶼,以真理為依皈,不以任何它物為依皈處。」


一切法都是會敗壞.要精進不要放逸才好.這是佛陀最後主咐
人生的煩惱與痛苦~等你想清楚了 明白了  甘願了盡力了 妥善了~  解脫 從來就沒有離你很遠.佛陀也是這麼教 以前的阿羅漢也是做!

TOP

人生的煩惱與痛苦~等你想清楚了 明白了  甘願了盡力了 妥善了~  解脫 從來就沒有離你很遠.佛陀也是這麼教 以前的阿羅漢也是做!

TOP

http://dhamma.sutta.org/index7.htm

南傳上座部佛教典籍

內有.簡.繁.英文


律藏Vinaya Pitaka (巴利律藏三部漢譯,英文版在線閱讀 ) (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家人可以閱讀全部律藏內容)
《巴利律藏三部》 PDF格式完整版元亨寺漢譯

36 M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比庫學處居士學處沙馬內拉學處》

在線閱讀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南傳受戒議規》編譯者:法嚴沙彌Dhammasiri Samanera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泰國上座部藏經律藏-戒律綱要》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奉持八關齋戒》泰國蘇達.法拉.布達哥斯阿阇黎編著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比庫-比庫尼戒》法雨道場明法尊者(巴漢對譯)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律藏研究》-平川彰& 《比庫戒研究》 -李鳳媚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上座部佛教在家居士須知》覓寂尊者編譯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律藏匯集》覺觀編輯組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上座部比庫戒經與註釋》法增尊者編譯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半月僧務》 Santagavesaka Bhikkhu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受戒儀規》(南傳在家戒與出家戒等法) Dhammasiri Samanera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比庫巴帝摩卡》Bhikkhupatimokkha瑪欣德尊者編譯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沙馬內拉學處》瑪欣德尊者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短期出家者的戒律概要》昆達那禪師著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經藏Sutta Pitaka (南傳漢譯經藏共五部,中英文版在線閱讀 ) 若您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請點擊海外鏡像下載,速度較好。

巴利經藏五部CHM格式完整版元亨寺漢譯

86M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巴利經藏五部PDF格式完整版元亨寺漢譯

203M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巴利經藏《長部》(元亨寺漢譯CHM版)

在線閱讀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巴利經藏《中部》(元亨寺漢譯CHM版)

在線閱讀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巴利經藏《增支部》(元亨寺漢譯CHM版)

在線閱讀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巴利經藏《中部、長部、相應部》(元亨寺漢譯)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巴利經藏《小部》(元亨寺漢譯)(DOC、CHM完整版)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巴利語佛經選譯》譯者廖文燦

繁體版下載

繁體海外鏡像

簡體版下載

簡體海外鏡像

《卡拉瑪經Kalama Sutta 》 巴利經藏增支部三集65經

在線閱讀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大般涅槃經》巴利經藏長部16經

在線閱讀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沙門果經及注疏》 巴利經藏長部2經

在線閱讀

簡體版下載

繁體版下載

《大念住經》巴利經藏長部22經

在線閱讀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大念住經》巴漢對照新譯明法尊者Bhikkhu Metta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大念住經》巴漢對照新譯瑪欣德尊者Bhikkhu Mahinda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轉法倫經.無我相經.一切漏經.大苦蘊經》漢巴對讀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巴利經論選譯》覓寂尊者Bhikkhu Santagavesaka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須深經及其註釋》 (巴漢對照)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轉法輪經講記》 馬哈希尊者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巴利經藏小部《經集》

在線閱讀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巴利經藏小部《經集》介紹與討論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巴利經藏小部《法句經》 文言文版

在線閱讀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巴利經藏小部《法句經》 白話文版

在線閱讀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巴利經藏小部《法句經》 新譯及北傳對照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巴利經藏小部《法句經》巴漢對照及譯註廖文燦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巴利經藏小部《法句經》英漢對照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巴利經藏小部《法句經的故事》護法法師(尼泊爾籍)

在線閱讀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巴利經藏小部《法句經故事集》馬來西亞達摩難陀長老

在線閱讀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巴利經藏小部《真理的寶藏法句經》圖文故事集

在線閱讀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長老偈·長老尼偈》(巴利經藏小部之八)鄧殿臣譯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三寶經》(Ratana Sutta)(巴利經藏小部小誦經)

在線閱讀

《大吉祥經》巴利經藏小部經集小品第四

在線閱讀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正見經》匯集(巴利經藏中部之九)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四食》匯集(相應部:食經、子肉經、有貪經)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梵網經》匯集(長部第一經)

在線閱讀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南傳大藏經佛本生》初探 1006-paritta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大護衛經》瑪欣德尊者編譯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論藏 Abhidhamma Pitaka (巴利論藏共七論漢譯) 更多上座部巴利論藏、藏外佛典、注疏及相關文獻
漢譯巴利大藏經-論藏 -台灣元亨寺譯本完整版PDF格式

949M

文件下載

海外鏡像下載

《清淨道論》〖覺音尊者(CHM版)

文件下載

海外鏡像下載

《清淨道論》英文譯本〖覺音尊者(PDF版) 129M

文件下載

海外鏡像下載

《清淨道論.說見清淨品》新譯(PDF版)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清淨道論講要》 〖瑪欣德尊者講於江西佛學院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清淨道論》〖覺音尊者(PDF版簡體漢語2009年修訂)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彌蘭王問經》巴宙漢譯 (PDF版)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彌蘭王問經Milindapanha 》元亨寺譯本(HTM版)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更多的論藏及藏外佛典,巴利注疏,及研究文獻

《印度佛教史》〖(英)渥德爾著王世安譯〗

《印度佛教史》〖平川彰著顯如法師譯〗

《毘婆舍那禪修法》〖緬甸馬哈希西亞多著〗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內觀次第》  〖緬甸馬哈希西亞多著智如比庫譯〗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內觀基礎》 〖緬甸馬哈希西亞多著〗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清淨智論》巴漢對照〖緬甸馬哈希西亞多著〗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法的醫療》 〖緬甸馬哈希西亞多編著〗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諦觀入門必讀》〖緬甸馬哈希西亞多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緬甸帕奧禪師文集》  (CHM電子書)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顯正法藏》  〖緬甸帕奧西亞多〗

在線閱讀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觀察緣起》  〖緬甸帕奧西亞多〗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正念之道》  〖緬甸帕奧西亞多〗


文件下載

海外鏡像下載

《菩提資糧》  〖緬甸帕奧西亞多〗


文件下載

海外鏡像下載

《智慧之光》  〖緬甸帕奧西亞多〗

文件下載

海外鏡像下載

《無上的布施》〖緬甸帕奧西亞多〗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朝向永恆的和平》 〖緬甸帕奧西亞多〗

文件下載

海外鏡像下載

《早晚課Daily Chants》 〖緬甸帕奧禪林〗

文件下載

海外鏡像下載

《大空經》 〖緬甸帕奧西亞多〗

文件下載

海外鏡像下載

《如何滅除痛苦》 〖緬甸帕奧西亞多〗

文件下載

海外鏡像下載

《無上的布施》 〖緬甸帕奧西亞多〗

文件下載

海外鏡像下載

《帕奧禪師佛學問答整理》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突破止觀》 〖緬甸帕奧西亞多敏頂蒙博士〗

文件下載

海外鏡像下載

《掌中之葉-清淨道論實修手冊一》 悉達多學院編譯(PDF版)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斷煩惱與證道果》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散播慈愛》淨法尊者編譯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入出息念》〖緬甸帕奧西亞多〗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寂靜馬車—踏上涅槃之旅》 〖緬甸班迪達 西亞多〗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提升心的品質—禪修心鑰》 〖緬甸班迪達 西亞多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就在今生》〖緬甸班迪達 西亞多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解脫道上》〖緬甸班迪達 西亞多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佛陀的勇士們》〖緬甸班迪達 西亞多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炎炎夏日的雨水》〖緬甸班迪達 西亞多

在線閱讀

《為何我生如此-業果法則》〖緬甸喜戒西亞多
著〗

在線閱讀

《慈心無限--慈經的開示》〖緬甸喜戒西亞多著〗

在線閱讀

《幸福快樂的指引--吉祥經的開示》〖緬甸喜戒西亞多著〗

在線閱讀

《正念的四個練習》〖緬甸喜戒西亞多著〗

文件下載

海外鏡像下載

《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戒》【泰國阿姜.查禪師著】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定》【泰國阿姜.查禪師著】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慧》【泰國阿姜.查禪師著】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無常》【泰國阿姜.查禪師著】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蓮花中的珍寶-阿姜查傳》〖阿姜查弟子合著〗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念住呼吸與禪定開示》〖泰國阿姜李著〗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身念住內觀法》〖泰國阿姜念著〗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十六觀智》〖泰國阿姜念〗

在線閱讀

《分文不取》(關於不持金錢戒) 原著:湯敏達比庫

在線閱讀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三十七道品》 向滅比庫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尼泊爾.護法法師著作集》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觀呼吸-平靜的第一堂課》德寶法師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佛教禪修直解》德寶法師

下載文件

海外鏡像下載

《八聖道》中英文版美國菩提長老

文件下載

海外鏡像下載

《當你親證之時─巴利經文的真實性》美國坦尼沙羅尊者

在線閱讀

《初果與初果之後》美國坦尼沙羅尊者

在線閱讀

《依止》美國.譚尼沙羅尊者

文件下載

海外鏡像下載

《美國.譚尼沙羅尊者作品集》

文件下載

海外鏡像下載

上座部佛教巴利經文課誦文件下載 更多的其他上座部佛教參考文獻資料
上座部巴利論藏、藏外佛典、注疏及相關文獻
漢譯四部阿含經相關文獻
人生的煩惱與痛苦~等你想清楚了 明白了  甘願了盡力了 妥善了~  解脫 從來就沒有離你很遠.佛陀也是這麼教 以前的阿羅漢也是做!

TOP

本帖最後由 恭野 於 2014-6-22 17:10 編輯

อุทยานธรรมดงยาง   FB

อุทยานธรรมดงยาง จังหวัดศรีสะเกษ

https://www.facebook.com/phra.dongyang?fref=photo


憎伽 居士 修行 生活照片  (((好祥和的生活.簡普.踏實.在台灣因該不常看到)))

按此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21519807912050&set=a.121519804578717.16911.100001620942058&type=1&theater


按此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98857063623047&;set=t.100001620942058&type=1&theater

人生的煩惱與痛苦~等你想清楚了 明白了  甘願了盡力了 妥善了~  解脫 從來就沒有離你很遠.佛陀也是這麼教 以前的阿羅漢也是做!

TOP

中国通史 之:魏晋佛教CCTV6 電影頻道




片長:46:44
http://youtu.be/gOyVXqGgV0M
人生的煩惱與痛苦~等你想清楚了 明白了  甘願了盡力了 妥善了~  解脫 從來就沒有離你很遠.佛陀也是這麼教 以前的阿羅漢也是做!

TOP

「四聖諦」之內容綱要--【目錄】
¤{先說端正法}:-
(1-1-1) [佛史探略]
●學佛或傳法不是業餘學術或歷史考證;
●而是對佛教歷史的考證與探略有正確的認識,懂得佛陀原始教法。
☉1.「菩提道次第」:
○【依慚愧,不放逸行,向於老,病,死之解脫】
(2-1-1)佛說「菩提道次第」
(2-1-2)為離老、病、死故,諸佛出興於世
●生,老,死三法【 (老,病,死)】=>因緣法,緣生法
(2-1-3)具足「四預流支」
☉2.道前資糧:
○【以慚愧,故不放逸; 】
(2-2-1)現法得安樂,後世得安樂
(2-2-2)明辨世間、出世間善惡
- -(聖弟子應有的態度)=>覺知當下觀察身口意
-- (接納/自我反省)
-- vs ( "弟子歸")世間倫理道德
(2-2-3)觀己過患
(2- 2-4)具足慚、愧
●依【慚,愧】(二白法)=>不死甘露法
(2-2-5)起增上欲學
(2-2-6)住不放逸
□【放逸】 :不謹慎不注意不恰當的舉止
□懈怠心:有做但不認真馬馬虎虎
□懶惰:根本不去做
☉3.親近善知識:
○【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
(2-3-1)云何為善知識
(2-3-2)親近善知識的利益
¤{後說正法要}:-
☉4.聽聞正法:
○【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
(2.4.1)說法師、說法比丘
(2.4.2)多聞
○【樂聞正法,不求人短;】
(2.4.3)聞正法律
(2.4.3.1)如實正知世間集與滅
(2.4.3.2)於六觸入處生厭,離欲,滅盡
(2.4.3.3)行法隨順法(法次法向)
(2.4.3.4)如實知四聖諦
(2.4.3.5)修賢聖根律儀
(2.4.3.6)不求人短;
○【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依教奉行),精進;】
(2.4.4)生信
(2.4.4.1)於四聖諦生信
(2.4.4.2)順語,{(依教奉行)隨順教法而行}
( 2.4.5)精進;
☉5.不掉,住律儀,學戒:=>{內正思惟,如理作意}
○【精進故不掉,】
(2.5.1)不掉,:修根律儀
○【住律儀,學戒;】
(2.5.2)具足律儀,受持學戒,正知正念
(2.5.2.1)賢聖法律修諸根
(2.5.2.2)具根律儀,精勤修業,正知正念
*☉6.正念、正知、住不亂心=>{法隨法行/法次法向}
○【學戒故不失念(=正念),正知,住不亂心;】
(2.6.1)戒清淨
(2.6.1.1)親近善友,具足淨戒
(2.6.1.2)修根律儀,具三妙行,起七覺分
(2.6.2)定清淨
(2.6.2.1)離於五蓋、修七覺分
(2.6.2.1.1)淨除五蓋,修四念處
(2.6.2.1.2)淨聚者,謂七覺分,不善聚者,謂五蓋
(2.6.2.1.3)五蓋、七覺分,有食及無食
(2.6.2.1.4)不淨觀
(2.6.2.1.5)慈,悲,喜,舍心解脫智慧
(2.6.2.1.6)明分想
( 2.6.2.1.7)安那般那念
(2.6.2.2)修安那般那念
(2.6.2.2.1)修安那般那念之利益
(2.6.2.2.2)如何修安那般那念
(2.6.2.3)禪支、正受及無上止息
(2.6.2.3.1)九種禪定及無上止息
(2.6.2.3.2)凡夫、聖者於受之差別
(2.6.2.4)修安那般那念、觀四念處、七覺分滿足
☉7. => {於出世間法,生慚愧不放逸}
○【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
~~~~~~~~~~~~~~~~~~~~~~~~~~~~~~~~~~~~~~~~
敬之“四聖諦”的內容綱要[簡介]
{前言:}
●如何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修持佛法,慧解「經」法、行持「律」法,並且融會貫通?既然各位來賓與佛有緣,不如從中道僧團傳續佛陀根本教義--「四聖諦」--也就是《相應菩提道次第》(隨佛長老編著)之中著手。
●隨佛長老根據《相應阿含》與《相應部》當中,「第一次結集」集成之七事相應教(¤「七事修多羅」) 的共說,還原當中 釋迦佛陀親說的『佛法真義』、『菩提道次第』及『禪修次第』,這是 佛陀真實教法,出自古老經說的傳誦,重顯隱沒兩千多年的真實佛法。
¤「七事修多羅」——『因緣相應』、『食相應』、『聖諦相應』、『界相應』、『五陰(蘊)相應』、『六處相應』、『四念處等道品相應』。
●《相應菩提道次第》闡述了「原始佛法」正統--「四聖諦」 、 「八聖道」(八正道)、 「十二因緣法」的基本教說;
●也就是依「十二因緣」開展出來的實踐方法--「八正道」」来修行。
●需知「十二因緣」與「八正道」統合稱為「四聖諦」,完整的修證菩提次第就是「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充份體現「十二因緣」、「八正道」與「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的禪修方法,就是「七覺分(又稱七菩提支)」 的禪法, 次第相應與一致之法要。
●依「菩提正道之修證次第」法次法向、精勤进修,直至得「慈悲喜捨」相應解脱,愚痴、貪愛、瞋恚得捨断永盡, 所達成的成就即包括「正覺、離貪、慈悲喜捨、解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佛法浩瀚,但却能精确而完整地以「六触入處」(每一触入都有「五阴」,對因緣生的「五阴」/「五蕴」要離貪斷愛,修根律仪)、「三妙行」(身、语、意)、「四念處」、「七菩提支」禪法等佛教核心义理来阐述「十二因緣法」、「八正道」--「四聖諦」一乘菩提道次第,将佛陀原說重现于世, 为此中道僧团作出了莫大贡献。在此将中道僧团导师隨佛長老的开示辑文与中道僧团弘法等内容纲要收录成「 目录 」及「 索引 」,以方便各方法友深入研习进修。
~~~~~~~~~~~~~~~~~~~~~~~~~~~~~~~~~~~~~~~~
注释:【佛陀親說 一乘菩提道之修證次第】
還原佛說之道次第,修正部派佛教以來的異說傳誦.
一、總說 一乘菩提道次第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與七覺分
●當年釋迦佛陀初轉法輪時,向憍陳如等五比丘教導的說法來看,佛陀是先正覺「因緣法、緣生法(十二因緣的集法)」,正見五陰是緣生,如是則能捨斷緣生法是「常、樂、我、淨」的「妄見」,所謂了知緣生法則無常、苦、非我亦非我所,再得以明見「當已正覺因緣、緣生,若能於緣生五陰離貪、斷愛,必能斷苦」,如此明見「十二因緣的滅法」,接著明見古仙人道的「八聖道」 ,成就「四聖諦第一轉、四行」的正覺。
●其次,依據「四聖諦第一轉、四行」的正覺,再次第的修學「出世間八聖道」滿足,正定成就,具足了「四聖諦第二轉、四行」的修行。
●當修學「出世間八聖道」滿足,正定已經成就,即完成了無明、貪欲、瞋恚的斷盡,成就解脫、解脫知見,具足「四聖諦第三轉、四行」的修證。
●如是次第修習成就正覺、離貪、慈悲喜捨、解脫、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完整的修證歷程就是「次第成就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七覺分(七菩提支)是完全依循 佛陀教導的禪法,是依據阿難系與優波離系之古老『七事修多羅』的經法共說中,記載的佛陀教導之禪觀法,統貫佛陀一代的聖教。
●这也是原始佛教修學、傳揚、承續、教導的中道禪法。
.
二、次第說 一乘菩提道次第
1.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
2.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
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
3.精進故,住律儀、學戒;
4.學戒故,不掉,正思惟(如理作意);
5.正思惟故,見法、得明離無明,不著身見,度疑惑,不著戒取;
6.不著戒取故,正念、正知,習近正道,心不懈怠;
7.心不懈怠故,不失正念,正知,住不亂心;
8.住不亂心故,不起貪,恚;離貪、恚故,能起慈悲喜捨,堪能斷老、病、死。
9.慧解脫、心解脫,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師自覺、成就菩提尊稱為佛陀,聞法修證、成就菩提是為阿羅漢。
.
相應菩提道次第綱要(pdf.檔可下載)
http://www.arahant.org/tc/obs_dharma_4a.shtml
.
七菩提支統貫佛陀一代聖教(pdf.檔可下載)
http://www.arahant.org/tc/obs_dharma_4b.shtml
參考連接:
●《正法之光》每一期免費訂閱:http://www.arahant.org/tc/obs_magazine_2012.shtml (請參閱「十二因緣觀」--《正法之光》第38期) 歡迎至中華原始佛教會臉書按讚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Saddhammadipa歡迎至四聖諦官方網站閱覽http://www.saddhammadipa.org/歡迎至四聖諦臉書按讚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FourNobleTruthsBuddhism ●Youtube說法影片免費訂閱: http://www.youtube.com/arahant2010 ●維基百科全書詞典索引: zh.wikipedia.org/zh/原始佛教_(中道僧團)

真的好經采~ 沙度X3  頂禮了~
人生的煩惱與痛苦~等你想清楚了 明白了  甘願了盡力了 妥善了~  解脫 從來就沒有離你很遠.佛陀也是這麼教 以前的阿羅漢也是做!

TOP

引用於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E5%8E%9F%E5%A7%8B%E4%BD%9B%E6%95%99_(%E4%B8%AD%E9%81%93%E5%83%A7%E5%9C%98)

原始佛教 (中道僧團)


本文介紹的是中道僧團中華原始佛教會推展的佛教原說教義。關於佛教歷史上釋迦牟尼佛建立僧團到部派分立之前,詳見「初期佛教」。

佛教
[url=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harma_Wheel.svg][/url]
基本教義显示▼

修行位階显示▼

人物显示▼

宗派显示▼

典籍显示▼

聖地显示▼

相關主題显示▼

佛教主題

原始佛教(original Buddhism),佛教術語,源自於現代西方及日本佛教研究學者,將佛教發展史的最初階段,泛稱為原始佛教初期佛教,意指釋迦牟尼初過世直到部派分裂前的佛教及其教義。近代華人佛教大德印順法師認為此一時期的佛教應分為前後兩的階段,前階段是釋迦牟尼在世時的佛教,後一階段是釋迦牟尼入滅直到部派分裂前的佛教[1]。印順法師延續西方及日本學界的概念,將釋迦牟尼過世一直到部派分裂前的佛教稱為原始佛教,另用根本佛教來稱呼釋迦牟尼在世時的佛教[2] [3]。根據印順法師研究發現第一次結集的經說集成,是在目前漢譯《雜阿含經》及南傳《相應部》兩部經典當中「七事修多羅」——『因緣相應』、『食相應』、『聖諦相應』、『界相應』、『五陰(蘊)相應』、『六處相應』、『四念處等道品相應』。

隨佛尊者Bhikkhu Vūpasama(烏帕沙瑪比丘)在第一次結集的經說基礎上,編寫出《相應菩提道次第》一書,提出了原始佛教的教說與菩提道次第,並由中道僧團推廣。由於他認為「原始」是有最初、最早或起源的意涵,主張原始佛教應是指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的教義,而佛滅後百年間教說有所增新,經由佛滅百年「第二次結集」將古新傳誦整編集出四部阿含,成為日後部派佛教各部派共傳的根據,所以隨佛尊者主張自釋迦牟尼佛入滅「第一次結集」後到佛滅百年「第二次結集」的佛教,才應當稱為根本佛教。

中華佛教圈中道僧團中華原始佛教會是依據近兩百年來佛教學界的研究為依據,隨佛尊者再進一步的根據漢譯《雜阿含經》及南傳的《相應部》兩部經典當中「七事修多羅」——『因緣相應』、『食相應』、『聖諦相應』、『界相應』、『五陰(蘊)相應』、『六處相應』、『四念處等道品相應』的共說,還原了佛教的原說教義,並在台灣、馬來西亞、美國等地推廣。他們依據近兩百年來佛教學界針對經史考證成果,依「第一次經典結集」集成的經說教法,還原釋迦牟尼佛陀教示的教法、禪法、菩提道次第,並實踐佛陀主張的教義目標——正覺、慈悲喜捨、解脫、三藐三菩提。此時的教義與釋迦牟尼佛的原說教義契合,被認為是最初始的佛教核心教義。

中道僧團根據近兩百餘年來,佛教學界對初期佛教的探究發展,還有佛陀住世時期原始佛教教說的探尋所得,提出「原始佛教的界定」說明。 請參考 中華原始佛教會 網站公佈資料:《論原始佛教之界定》http://www.arahant.org/tc/obs_main_12.shtml


目录  [隐藏]




教理與實踐[编辑]

現代原始佛教信仰者將佛入滅「第一次經典結集」後至佛滅後116年佛教發生部派分裂之前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此時已經受到佛陀本生故事的影響,造成神話佛陀的觀念產生[4],蘊含佛教分裂的遠因,各地的教團已漸有神化佛陀概念的雛形。「第一次經典結集」後至佛滅百年間的佛教,被定位為「根本佛教」的主因,是因為佛滅後百年的佛教僧團舉行了「第二次結集」,將「第一次經典結集」集成的教法和百年內增新的傳誦,加以重新整編為《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等四部聖典,這古新合集的四部傳誦,遂成為後世部派分裂後各部派的共傳。因此,整編出後世諸部派共同傳誦之四部聖典的佛教,隨佛尊者將其定義為「根本佛教」。

根據印順法師的研究,佛陀最初的教義,是在漢譯《雜阿含經》及南傳的《相應部》兩部經典當中的「七事修多羅」——『因緣相應』、『食相應』、『聖諦相應』、『界相應』、『五陰(蘊)相應』、『六處相應』、『四念處等道品相應』,既不包括佛滅後百年內增新編集的『祇夜』(八部鬼神的歌詠偈頌),也無有附會「聖弟子所說」、「如來所說」的『記說』。隨佛法師在此歷史探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的還原了佛陀的原說教法。

根據「第一次經典結集」集成的經法,也就是目前漢譯《雜阿含經》,以及南傳的《相應部》兩部經典當中的「七事修多羅」——『因緣相應』、『食相應』、『聖諦相應』、『界相應』、『五陰(蘊)相應』、『六處相應』、『四念處等道品相應』,探究佛陀住世時的教法核心,即是十二因緣[5]。依「十二因緣」開展出來的實踐方法是「八正道」」[6][7],「十二因緣」與「八正道」統合稱為「四聖諦」,完整的修證菩提次第就是「四聖諦三轉、十二行」[8]。充份體現「十二因緣」、「八正道」與「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的禪修方法,就是「七覺分(又稱七菩提支)」,達成的成就包括正覺、離貪、慈悲喜捨、解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9]

至於被貶稱為小乘部派佛教(目前的南傳佛教即是部派佛教當中的一派),以及公元前一世紀才傳出的大乘菩薩道、後續的祕密大乘菩薩道(或稱金剛乘、密續乘)則是屬於後世發展出來的教派學說,是一種“持續發展演變中的佛教”。從原始經說來看,佛陀入滅後為了回應世俗的需要及期待,流傳自後世的佛教,多是出自後世學人的教导,可說是众生的佛教,不是釋迦佛陀的親說教導。原始佛教信仰者尊重但不跟隨這些“發展出來的佛教”的其他論述,主張“原始佛教”代表佛陀在世時的教法,能達成解脫、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原始佛教之阿含經中,隨處皆述及因緣說,依因緣的正覺,斷除「世間恆常、五陰是我、生死不可滅」等妄見。[10]通俗佛教多以為佛法的中心思想是無我,或以為無我是佛教思想的精義,這多是出自部派佛教以來的誤解。因爲現存的初期佛教聖典,皆由部派佛教所傳,而部派佛教多有捨去原始佛教的立場,而採用自部見解立場的學說。

目前廣傳佛教界慣稱的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並不是原始佛法的中心理論,而是經由「十二因緣」的修學後,斷除「世間恆常、五陰是我、生死必然」等妄見的說法[11]。在原始的經法中,無常、無我、涅槃寂滅,是不被稱為「法印」,將「無常、無我、涅槃寂滅」稱為法印或三法印(公元後二,三世紀,龍樹論師在《大智度論》提出的意見),或是將「無常、苦、無我、涅槃寂滅」稱為四法印的說法[12],都是出自後世的部派佛教及大乘菩薩道的見解。

原始佛教時期,當時沒有菩薩的語詞及概念,也無有自利與利他兩者分流的思想,佛陀與聲聞阿羅漢的修證,都是依十二因緣法的明見,開啟八正道的正見」[13] ,接著修習出世間八正道,最後成就離貪、解脫」[14],整個修證次第就是「四聖諦三轉、十二行」[15],成就正覺、離貪、慈悲喜捨、解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6]。在釋迦牟尼佛的原說教法導中,佛陀與聲聞阿羅漢的修證是一致無別,差別只在佛陀是「未曾聞法,能自覺法」,聲聞阿羅漢是「受教而覺」[17] 。佛陀、菩薩、阿羅漢修證有別的觀點,純粹是出自部派佛教時代才有的見解及信仰,不是佛陀的教導,而異於三十七道品的「六波羅蜜」(或是「四波羅蜜」、「八波羅蜜」、「十波羅蜜」),也是出自部派佛教的新說教法。大乘、中乘、小乘的見解,則是公元前一世紀「大乘菩薩道」傳出以後,才有的新說法。

隨佛尊者根據漢譯《相應阿含》與南傳《相應部》當中七事修多羅的古老經法共說,提出許多不同現今南傳與北傳佛教的說法。這些為隨佛尊者提出,並認定是「第一次結集」集成的教法中,根據隨佛尊者著作的《論原始佛教之界定》的說法,主要有五大要點:

一、「十二因緣法」的原說,是在「六處」分位。不同出自分別說部《舍利弗阿毘達磨》主張的在「識」分位。

二、根據「六處」為分位的「十二因緣法」原說,確立從「觀六入處集法、滅法」入手而修「十二因緣觀」的佛陀禪法。「十二因緣觀」又稱為「觀四念處集法與滅法」、「觀五陰集法與滅法」、「觀六觸入處集與滅」、「觀世間集與世間滅」、「觀有身集與有身滅」、「觀食之集與滅」、「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觀老死集與老死滅」、「觀四聖諦(初轉)苦諦、苦集諦、苦滅諦」,都是修習「觀十二因緣的集與滅」。 (隨佛尊者著《正法重興》)參考原始佛教會網站資料http://www.arahant.org/tc/obs_history_11.shtml

三、確證「佛陀原說」之修證次第,應當是「先斷無明,後斷貪愛」,不是源自《舍利弗阿毘達磨》主張「先斷身見,最後斷無明」的「十結」理論。

四、確證「佛陀原說」之禪法及菩提道次第,是「修七覺分,次第成就四聖諦三轉、十二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稱為「一乘道」、「一乘菩提道」。 (根據隨佛尊者著作的《相應菩提道次第綱要》)參考原始佛教會網站資料 http://www.arahant.org/tc/obs_dharma_4a.shtml

五、確證「佛陀原說」的聖者典範,唯有 佛陀(無師自覺者)及聲聞阿羅漢(聞法修習者),二者是學法因緣不同,但是正覺、解脫證菩提的證量一致。後世用證量不同於 佛陀的觀點,作為「獨覺(辟支佛)」的解說,建構出另一類聖者,是出自《舍利弗阿毘達磨》的意見。

這五大要點,改變了目前北傳與南傳佛教的傳統說法,呈現出不同的信仰典範、生死教說、修證次第、禪觀方法,在修行面貌與生活態度上,都遠遠不同現今的傳統。爭議當然不小,但是隨佛尊者的著作,都是根據詳盡的三藏及史獻的比對與考證,對現代佛教圈在「原始佛教」的探究及認識上,具有相當的說服力與影響性。

十二因緣[编辑]

隨佛法師依據漢譯《相應阿含》(後世誤譯經名為《雜阿含》)及南傳巴利《相應部》當中七事相應教的古老共說,將「第一次結集」集成之經說當中的『十二因緣』,在公元2002年先予以還原,2008年記載在編著的《相應菩提道次第》中,並在紐約及臺灣公開發表於世。

無明不如實知五陰(色、受、想、行、識)如何生起及如何滅盡,因此而不解五陰是因緣生,因緣生則是無常、敗壞、磨滅之法,如是種種不知者是為無明。無明不是發生在過去世,而是在當前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觸入處不如實觀察如何緣起,所以無法如實知五陰如何生起,而有無明。行妄見五陰是我、我所擁有之我見,以及常見、斷見,是名為行。識為六識,是因為貪愛而造成(六)根逐於(六)境的因緣(名色),又緣(六)根、(六)境而生(六)識,如是循環不休,即「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名色色指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和五境(色境、聲境、香境、味境、觸境);名即是受、想、行,為法境,指只有名相而無形質。其因為貪愛,所以和識循環為緣,即「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六入又稱六入處,為每一生之始,指各種感覺器官和思維相緣而生的現在實況(眼色相緣眼識生、耳聲相緣耳識生、鼻香相緣鼻識生、舌味相緣舌識生、身觸相緣身識生、意法相緣意識生),叫做六入,即六根。指根境識具足時的代名詞,即眼色相緣眼識生時,稱眼觸;耳聲相緣耳識生時,稱耳觸;鼻香相緣鼻識生時,稱鼻觸;舌味相緣舌識生時,稱舌觸;身觸相緣身識生時,稱身觸;意法相緣意識生時,稱意觸。受(、想、行)指在六觸發生時,所引發的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之感受,以及聯想、對比、分析和判斷,還有意志決定的行為。愛由於對六入處緣生受、想、行的因緣不如實知,也就是對五陰的緣起不如實知,而不知五陰是緣生法。若不如實知五陰緣起與緣生,即為無明。因為無明則於六觸入處不知緣生則無常、苦、非我非我所,則對因緣生之六根、六境、六識(五陰)生貪愛和妄想,貪愛能夠保有,妄想是我及為我所有。取取著,根據《相應阿含》44經、《相應部》蘊相應8經的共說,謂:是我、我所而取。取的定義,正是無明緣行的行,妄想五陰是我、我所。有即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識與名色因為貪愛而循環為緣,即六根、六境為緣生六識,對識升起貪愛,希望識能夠持續呈現,故驅使六根追逐六境,令六識持續呈現的循環。如是因無明而起的貪愛,使六根、六境與六識循環為緣,不能休止,這也正是五陰為貪愛所繫。五陰在經上稱為有身,有身的集起是因貪愛,而貪愛如結,令五陰為愛結所繫縛,故稱為有結。生有結又稱為識食,經說:愛集則食集,食集則未來世生老死集;識食為未來之再有、再生之緣,因識食而有六入生。識食即是指識與名色因為貪愛而循環為緣,也就是因貪愛而造成「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故有未來世的六入生。此(五)陰敗壞已,彼(五)陰升起,生命之流連綿不斷,有來生之六根生,即有六觸入處升起,也就是五陰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凡生者,即是六根、六境緣生六識的身心活,所以生即是五陰緣生,而緣生則無常、苦、非我非我所。因為生(五陰生)一定是緣生,緣生法則無常,生必是因緣改變不定,所以生的表現當然是老、病、死、憂悲惱苦,而老病死則可稱為生的歷程。
人生的煩惱與痛苦~等你想清楚了 明白了  甘願了盡力了 妥善了~  解脫 從來就沒有離你很遠.佛陀也是這麼教 以前的阿羅漢也是做!

TOP

本帖最後由 恭野 於 2014-11-19 23:50 編輯

佛教歷史的演變
  http://youtu.be/LQkzUzjg9xg

片長:24:27
精舍佛喬達摩喬達摩佛寺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一集
發佈日期:2013年3月28日

本品由寬謙法師介紹佛教在印度興起的起源背景,與佛陀建立佛教的緣起及原始佛教概念,-教團成立,經藏結集及 部派佛教發展等情形,至大乘佛教興的及相關思想體系。完整說明印度佛教的傳承與發展經-過。

視頻: 50:42
http://youtu.be/lJJNHsAjzpc


共81集



TOP

本網站 收錄的  


慈經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viewthread.php?tid=8126&highlight=%B7O%B8g


禮敬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a Sambuddhassa
(巴力文) 視頻音樂 13:52
http://youtu.be/DorwczOlwtM

TOP






http://www.budaedu.org/


網路直播 網站

天天都有各宗派的 法師 經法 線上說法  歡迎收聽

((很重要的怎麼忘了))  疑....抓頭中...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