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巴利文的經 其實是非常好的

有些經典已遺失.有些經典沒傳來過中國.很多經典.真的不容易看到
有些經典改寫融入其他教派....


佛陀的經典 真的很好認. 慈 悲 喜 捨 常 樂 我 淨

感謝: 聖馬丁管理員的分享.不錯聽.   
人生的煩惱與痛苦~等你想清楚了 明白了  甘願了盡力了 妥善了~  解脫 從來就沒有離你很遠.佛陀也是這麼教 以前的阿羅漢也是做!

TOP

本帖最後由 恭野 於 2014-10-25 16:23 編輯

慈經 它是一個修行的內在的經說那怎麼看

以十二因緣法為分
1.無明緣行。2.行緣識。3.識緣名色。4.名色緣六處。5.六處緣觸。6.觸緣受。7.受緣愛。8.愛緣取。9.取緣有。10.有緣生。11.生緣老死。

切開來

對一般人說.老.病.死
對禪修者說.六入.觸.受.愛.取.有
對入流聖弟子說.無明.行.識.名色


合起來12因緣12因緣也說整串完整說法.深說.淺說
單看十二因緣還是沒辦法看完.要去看其它經才會知道
12因緣真的很精彩.真的很深
十二因緣(引用於維基百科)
((按此連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E%9F%E5%A7%8B%E4%BD%9B%E6%95%99_(%E4%B8%AD%E9%81%93%E5%83%A7%E5%9C%98)#.E5.8D.81.E4.BA.8C.E5.9B.A0.E7.B7.A3



有結又稱為識食,經說:愛集則食集,食集則未來世生老死集;識食為未來之再有、再生之緣,因識食而有六入生。識食即是指識與名色因為貪愛而循環為緣,也就是因貪愛而造成「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故有未來世的六入生。此(五)陰敗壞已,彼(五)陰升起,生命之流連綿不斷,有來生之六根生,即有六觸入處升起,也就是五陰的生。


老病死憂悲惱苦
凡生者,即是六根、六境緣生六識的身心活,所以生即是五陰緣生,而緣生則無常、苦、非我非我所。因為生(五陰生)一定是緣生,緣生法則無常,生必是因緣改變不定,所以生的表現當然是老、病、死、憂悲惱苦,而老病死則可稱為生的歷程。
=============


指根境識具足時的代名詞,即眼色相緣眼識生時,稱眼觸;耳聲相緣耳識生時,稱耳觸;鼻香相緣鼻識生時,稱鼻觸;舌味相緣舌識生時,稱舌觸;身觸相緣身識生時,稱身觸;意法相緣意識生時,稱意觸。


(、想、行)指在六觸發生時,所引發的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之感受,以及聯想、對比、分析和判斷,還有意志決定的行為。

由於對六入處緣生受、想、行的因緣不如實知,也就是對五陰的緣起不如實知,而不知五陰是緣生法。若不如實知五陰緣起與緣生,即為無明。因為無明則於六觸入處不知緣生則無常、苦、非我非我所,則對因緣生之六根、六境、六識(五陰)生貪愛和妄想,貪愛能夠保有,妄想是我及為我所有。

取著,根據《相應阿含》44經、《相應部》蘊相應8經的共說,謂:是我、我所而取。取的定義,正是無明緣行的行,妄想五陰是我、我所。

即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識與名色因為貪愛而循環為緣,即六根、六境為緣生六識,對識升起貪愛,希望識能夠持續呈現,故驅使六根追逐六境,令六識持續呈現的循環。如是因無明而起的貪愛,使六根、六境與六識循環為緣,不能休止,這也正是五陰為貪愛所繫。五陰在經上稱為有身,有身的集起是因貪愛,而貪愛如結,令五陰為愛結所繫縛,故稱為有結。
========================

無明
不如實知五陰(色、受、想、行、識)如何生起及如何滅盡,因此而不解五陰是因緣生,因緣生則是無常、敗壞、磨滅之法,如是種種不知者是為無明。無明不是發生在過去世,而是在當前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觸入處不如實觀察如何緣起,所以無法如實知五陰如何生起,而有無明。

妄見五陰是我、我所擁有之我見,以及常見、斷見,是名為行。

為六識,是因為貪愛而造成(六)根逐於(六)境的因緣(名色),又緣(六)根、(六)境而生(六)識,如是循環不休,即「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名色
色指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和五境(色境、聲境、香境、味境、觸境);名即是受、想、行,為法境,指只有名相而無形質。其因為貪愛,所以和識循環為緣,即「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六入又稱六入處,為每一生之始,指各種感覺器官和思維相緣而生的現在實況(眼色相緣眼識生、耳聲相緣耳識生、鼻香相緣鼻識生、舌味相緣舌識生、身觸相緣身識生、意法相緣意識生),叫做六入,即六根。



慈經是屬於入流聖弟子的常作的功課之一
四聖諦有三轉   第三轉.解脫解脫知見生.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TOP

本帖最後由 恭野 於 2014-10-25 16:41 編輯

黃慧音-慈經(英文解述版)音頻
支持著作權請買正版
http://youtu.be/r1SqudueHw8

May I be free from enmity and danger
May I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
May I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
May I take care of myself happily

May my parents
teachers, relatives and friends
fellow Dhammafarers
be free from enimity and danger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
May they take care of thenselves happily

May all yogis in this compound
be free from enmity and danger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
May they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happily

May all monks in this compound
novice monks
laymen and laywomen disciples
be free from enmity and danger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
May they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happily

May our donors of the four supports
be free from enmity and danger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
May they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happily

May our guardian devas
in this monastery
in this dwelling
in this compound
may the guardian devas
be free from enmity and danger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
May they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happily

May all beings
all breathing things
all creatures
all individuals
all personalities
may all females
all males
all noble one
all worldlings
all deities
all humans
all those in the four woeful planes
be free from enmity and danger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
may they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happily

May all beings be free from suffering
May whatever they have gained not be lost
All beings are owners of their kamma

In the eastern direction
in the western direction
in the northern direction
in the southern direction
in the southeast direction
in the northwest direction
in the northeast direction
in the southwest direction
in the direction below
in the direction above
may all beings
all breathing things
all creatures
all individuals
all personalities
may all females
all males
all noble one
all worldlings
all deities
all humans
all those in the four woeful planes
be free from enmity and danger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
may they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happily

May all beings be free from suffering
May whatever they have gained not be lost
All beings are owners of their karma

As far as the highest plane of existence
to as far down as the lowest plane
in the entire universe
whatever beings that move on earth
may they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 & enmity
and from physical suffering and danger

As far as the highest plane of existence
to as far down as the lowest plane
in the entire universe
whatever beings that move on water
may they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 & enmity
and from physical suffering and danger

As far as the highest plane of existence
to as far down as the lowest plane
in the entire universe
whatever beings that move in air
may they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 & enmity
and from physical suffering and danger

TOP

Metta Chanting 慈经
支持著作權 請買正版

http://youtu.be/Q03E3IMT12k


字幕

英文字
巴利語
簡體字

TOP

開印法師【慈經】要義及其修習方法(有字幕)
音頻: 1:49:09


發佈日期:2013年8月12日

開印法師 2012/09/03 於圓光立果講堂講述【《慈經》要義及其修習方法】


http://youtu.be/a0nMiVKPJ_s

TOP

本帖最後由 恭野 於 2014-10-25 22:12 編輯

引用於 開印法師 (頂禮)寂靜禪林

慈心解脫與七覺支(一)_寂靜禪林_開印比丘主講

http://youtu.be/cVFMiSe4528


慈心解脫與七覺支(二)_寂靜禪林_開印比丘主講
http://youtu.be/9oQzFYfQ6gs




《慈經》及其註釋(一)_寂靜禪林_開印比丘開示
http://youtu.be/UM2Ox5N4KiI


《慈經》及其註釋(二)_寂靜禪林_開印比丘開示
http://youtu.be/S8ZPzDWizMs


《慈經》及其註釋(三)_寂靜禪林_開印比丘開示
http://youtu.be/5ntApcA9iAg


《慈經》及其註釋(四)_寂靜禪林_開印比丘開示
http://youtu.be/n7zNVDJ1L4E


《慈經》及其註釋(五)_寂靜禪林_開印比丘開示
http://youtu.be/Rl4TQRRqyE4


《慈經》及其註釋(六)_寂靜禪林_開印比丘開示
http://youtu.be/edXm15CqD8g

TOP

根據我.不靠譜又愛探索的經驗分享

佛陀的修行
真的不是說說而以...是一段對生命的探索.苦修.實證.探究生命真實的過程
1因緣緣生(破邪~自我的.常樂我靜.妄見的.它生.我生.無因生.共生.自生~金剛經說的離三心破四相)
2十二因緣(可以說很多種法沒有錯.問題不是覺的說錯.是學的不夠才會誤解)這是真的!
3見.八正道.古仙人道.道跡
2+3=四聖諦(諦.真實)
展開滅苦行動.對(生.六觸.五陰.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對(有.因業果報)

念,心中明白,常念於禪定與智慧。
擇法覺支,依智慧能選擇真法,捨棄惡法。
精進覺支,精進勤奮學習正法而不懈怠。
喜覺支,得正法而產生的喜悅。
輕安覺支,又作猗覺支,指身心感到輕快安穩。
定覺支,進入禪定而心不散亂。
舍覺支,心無偏頗,不執著而保持平衡。


從 安那般那念 練.正覺.正念>>在上升至>>四念處及大念處(這個含蓋比較多)
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八正道(四念處是七覺分的第一個.念覺分)

八正道會次第而起.(看見問題.問題的原因.怎麼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條見.下手解決)
這是面向人和個人做為.道德.良知.身理和精神上.分.惡趣.凡夫.善人.賢聖.出世間
以十二因緣的六觸入處說.過去.現在.未來
以十二因緣的觸說.境.根.識.是怎麼綁住的
以十二因緣的無明起頭說凡夫....
以十二因緣的明起頭.有智慧了.破無明了.說.善向.賢聖.出世間..
以十二因緣說四聖第的四十四種觀智
以十二因緣分三段說
.....(真的很多)
跳回來在七覺分的第二個
慈.悲.喜.捨
慈悲.有如.因病予藥(八正道)
慈是給與樂.悲是拔除苦.喜是隨喜是隨喜歡喜.
捨(1住厭離又不厭離.2住不厭離又厭離.3住厭離不厭離.4修向於捨.平等心)
過樂過苦都會失衡.保持覺知很重要
先利它後自利.先自利後利它.都是一樣要它好也想自己好.事實上會有不同但是都是良善的表現沒有不好

自己先試.好用推薦給它.它覺的好用分享給我.
有危險我先知道告訴它那有危險要小心.它覺的危險問題告訴我可以讓我事先預防

佛學最難的第一件事.是先懂.因緣法.緣生法.
不懂還沒關係.懂了反而知道問題.問題更多
大問題?是不是你想要的?真的想解脫嗎?是想知道生命真像嗎?還是想解決問題痛苦煩腦而已?

這是我個人心得

TOP

本帖最後由 恭野 於 2014-10-28 03:00 編輯

回復 10# sanmartin

sanmartin管理員大大
事實上我說的不太好這是真的.只能約略說.建意多看看阿含經是最好的法供養
人有時間自處.就多修修四念處.如果不知道怎麼想.就回憶佛陀在菩提樹下在想什麼.怎麼想?

若還覺的不夠深.於四念住保持正知熱誠.於七菩提支提起慚愧心.諦觀善思.會幫您解決很多別人無法幫忙或是說不出口的問題
人會清明.會越來越開朗.是不是要解脫可以以後在決定
正法律,現見法, 滅自燃, 不待時節,通達涅槃, 提升觀察,緣自覺知.

引述一段可以幫忙憶起(原出處的大大抱歉.大大說轉貼要含巴利文.整篇真的太長也太多.在這說抱歉)

一段

阿含經 緣起


雜阿含298經[正聞本479經/佛光本336經](因緣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
  云何義說?謂: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url=]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
  緣行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緣六入處觸者,云何為觸?謂六觸: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
  緣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緣受愛者,彼云何為愛?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緣愛取者,云何為取?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
  緣取有者,云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緣有生者,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
  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老?若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班駮、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云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
  是名緣起義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49品5經[佛光本438經/11法](放牛品)(莊春江標點)

[url=]聞如是[/url]

一時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今當說因緣之法善思念之,修習其行。」
  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
  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
  「彼云何名為因緣之法?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緣愛,愛緣,受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憂、悲、苦、惱、不可稱計,如是,成此五陰之身。
  彼云何名為無明?所謂不知苦,不知習(集),不知盡(滅),不知道,此名為無明。
  彼云何名為行?所謂行者有三種,云何為三?所謂身行、口行、意行,是謂為行。
  彼云何名為識?所謂六識身是也,云何為六?所謂眼、耳、鼻、舌、身、意識,是謂為識。
  云何名為名?所謂名者,痛、想、、更樂、思惟,是為名。彼云何為色?所謂四大身及四大身所造色,是謂名為色。色異、名異,故曰名色。
  彼云何六入?內六入,云何為六?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入,是謂六入。
  彼云何名為更樂?所謂六更樂身,云何為六?所謂眼、耳、鼻、舌、身、意更樂,是謂名為更樂。
  彼云何為痛?所謂三痛,云何為三?所謂樂痛、苦痛、不苦不樂痛,是謂名為痛。
  彼云何名為愛?所謂三愛身是也。欲愛、有愛、無有愛,[是謂為愛]。
  云何為受?所謂四受是,云何為四?所謂欲受、見受、戒受我受,是謂四受。
  彼云何為有?所謂三有,云何為三?欲有、色有、無色有,是名為有。
  彼云何為生?所謂生者,等具出{家}[處],受諸有,得五陰,受諸入,是謂為生。
  彼云何為老?所謂彼彼眾生於此身分,齒落髮白,氣力劣竭,諸根純熟,壽命日衰,無復本識,是謂為老。
  云何為死?所謂彼彼眾生展轉受形,身體無熅,無常變易,五親分張,捨五陰身,命根斷壞,是謂為死,比丘!當知故名為老、病、死。
  此名為因緣之法,廣分別其義。
  諸佛如來所應施行起大慈哀,吾今已辦,當念在樹下露坐,若在塚間,當念坐禪,勿懷恐難,今不精勤,後悔無益。」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
  「如來與諸比丘說甚深緣本,然我觀察無甚深之義。」
  世尊告曰:
  「止!止!阿難!勿興此意,所以然者,十二因緣者極為甚深,非是常人所能明曉。我昔未覺此因緣法時,流浪生死,無有出期,又復,阿難!不但今日汝言因緣不甚深,昔日已來言不甚深也,所以然者,乃昔過去世時,有須焰阿須倫王竊生此念,欲捉日月,出大海水,化身極大,海水齊腰,爾時,彼阿須倫王有兒名拘那羅,自白其父:『我今欲於海水沐浴。』須焰阿須倫報曰:『莫樂海水中浴,所以然者,海水極深且廣,終不堪{住}[任?]海水中浴。』時,拘那羅白言:『我今觀水齊大王腰,何以故復言甚深?』是時,阿須倫王即取兒著大海水中,爾時,阿須倫兒足不至水底,極懷恐怖。爾時,須焰告其子曰:『我先勅汝,海水甚深,汝言無苦,唯我能在大海水洗浴,非汝所能{欲}洗[浴]。』
  爾時須焰阿須倫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須焰者即我身是也。爾時阿須倫兒,即汝身是也。爾時海水甚深,汝言無苦,今復言十二因緣甚深之法,汝復言無是甚深。其有眾生不解十二緣法,流轉生死,無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識行本,於今世至後世,從後世至今世,永在五惱之中,求出甚難。我初成佛道,思惟十二因緣,降伏魔官屬,以除無明而得慧明,諸闇永除,無塵垢,又,我,阿難!三轉十二說此緣本時,即成覺道。以此方便,知十二緣法極為甚深,非常人所能宣暢。如是,阿難!當念甚深,奉持此十二因緣之法,當念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TOP

本帖最後由 恭野 於 2014-10-28 16:38 編輯

由我這位不靠譜又愛學的心得.....37助道品差異點引用於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8D%81%E4%B8%83%E8%8F%A9%E6%8F%90%E5%88%86%E6%B3%95

看起來是沒問題.真的.
但是歷史流變和.凡.世間.出世間.會有一些不同
先看一次下列的

  • 身念住,觀身不凈;
  • 受念住,觀受是苦;
  • 心念住,觀心無常;
  • 法念住,觀法無我。

主要對治執身為凈、執受為樂、執心為常、執法為我的「四顛倒見」。

  • 未生惡法令不生;
  • 已生惡法恆令滅;
  • 未生善法令出生;
  • 已生善法令增長。

精進的重點在於行善去惡。

  • 欲神足,欲得見道;
  • 勤神足,精勤習禪;
  • 心神足,心神專一;
  • 觀神足,正確觀想。
  • 五根:修習佛法的根本所在。
  • 信根,深信三寶;
  • 精進根,修行不懈,指「四正勤」;
  • 念根,憶念正法,指「四念處」;
  • 定根,修習禪定;
  • 慧根,開發智慧。
  • 五力:由五根產生的五種力量。
  • 信力,堅信真理;
  • 精進力,修四正勤的力量;
  • 念力,破邪、念正的力量;
  • 定力,治心一處的能力;
  • 慧力,產生智慧的能力。
  • 七覺支:修習止觀的注意事項和感受。
  • 念覺支,憶念集中而念念分明;
  • 擇法覺支,選擇正確、適宜的修法;
  • 精進覺支,任何階段都不能懈怠;
  • 喜覺支,修禪定得到的喜悅;
  • 輕安覺支,得到的輕鬆安適感覺;猗覺支
  • 定覺支,攝心不散深入禪定;
  • 捨覺支,捨一切念,不即不離。
  • 正見解;
  • 正思惟;
  • 正語言;
  • 正行為(正業);
  • 正職業(正命);
  • 正精進;
  • 正意念;
  • 正禪定。



轉(入流弟子)

貪嗔 貪嗔痴

戒定

四念住.身受心法.四食

四正勤轉四正斷(這沒寫.我引用香光尼憎團)

四神足的..欲.勤.心

五根以..信.精.念.定
五根會轉成五力
五力以..信.精.念.定




http://www.gaya.org.tw/blog/gaya/?p=416

「如是四種亦名正斷。

一名律儀斷,謂於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

二名斷斷,謂於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由於已生惡不善事,應修律儀令其斷滅,不應忍受,由是因緣名律儀斷。於其未生惡不善事,為欲令彼不現行斷,為欲令彼不現前斷,為斷故斷,故名斷斷;

三名修斷,謂於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廣說乃至策心持心,由於善法數修數習,先所未得,能令現前,能有所斷,故名修斷;

四名防護斷,謂於已生一切善法,為令住廣說乃至策心持心,由於已得已現在前諸善法中,遠離放逸,修不放逸,能令善法住不忘失,修習圓滿,防護已生所有善法,能有所斷故,名防護斷。」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大正30,443a21-b7)

TOP

本帖最後由 恭野 於 2014-10-30 00:36 編輯

寫一寫好像要接到阿含經上

若以明.
展開滅苦的八正道.境和身產(生)有識的問題
用慧力去觀.
起初以培養正覺.又修行過四念處.(我是偏向世間)
修禪開使剖稀問題.
先住禪裡面對困惑的問題(理性上感性上.大腦怎麼去補抓)
一次一次想.一遍一遍想.慢慢想.
想因緣.想緣生.想七菩提.想八正道.想這攪結繫縛的問題.有沒有如理作意
探究過去養成至今的習慣.對未來會不會在有困惑.於當下復念1次2次3次4次...有沒有轉向
漸次消融.變成習慣.起初不容易轉.久了會變成習慣.這樣反應事情看事情.

佛法和現代是會有不同
現代是把人的個性養成一種習慣.產生的名字叫作面向.也可以說是心理人格.越是產生越多問題越多...
而這叫做進步的表現???原本的心性和新的裝在同一個腦殼裡(((我投降.我的腦袋是會打架的)))

TOP

先說一下.這不是.沒理貌.沒道德.
如果說.真的如果說.還是觸不到.
那麼.如果您有空.去....賓儀館.去看看公祭.去聽聽司儀說.去聽聽怎麼告別.去聽聽因親怎麼說
去聽聽家屬.兄弟姐妹.兒女.子孫.內外孫.去看看來告別的好友.工作的夥伴.去聽聽一個人怎麼奮鬥它這生的事.
佛陀所在提點的世間事.您一定會體會很多...
云和慈.云和悲.云和喜.云和捨
怎麼.正盡苦.離苦邊.如果你是在家弟子你覺對會懂.好好善待和您有緣的!
世尊.佛陀.尊者.留下來給世間說的法輪三轉.由.安般念.見因緣緣生法.住四念處.修七菩提.悟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願您能好好善用佛法.願您能保持快樂.願您沒有痛苦

TOP

引用於:正念禪觀減壓修持推廣中心

http://www.mindfulnessmeditation.me/?page_id=84
慈心觀修持

慈經(Metta bhavana)巴利文歌曲和中文

Aham avero homi
Abyapajjho homi
Anigho homi
Sukhi attanam pariharami
Mama matapitu
Acariya ca natimitta ca
Sabrahma-carino ca
Avera hontu
Abyapajjha hontu
Anigha hontu
Sukhi-attanam pariharantu
Sabbe satta
Avera hontu
Abyapajjha hontu
Anigha hontu
Sukhi-attanam pariharantu

願我沒有仇敵,沒有生命的危險
願我沒有內心的痛若
願我沒有身體的痛苦
願我能愉快地自珍自重
願我的父母親
願我的師長,親戚和朋友
我的同修道友
沒有仇敵,沒有生命的危險
(願他們)沒有內心的痛若
(願他們)沒有身體的痛若
(願他們)能愉快地自珍自重
願一切眾生
沒有仇敵,沒有生命危險
(願他們)沒有內心的痛若
也沒有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都能愉快地自珍自重


慈經(Metta bhavana)介紹慈心

《慈經》在上座佛教是家喻戶曉的一部經典,它並不是以美麗的詞藻,或動人的故事吸引人,而是其內容對美化內心有強大的作月,也有消災解厄的濟急作用。

中國字,『慈』,有,愛、惠、仁之義,這些都是儒家及教育者的重要施教及修養德目。但是諸子百家並沒有全天候乃至經年累月修習『慈』的教導。古代中國佛教雖沒有《慈經》,但是,慈愛並沒有缺席,除了仁民愛物的精神之外還有觀世音的《普門品》,廣為民眾所喜愛、念誦及流傳。只是它是依靠菩薩大慈大悲的他力加庇,跟依靠自濟『慈心』不同。『慈心』 的濟拔原理是:即時在內心修慈念,令災厄(惡業的果報)中斷或消減,即大厄化小厄,小厄化更小。

人間有種種苦難,小則病苦、不愉快、衝突、失意,大則遭受打殺乃至戰爭,這些苦難都是自己所造惡業的結果,無一樣是自然的,無一樣是沒有原因的,無一樣是由善業轉變成惡果的。對於,《救苦救難』一事,靠自己的善業來自救,才是實在與長遠之計。上座部佛教並沒有依靠菩薩的想法,倒是發展出『護衛經』,以免除眾生的苦難。

佛教達到解脫的途徑是親近善友,聞法,論法,思法,持戒,修禪,行八正道等,『法』本身就有自護、護他的力量,而,『法』中的,『慈』這一項,對滅除苦難則特別有濟急的作用,因此,《慈經》就應運而出。《慈經》本身的義理即淺白易懂:再加上《慈經注》的詮釋,則更能深入『慈』的道理。 最後,願所有讀誦、或修習慈心者,都能充滿慈心,並晉身解脫之列。


毘婆舍那的行者必須修慈心

對毘婆舍那(vipasssana)的行者而言,修慈心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沒有慈心,你的心就是乾枯的,你甚至無法修習觀禪。
修慈心時最簡單的方式是:放鬆身心端身正坐,首先必須對自己先修慈心,默念:『願我平安、幸福!』『願我遠離一切煩惱,沒有身心之苦』。當自己慈心充滿,再對有德行、有智慧和對自己有恩的人修慈心。
慈心禪的第一個對象,應該是你最尊敬的人、如你的皈依師、戒師、指導禪師或是對你有恩的老師,此人他具有很高的智慧和高尚的德行,直得你尊敬,且具有戒、 定、慧和清淨的心。修持時你默念『願×××××平安、幸福!』『願×××××遠離一切煩惱,沒有身心之苦』等等。誠心誠意的慈愛之念,可以一直保持著,但 是默念的那句祝福語,則不必一直反覆念著。
生活中無論行、住、坐、臥,只要慈愛在心中,經年累月一直保持著。這樣反覆練習慈心,可以得『近行定』 (已靠近禪定)或安止定』(已入禪定)


修習慈心的方法

最簡單的方武是:心念或口誦:『願一切眾生平安、幸福!』『願一切眾生遠離一切煩惱,沒有身心之苦』等等。誠心誠意的慈愛之念,可以一直保持著,但是心念或口誦的那句祝福語,則不必一直反覆念著,無論行、住、坐、臥,只要慈愛在心中,及散佈出去,經年累月一直保持著。這樣反覆練習慈心,可以得『近行定』(已靠近禪定)或安止定』(已入禪定)。

《清淨道論》對修慈愛的方法有詳細的論述:開始必須『對自己先修慈心』,讓自己慈心充滿,再對有德行、有智慧和對自己有恩的人修慈。此外,不對六種人修慈心:(1)不愛的人,(2)極愛的朋友,(3)中間人(非瞋非愛者),(4)敵人等四種人不應修習,(5)不應專對異性修習,(6)絕對不準對死者修習。理由是:(1)初學者若把不愛者置於愛處是會疲倦的:(2)極愛者甚至現起少許的痛苦,也會使修習者悲傷:(3)若把非瞋非愛的人置於尊重敬愛之處也會疲倦的: (4)若對敵人隨念則起忿怒。(5)如果專對異性修慈,則修習者難免生貪染。(6)如對死者修慈,絕對不能得證安止定罷近行定。


〔慈心禪〕 (MettaBhavana):Bhavana是發展或培育, Metta就是慈心。

培育慈心,並不是為了散發慈心給其他人,而是在你自己心中培育慈心。然而,只有透過祝願一切眾生、或其他人的健康快樂才能培育慈念。如果沒有祝願其他人、或眾生的健康快樂,就無法培育內在的慈心。所以說,慈心只能透過關懷其他眾生健康快樂的過程中培育出來。有些人誤解了這一點,他們認為它的意思是,你將慈心散發給其他人。但事實上,你卻是透過關懷其他人、或眾生的健康快樂,生起內在的慈心。


修慈心帶給自己的利益

當你在祝願一切眾生健康快樂的時候,心中就會生起慈心。當你心中充滿慈心時,臉上會洋溢著喜悅、快樂、明亮、慈祥與光輝。因你心中充滿強烈的慈,能讓每個遇見你的人都感受得到。他見到你就會非常高興。你的面容看起來祥和、平靜且安寧。你的心會自然地散發慈心。造就是對眾生散發慈心的力量。


修慈心禪對象的選擇

慈心禪的第一個對象,應該是你最尊敬的人、如你的皈依師、戒師、指導禪師或是對你有恩的老師,此人他具有很高的智慧和高尚的德行,直得你尊敬,且具有戒、定、慧和清淨的心。這樣的人,應作為特慈心禪的第一個目標。因為,你對他的恭敬是因為他個人的德行及寬容之心,讓你可以很容易地培育內在的慈心,針對這個人修習慈心,您的慈心才容易成就


常修慈心可以培育定力,並滋潤你的心靈

毘婆舍那行者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修習慈心,對任何人、任何動物散發慈心,慈心會滋潤你的心靈,帶給你許多正面能量,修習慈心使你成為一個心中有愛的人,同時,也會使別人愛你、尊敬你。
在生活做人處世中,修習慈心與善待別人非常重要,每個人都要努力去培養這種品德。一位行者有好的德行,修習毘婆舍那容易成就。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