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用一篇國小的填空  看看您如何識在比對  不準笑  入禪內觀



















TOP

佛法  有一段時間 是很重要的

佛陀入滅後
第一次結集的經說 這段時期稱做  ((根本佛法)) 沒被改過和添加


第二次(分裂)
阿難系(((經部))) 優婆離係(((律)))   


(((論.沒有)))但是快有了   (((菩薩.這名詞出現了)))
一分八大派.......
這個大問題是.婆羅門.苦行.很多都沒供養.而這些問題本身的修行者.又容入個人在進佛門後的修學
又因.地方.文化.又添.又改...

.
.
這段歷史中.不止是佛法.社會.國家.人文.文化.陰謀者...變化.引響很大...
.
.
一直到  阿育王 恐雀王朝 在結集((原使佛法.一直連到根本佛法))  
這次集結以後.又派人推廣出去.緬.印.泰.越.中.藏....(很多地方)
.
.
.
在來的佛教.和第二次以後一樣的問題.如同你看.道+佛.咒+佛.術+佛.其它+佛.信徒+佛.宗教+佛....




那麼....您還想看到原說.就要去看.阿含經
阿含經.雜阿含經.古譯字.(((原稱:相應阿含)))
經要看.還要比對一下....真的.有些有新增.有些沒供說.有的句型很怪......
有共說的還要在對照(((這要很大很大的工夫)))第二次結集開使出現的問題
可以看.四部阿含.五部阿含.四部聖典


佛法.可能會和你認識的佛法.原來認識的佛法.以及.你想的佛法.差異.很大.很大.很大.....

TOP

差點忘記留這個
所為八正道 它有四個層次(這個很重要)它是因該要被知道的內容

第一個  見四聖諦.知道有八正道能滅苦.(第一轉)深義和內容.先前有寫了可以查經(很豐富)
第二個  世間      
第三個  出世間  (第二和三.是二轉內容.主要還是出世間修證內容)
第四個  無上修根.解脫.解脫知見生.(第三轉)

一個人有沒有解脫有沒有開悟見法?看的出來嗎?
答:完全看不出來.只能知道.它.有沒有改變.過的有沒有比之前好.

八正道的應用上其實很廣範和七菩提是一起用.和三轉.12因緣.是整個轉在一起
三十七住道品的前4.5.是一起轉
沒有寫出來.單單看八正道 還是看不出所以然!

修白骨觀裡頭一開使講的就是(阿含經的初轉法論) 第一篇 講七次   四諦三轉十二行  (這十二行不是十二因緣.一開使就有十二因緣的正觀方法)這兩個不一樣

願您  平安 快樂 自在

TOP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viewthread.php?tid=11179&extra=page%3D1
特異 功能  項目 名稱

這一種課  只有佛陀有在教
看佛法要有3D.4D.的立體狀態去學才會看的比較懂
用一原 二原...都會歪掉

名色.起.理智.感性.情感.行為.
所為.識緣名色 .名色緣識. 識不過彼.齊識而反
觸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識.識滅則行滅.行滅則無明滅
識緣明色.緣六入.三者和合有觸(明色.起.受.想.行)(有五觀.眼視.舌味.耳聲.鼻香.身受)

TOP

學佛
不是樣樣都是空空空...也不是樣樣都不要.一見到.就當做是.癡貪嗔

在家人和一般大眾.善知識
如果是有道取財....請多多益善
如果是能助人自利...請努力培植
如果是能於.離欲.智慧.善解.多聞...請用力增長

出家人 是不拿.在修行.在養智慧.是在學法(太多了.不細說)

有個問題.佛法是在教導培養智慧生起(((正覺.所為.正念正智住)))
有時後看經.不能把出家人修法和在家人修法混搖在一起.
如果您是有想出家那麼多多看
普遍在外的說法.有些是聖解做意.附說.
重點是方法要去學.經要去看.你才能真的知道和千變萬化
佛陀的法.尊者們努力把法留住.在教導.(頂禮)
那種佛法的本意和智慧遠超出常人所能想到的還要遠...千變萬化
要修.因緣法.緣生法<<<真的是重點中的重點

TOP

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viewthread.php?tid=11223&amp;page=1&extra=#pid56808
  再連結療癒  台灣   超自然   (情感)  

TOP

生死真的是.速生速滅.一點也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真的當勤修四聖諦
釋迦牟尼佛 佛陀(((頂禮)))  是 實語者   不是宗教家  更  不會說以及教導你沒辦法體驗到.看不到現前發生的問題




Ā403 大正藏《雜阿含》第 403 經; S56.21《相應部》諦相應 21 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國人間遊行。

於王舍城、波羅利弗,是中間竹林聚落,國王於中造福德舍。爾時、世尊與諸大眾,於中宿止。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與汝等,於四聖諦無知、無見,無隨順覺,無隨順受者,應當長夜驅馳生死。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以我及汝,於此苦聖諦,順知,順入,斷諸有流,盡諸生死,不受後有;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順知,順入,斷諸有流,盡諸生死,不受後有。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修無間等」。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我常與汝等,長夜涉生死,不見聖諦故,大苦日增長。
若見四聖諦,斷有大流海,生死永已除,不復受後生」。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Ā432 大正藏《雜阿含》第 432 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佛告諸比丘:「譬如五節相續輪,大力士夫令速旋轉。如是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不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輪迴五趣而速旋轉,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或人,或天;還墮惡道,長夜輪轉。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TOP

回復 103# sanmartin

sanmartin 管理員  大大
您說的是事實.   
像我.   我本來是想去學好英文 上劃線.   誰知道一看就迷上.  一看.  連著看1.2年...
有時後.人叫我吃早飯.當我回神...早餐變午餐變晚餐...
今天該繳帳單.當...想到時那是2.3天前的事...
視頻是一片一片看...
(有時後單一片就要1.2個小時)(有的是一整串)(有的真的很難懂)(有的更本不是佛法)
(去聽課)(找資料.看這要怎麼去了解)(去應驗)



像我.可能失掉很多.美好.青春.時間.福利.收入.....

我覺的更好的是.我同時因佛法的利益.少掉.貪欲.嗔.愚痴.憂愁.煩惱.焦慮.緊張.問題...
   


sanmartin 管理員  大大

可以多修.  心與安那般那念俱.   修(住)四念處.   住(修)七覺分.    想想.   慈經.   四無量心.


這是我自己的心得!

願您快樂!  願您輕安!  願您自再!

TOP

無使劫以來和無明不同  (佛法說無明是要說法.佛法說的是因緣.而不是是無使.無使這是無因論者)也不講業.講的是因緣(業是奧義書思想)業>它生者
常樂我淨也是奧義書思潮的產物.非佛法(本來的那個.那個...這就是奧義書.那個...不可思議)
奧義書所說的是要掃除...那個~

開竅和開悟不同.開竅是想通了.佛陀說的是因緣緣生.  不要把誤會和開悟弄在一起
(開悟.你需要實修和一常串的經文你才會懂)
請去看.阿笈摩也就是四部阿含.經內文要對照
(開悟.照現在來說...不是好事=好比說.....大家說這是白...而像我在這說這是黑.可想而知那會很慘)
而後頭一聯串問題就來了.....(現代說法.社會價質關感不好.然後....變砲灰)
佛法真的和普遍在說的差.......很多很多很多.....

那麼.說一句實在話.您看看現在的五陰身心.是常還是無常.是有還是沒有.
佛法是為了真實而說.不是為了真理而說.更不會說一個你看不到摸不到的而說


禪...不是冥想.是要去體驗.要體驗怎麼會是去想呢?
是念的專注訓練.
古典奧義書的禪(冥想訓練)(體驗那個不動的)

釋迦摩尼佛佛陀的禪(念的訓練)(清涼.身受.三毒的止惜)
正定.禪定.定.(是不一樣)


佛陀的法...真的被柔雜很多很多..有的是(他教.的.知識.行法.在內穿插)


.

TOP

本帖最後由 恭野 於 2015-1-20 22:11 編輯

  ((按此連結))
這是一篇很棒的連結.小到你看不見.大到你覺的不可思議

問題一  你看到了什麼?
問題二  你又知道了什麼?

TOP

本帖最後由 恭野 於 2015-1-21 23:08 編輯

雜阿含經379經(初轉法輪經)

(卷第十五)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聖諦智當復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苦集聖諦已知當斷,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集滅,此苦滅聖諦已知當知作證,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以此苦滅道跡聖諦已知當修,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比丘!此苦聖諦已知,知已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諸比丘!我於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憍陳如白佛:「已知。世尊!」復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拘隣白佛:「已知。善逝!」尊者拘隣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隣。

尊者阿若拘隣知法已,地神舉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木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所未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愍世間,以義饒益,利安天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地神唱已,聞虛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展轉傳唱,須臾之間,聞于梵天身。梵天乘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世間聞法未所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以義饒益諸天世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法輪,是故此經名轉法輪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南傳 相應阿含  749經  聖道篇  (這篇是有共說)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無明為前相故,生諸惡不善法時,隨生無慚、無愧;無慚、無愧生已,隨生邪見;邪見生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聖弟子得正解脫已,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頂禮

佛陀說法真的很直接.真的不會說怪怪得東西讓人不知道怎麼修.文字易懂.實際體驗起來是有點難.真的要有人引導
這兩篇的對照可以相乎應.很難得.很重要.的經說!
佛陀一開始講法就傾全力在說法(初轉法輪)一點也沒有保留!
真的-經文看越多越是感覺到初轉法輪經很可貴!

TOP

本帖最後由 恭野 於 2015-1-21 23:06 編輯

雜阿含經58經
(卷第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母講堂。
爾時世尊於晡時從禪覺,於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時有一比丘從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耶?」
佛告比丘:「還坐而問,當為汝說。」時彼比丘為佛作禮,還復本坐,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陰,以何為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觸?」
佛告比丘:「此五受陰,欲為根,欲集、欲生、欲觸。」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而白佛言:「世尊!為說五陰即受,善哉所說!今當更問。世尊!陰即受,為五陰異受耶?」
佛告比丘:「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比丘白佛:「善哉!世尊!歡喜隨喜,今復更問。世尊!有二陰相關耶?」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猶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於未來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識。』是名比丘陰陰相關也。」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云何名陰?」
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總說陰,是名為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是,比丘!是名為陰。」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何因何緣名為色陰?何因何緣名受、想、行、識陰?」
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所以者何?諸所有色陰,彼一切悉皆四大,緣四大造故。觸因、觸緣,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陰。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觸緣故,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所以者何?若所有識,彼一切名色緣故。」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云何色味?云何色患?云何色離?云何受、想、行、識味?云何識患?云何識離?」
佛告比丘:「緣色生喜樂,是名色味;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若緣受、想、行、識生喜樂,是名識味;受、想、行、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於受、想、行、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云何生我慢?」
佛告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我、異我、相在,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於此生我慢。」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云何得無我慢?」
佛告比丘:「多聞聖弟子不於色見我、異我、相在,不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比丘白佛:「善哉所說,更有所問,何所知、何所見,盡得漏盡?」
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疾得漏盡。」
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明殼,起惡邪見,而作是念:「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若有愚癡人,無智明,而作是念:『若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作無我業,誰當受報?』如是所疑,先以解釋彼。云何比丘!色為常耶?為非常耶?」答言:「無常。世尊!」
「若無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便修厭,厭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時,眾多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57經
(卷第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還,持衣鉢,不語眾,不告侍者,獨一無二,於西方國土人間遊行。
時安陀林中有一比丘,遙見世尊不語眾,不告侍者,獨一無二。見已,進詣尊者阿難所,白阿難言:「尊者!當知世尊不語眾,不告侍者,獨一無二而出遊行。」
爾時阿難語彼比丘:「若使世尊不語眾,不告侍者,獨一無二,而出遊行,不應隨從。所以者何?今日世尊欲住寂滅,滅少事故。」
爾時世尊遊行,北至半闍國波陀聚落,於人所守護林中,住一跋陀薩羅樹下。時有眾多比丘詣阿難所,語阿難言:「今聞世尊住在何所?」
阿難答曰:「我聞世尊北至半闍國波陀聚落,人所守護林中跋陀薩羅樹下。」
時,諸比丘語阿難曰:「尊者知我等不見世尊已久,若不憚勞者,可共往詣世尊?」哀愍故,阿難知時,默然而許。
爾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夜過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臥具,持衣鉢,出至西方人間遊行,北至半闍國波陀聚落人守護林中。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置衣鉢,洗足已,詣世尊所,頭面禮足,於一面坐。
爾時世尊為眾多比丘說法,示、教、利、喜。爾時座中有一比丘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見,疾得漏盡?」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於此座中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見,疾得漏盡?』者,我已說法言:『當善觀察諸陰,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我已說如是法,觀察諸陰。而今猶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樂、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進得盡諸漏。若復善男子於我所說法,觀察諸陰,勤欲、勤樂、勤念、勤信,彼能疾得盡諸漏。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名為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無明觸生愛,緣愛起彼行。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彼六入處無常、有為、心緣起法;彼觸受、行受,亦無常、有為、心緣起法。如是觀者,而見色是我;不見色是我,而見色是我所。不見色是我所,而見色在我。不見色在我,而見我在色。不見我在色,而見受是我。不見受是我,而見受是我所。不見受是我所,而見受在我。不見受在我,而見我在受。不見我在受,而見想是我。不見想是我,而見想是我所。不見想是我所,而見想在我。不見想在我,而見我在想。不見我在想,而見行是我。不見行是我,而見行是我所。不見行是我所,而見行在我。不見行在我,而見我在行。不見我在行,而見識是我。不見識是我,而見識是我所。不見識是我所,而見識在我。不見識在我,而見我在識。不見我在識,復作斷見、壞有見;不作斷見、壞有見,而不離我慢。不離我慢者,而復見我,見我者即是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如前所說,乃至我慢。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疾得漏盡。」
佛說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TOP

雜阿含經300經
(卷第十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慶慰。慶慰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曇!為自作自覺耶?」
佛告婆羅門:「我說此是無記,自作自覺,此是無記。」「云何?瞿曇!他作他覺耶?」
佛告婆羅門:「他作他覺,此是無記。」婆羅門白佛:「云何?我問自作自覺,說言無記;他作他覺,說言無記,此義云何?」
佛告婆羅門:「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彼婆羅門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雜阿含經299經
(卷第十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謂緣起法為世尊作,為餘人作耶?」
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298經
(卷第十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
「云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緣行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緣六入處觸者,云何為觸?謂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緣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緣受愛者,彼云何為愛?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緣愛取者,云何為取?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緣取有者,云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緣有生者,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老?若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班駮,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云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是名緣起義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292經
(卷第十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眾生所有眾苦,種種差別,此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觸。若彼取滅無餘,眾苦則滅,彼所乘苦滅道跡如實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取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思量彼取愛因、愛集、愛生、愛觸。彼愛永滅無餘,取亦隨滅,彼所乘取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愛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則思量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觸。彼受永滅無餘,則愛滅,彼所乘愛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受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緣。彼觸永滅無餘,則受滅,彼所乘觸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當知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觸。彼六入處欲滅無餘,則觸滅,彼所乘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六入處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六入處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觸。名色永滅無餘,則六入處滅,彼所乘名色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名色滅。
「復次,比丘思量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名色識因、識集、識生、識觸。彼識欲滅無餘,則名色滅,彼所乘識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識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識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作諸福行,善識生,作諸不福不善行,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是為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彼行欲滅無餘,則識滅,彼所乘行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行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福行無明緣,非福行亦無明緣,非福不福行亦無明緣。
「是故當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無明永滅無餘,則行滅,彼所乘無明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無明滅。」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若不樂無明而生明,復緣彼無明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說,汝亦知此。於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滅彼彼法,滅、止、清涼、息、沒。若多聞聖弟子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身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若壽分齊受所覺,壽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身壞時壽命欲盡,於此諸受一切所覺滅盡無餘。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熱置地,須臾散壞,熱勢悉滅。如是,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如實知,壽分齊受所覺如實知,身壞命終,一切受所覺悉滅無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TOP

回復 110# sanmartin


    sanmartin 管理員  大大
真的!

我喜歡讀經.是經說真的有頭有尾.清清楚楚.次第方向很明白.在所有所謂經說.只有佛陀所說經
一學就能用.現觀實用.聖妙出離.不分職業貴賤愚癡聰明.只要願意這樣學都能出離憂悲惱苦.清淨.寂滅.清涼.
不待時節.不限地點.不限因和緣起.不限有無的修...
如果要轉深培養智慧...普遍通用.越轉越深.越轉越上.越轉越妙.越轉越聖.


那是要多大的能力才能這樣!
難怪學佛多年和古大德的人.會說.遇佛出世難.聽聞正法難.能學佛法難.這是真的!
大覺世尊!

TOP

本帖最後由 恭野 於 2015-1-25 09:10 編輯

佛法越是了解越深.關於二轉內容.真的是自受用的部份居多
二轉.精進修道.苦集滅道.該證因證.該修因修.
八正道.七菩提支.(三十七助道品)世間和出世間(三轉的解脫知見.解脫知見生.芻型慢慢俱體)
剋伏五蓋.轉向善趣.正向苦邊.遠離三毒苦(貪嗔癡慢疑).離五趣(六道)離三惡道(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

識不過彼齊識而反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自受用居多.是清涼
謂無明緣行...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集也聚滅!
對岸僅自渡他人難使力.佛法像一條船載著你.要渡彼岸要自己用力.要下岸腳要移動
想渡人.渡到後來感覺是在渡自己.好用.有感受.妙用.還是自己

如同
阿密陀佛(頂禮)  
阿密陀佛經說 一樣.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
四沙門果一樣   四雙八士  四雙八輩
從 阿密陀佛 四字或是六字宏名開始念 從 有相念佛念到無相.同時意念佛陀功德
有相念佛 到 無相念佛  定心念佛  見佛(禪的現像)
差別是.這是我目前的看法是.目前在二轉看三轉還有落差.

學到現在的我.真的感受.佛法不學真的很可惜.會學到怪怪的都是第一轉問題(這個很確定)

上周.參加一個憎團說法.分組討論.請示 比丘尼尼師 說的真是對
尼師在大禪師的教導下.和現場說法給與聽法眾的法沒有不一樣.

大禪師教徒弟.都是若干開導.後面自己修.真的有他道理在.
要自己發覺.才會變成自己的.(改變大腦思考的慣性)

哀....小組討論後 說要交一篇心得給它們要去刊在他們月刊上
我是喜歡靜靜的在牆角下畫沙

sanmartin 管理員  大大  
您去參加 宏法會寫這個嗎?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