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數學天才出家

棄赴美深造
北大數學天才出家
柳智宇到北京龍泉寺修行


他的哲學論文 "人為什麼活著?"...............有人找到這篇請post 出來看看..我找不到



·
2010-09-09

·
旺報

·
【記者楊慈郁卅綜合報導】


 近期,北大「數學天才」柳智宇放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全額獎學金,選擇「出家」的消息,在上傳得沸沸揚揚,有人唏噓嘆惋,也有人表示支持。柳智宇的父親說,對兒子的現狀不太清楚,但尊重他的選擇,「智宇有他自己的想法,家人會理解的」。


 有位自稱智商138的北大學生曾如此推崇柳智宇:他目測智商起碼280以上,只有他可以到讓我崇拜的程度。柳智宇是湖北武漢人,畢業於華中師大一附中,成績優異的他,被許多同齡網友譽為「柳神」。


 只是居士
未正式剃度


 陸媒報導,柳智宇初中開始撰寫數學、物理論文;初三時,在第8屆全國青少年資訊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一等獎;高一發表《冪數列求和縱橫引論》數學論文,獲省級一等獎;高三以滿分摘得第47國際數學奧賽金牌,並被保送進入北大數學系;大學畢業前成功申請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全額獎學金。


 95,柳智宇拒絕麻省理工學院全額獎學金邀請、以居士身分到北京市龍泉寺潛心修佛的消息出現在北大校園論壇上,隨後在大陸各大網站瘋狂流傳。數日後,龍泉寺人員證實,柳智宇確實在此修行,但還只是居士,如欲正式皈依禪門還要23年。


 對於柳智宇的選擇,各界看法不一。柳智宇的高中同學楊默涵透露,柳智宇經常與他談論理想--讓每個人都過得快樂。他認為,選擇修行肯定是柳智宇深思熟慮的結果。


 而曾公開宣稱柳智宇是自己的「夢中情人」的蔣方舟則表示遺憾,「我覺得他不研究數學,是我們在數學研究方面的損失。」


 喜探究宇宙生死大愛


 畢業於華師一附中的蔣方舟比柳智宇小兩屆,是大陸著名的「美少女作家」,現就讀清華大學新聞系3年級。蔣方舟表示,柳智宇「是數學天才,還是個詩人」,「他思考的問題都很終極,比如生死、宇宙、大愛。」蔣方舟說,柳智宇還寫過一篇長達5萬字的哲學論文《人為什麼活著?》。蔣方舟說,自己一定會去龍泉寺看望柳智宇,「我不想打擾他的寧靜,只希望遠遠地看一下,看看他在那裡好不好。」


 眾多網友也在各大網站發帖評論此事。有網友說:「看到柳智宇,我想到一個人--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師。他是藝術上的天才,在藝術上的造詣無一不通,無一不精。」


 但也有網友感嘆:「中國不缺修為高的隱士,缺的是像亞里斯多德、牛頓這樣在哲學與科學領域都很有影響力的人。像柳智宇這樣有天分的人,應該承擔起這樣的責任。」而網友則激烈評價:「這不是浪費教育資源嗎?上了這麼多年學,一點社會責任感都沒有。」

124_100907170330_1.jpg

柳智宇:如何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2010-09-08 12:17:48)轉載標籤:宗教聖賢大流洞察力柳智宇中國雜談分類:大家之言

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這句話自五四以來就成為中國人精神的理想。從小學起,教科書裡就告訴我們,要敢於懷疑權威,要有自己的思想。可是想一想,我們活到今天,有多少自己的思想呢?這些思想又能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轉變呢?我們在小學和中學接受應試教育,分數至上,很少有自由思想的空間。到了大學以後,一下子麵對五彩繽紛的世界,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人生的方向,發現自己沒有取捨的標準。懷抱很遠大卻顯蒼白的理想,卻不知如何開始行動;未來似乎充滿希望,又似乎離現實非常遙遠。許多人漸漸選擇了一條道路,卻仍然覺得遠離自己的本心;另一部人選擇了隨大流,周圍人怎麼做自己就怎麼做,卻想不明白這樣做的意義。

我們也許會從師長和同學那裡,從網絡上得到一些關於專業、社會、政治、人生的意見,通過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來分析抉擇,得出一些自己的觀點,乃至於能與同學辯論。但這些觀點不繫統、很可能只是一家之言。而最關鍵的是,這些觀點只關注於外在世界的一些局部,對於人生的重大問題沒有回答——乃至於很少有人覺得自己能想清楚這些重大的問題。對於一些現實的學業、求職、愛情等問題,這些觀點也經常顯得很空洞、不切實際。

工作了之後又怎樣呢?現代社會節奏非常快,一些行業的工作量很大,還要應對很多現實的問題,升職、評獎金、工作中的各種關係,更有家庭需要照顧。一位師兄告訴我,他有一段時間下班回來之後,非常疲憊,困得根本沒有精神讀書。他說許多人工作後非常懷念上大學的時光,覺得那是自己一生中思想和人格達到的頂峰。如果工作相對輕閑——這是少數,隨著閱歷的增加,思考的深入,對許多問題能有一個更務實和透徹的認識。但是這一生應該做什麼?如何才能實現理想、改善社會?

另有一些人選擇追求理想,不隨大流,不走尋常的道路。他們是可敬可佩的,但相當多的人走得很坎坷。不走尋常路,自然要承擔很大的壓力,而信仰的力量是否強大到讓我們克服困難昂揚向前?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我們的智慧是否足夠明晰,使得當我們認為自己卸下社會的枷鎖時,我們拋棄的不是糧食和水?隨大流是安全的,因為能常與人溝通,如果離群索居,我們怎麼保證自己不會墮入到自己的情緒和成見的小世界裡?


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對我們如此重要,如何才能實現呢?

思想之於人生,猶如一張地圖,上面不僅標明了各處的景緻、風光,也標明了我們的目標和現在的位置。所謂有思想,不是說對一些地圖上不相干的地方有一些繁複斑駁了解和猜測,而是關注於人生社會的大問題,就好比地圖的整體、地圖中的一些重要特點和我們的起點、終點、中間的路徑。同時,思想中蘊涵了行動,我們有了地圖就是要去走一條路的,而實踐也是檢驗思想是否正確的標準。科學上的定律需要用實驗來驗證,關於社會人生的思想則需要靠我們的生命體驗來驗證,否則就只是一堆假設。

我們說一個人思想自由,是說他基於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思維方式,能夠提出許多新的、有益的見解,與前人的見解相對照而能給人以啟發,不是說他不顧前人的經驗胡想一套、妄自尊大;我們說一個人思想深刻,是說他具備透過表象發現問題關節點或實質的洞察力,不是提出一些與實事不符的片面、古怪的觀點。我們說一個人思想開放,是說他能不斷學習,原原本本地領納別人的觀點、立場,進而能同情地體會作為前提的生命體驗,不加入自己的曲解;有疑處闕疑(暫時擱置)
,待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時再從一更高的觀點溝通人我,使各自思想的不足得以彌補、優點並行不悖;不是說不加鑑別地一味吸收、實則未領納其本懷,吸收得多了,不同觀點錯雜無序,就在心裡打架,然後再用攪糨糊的方式強行調和。

思想需要訓練才能自由、深刻和開放。我認為訓練思想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心態,要心懷溫情與敬意。談到認識就要談到認識者和認識的對象,那麼認識者與對象的關係就很重要。是對立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關係,還是沒有關係?這決定了認識的過程中我們所選取的視角。如果我們以仇恨去看世界,得到的只有仇恨的理由;如果我們以冷漠的心看世界,得到的只有一堆冰冷、割裂的信息。以愛心和敬畏的心與世界互動,我們才能欣賞它的美和神奇。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愛心縮短了我們與萬物間的距離,敬畏給與我們平等的眼光,去除了自我中心的態度。溫情與敬意使我們的認識更加客觀。所謂客觀,並不光指事實是客觀的,也要求認識的方式、思維的模式要能依據事物本來的面目來呈現它。認識物要用物的規律,認識心要用心的規律,都是事物本身的規律,在與它真誠互動的過程中去體會,而不是用一個成見到處套用、百病包治。

大愛和敬畏為我們提供了求知的動力。對未知領域沒有敬畏、對真理不熱愛,真誠的好奇心從何而生呢?對人類的苦難沒有悲憫、對生命沒有敬畏,又何以研究政治、經濟、社會以奉獻人類呢?沒有對生命真諦、世界美好的追尋,又何以鑽研文學、歷史和哲學呢?大愛和敬畏是指引我們追尋理想的強大推動力,中國古人講主敬涵養,正見得心態對為學的重要。大愛和敬畏可以對學問,也可以對師友,恭敬心可以使我們能更好地向老師和同學學習。基於大愛和敬畏,也容易養成反省的習慣,反省自心需要有面對真理放下自我的力量,這種力量正可以從愛與敬中產生。

二是閱讀,要廣泛地閱讀獲取各種知識,對人類各文明源頭的經典尤其仔細揣摩。知識是我們思考的材料,所謂思而不學則殆。建立完整的、系統的知識結構對我們思考問題至關重要。我們會說,我的興趣沒有那麼豐富,對許多東西就是沒感覺,不想掌握這方面的知識。興趣可以靠大愛與敬畏來拓寬。如我對歷史沒有興趣,但想到我的祖先曾經生活的圖景我一無所知,而祖先的付出正是我今天的生命之所由來,而了解人類社會的演進趨勢也依賴於對歷史的學習,那麼我會希望去了解歷史而知道祖先們的生存狀態。

如何培養大愛與敬畏,又如何讓自己的知識結構系統化呢?就要靠閱讀人類各文明源頭的經典,如中國的儒釋道經典,西方的古希臘、基督教、伊斯蘭教經典等。讀經典,正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類文明演進中許多根本的關懷和思維方式最初形成於這些經典之中,因為是原初的,所以最少有限制和僵化,為一民族力量的源泉。後來的歷史的進程往往是基於這些根本的關懷和思維方式而向前推演,應著不同的時代特點而有新的發展。一些觀念,有可能後人加以曲解,等走到極端后又反過來,全盤否定之。而不管是堅持還是否定,都已離開了這一觀點提出時的歷史緣起和初衷。而最終,還要靠有識之士深入經典,或多文明交流、多經典相參來解決。此外需對古聖先賢存一份愛與敬。何以千百年來那麼多仁人誌士都從他們那裡得到生命昂揚向前的力量呢?需仔細體會聖賢的用心,聖賢何以成為聖賢,將經典中的話與自己的生命相聯繫。可以參見朱熹夫子《讀論語孟子法》。

古人講讀書要按經、史、子、集的順序。大致的可以說,是經典,用以接通民族文化的源頭,建立人生的大本大源;是歷史,學史知文明的進展、演變,而以中之精神將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各種資料整合成一系統;是歷史中各思想家、仁人誌士的作品,因為他們的努力使在文明演進中麻木的精神得以復蘇,人們尋到時代的方向,從他們的反思和探索中,我們更接近生命的真諦、歷史的真相;是各時代的文集,通過它們,我們能豐富經典和歷史的血肉。對於文科來說,這一順序仍然有其適用性,對於理科來說,學科中的核心思想以及學科歷史的知識也非常重要。

三是閱歷,要有深刻且廣泛的生命體驗。生命體驗是一個觀念產生的源頭。要理解一個人為什麼說出一句話,為什麼這樣說,而不是那樣說,就需要進入到他的語境中,對他的生命體驗有一種同情的了解。要理解經典,也需要有一定的人生實踐的體驗才可以。有一些詞彙,如仁愛大愛,我們以為沒什麼,人人都知道。但以這樣的概念來讀《四書》、佛經或《聖經》,則很容易將之平庸化了。讀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得到了善的啟示,就把它緊緊地守護在心間,決不失去)“三月不違仁則不知所云,不知到服膺不違的是什麼東西,那又是一種什麼狀態。又讀到克己復禮為仁,則不免要批判。而如果參加過一些慈善活動則比較容易理解什麼是。一位同學參加奉粥後這樣寫道覺得他們每一個人的笑容都是那麼天真無邪,充滿愛的光輝,那是心靈如此潔白安定的人才能散發出來的。” “在這個活動中,每個人無不懷著一顆謙卑慈善的心在為他人做著自己能做的事情,想想夫子所說的'大同'世界也就是這般了吧。” “僅僅只是一天,我已經感覺到自己在改變。這樣想的時候,頓覺人生無限遼闊與富足。
在慈善活動中,心是打開的,直接地體會到什麼叫善良,什麼叫感恩,在團隊中傳遞著愛,因為終於完成了任務而快樂,知道世事的艱辛而折服內心的輕狂。我們大學生想得多做得少,一股書生氣和孩子氣,太關注自己的一點小苦小樂,缺少勇往直前、披荊斬棘的精神。做成一件事情不容易,需要有從整體看問題的眼光和放下自己的見解隨順他人的胸懷,還要有果斷和敏銳的洞察力,還要頭腦靈活,要有堅強的毅力。如能在實踐活動中培養這些品質,則生命越來越豐滿和充盈,思想也遠離偏狹而容易包容、開放。

四是團隊,要找到一個追求理想,並有自由討論氛圍的師友團隊。人的心有一個特點,就是容易沉浸在某種特定的狀態中,以為這就是生命和世界的全部了。戀愛中的人看世界會覺得很美好,失戀了就覺得很灰暗。同樣,很少有人願意去懷疑自己的觀念的正確性。特別是經過獨立的思考得到某個結論,這時往往只從自己的立場出發,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不願意聽,乃至根本不認為會存在其它的觀點和可能性,就願意沿著自己的道路一直走下去。能挽回這種一意孤行的過失要靠三種回饋機制,一是自我反省,二是實踐,三是與人討論,特別是一群人的討論。

水流而愈深,火傳而不熄,在團隊中的講習討論是最好的激發新思想的方式。我認為要營造一個有效的討論的氛圍需要具備幾個要素:一是共同的目標和前提;二是討論者互相尊重乃至欽佩;三是大家,至少是組織者願意清空自己去體察別人的感受,領納別人的思想,即願意捨己從人;四是參加討論的人要對實際的情況有了解,所謂無情者不得盡其辭。每種觀點的提出都有它所以提出的生命體驗作為基礎,了解這個觀點是從什麼角度、什麼立場上提出的,則一切的觀點不但不相違背反而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我們對事物的全面認識。此外,組織討論還需要有敏銳的邏輯思維和洞察力,將大家的觀點按總別、本末、因果、次第進行歸類,並調整討論的節奏。

我參加過一個會議,他們的討論浸潤在一種溫情當中,每個人講話時我都能感受到對其他在場者的關愛,而不管他講得好不好,在場的人都很自然地發現其中閃光的地方給予鼓勵,並把討論向前推進,沒有隔膜,沒有排斥。相比之下,我感慨自己與人討論問題時,有時好像剖析得很深刻,而內心卻是一種干澀、寒涼的感覺,處處在與人對立,用自己的深刻去解構、去剖析,卻沒有好好從對方的角度去同情地理解,看對方的出發點在哪裡。究其原因,還是自己在說話的時候,已忘卻了對聽者、所說者的關愛與敬重,把自己和他人割裂了、對立了。

上面是僅就思想而言。團隊的重要性不只於此。一個團隊更重要的作用是在相互扶持中,讓人有繼續前行的勇氣和動力。更積極地來說,內心的光明、潛能、智慧需在與他人互動中彰明、顯揚。個人的發展都需要團隊作為平台,改善社會的事業也得依靠團隊來成就。

這四點總結起來,似乎正好是耕讀社的理念:晴耕雨讀,陶養心靈,聖賢為伍,師友同行。
願與大家以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共勉。

醫生入佛門 妻返台哭斷腸
    2011-02-23 中國時報
  • 【楊宗灝卅桃園報導】

放大

 ▲中壢張姓醫師失蹤近3年,警方調閱銀行監視器畫面,驚見他身著袈裟,疑已遁入空門與妻情斷。(楊宗灝翻攝)



     遁空門、親情斷!中壢某內科診所張姓醫師,三年前突然「人間蒸發」,陪同長子在美攻讀醫學博士的髮妻前年返台,發現住家、診所人去樓空,向警方報案失蹤協尋。中壢警方年初調閱銀行提款畫面赫見張醫師剃度身著袈裟,已出家不問人世情。
     警方將調查結果告知家屬,遠在美國東岸的張妻不死心,還匆忙返台,在桃園縣政府衛生局前守候,希望有機會碰到丈夫續換執業登記證時見面。不過張姓內科醫師始終未露面,讓苦等妻子哭斷腸。
     原本在中壢開設內科診所的張姓醫師,三年前突然與家人斷絕音訊。人在美國陪同長子攻讀醫學博士的髮妻,發覺台灣住家電話始終無人接聽,透過親戚打聽丈夫下落,沒想到竟得到診所歇業消息,前年底連忙返台探訪,並向警方報案失蹤請求協尋。
     警方清查電話通聯,發覺交往對象相當單純,平時還常赴宮廟「義診」。中壢警方表示,張姓醫師執業並未與人結怨,不過妻子返台後發現銀行五百萬存款已被提領一空,才會朝綁架勒索方向偵辦。據其妻指稱,兩人是醫學院「班對」,為協助丈夫開業,廿多年前自願放棄從醫機會,婚後全心照顧家庭,並陪同長子在美就學,沒想到先生竟無故失蹤。
     偵辦員警調閱銀行監視器發現,提領五百萬現款的就是張姓醫師本人,不過畫面中男子剃度,研判已經出家修行。至於領款用途為何?警方與張姓醫師聯繫後只得到「捐獻」答案。

TOP

黑龍江邊裸身跪求「柳智宇-人為什麼活著」!

很有共鳴的文章。看完立刻去google 柳智宇 紫薇聖人 果然一堆文章沒有爆點,但有很多的理解包容反省在其中,幾歲的小朋友而已,又一個靛藍?
人生的過客

TOP

回復 1# sanmartin

我參加過一個會議,他們的討論浸潤在一種溫情當中,每個人講話時我都能感受到對其他在場者的關愛,而不管他講得好不好,在場的人都很自然地發現其中閃光的地方給予鼓勵,並把討論向前推進,沒有隔膜,沒有排斥。   

Been there, done that, 30+ years ago, when I was in college, still miss them a lot.
從911後﹐我開始有疑問。引用本人文章﹐請注明出自本網站。
We will not go quietly into the night! We will not vanish without a fight!
We're going to live on! We're going to survive!

TOP

我帮你找到资料了:

他是全国名校华师一附中走出的“数学天才”,曾以满分摘得国际数学奥赛金牌;高中毕业后,他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前,他成功申请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他是少女作家蒋方舟公开宣称的“梦中情人”,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北京西山脚下的龙泉寺,成为一名修行居士。

目录

简介
出家事件展开
编辑本段
简介

  柳智宇,从2005年起,高二的柳智宇就成了数学方面的新闻人物。据了解,2005年,  
龙泉寺
柳智宇在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循环赛为中国队夺得一枚金牌。2006年,他又入选数学奥林匹克赛的国家队,参加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牌。随后,他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系。
  据柳智宇的大学同学回忆,入学不久,他加盟了北大禅学社,长年坚持吃素,性格比较内向,为人很平和,大学期间没听说有什么感情纠葛。北大禅学社的网页记录显示,2007年起,柳智宇开始频繁地参加活动,去各处拜访高僧、到寺庙作义工。
编辑本段
出家事件

修行寺庙远离市中心
  从北京大学东门出发,驱车近一个小时,终于抵达西山凤凰岭脚下,得见千  
复杂的数学图形,深奥的数学原理
年古刹龙泉寺。它依山而建,坐西面东,斑驳的红墙,“龙泉寺”三个鎏金大字部分笔画已经掉色,似乎显示着年代的久远和沧桑。 龙泉寺位于凤凰岭景区内,是北京市海淀区正式开放的第一所三宝具足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公元951年,是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寺在文革期间大部分被毁,1995年开始修复,2004年4月正式开放成为佛教活动场所,并迎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主持寺务工作。
  西山连绵起伏,古寺清幽静谧。踏入寺内,古树参天,郁郁葱葱,行走在石板路上,身旁不时有身着僧袍的僧人和前来拜佛的善男信女来来往往。“烟霞清净尘无迹,水月空灵性自明。”庙内各祠堂、殿宇门匾上,都贴着各种颇有禅味的楹联。
寻访柳智宇居士不遇
  穿过两道门来到客堂门口,只见内房一名戴眼镜的僧人正与来宾交谈,外间的桌子上摆放着几部电话和一部笔记本电脑,一名僧人正在接电话。 僧人询问记者来意后,说:“有这个人,但这几天他出去了。”记者追问柳智宇  
柳智宇
何时归来、所住何处、能否见面,僧人均表示不清楚。
  这时,从僧侣生活区走来另一名僧人,自称法号“贤栋”,是两年前来此修行的。贤栋说,柳智宇确实在此修行,但目前还只是居士,如欲正式皈依佛门一般要等两三年,“时间长短,要看他个人悟性和造化。”据悉,居士与出家人有所区别,居士不受佛门戒律戒规约束,只要虔诚于佛、遵循佛之善心善意即可。
  贤栋并不知道柳智宇是北大毕业生。“他在这里过得很好,每天跟其他修行者一道进行各种活动。”贤栋说,柳智宇父母曾到寺里看望过他。“他为什么作出这个选择?”面对记者的疑问,贤栋单手作礼:“一切随缘。”
  提出想面见柳智宇的想法时,僧人,尔后说,柳智宇带话“不便见人  
龙泉寺
”。过了一会,又说柳智宇“出去了”。“住在寺院里,每日上殿、读书、劳动。慢慢的,对性别的关注会少一些。看待一个人的时候,有时会忘记他是男性、女性或是他的外貌,仿佛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简化到了一种更质朴的层次。”在贤清法师主持的“西四沙龙”博客上,柳智宇于2010年5月撰写的一篇文章中的这段话,或许可以给他的修行生活做一个注脚。
智宇力求做到无我
  柳智宇是北大“耕读社”前社长,龙泉寺与这个社团素有渊源。曾一手创办该  
柳智宇
社的北大2002级哲学系研究生邓文庆,毕业后就在这里剃度出家,其父母也住在寺院研习佛学。 “北大未名站”讨论区里,一名学弟发帖回忆与柳智宇交往的点滴,称柳智宇曾找他商量开办讨论班帮同学脱离“苦海”。帖中感叹:“世间少了一个柳智宇学长,多了一个圣宇大师。”
  据其初中老师透露,他从小就有了帮助别人的习惯,心地非常善良,成绩非常优秀。
  “孔老师,孟老师啊,教教弟子吧。弟子一直在向上仰慕和希求,愿冷漠、孤独、伤害离我们远去,愿善良、仁慈、忠诚、智慧的光辉遍洒人间。”这是柳智宇发给中学语文老师周文涛的《观功念恩日记》中的一段话。
  “智宇对我说,最近他发现自己有时会计较利益问题,他心里有些不安。  
  
智宇是真正做到无我的人。但我怕利益问题会成为他的负担,便告诉他,孟子讲的义利之辨中的‘利’字不是利益的意思……但智宇接着说,关注利益时,就会计较,就会产生物我之分。”同为“西四沙龙”成员的“勤劳的土拨鼠”(网名),2010年3月在博文中回忆了他和柳智宇的一次对话,结尾处写道:“智宇的境界仍远在我之上。我区分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是依据不同的情境来分的,这种区分依然把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打作两截。但智宇认为天人合一是天人相分的基础,换句话说,天人合一是体,天人相分是用。”
  透过柳智宇看当今大学生思想的多样性
  在整个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在追求房子车子女子,逐名、逐利。然而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人性、思想、生存的意义,柳智宇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当今大学生的一种拷问。追求思想的觉悟,是中华民族文人的一项传统,历史很多才华冠绝的人,都是佛教徒和道教徒,白居易、王维、苏轼、李叔同,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与佛教与道教的关联几乎是由始至终的,而到了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在科学的冲击下,以为宗教就是迷信而全部抛弃,这种传承的思想也渐渐被人们忘记。柳智宇这些人的举动,让我们  
  
又看到了中华文化的觉醒,和当代大学生对人性的追求,而不是仅仅把眼光套牢在钱财名利上面。
  清华少女作家蒋方舟的评论
  2010年9月7日下午5时11分,蒋方舟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关于智宇师兄......那些说他想不开,说他浪费资源,反思教育体制害了他的人,都去死吧。”
  之前也有媒体称,她对柳智宇的评价是:“我看过他的文章,知道他所有的思考都是一下子深入到最终级的问题,所以能够理解他选择皈依宗教作为归宿。但修行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点遗憾他的选择这么彻底和决绝。”
  柳智宇出家的真实原因?消极地看破红尘或只是为了追求精神享受?
  提到佛教,或许很多人和心理学、文化、迷信或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混为一谈,可有可无,事不关己。似乎那是落魄者或认为人生本苦思想的人的专利。是否确实如此?要知道,佛所说的世  
  
界和绝大多数人认为的唯物世界并不相同,略有了解便知事关生死。柳智宇、宁铂(曾誉为神童中的神童)所信奉的和世人认为的哪种才是正确的,或许不必太急于下结论。这里提供一些资料,供参考,可以在百度视频里搜索:《前世今生 轮回的故事》(Discovery节目)、《生命不息》(濒死体验纪录片,自杀者所说的内容和佛说的自杀果报如出一辙)、《我们懂个x》(量子物理科学家汇聚一堂)、《破除迷信过大年》(迷茫地信奉叫不叫迷信?信解盘师的结论算不算是迷信?)《灵修少年》(Discovery节目)。《cctv版 灵魂存在吗?》(cctv1的节目,节奏略慢)、《众生附体》(建议直接搜众生附体网)。以上相关信息可在“百度视频”里搜到。感兴趣的建议再看看《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 yangxinyu——佛学与科学》、《风平水静——求真斋过客》。

TOP

北大耕读社柳智宇博客
http://blog.sina.com.cn/gengdushe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