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宇宙

地球(Earth) earth.gif
Earth.jpg



地球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星體,距離太陽的第三個位置:

        軌道:    149,600,000 km (1.00 天文單位AU)與太陽的距離             直徑:     12,756.3 km      
        質量:     5.972e24 kg



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不是根據希臘/羅馬神話而命名的。

地球的名稱(Earth)是根據古老的英文及德文而來。

當然,在 其他的語言中,地球還有數百個不同的名字。

在羅馬神話中,地球之神是 特拉斯(Tellus) -肥沃的土壤 (希臘文: 蓋亞Gaia, 大地的主宰 -地球之母)。

  直到哥白尼Copernicus (十六世紀)之前,人們還不知道地球只是一顆行星。



   地球當然是可以不用太空船而直接用肉眼觀察。但是一直到二十世紀之前,我們都從未能夠擁有一張完整的行星地圖,從太空中拍攝行星照片被認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例如它們在天氣預報上就幫了大忙,特別是在追蹤和預測颱風的動向上,而且這些圖片都非常漂亮。

  地球的內部可以根據化學組成與地震波的特性分成下列幾層

(深度單位是km):              0-  40

       地殼(Crust)            40- 400  

上部地函(Upper mantle)           400- 650  

過渡帶(Transition region)           650-2700  

下部地函(Lower mantle)          2700-2890  (D'' layer)          2890-5150  

外地殼(Outer core)         5150-6378

內地殼(Inner core)      


地殼的厚度一般認為並不一致,它在海洋底下較薄而在陸地之下較厚。


內地核和地殼都是屬於固體,而外地核及地函則是屬於塑性和半流體的性質。


地球內部不同的分層是根據地震波資料所畫分出的不連續面(discontinuities) ,其中最被人熟知的是位於地殼與上部地函分界的莫式不連續面(Mohorovicic)


地球的大部份質量位於地函,其餘部份的質量則幾乎集中在地殼,而我們所居住的部份僅僅只佔所有直量的一小部份。

(以下質量的單位為kg)



             大氣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            
             地核       = 4.043            
             外地核     = 1.835            
              內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部份是由鐵(或是鐵/鎳)所組成,可能也包含了一些比較輕的原素在其中。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 太陽(Sun)的表面還要熱。


下部地函可能主要是由矽、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所組成,上部地函則可能主要由橄欖石olivene 和輝石pyroxene (鐵、鎂質 矽酸鹽類silicates)以及鈣、鋁所組成。我們所知道的這些大多是根據地震波的技術,或是從火山口採取那些來自上部地函的熔岩標本,而地球內部的大半部分迄今仍然是無法直接到達。地殼的主要組成則是石英quartz (二氧化矽)和其他像是長石feldspar等的矽酸鹽類。整體來說,地球的化學組成(重量百分比)是:



    34.6%  鐵Iron    29.5%  氧Oxygen    15.2%  矽Silicon    12.7%  鎂Magnesium     2.4%  鎳Nickel     1.9%  硫Sulfur     0.05% 鈦Titanium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 的主要星體。


  其它類地星體的構造與組成除了一點點地不同之外,應該是相當類似的,其中:月球 的核心最小、 水星 有一個非常大的核心(相對於它的直徑來說)、火星 和月球的地函相當地厚、水星和月球可能都不具有一層不同化學組成的地殼、地球也許是唯一具有外地核與內地核差異的一個。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所有關於行星內部的知識大多屬於理論上的推論,甚至包括地球在內都是。


不同於其他的類地 行星,地球的表面可以區分為好幾個不同的板塊,並且各自獨立地漂浮在熾熱的地函之上,這個理論被我們稱之為板塊構造學說(Plate Tectonics)。板塊構造學說的特點可以分成兩個主要的作用:張裂和隱沒。張裂作用發生在兩個版板塊互相遠離時,從底部湧升的岩漿形成了新的地殼;隱沒作用則發生在兩個版板塊互相碰撞的邊緣,其中一個版板塊潛入到另外一個版板塊之下,然後在地函中逐漸消滅。在板塊的邊界上同時也會有一些交錯的運動(例如位於加州的聖安得列斯斷層the San Andreas Fault),或是大陸之下的板塊彼此之間互相碰撞(例如印度和歐亞大陸)。目前地球表面有七個主要的板塊:



  • 北美板塊 - 北美,北大西洋和格陵蘭
  • 南美板塊 - 南美和西南大西洋
  • 南極板塊 - 南極和"南大洋(Southern Ocean)"
  • 歐亞板塊 - 東北大西洋,歐洲和亞洲(除了印度以外)
  • 非洲板塊 - 非洲,東南大西洋和西印度洋
  • 印度-澳洲板塊 - 印度,澳洲,紐西蘭,以及大半的印度洋
  • 太平洋板塊 - 大部份的太平洋 (以及加州南岸)
除此之外有還大約二十個以上的小板塊,像是阿拉伯板塊、寇克斯(Cocos)板塊、那斯喀(Nazca)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等等。由於地震普遍地發生在板塊與板塊的邊界上,因此只要把地震發生的位置點出來,就不難觀察出板塊邊界所在的位置。(右圖)



   地球表面仍然非常年輕。 經過短暫地(相對於天文學上的標準)五億年以來,侵蝕作用和板塊運動消滅(同時也再造)了大部分的地球表面,於是也幾乎消除了地球早期歷史的所有痕跡(像是隕石坑的痕跡),因此地球極早期的歷史都被消除了。地球形成至今已經4.5到4.6十億 年,但是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大約是四十億年,而且超過三十億年的岩石就已經非常稀少了。最早的生物化石大約有三十九億年之久,但是我們至今仍然沒有任何紀錄可以顯示生命起始的關鍵時間究竟是什麼時候。


   地球的表面有71%的 覆蓋著,是唯一一顆表面具有液態水的行星(不過在泰坦Titan's 衛星的表面可能也有液態的乙烷ethane或甲烷methane存在,而歐羅巴Europa 衛星的表面之下則可能有液態水的存在)。


當然就我們所知,液態水是生命所必須的重要原素之一,而海洋高比熱的特性對於穩定地球表面溫度也是功不可沒,液態水同時也是造成地球表面陸地發生風化和侵蝕作用的主要動力,這再今天的太陽系來說已經是獨一無二的了(雖然風化和侵蝕作用可能曾經在火星上發生過)。

  地球的大氣有77%的氮(nitrogen), 21%的 氧(oxygen)和少量的气亞(argon)二氧化碳及水氣。在形成地球的當時,大氣中可能曾經含有非常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這些二氧化碳全被固定到了石灰岩(carbonate) 之中,部分被融解到海水裡面而由植物所利用。現今的板塊運動及生物作用維持了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含量不斷地下降又回升,這一小部分存在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藉由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的作用,對於維持地球表面溫度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溫室效應的存在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可以上升約攝氏35度(從攝氏零下21度提升到令人舒適的14度),如果沒有這個作用的存在,那海洋將會凍結,而生命將不可能存在。



  就化學上的觀點來說,自由氧的存在是非常令人驚訝的,由於氧是一種活性很強的氣體,所以在"正常"環境中,氧會迅速地與其他原素結合。而大氣中的氧是由生物作用所製造並維持的,因此若是缺少了生命的存在,就不可能有這些自由氧了。


  於地球與月球的 交互作用 減緩了地球的自轉速度(大約每一百年慢千分之二秒),j目前的研究顯示九億年前的一年有481天,每天18小時。


球外地核的電流產生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地磁場,由於地磁場、地球大氣和太陽風(solar wind)的交互作用產生了 極光auroras (參閱 星際介質Interplanetary Medium)。由於這些現像的不規則性,造成磁極(magnetic poles)在地球表面移動,甚至完全反轉reverse 過來,像目前的地磁北極就位於北加拿大。(The "geomagnetic north pole" is the position on the Earth's surface directly above the south pole of the Earth's field; see this diagram.)


地磁場與太陽的交互作用還形成了范艾倫輻射帶(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那是一個環繞在地球周圍的軌道,外觀像是一對甜甜圈的樣子,環內捕捉了離子化的氣體(或是電漿plasma)。其中外圈的環帶從距離地表19,000km延伸到41,000km的高空,內圈的環帶則介於高度13,000km到7,600km之間。


地球的衛星地球只有一個天然的衛星,月球(Moon). 但是:


                     距離           半徑     質量

衛星              (000 km)   (km)     (kg)
---------         --------   ------  -------
月球(Moon)  384      1738    7.35e22


更多關於地球及月亮的資料
開放性議題
  • 我們對於地球內部所有的知識,都是來自於非常間接的資料,究竟我們要如何得到更多的資訊呢?
  • 如果撇開太陽"常數"(solar "constant")確實在增加的現象不看,地表溫度在過去數十億年來的變化仍舊相當穩定。目前最佳的理論解釋此一象認為,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量的改變,調節了溫室效應的進行所致。但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呢?在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中主張是由生物圈的活動調解了這個現象。更多關於金星(Venus)和火星(Mars)的詳細資料則提供了不少的線索。
  • 在地球大氣層最終成為像金星那樣結局之前,我們還能"傾倒"多少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呢?
http://hcc.mygeotravel.org/earth/star/chinese/nineplanets/earth.html轉載自
Some people were supposed to walk into your life, teach you a lesson, and then walk away

Roger Penrose: The Past Still Exis | 彭羅斯:我們處在一個「沒有時間的過去」裡,過去依然存在,大爆炸有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QSb3KhniA



彭羅斯:宇宙不僅無始無終,而且無邊無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RWkmAyqsQ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TOP

W2023090501.png

TOP

罗杰·彭罗斯:我们检测到大爆炸之前存在前一个宇宙的征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rTIycwkErI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宇宙牆證實「地球是監獄」?佛教傳說中的須彌山竟意外現身?!【地球旅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1D9GV2RzM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TOP

這讓我想起維摩?經 裡面 維摩?神通把大家放在小房間內 但進去房間內瘸又變很大...


我們對大爆炸的看法錯了,奇點根本不存在!科學家們早已更新了大爆炸的新理論|seeker大师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gGrM5iU10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天文學家發現人體元素宇宙起源:「氟」誕生之處,竟在遙遠的120億光年之外!

2

蔡娪嫣

2021115
週五
下午2:50·4 分鐘 (閱讀時間)

https://tw.news.yahoo.com/%E5%A4%A9%E6%96%87%E5%AD%B8%E5%AE%B6%E7%99%BC%E7%8F%BE%E4%BA%BA%E9%AB%94%E5%85%83%E7%B4%A0%E5%AE%87%E5%AE%99%E8%B5%B7%E6%BA%90-%E6%B0%9F-%E8%AA%95%E7%94%9F%E4%B9%8B%E8%99%95-%E7%AB%9F%E5%9C%A8%E9%81%99%E9%81%A0%E7%9A%84120%E5%84%84%E5%85%89%E5%B9%B4%E4%B9%8B%E5%A4%96-065001536.html

「我們都是星塵。(We are all star stuff.)」

──天文學家薩根(Carl Sagan, 1934 – 1996

正如薩根所說,我們確實都是星塵組成的。天文學家在距離我們超過120億光年的星系中,首度探測到一種在我們身體內也能發現的元素──氟,人體骨骼和牙齒都有氟化物的存在。

這份研究4日刊登在期刊《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主要作者、英國赫特福夏大學(University ofHertfordshire)天體物理學研究員法蘭科(MaximilienFranco)在聲明中解釋這項發現的意義:「我們都知道氟是什麼,因為我們每天使用的牙膏含有氟化物,但我們原來根本不知道哪些恆星產生了宇宙裡大部分的氟!」

另一位共同作者、赫特福夏大學的吉齊(James Geach)在澳洲獨立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撰文指出,「一般人可能不會去深究牙膏內含的元素,但就像地球上所有事物一樣,從雄偉到平凡,氟化物──以及微笑的故事也有宇宙起源。現在,我和我的同事在《自然天文學》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對此稍微有所解釋。」

大霹靂(BigBang)與宇宙演化(Wikipedia/ Public Domain

在太陽系、地球甚至我們身體中發現的自然元素,都是起源於恆星核心,在其爆炸的過程中被釋放出來。吉齊解釋,宇宙歷史上,幾乎所有元素都是很久很久以前形成的,氫是最古老的元素,在大約140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不久後出現,大爆炸的幾分鐘內,氦、氘和鋰等輕元素也在這個「太初核合成」的過程中形成,「從那時起,幾乎所有其他元素都在恆星生死過程中產生。」

但氟是如何在恆星的一生中形成?始終是謎團。

直到,研究人員使用智利的進無線電望遠鏡「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天線陣列」(The Atacama Large Millimetre Array, ALMA),這款全球最先進的觀測工具,能使研究者看見遙遠星系的冰冷塵埃和氣體散發出的光。終於,他們在一個位在120億光年外、名為「NGP-190387」的恆星初形成星系中探測到氟。

所有生命與非生命的誕生,都源於恆星和它周圍一切的毀滅。(圖片取自pixabay


氟的宇宙起源

研究人員發現,「NGP-190387」星系中存在「氟化氫」氣體雲,其微弱的光芒歷經了120億年的時間才到達地球這裡,天文學家認為這個星系的狀態「呈現了宇宙只有大約14億歲時的樣子」。

吉齊指出,學界原先認為氟產生的方式包含:透過恆星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劇烈爆炸──超新星(Supernova),或藉由亮紅色的漸近巨星支星(AGB)在接近生命盡頭時,燃燒核心內大部分的氫和氦。

但這兩種過程中形成的氟濃度遠低於「NGP-190387」星系,讓天文學家不禁疑惑,還有尚未發掘的方式可以形成氟。研究人員認為,沃夫-瑞葉星(Wolf-Rayet star)可能是唯一的解釋方法,因為他們發現在該星系中釋放出氟的恆星「很年輕就死了」,這表明它們可能是沃夫-瑞葉星。

沃夫-瑞葉星在宇宙中非常罕見,浩瀚無垠的銀河系裡只有幾百顆被編入目錄。一億顆恆星中只有一顆的質量足以成為沃夫-瑞葉,此類星體的本體是一顆質量非常巨大的恆星,大約是太陽的十倍以上,它在演化末期完全失去外層的氫,就會被稱為沃夫-瑞葉,它的消亡階段持續幾十萬年,在恆星漫長的一生中,那相當短暫。

此前研究人員認為沃夫-瑞葉可能是氟的來源,但這次直接探測證實了這一點。法蘭科解釋說:「我們已經證明,沃夫-瑞葉是已知質量最大的恆星之一,它們在生命結束時會劇烈爆炸,在某種程度上幫助我們保持良好的牙齒健康。」

「這項工作為探究120 億多年前的天體物理學提供了新的詳細見解」,吉齊說,天文學界對恆星初形成時引爆的化學反應知之甚少,但這很重要,因為恆星產生的元素會像氟一樣,拋散到整個星系甚至更遠的地方,許多年後,其中一些元素甚至組成了像地球這樣的「年輕」行星,但也許這份研究的另一項主要收穫是「表明打造你完美微笑的是與時間一樣古老的故事。」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宇宙有多大,人類最遠可以到達宇宙的什麽地方 | 老高與小茉 Mr & Mrs Gao


SunofMilkG20210624.jpg

( 太陽系在  銀河系內的位置  )
( 太陽系  會不會就是佛學世界觀的   南贍部洲 !  ?   )


SunofMilkG202106241.jpg

TOP

Astronomers discover huge galactic wall hidden behind Milky Way
The South Pole Wall is one of the largest known structures in the univers
天文學家發現隱藏在銀河係後面的巨大銀河壁
南極牆是宇宙中最大的已知結構之一
20200715
https://www.foxnews.com/science/ ... en-behind-milky-way

一份報告說,科學家們在南極的天空中發現了一個星系構成的天體結構,其長度超過14億光年長,深度超過6億光年。


副總統和《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解釋說,從地球的角度來看,南極牆位於宇宙的南部邊界,由數千個星系,氫氣,塵埃和暗物質組成。 它也是宇宙中最大的已知結構之一。

隔離牆是構成宇宙網的眾多結構之一,包括長城,靴子虛空,同等大小的斯隆長城和赫拉克勒斯電暈-北極石長城,這是已知的最大結構,其寬度為100億光年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
Vice報導說,這大約是可觀測宇宙直徑的十分之一
研究結果於上週五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首次宣布。

然而,南極牆距離地球到赫拉克勒斯電暈-北極光長城的距離只有5億光年,距離銀河系的一半卻被銀河系的亮度所掩蓋。 麻省理工學院。
當科學家看到星系周圍不同方向的星係受到其引力的影響時,就發現了它。

據Vice稱,這堵牆是在距地球6.5億光年半徑內發現的最大結構。

“當我們的可視化顯示天體南極發生了某些事情時,我們感到驚訝,”法國巴黎薩克萊大學宇宙學家丹尼爾·波馬瑞德(DanielPomarede)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對Vice說。 “實際上,沒有關於該地區大規模結構的報導。”

單擊此處獲取FOX新聞應用程序

Pomarede對Vice表示,牆的弓狀妝容是其“長度能適應觀察到的球體”的原因,科學家補充說,這幅圖“逐漸淡出牆外。 因此,如果它碰巧超出了我們的觀察極限,也許我們看不到它的全部。”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Biggest explosion since the Big Bang spotted by astronomers

天文學家發現“大爆炸”以來最大的爆炸

28 Feb 2020 Hamish Johnston

https://physicsworld.com/a/biggest-explosion-since-the-big-bang-spotted-by-astronomers/

1.1.jpg

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天文學家已經報導了自大爆炸以來最大的已知爆炸事件的證據。研究小組使用四台望遠鏡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爆炸在包圍銀河星團的等離子中打出。 廣告 研究人員認為,這個洞是由來自星團之一星系中心的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巨大能量爆發而成的。他們估計爆炸涉及釋放5×1061 erg5×1054 J),這是1020太陽在一年內將輸出的能量。這是自大爆炸以來最大的已知爆炸事件的前紀錄保持者的五倍之多。該事件發生在距地球3.9億光年的蛇夫星系星團中。與發生在幾個月內的恆星超新星爆炸不同,“蛇夫座”事件似乎發生了數億年。巨大的裂痕使用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ESAXMM-牛頓X射線望遠鏡,西澳大利亞州的Murchison Widefield陣列射電望遠鏡和印度的Giant Metrewave射電望遠鏡觀察到了爆炸的證據。多種觀察結果證實了先前的X射線研究表明,團簇血漿存在巨大裂痕。由於結構的巨大尺寸,X射線證據被輕視了。直到進行無線電觀測時,天文學家才確信它的存在。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的西蒙娜·賈亞琴圖奇(Simona Giacintucci)說:“您可以在火山口中連續容納15個銀河星系,這種噴發會刺入星團的等離子體”。他是參與這項研究的六位天文學家之一。她來自科廷大學的同事梅拉妮·約翰斯頓·霍利特(Melanie Johnston-Hollitt)補充說:“我們以前曾在銀河系中心看到爆發,但這個爆發確實非常大……而且我們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大。”這個發現是使用Murchison望遠鏡的第一階段完成的,該階段包括2048根天線。該設施正在擴展到4096個天線,約翰斯頓·霍利特(Johnston-Hollitt)表示,這將使望遠鏡“靈敏度提高十倍”。結果,她相信很快就會發現更多此類爆炸。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宇宙不是無限延伸,新研究分析普朗克數據:宇宙像氣球一樣彎曲封閉

作者 Emma stein | 發布日期 2019 11 05 18:12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我們的宇宙是什麼形狀?像平坦的毯子一樣無限延伸嗎?一篇新研究分析了宇宙微波背景數據,指出宇宙邊緣實際上呈現平緩的彎曲弧度,就像膨脹充氣的氣球,與多年來的傳統天文觀點相矛盾。當今宇宙學標準理論及自 2000 年以來的觀測證據都表明,我們的宇宙應該像毯子一樣平坦,從大爆炸後的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 秒起,宇宙從一個無限奇異點開始指數式膨脹,該過程中所有物質與能量(包括暗物質與暗能量)加起來恰好處於宇宙臨界密度,每立方公尺約含 5.7 個氫原子物質,可平衡向外膨脹與向內壓縮的兩股力道,方能呈現我們如今所見的宇宙,但這樣一來將導致宇宙往各個方向無限延伸。

1 (3).JPG

然而根據羅馬大學(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宇宙學家 Alessandro Melchiorri
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Eleonora di Valentino、牛津大學天文學教授 Joseph Silk 合作撰寫的一篇新論文結論,宇宙實際上可能像球體一樣彎曲;換句話說,我們的宇宙應該是封閉的,如果有兩道光束並排發射,它們將不會永遠保持平行前進,更不是一去不回,而是在最終重新相遇、回到起點(只是時間要很久很久很久)。

該團隊重新分析普朗克衛星收集的宇宙微波背景(CMB)輻射數據,發現數據有 99% 確定性能支持「封閉宇宙」模型。

研究人員指出,宇宙微波背景的重力透鏡效應比過去預期的還要多,宇宙密度可能比原先計算的臨界密度還要高約 5%,代表宇宙平均密度約為每立方公尺含 6 個氫原子,如此一來,向內壓縮的重力獲勝,宇宙實際上處於閉合狀態。

萬一宇宙真的像氣球一樣封閉,那麼科學家將必須微調大爆炸原理,重新運算的過程極其龐大且複雜。

Alessandro Melchiorri 表示,這篇論文只是基於普朗克衛星的一部分數據,而不是 600 多個物理學家審查過的其他數據,但新分析結果確實表明數據存在差異。科學家必須謹慎查找是否還疏忽了什麼東西,才導致結論不協調。

當然,就算宇宙真的是彎曲封閉的,其速度也很慢,對我們的生活沒有影響,若放大至整個宇宙時間尺度來看,對太陽系、銀河系的移動甚至也不太重要。新論文發表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期刊。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ALMA 幸運拍到新生雙星系統吸積過程,看起來像「椒鹽卷餅」

作者 Emma stein | 發布日期 2019 10 05 14

https://technews.tw/2019/10/05/alma-bhb2007-11-stellar-cluster-barnard-59-pretzel/


1 (2).JPG

學家發現了宇宙特殊景象!一對雙胞胎恆星正在賣力萌芽中,但它們不只光靠周遭的原行星盤哺育而已,連更外圍的塵埃氣體盤都一起吃掉,並將後者扭曲成「椒鹽卷餅」的形狀。

我們的太陽獨自一人坐鎮太陽系,但太陽系之外不乏雙星、三星甚至四星等多星系統,科學家還沒有完全理解這些系統如何成形。最近,由馬克斯普朗克外空物理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xtraterrestrial Physics MPE)科學家 Felipe Alves 領導的團隊,利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獲得了一個新生雙星系統的獨特外觀:[BHB2007] 11 系統。

[BHB2007] 11 系統是位於蛇夫座的雙原恆星系統,距離我們約 700 光年,為巴納德 59 號(Barnard 59B59)暗星雲中最小星團(stellar cluster)的最小成員,巴納德 59 號則是菸斗星雲(Pipe Nebula)的煙嘴部分,菸斗星雲又藏在更巨大的黑馬星雲內。

從首圖中清楚可見 2 個緊湊光源,科學家指出那是圍繞 2 個年輕恆星的塵埃盤;恆星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塵埃環環繞,讓科學家感到特別的是,這 2 顆恆星光吃周遭的塵埃盤還不滿足,竟延伸出細絲連接到更大的塵埃盤上,恆星藉由這些細鬚虹吸更多物質來壯大自己,在經過處理的照片中,該系統看起來就像一個椒鹽捲餅(也有人稱蝴蝶脆餅)。

Felipe Alves 表示,雙恆星之間距離約太陽與地球之間距離的 28 倍,恆星周圍的塵埃盤與太陽系小行星帶差不多大,橫跨約 2.25 億公里,且總質量估計達木星 80 倍(木星質量是地球 300 倍),說明該系統最終有可能形成不少岩石行星。

科學家終於對年輕雙星系統的複雜結構進行成像,為當前恆星形成模型提供重要約束,讓我們更加了解二原系統的吸積動力學,不過研究人員說,還需要詳細研究更多的年輕雙星系統,方能更理解多恆星系統的形成機制。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Mesmerising NASA simulation reveals the beauty with which black holes distort space-time

令人著迷的NASA模擬揭示了黑洞扭曲時空的美麗

•它是由美國宇航局戈達德中心為美國宇航局的黑洞週創建的

•是黑洞的側視圖,並在視頻左側顯示“前”

•中心顯示事件視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逃脫黑洞的拉動

By Joe Pinkstone For Mailonline

Published: 09:54 BST, 26 September 2019 | Updated: 12:32 BST, 26 September 2019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7506715/Mesmerising-NASA-simulation-reveals-black-holes-distorting-space-time.html



1 (2).JPG

繞了一圈,真的只有持戒 才可禪定 才會生智慧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