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The Future of The Mind

加來道雄 的新書, 恰好是目前我感興趣的主題。
" MIND " 由理論物理學家來主談,非常有可看性。
在youtube 上,有些 trailer 可以先看一些。




The Future of the Mind: The Scientific Quest to Understand, Enhance, and Empower the Mind (Hardback)WWW.BOOKDEPOSITORY.COM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Physics of the Impossible, Physics of the Future and Hyperspace tackles the most fascinating and complex object in the known universe: the human brain.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the secrets of the living brain are being revealed by a battery of high tec...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本帖最後由 X-PGA 於 2014-4-7 20:38 編輯

書本 在下著細雨的四月天早上寄到…

Michio Kaku book  of Mind.jpg


書本 內 目錄 在下面兩張照片中, 可以先想想  MIND 心思   和  CONSCIOUSNESS  意識, 有什麼不同?
或者說是 不同的層面?


The future of the Mind 1.jpg

The future of the Mind 2.jpg


我個人對 MIND /  CONSCIOUSNESS 有興趣 並且 在相關主題的 研讀中 ,
領悟出:  在  修習  再連結 (其他能量如 Reiki, 量子療癒…泛 human subtle energy 人体潛能)
在由  心靜  而  心淨   而進入  心境的 修習中,  可以引用 : 萬法為心…
而這個 "心"  ,  容我解讀為  心思  -->  意識  --> 靈魂。
心經是 解釋這一連串的名詞,  最好的註解了。
有位大德 用很精簡的幾個字  說明了  什麼是  靈魂…
"全心全意專注在某一點,而且就在那一點而已
,那腦就止住了,在那剎那間你已不受眼耳鼻舌身意的干擾."



我在自己的 Consciousness Quest 中,  還看了另外兩本書 和 YouTube video :
Bruce Lipton 的  Biology of Belief  這本書 主要說的就是:  細胞是有意識的個体…
Eben Alexander III  的  Proof of Heaven   這是位 曾經是哈佛大學醫學院 的 腦神經醫生,  在細菌引發的腦膜炎昏迷不醒 七天裡,  " 見 " 到了在天堂的妹妹…
原來, 心思  -->  意識  --> 靈魂 不在 腦子裡 …


我無意挑戰 現代醫學 對  腦死/生命/靈魂的 爭議…
原先, 我是 眼見為憑的  科學信徒,  但是在 前年 " 看 " 到了  : The Gold Eye (神性 第三眼,  Dr. Eric Pearl 也 "看" 到了,  參見 再連結 中文本  page: 124) 之後…
我 改變了 …


這篇 心得 將  不定期 update…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TOP

YouTube 上的善知識:

As Above So Below, An Introduction To Fractal Evolution!!

花了一點時間邊看, 邊寫重點心得分享如下:

有關於細胞和生命進化, 說起來 "人" 是由眾多細胞構成。
細胞的繁殖是以 "分形 fractal " 理論上無止境的分裂衍生下去,每個細胞由 光子 + 蛋白質 (在細胞膜內起化學變化而有自己的 identity 身分意識,所以個別細胞也是單一個靈魂…)
細胞之間的運作以量子電腦的方式進行, "white light" 太陽光(?) 帶來生命以及信息…


細胞構成人体  加上 對外界環境的察覺功能 (眼耳鼻舌身意 五蘊) 加上 "全心全意專注在某一點,而且就在那一點而已
,那腦就止住了,在那剎那間你已不受眼耳鼻舌身意的干擾".------ 存在 field 的靈魂 = 人的肉体 + 不朽的生命(靈魂)

再連結的能量:那個 "光"可以 修正 dis-order 失序的 細胞運作 (生病的人)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TOP

【大紀元2014年05月08日訊】(大紀元英文版記者Tara MacIsaac報導卅李洗塵編譯)哲學家們花了很長時間思考意識(思想)和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如今,現代物理學家也加入了這一爭論。下面就來看看一些理論,是如何解釋我們的意識到底是以什麽方式在何處存在的。


智域,概念似互聯網

20世紀上半葉,耶穌會教士和古生物學家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提出了一個「智域」(noosphere)的概念。他預測,在人類發展的未來階段,一個由人類集體思想和經驗構成的域將籠罩這個世界。

他在《人類現象》這本書中寫道:「一個偉大的生命(智域)正在誕生,他有四肢,有神經系統,有感知器官,有記憶。」

很多人把德日進的智域和當今的互聯網聯繫在一起。是不是可以認為,互聯網就是人類集體意識存在的一個地方呢?

思想存於其他實體空間

倫敦大學瑪麗皇後學院數學和天文學教授伯納德•卡爾(Bernard Carr)說,我們的意識在另外一個空間維度中相互作用著。愛因斯坦指出,有至少四個空間維度。第四維是時間或時空。愛因斯坦認為時間和空間不能分開。

卡爾說,我們的感官僅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3維的宇宙,但實際上至少存在四個維度。在更高維度中存在的實體是我們的感官無法觸摸到的。他認為,這些實體必然存在於某種空間。

卡爾寫道:「在這個宇宙中,我們唯一能體驗到的物理實體就是人的意識,......而超自然現象的存在表明,意識在某種空間中存在 。」

思想超越時間?

雷丁(Dean Radin)博士是思維科學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家。該研究所由阿波羅14號的宇航員埃德加•米切爾(Edgar Mitchell)創立,是致力於意識研究的一個非盈利性組織。

雷丁博士的研究表明,人的意識可能對現實物質起作用,但現實物質在目前或將來可能並不符合我們所預期。他說,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對未來的想法影響了之前的物質。

他曾用一個隨機數發生器(RNG)測試過人的意識影響物理現實的能力。他並不是唯一一個使用RNG測試意識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科學家。但他的工作獨樹一幟,注重未來意向對過去的影響力。

大多數RNG測試的重點是根據向前的時間,即標準的因果模型。例如,一個人有一個意向,人們預計該意向將影響未來結果或生成的數字。雷丁的實驗測試了這樣的理念,即未來的意圖可能會影響過去的結果。他發現,「所觀察到的結果是由於對未來一個目標想法所造成的,而不是在一個更複雜的過程中去試圖達到這個目標。」

他的研究發表在2006年的《科學探索雜誌》上。他說:「一些明顯的意識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形式,其可能涉及的過程,更多的是受到了對未來想法的『拉力』,而不是受到當前因果關係的『推力』。」

顆粒間的寬廣境界

斯坦福大學名譽教授蒂勒(William A. Tiller)推測,我們的意識是「在一個新的水平上對物質起作用,該物質似乎是物理真空(基本帶電粒子之間的空間,這些基本粒子構成我們所知的原子和分子)。」

他說,他能測量這個迄今還無法看見的物質,但這只有當它與我們可以常規測量的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時才行。這種相互作用能被人的意識所激發,這暗示我們的意識真實的存在於這個空間。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TOP

夜晚11時的 星巴克
20140509 星巴克.jpg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TOP

本帖最後由 X-PGA 於 2014-5-10 10:58 編輯
為什麼第五則發表的時間反而比第四則晚啊?
sana_weng 發表於 2014-5-10 09:30



   原有的照片轉向 90度, 花了點時間轉向後 再貼上…所以 會後面的貼文 超車 前面的…
這家店 在星期六晚延長營業時間, 來這裡是 設定平板筆記型電腦的 WIFI …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TOP

分享了 Catherine Yen 的相片。
21 分鐘前
2012 年偶見此文,留下了檔案∼ 有意思的一篇文 分享諸位:

前世曾經修行過的特徵 (來自 甘露法語)

前世修行過的人,今生來到世上會有如下那樣般的特質,看看你擁有幾許與眾不同處?希望你再接再厲!

一、 為人處事
◎絕對守法、守信、守時,臨危不亂、不畏強權,果斷力強。
◎責任心重、盡力扮演好每個角色、力求心安理得。
◎有禮貌、一視同仁、很公平、有分寸。
◎理性但不迷信,有錯一定認錯,堅持活在當下。
◎做事不僵化,不藏私,樂於將自己所會的教導別人。
◎不冷漠,樂於犧牲奉獻,寧傷自己也不害人。
◎不擺派頭、不會大小眼,常為他人著想、人緣好。
◎不以貌取人,而是從對方的小動作、小細節去衡量人。

二、個性
◎擇善固執、獨立、主見強,帶點傲氣、不服輸,但尊重多數人的決定。
◎完美主義者,如果能做得更好一定再做一次。
◎不貪心、看錢不重,可能不善於管理自己的錢財,但對於公家的錢財分毫必清。
◎早熟懂事,凡事盡量不麻煩別人,卻願意幫助別人。
◎不輕言放棄,某些觀點也許悲觀,卻會積極面對人生。

三、情感與人際
◎與家人情緣較薄,價值觀和一般人不太一樣,較易化小愛為大愛。
◎年歲即便老了,心態卻不一定老,心境像孩子一樣單純,笑聲爽朗熱情,是個天真可愛的人。
◎知道如何排解自己的情緒,會放空也會充電。
◎不害怕死亡,也不怕再轉世為人,如果可以,還是選擇為人群服務。
◎在人群中常是注目的焦點,內心卻總覺得不屬於人群。豔冠群芳,孤獨。
◎對自我期許高,做心目中的自己,不做別人眼中的我。

四、其它
◎常常想背起行囊隨意去流浪,到遙遠不知名的地方。
◎對一切充滿好奇與學習心,盡可能把握時間充實自己,學習能力強,組織、分析、歸納能力好。
◎非常注意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隨時做好死亡準備。
◎第六感的直覺判斷力很強。
◎藝術的眼光不錯,有美感,懂得欣賞,唯美主義,浪漫感性。

盪鞦韆.jpg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TOP

藝術的美感 大底是先有很多的 主觀認定, 得到了足夠的 共鳴後, 會被認定為 藝術…
時間, 會是一個 最好的篩子,
留下來的, 獲得了肯定…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TOP

科學驚人發現! 宇宙竟是大腦
Brain cell.jpg

《紐約時報》刊登的2張照片,一張是老鼠的腦細胞(左),一張是宇宙(右)。


早期宇宙中星系互連關係,和大腦神經元相互連接,


幾乎無法分辨兩張圖之間的不同,大腦細胞與整個宇宙擁有一樣的結構。




【大紀元2014年06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鄭孝祺/紀曉萌綜合報導)如果有人告訴你大腦是個小宇宙,宇宙是個超級大腦,你能理解嗎?會相信嗎?2012年11月16日,《自然》雜誌在「科學報告」專欄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證明宇宙的成長過程和結構與大腦細胞的生成過程和結構幾乎一模一樣。

無獨有偶,雜誌編輯和作家朱迪思•霍珀(Judith Hopper)和她的先生迪克•特瑞西(Dick Teresi)合寫的《三磅宇宙》(Three Pound Universe),把人腦比作三磅重的宇宙。在書的第33頁,有兩張圖片,一張是大腦皮層,一張是宇宙暗物質,這兩張圖片也是驚人的相似;說明大腦就像一個微縮宇宙,而宇宙則是一巨型的大腦。

大腦皮層.jpg


大腦皮層

宇宙暗物質.jpg


宇宙暗物質

這些研究發現至今仍被不斷報導與關注,似乎預示著科學領域的巨大突破。如果這些發現最終被完全證實,那將徹底改變人們對宇宙、對人體、對生命以及對人和宇宙之關係的認識。

網絡不同 但自然生長動力相同

《自然》雜誌的研究報告顯示,某些未知的基本規律可能支配著多種或大或小的系統,從腦細胞之間的電信號傳遞,到社交網絡的擴充,乃至宇宙的膨脹。該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大學的物理學家德米特里•戈里尤可夫(Dmitri Krioukov)說:「不同的網絡,如互聯網、大腦和社交網絡,其自然的生長動力是一樣的。」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計算機模擬程序,將早期宇宙分成儘可能小的單元,其中時空的份額比亞原子的粒子還小。模擬將所有的量子(或稱節點)聯繫在一個巨大的,具有因果關係的天體網絡中。

隨著模擬的進行,宇宙的歷史中加入了越來越多的時空單元,星系中物質的「網絡」連接由此也不斷增長。當研究人員將宇宙歷史與社交網絡,或者大腦回路增長的方式對比時,發現這些網絡都以相似的方式擴展:它們會協調相似節點與諸多連接節點之間的關係。

研究還發現,大腦中的連接有著極其高的組織化,大腦的結構就像是城市的佈線網格,神經元遍及各個角落。

戈里尤可夫說:「對於物理學家來說這是個即時信號,意味著自然的運作中還有某種人類尚未知道的東西。」很可能在這些不同的網絡之中,有一些未知的規律在支配它們運行。「研究結果提醒我們,也許是開始尋找這些規律的時候了。」

全息照片 論證宇宙的不可分性

17世紀,微積分的發明者、著名的哲學家兼數學家、物理學家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認為,「超自然」的事物預見並創造了這個物質的世界。萊布尼茨對微積分的發現促使在200年之後科學家提出全息論。曾與愛因斯坦一起工作過的倫敦大學理論物理教授大衛.波姆(David Bohm:1917-1992)是現代全息理論之父。

甚麼是全息呢?比如一張照片,裡面有一個人像;如果我們把這照片切成兩半,從任何一半中我們都能看到原先完整的人像;如果我們再把它撕成許多許多的碎片,我們仍能從每塊小碎片中看到完整的影像。這樣的照片就叫全息照片。

全息論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各部份之間緊密關聯的整體,任何一個部份都包含整體的信息。全息理論很好地解釋了超距作用的原理。大衛•波姆曾闡述說,獨立存在的事物展開來所看到的秩序之下其實存在著一種不可分的整體的有序性。這一整體與各個展開的個體同時共存。所以宇宙就如同一張巨大的全息圖,它的各個部份既包含於整體之中,而整體亦包含於個體之中。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都隱含這整個宇宙。

韓國人鄭潤在其《微塵中的無限宇宙》一書的「分形宇宙論」中寫道,萊布尼茨發表了叫做單子論(Monadology)思想。那是一種宇宙由無數個單子(monad)構成,每一個單子裡有一個完整的宇宙。即一個粒子如果在其裡面又包含著一個完整的宇宙,那麼,那個宇宙會由更小的無數個粒子構成,而在那每一個粒子裡面又會有其他更小的宇宙。

斯坦福大學的腦神經學家卡爾•普里布拉姆(Karl Pribram)研究腦部是如何儲存記憶的,他被全像式結構模型所吸引。許多研究顯示,記憶的儲存不是單獨地限於特定區域,而是分散於整個腦部。在 1920年代的一連串歷史性的實驗中,腦部科學家卡爾.拉甚利(Karl Lashley)發現不管老鼠腦部的甚麼部位被割除,都不會影響它的記憶,仍舊能表現手術前所學到的複雜技能。

然後在1960年代,普里布拉姆接觸到全像攝影的觀念,他相信記憶不是記錄在腦神經細胞中,或一群細胞中,而是以神經脈衝的圖案橫跨整個腦部,就像雷射繞射的圖案遍佈整個全像攝影的底片上。

佛道學說 超前揭示宇宙之奧秘

迪帕克•喬普拉(Deepak Chopra)是《時代週刊》20世紀世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位人物之一,也是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教授,他在《赫芬頓郵報》的博文「你的大腦就是宇宙」中,也引用了《自然》雜誌的這個研究。

喬普拉提到了古老的印度宗教的宇宙觀——「因為是最小的,所以也是最大的」(As is the smallest, so is the greatest)。喬普拉說, 如果我們承認每一個系統都是由反饋迴路、動態平衡和持續的自我組織驅動的,那麼現代科學的認識就又完全回歸到了這一古老的智慧。

隨著越來越多的宇宙的真實被發現和證實,人們會發現道家所說的「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和佛家所講的「一粒沙裡有三千大千世界」是更高的科學。而更令人深思的是,在沒有現代科學的幾千年前,以佛道為主的修煉界是如何知道宇宙奧秘的呢?

(責任編輯:李曉清)

美東時間: 2014-06-24 11:52:32 AM 【萬年曆】 【投稿/爆料】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4/6/21/n4182978.htm科學驚人發現!-宇宙竟是大腦.html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TOP

本帖最後由 X-PGA 於 2014-6-28 12:24 編輯

也許 這個實相世界, 只是  "念念生, 而不止" 的 一個念 或 數個相關 念 的 互動?

摘錄一段 自 yahoo 知識 回答者:  ㄚ胖 ( 實習生 3 級 )
回答時間:2005-04-09 12:33:45,


莊子的 "秋水 "


【原文】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1),時無止(2),分無常(3),終始無故(4)。是故大知觀於遠近(5),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曏今故(6),故遙而不悶(7),掇而不跂(8),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9),故生而不說(10),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11),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12)?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譯文】
河神說:「這樣,那麼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 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嗎?」
海神回答:「不可以。萬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得與失的稟分沒有不變的常規,事物的終結和起始也沒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 觀察事物從不局限於一隅,因而體積小卻不看作就是少,體積大卻不看作就是多,這是因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證驗並明察古往今來的各種情況,因而壽命久遠卻不感到厭倦,生命只在近前卻不會企求壽延,這是因為知道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虛的規律,因而有所得 卻不歡欣喜悅,有所失 也不悔恨憂愁,這是因為知道得與失的稟分 是沒有定規的;明瞭生與死之間 猶如一條沒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於世間不會倍加歡喜,死離人世不覺禍患加身,這是因為知道終了和起始 是不會一成不變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識,遠遠不如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多,他生存的時間,也遠遠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時間長;用極為有限的智慧 去探究沒有窮盡的境域,所以內心迷亂 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來,又怎麼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為細小的限度呢?又怎麼知道天與地, 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TOP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TOP

http://www.epochtimes.com/b5/15/12/3/n4587359.htm

德盲女有10重人格 變「少年」竟恢復視力
【大紀元2015年12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陳俊村報導)儘管現代醫學發達,但人腦仍是個未解的謎團,這可由德國的一個多重人格案例獲得證明。在該案例中,一名有10重人格的盲女在正常情況下看不見東西,但在變成其他身分(人格)後卻看得見,這讓科學家感到不解。

這個名字縮寫為B.T.的女子在10幾年前求助於精神治療醫師瓦德沃格(Bruno Waldvogel)。她當時完全失明,由一隻導盲犬陪著。她自稱自己的視力因20歲左右的一場事故而受損,然後逐漸失明。她的醫療紀錄顯示,她的頭部受創,但眼睛並無受過外傷的跡象。
瓦德沃格最終診斷出B.T.患有解離性身分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亦即多重人格問題。她有至少10種人格,分別有不同的姓名、聲音和性別,有的只會講德文,有的則會講英文。
經過大約4年的治療之後,瓦德沃格發現B.T.在轉換成一名青少年的身分時竟然看得到一些字,因而懷疑她的失明究竟是生理或心理因素所造成。
在腦電圖的幫助之下,瓦德沃格發現B.T.在「失明」的時候,她的大腦對圖像沒有反應,當她變成有視力的身分時,她的大腦就會產生反應。因此,她的視力問題可能是起因於對當年那場事故的情緒反應,亦即她的身體將眼睛所見的訊息切斷作為回應。
透過治療,B.T.的某些身分的視力逐漸改善,現在已經有8個身分看得見了,但仍有2個仍處於失明的狀態。專家表示,這可能是因為這2個身分的情緒反應特別強烈,而且自覺沒有看見的必要。#
責任編輯:蘇漾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TOP

返回列表